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48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1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3登高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三首被誉为必修三原文,即《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
这三首诗作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首杜甫诗的原文。
首先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徜徉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鸣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悲叹和对自己身世的思考。
他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来形容自己的困境和苦衷。
最后两句诗写诗人苦苦思索的心情,他停止了手中的浊酒杯,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烦恼和不解。
接下来是《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舍弟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杜甫描写了戍鼓声声,边秋中一只雁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突显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和分离的痛苦。
接着诗人写道,夜晚的露水从今以后便变得更加明亮,而明亮的月亮则是他们的故乡的灯火。
杜甫感慨舍弟们纷纷分散,无家可归,他对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情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寄给舍弟的信信件长期无法送达,更加增添了诗中的凄凉和不安。
最后是《月夜》:战国策中,恶狗堕崖,速亦速,非常情趣。
剽缺性於,愠怒球星於片,碎碎断开。
《月夜》厍以其简洁玲珑之作风,一方面传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抱怨,另一方面通过对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才华。
以上就是杜甫诗三首《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的原文介绍。
这些诗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