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44.32 KB
- 文档页数:7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持续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特征:具有生产力、生命力、净化力、交换力2、土壤形成的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为因素。
3、对土壤的影响: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候中的热量要素是能量的基本来源,水是最重要的溶解和迁移介质。
生物的活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使母质转变为土壤。
地形通过水热调节的重新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而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或它们的综合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加长而加强。
人类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的速度、发育程度和方向。
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以及相互关系:(1) 地质大循环:地面的岩石在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料和黏粒等,受雨水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到低处进入河流,最后汇入海洋,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各种成岩作用又重新形成岩石。
经地壳抬升作用,海底变成陆地,岩石重新露出地表,又可再次进行风化、淋溶和沉积等过程。
(2) 生物小循环:着生在岩石风化物中的植物,从中吸收养分,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生物有机体,而植物提体又可供动物生长,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供下一代生物吸收利用。
(3) 相互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两者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
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的淋失过程,但无地质大循环,就无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无法着生,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就没有生物小循环对养分的集中累积,就没有肥力的产生于发展,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互相联系在一起。
5、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1)自然土壤:枯落物层(O层覆盖物层)、腐殖质层(A层)、淋溶层(E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基岩层(R层)(2)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6、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地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颗粒组成)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分为若干组合,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同晶替代: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简称CEC。
单位是cmol/kg。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
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
第一章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定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镜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土壤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水体、大气污染比较直观,土壤污染不易发现,需要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和对农作等的监测。
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水体和大气受到污染后,切断污染源通过稀释和自净就可能是污染减轻;但土壤中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在土壤环境中很难这样消除。
特别是重金属污染。
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第二章土壤三相组成:固相、液相和气相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一、名词:1.土壤形成过程:地表岩石逐渐风化,形成风化壳,风化壳表生物,活动多,有机质不断积累而形成土壤。
2.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综合体,大自然的结构功能单位,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
3.生态平衡:相对稳定状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近等。
4.肥力:土壤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5.原生矿物:原始成岩矿物。
6.次生矿物: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矿物。
7.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保持不变的现象。
8.土壤质地剖面:土壤在垂直方向上质地层次的厚度与排列状况。
9.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的组合比例。
10.矿质化过程:有机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CO2,水和能量,所含的营养元素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11.腐殖化过程: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者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物复杂的新的有机物的过程。
12.菌根: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13.土壤胶体:土壤中最微细的颗粒部分。
14.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每百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量。
[cmol(+)/kg mmol(+)/100g ],质地越粘,胶粒越多,CEC越大。
15.动电性质:土壤胶体微粒作为分散相,分散于分散介质(土壤溶液) 中,形成土壤胶体分散体系,在土壤溶液中,土壤胶体是带电的,并在固定液界面上存在着双电层(DDL: Diffus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在电场的作用下,土壤胶体颗粒性对于液相作向移动,此为动电性质。
16.胶粒:土壤胶体的固体粘土部分。
由粘粒,腐殖质,蛋白质,有机酸的分子群组成。
17.扩散双电层:带电胶粒在土壤溶液(电解质)中时,由于静电吸引力,在胶粒周围形成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胶粒表面的电荷层与其周围的离子层,就构成了胶体粒子的双电层。
18.决定电位离子层:双电层的内层,固定在胶粒表面决定其表面电位的离子层。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土壤学是农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改良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土壤学的复习总结。
首先,土壤的形成是土壤学的基础。
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物理作用包括风化、冻融和重力作用等;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作用、酸碱作用等;生物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生长等。
这些作用共同作用,使得硬质岩石逐渐转变为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土壤的性质是土壤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和颗粒分布等;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吸附性等;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
土壤的性质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壤的性质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分类也是土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土壤利用分类、土壤侵蚀分类和土壤税序分类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特点和利用价值。
土壤改良是土壤学的应用方向之一、土壤改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来改善土壤的性质,使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
土壤改良的方法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肥料的施用、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和水肥的管理等。
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农作物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土壤改良方法。
最后,土壤利用是土壤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土壤的利用涉及到农业生产、建设工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建设工程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保证基础设施的稳定和持久。
在环境保护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和在合成的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I座殖卜浜数单储卜二捋牛城留'暇量腐殖—每年进入单位土携^^总量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绪论1. 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环境土壤学2. 简述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3. 简述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4. 简述环境土壤学的产生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第一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英文)一、土壤矿物质1.名词解释: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同晶替代2.简述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特征。
3.简述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4.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二、土壤有机质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4.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三、土壤生物1. 试论述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类型组成)。
2. 简述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四、土壤水1. 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2. 简述土壤水的物理形态、划分依据及其有效性。
3. 什么是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4. 简述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容重的测定方法。
5. 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五、土壤空气1. 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近地表大气的差别?2. 简述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壤性质一、土壤物理性质1. 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当量粒径,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2. 简述土壤各粒级的理化性质。
3. 简述土壤孔度及其测定方法。
4. 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6. 简述土壤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化学性质名词解释:土壤胶体、土壤pH、土壤酸度、土壤碱度1.简述土壤胶体种类及其特性。
2.简述土壤吸附性及其类型。
3.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4.土壤酸度的指标有哪些?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5.论述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6.简述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一、名词解释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三、选择题1、母质与岩石的区别是( A B C )A 具有一定通透性B 具有一定蓄水性 C具有一定胶体性质 D 具有肥力2、下列属于运积母质的是( A C D)。
A 冲积母质B 残积母质C 黄土母质D 洪积母质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B. 各种有机肥料C. 工农业废水、废渣D. 农田深井灌水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B. 呈胶体状态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D. 黄色或棕黑色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A. 最终产物只有H2O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C. 吸收能量D. 微生物参与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B. 放线菌C. 真菌D. 以上都不是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B. 分子量高,溶于碱C. 结构复杂,溶于酸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B 增厚犁底层C 翻压残茬和肥料D 控制杂草生长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由岩石、矿物、有机物质、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性质、成分、形成、演化、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以下是土壤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空气和水四部分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有砂、粉砂、粘土三种,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尸体、粪便、腐烂物等。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石灰性土壤、酸性土壤和盐碱土壤三种。
按成因划分有沉积土壤、风积土壤、岩石土壤、植被土壤和人工土壤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有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有酸碱、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等;生物性质有微生物、根系、土壤生态系统等。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有关。
土壤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分解、淋溶作用、风化作用、水的侵蚀和生物作用等。
五、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主要从土壤理化性质、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污染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土壤进行分类和管理。
六、土壤利用和保护:土壤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土壤应根据土壤性质、用途和传统农耕习惯等进行,保护土壤主要包括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土壤污染、增加有机质、合理施肥等。
以上是土壤学的主要知识点,复习时要注意重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于日后的土壤利用和保护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
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
3、土壤环境容量
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pH值不因土壤酸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化,而是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这种特殊的抵抗能力,称为缓冲性。
11、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空隙)的烘干重。
12、土壤自净作用
土壤自净作用是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地球表面五大圈层分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2、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酸性类型:(1)活性酸(2)潜在酸影响因素:(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①土壤胶体的极限PH值②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K对PH值的影响(二)土壤盐基饱和度(三)土壤空气中的CO2的分压(四)土壤水分含量(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性的调节: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改良。
沿海地区可以用蚌壳灰、草木灰,它们既是良好的钾肥,同时也起中和酸性的作用;沿海的咸酸田在采用淡水洗盐的同时,也能把一些酸性物质除掉。
土壤碱性的调节:(1)施用有机肥料(2)施用硫磺、硫化铁及废硫酸或黑矾(FeSO4)。
3、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由四个评价指标:
放射性活度、放射性粒子的能量、吸收剂量以及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半衰期t1/2 4、土壤污染物包括哪些
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含: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体现,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6、根据存在状态可以将土壤水分为:
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
7、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指标:交换性H+与AL3+的饱和度
因素:气候、地形、母质、植被、人类耕作活动。
三、简述题
1.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①对生物圈
②对大气圈
③对水圈
④对岩石圈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高岭组:水铝片和硅氧片相间重叠组成的1:1型矿物。
蒙蛭组:2:1型膨胀性矿物。
水化云母组:2:1型非膨胀性矿物。
绿泥石组:具有2:1:1型结晶层结构、同晶置换较普遍和颗粒较小等特征。
氧化物组:其电荷的产生都不是通过同晶置换获得的,而是由于质子化和表面羟基中H+的离解。
3.简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性。
①对环境的影响:土壤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
类生存环境有着很大影响。
②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中各种有机化合物影响黏粒矿物的组合、土粒的聚
集状态离子移动、土壤持水量、通气性和盐基交换等各种性质。
③
4.简述土壤退化类型。
①地沙化和荒漠化。
②土地盐碱化。
③水土流失。
④土壤污染。
⑤土壤肥力下
降
5.简述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转化
动植物残体的转化;腐殖质组分的转化;微生物生物量的转化。
6.简述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因素
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土壤水分条件、温度、质地和土壤PH等因素影响。
7.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有哪些?简述其优缺点。
主要有客土、翻土、热处理、淋洗、固化和填埋等。
①
②
③
④
8.简述超富集植物的特点。
是指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100倍以上的植物,积累Cr,Co,Ni,Cu,Pb含量一般在110mg/L,积累Mn,Zn含量一般在10mg/L(干重)以上。
超富集植物应同时具备以下3个基本特征: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地上部,即具有较高的地上部/根浓度比率;体内某一元素浓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是普通植物在同一生长条件下的100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能正常生长,不会出现重金属毒害现象。
9.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来源: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
含量: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
主要组成:主要元素组成是C、O、H和N;主要化合物组成是类木质素和蛋白质。
10.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萎蔫系数为土壤有效水下限,田间持水量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有效水在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水断裂量之间,土壤中水分容易被植物吸收;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毛管断裂量,植物根系吸水困难。
11.简述土壤生物污染的来源。
土壤生物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 of soil,病原体和带病等有害生物种群从外界侵入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
有害生物种群来源是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作农田灌溉或作为底泥施肥),以及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等。
通过上述主要途径把含有大量传染性细菌、病毒、虫卵带人土壤,引起植物体各种细菌性病原体病害,进而引起人体患有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威胁人类生存。
12.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的解离、H2CO3的解离、有机和无机酸的解离、酸雨。
互相关系:土壤潜在酸是与固相有关的全部滴定酸,大小等于交换酸与非交换酸之和。
补充:土壤中H+的来源。
由 CO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
四、论述题
1.论述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生态效应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论述防治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措施。
其实土壤中本来就有很多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有益微生物,不仅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拮抗抑制,而且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的作用。
江木兰等从油菜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Y-2可以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和菌核萌发,其抑制率高达60%~70%。
Boer等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菌株Pseudomonas WCS358可以强烈分泌嗜铁素,与病原菌竞争Fe3 ,从而抑制萝卜枯萎病。
赵国其等用绿色木霉处理西瓜幼苗,能有效增强瓜苗长势,使其根系发达,以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生长。
另外毛壳菌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对土壤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某些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
根系分泌物包括大分子有机物,如糖、蛋白质、酶和凝胶,还有小分子酸、酚、铜以及一些生长激素和黄酮等,其中有一部分或其进一步的分解产物具有化感作用。
如小麦根系分泌物能直接抑制小麦全蚀病原菌的菌丝发育。
化感物质还可以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对一些通过硝化作用获取物质和能量的病菌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以SARS(非典型肺炎)为例,阐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4.论述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
5.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