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1)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思维训练工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决。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的背景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
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自主学习小组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教学视频和在线学习平台等资源,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同时,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宽松和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总结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学生则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
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学习效果。
浅谈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以外,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
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
在教授新知识之前,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情况。
每个学生对未知的领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要设法把学生的这种欲望激发出来,转化为强有力的动力,这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内驱力,这种力量越强大,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教学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学生,而要给学生留下一个适当的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中讲旋转体知识时,在学习了矩形绕其一直角边旋转一周得旋转体是圆柱之后,引导学生自由想象: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其直角边旋转一周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呢?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就会主动探究未知的新领域,自然而深刻地感受新课题,形成质疑,继而产生强烈的解疑释惑的渴望。
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他们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
2、积极创设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的问题情境。
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在知识的转折处设问,在关键的知识点设问,在不理解的疑问处设问,在规律的探求中设问,创设适宜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情境,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关键学科。
因此,为了孩子的数学发展和未来,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以下是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1. 给孩子充足的资源让孩子自学数学,首先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比如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数学书籍、网上教程、数学游戏等,这些资源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
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数学奥数或是比赛的题目,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2.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到无聊和枯燥,所以我们需要想尽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喜欢学习的过程。
比如,讲解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例子来引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数学的基础概念和公式,这样孩子既可以学习知识,又可以增强兴趣,健康快乐地成长。
3. 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老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比如展示学习成果和分享学习心得等,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4. 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数学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锤炼的学科,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不断坚持学习。
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孩子数学自学能力时,要注意引导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不断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和毅力。
总的来说,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数学资源,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并且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
这些方法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好坏。
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迅速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一、学会独立阅读教材,做好课前预习,把依赖教师转向自己独立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效率在学每节新课时,应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对教材中定义、公式、定理、公理能划出来,并把关键字词勾出来,深刻领会,在阅读过程中,对不懂的问题应画上疑问号,在听课过中就会带着问题去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开始学习复数这一章时,先让学生阅读数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原由,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到数的概念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数集逐步扩充得到的。
复数最初是由于解方程的需要而产生的,后来由于在科学技术中得到应用而进一步发展的。
16世纪,由于解方程的需要,引进虚数i,并规定它的两条性质,在此基础上,引进了复数的概念,数集得到了扩充。
如果学生预习了,就会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要引进虚数,i是什么,如何同实数进行运算等问题?有了阅读的基础后,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带着好奇和兴趣去听,经过老师的讲解后,使他们对数的概念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并掌握了虚数的性质,便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善于质疑,提出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自疑寻答”是数学学习中一重要的学习素质,正如古人所言:“为学虽无疑,大疑则大进”,因此,教育学生应善于提出问题,看书、学习时应按照“有疑-有问-有思-有进的螺旋式”进程前进。
例如在对数数学中,指出对数式log=b时,规定a>0,a≠1,N>0时,就应设问N为什么不能小于零,若N小于零时为什么没有意义,设置疑问,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一一解答,使学生真正领会对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认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自进行学习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等一系列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1.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拥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教学节奏,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化。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学习知识,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和技巧,比如如何查阅资料、如何笔记、如何总结等,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前提,提高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善于思考,不怕困难,要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毅力。
4.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学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支持。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了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包括建立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运用适合小学生的学习资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本文强调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该重视并注重对其的培养。
通过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认识、特点、方法、氛围、兴趣、资源、教育工作、重要任务、自信心、学习成绩1. 引言1.1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更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和独立性。
通过自主学习,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引导小学生培养数学自学能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培养,小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通过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未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自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认识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特点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特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自主性。
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加大,教育界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充满兴趣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学。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可以通过举一些数学趣味问题,开展有趣的数学实验,介绍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知识等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之处。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除了课堂之外,家长也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有条件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数学启发性的玩具和读物,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使用数学知识。
二、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步骤。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需要明白自己的学习责任,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只有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尝试。
在学生自学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兴趣小组和学习班等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并自主进行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数学问题的历史和背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意义与有效途径1.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提高其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和兴趣。
2.促进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对长期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对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自学,小学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学习可能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和直接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自学,小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发现的方式不断理解、总结和反思知识,形成优秀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1.给学生创设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将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和可行化。
通过在自学过程中,制定能够达到的学术目标,强调对目的的重视和对动力的感受。
2.提供丰富的资源。
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资源,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发现的能力。
3.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课堂上的交流和合作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必经之路,通过与同伴交流探讨、分享各自的学习进程和困难,更加注重学生自我的感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能力。
4.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前提,为学生提供安静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便于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和动力。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教师来说,关键是激发学生探究、发现和掌握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让学生能够自信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与资源,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关注和鼓励,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学任务,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深入思考,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地思考、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环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应该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校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习得自学的能力。
在家庭方面,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社会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宣传、教育活动等,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学习独特的性质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料、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主动选择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习惯;在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在自主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
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
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
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
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
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
试做“做一做”。
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寻找生活数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所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教师要率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实施和落实。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兴趣是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对“自学数学”的兴趣。
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展开自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不可太多,要给学生留够思考时间,让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任务。
然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学生所喜欢的口述、板演或小组间的评价等,通过他们喜欢的形式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
对于有些可以动手的问题,比如折纸、剪裁、测量等等,可以布置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来完成,然后小组间开展竞赛。
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在心里产生成就感。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教师要多一些“爱心”“耐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作为教师,要多一些“爱心”。
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老师的呵护,特别是学困生。
在他答错某个问题时,我们要投给他友善和鼓励的目光,我们不可以给他的错误答案以掌声,但我们可以对他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报以热烈的掌声,让他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有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1.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对于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学习是一种享受和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成绩。
学生要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2.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每天都要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要鼓励学生养成一定的学习时间和规律,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3.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育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有趣的数学实例或者拓展数学的应用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
4. 教授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如归纳法、分析法、编记法等等,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
5.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解答过程,让学生有机会自己进行尝试和探索。
6. 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教育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比如教育学生使用互联网去查找数学相关的问题和解答,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模拟和实践。
7. 开设学习小组和讨论班:教育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在课后组织学习小组和讨论班,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享和复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8. 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挑战:教育学生面对一些适当的学习挑战,让他们有机会去独立学习和解决困难的问题。
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教育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评价。
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予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进行指导和纠正,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10. 给予学生奖励和激励:教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可以是一些小奖品、表扬或者是鼓励的话语。
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倡导学生“要学会自学”,他指出:“任何一个人如果养成自修的习惯,都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长期的重要目标。
那么,什么是数学自学能力呢?数学自学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元素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的参考书、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精神实质,解答相应的练习或问题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我在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索:一、学会阅读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正确的阅读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抓“三读”,指导学生过阅读课本关。
学生一般没有读数学的习惯,在“读”时抓不住中心,一半知解,似懂非懂,领会不深。
有些学生贪多求快,走马观花,急于做练习题,个别学生还偷懒不读。
因此要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粗读、细读、精读。
“粗读”,就是通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忙与思考和解答具体问题。
对主要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用记号标出来,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细读”,就是细致地酌句阅读,把课文中各个问题弄明白,难懂的地方要反复多思多想,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弄清各个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问题深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评注。
还可以在书旁空白处填上自己的体会。
(二)指导学生读书,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首先采用逐句领读加解释的方法串读、串讲,并慨括出每段要点。
此后让学生多读多想,也可为学生拟好阅读提纲,提出问题。
拟定提纲时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还可通过教具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容易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而让学生独立自学,概括课文要点,逐步做到单元小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1“梳理教材意思”是阅读的基本要求1.1圈画式阅读。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学生先阅读例题,由生活经验懂得0.3元=0.30元,通过阴影部分大小比较,得出03=0.30。
接着,再让学生看直尺,填一填,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从而领会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其结论中的关键词“末尾”,学生容易忽略,常常误解为小数点的“后面”或小数的“最后”等相近词义。
学生圈画后,通过查字典,明白“末尾”就是“最后的部分”,即小数最后一个或几个连续“0”可添上或去掉,小数大小不变。
这为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性质,并依据性质进行化简做好了铺垫。
1.2摘录式阅读。
如标本四下有这样一道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
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
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材提示: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观察图再列式解答。
8米3米其实,对于这道看似复杂的应用题,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取简洁要素解答,反而显得简便。
长3米→面积18平方米长8米→面积?平方米宽不变问题就迎刃而解:18÷3=6(米)………………花圃的宽8×6=4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2“参与问题解决”是阅读的核心要求2.1仿效式阅读。
如l92÷32,把32当做30试商,除数变小,商可能变大,也可能正好。
学生自学后,试做334÷4l,进而能独立解答192÷39,把39当做40试商,并总结出:除数变大,商可能变小,也可能正好。
学习小数简便运算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例题,讨论解法,从中悟出小数简算与整数简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都适用。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简便运算完全可让学生自学,教师只需作一些提醒,如括号的准确使用、计算要认真细致等。
2.2对比式阅读。
如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75例5:“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的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乐之”的实质是指兴趣或主动性、积极性而言的,它是自学的前提,尤其是数学,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源于浓厚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形象的场景中,引起学生对之产生浓厚兴趣,有兴趣就会仔细阅读、理解,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是这样做的:课前在大屏幕上准备一幅挂历的投影,首先请一位同学在日历表中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我不看日历表就能很快说出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这时候,同学们个个面带笑容,兴趣盎然。
这就为学生主动自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我的具体做法是:1、学生自学要以教师有效指导为前提。
有效指导应体现五个“明确”,即明确“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考核的方法及要求”。
能准确体现“五个明确”就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
如“请同学们默读p179内容,回答文中的几个问题,10分钟以后,指名同学叙述或板演”。
此自学指导,话虽不多,但讲清了时间是“10分钟”,内容是“p179课文”,学习方法是“默读”,达到的标准是“回答问题,填表填空”,老师考核的方法及要求是“指名同学叙述或板演”,这样的话操作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2、学生自学要注重落实。
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全程在精心组织和巡视。
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盯住班内的后进生,对个别精力不集中、没有按自学指导做的,应给以个别提示。
二是全面了解学情。
全面了解学情是为了下一步的检测和解读做准备。
了解学情通常用“举手”统计的方法。
如果绝大多数同学完成了自学任务,那么就可以转入考核自学效果及解读,如果有半数同学没有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可适当延长自学时间,实事求是,灵活机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指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通过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师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鼓励互助的学习环境。
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小学数学学习俱乐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解题技巧,扩大学习资源和视野。
二、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学、课堂讲解和学习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的分配,并利用学习工具和资源,如教材、练习册、计算器、互联网等,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导引式提问、情境演绎、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加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类比推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如归纳总结、图像思维、逻辑推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以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之我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总结、自我检测,自我创新的一种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变成了“我要学”的状态,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在此,作为一位一线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自学能力的培养:1 加强读的指导应该说,读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专利,数学课也要注重读的训练和指导。
这里的读,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有利于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扩大知识的领域,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
①初读,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独立地阅读教材。
初读要达到能够概括、质疑、复现所学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参阅工具书、相互讨论。
②重读,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时,再次读教材或者重点地读教材。
教师还要注意多角度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就是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读书所应达到的不同要求。
如通过读来预习教材、提出问题、解答问题、重现知识结构等。
总之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避免“不求甚解”。
2 注重上好自学课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心理规律以及有关学习手段,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通过读书学习、做作业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新的技能的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适当的安排自学课,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采用自学课的形式,同时,自学课对于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要求。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制定自学的提纲,自学提纲应该具有启发思考,开拓思路、紧扣教材等特点。
提纲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强弱而有所不同,强者略些,弱者详些。
其次,教师在之前要根据提纲做指导性、启发性的谈话,以启迪学生思维。
小学四年级数学组长如何促进学生自学小学四年级数学组长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年龄段。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组长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数学学习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促进学生自学的策略和方法,既符合教育规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创建一个支持性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组长可以通过布置一个充满数学元素的教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些元素可以是数学游戏、趣味数学问题、或是学生完成的数学作品展示。
这样的环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的兴趣。
其次,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一节课或每一个学习单元,组长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清楚知道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目标感,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组长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读物、练习册和在线资源。
确保这些资源有趣且富有挑战性,能够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
此外,组织定期的数学活动或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
组长应教会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分解任务和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让学生学习如何从问题中发现线索、如何查阅资料解决疑难问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步骤。
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示范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这些技能的实际应用,从而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主动使用。
定期的反馈和评价同样重要。
组长应设计一些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活动,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通过自我反思和他人反馈,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学习盲点,并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这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价值,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此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自主探究是促进自学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作者:胡永成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19期
摘要:数学学习有多种方法,学好数学老师只是一个方面,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好数学来说十分重要。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学能力;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55-02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播作业自已的任务和目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就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知识的结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地是要站在学生的“视点”去看待课文中的问题,充分地估计到哪些问题、哪些环节学生不易看懂,通过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状态的分析,确定可通过何种方式引导学生突破。
由于中学教学凸显了抽象性、严谨性、方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数学的特有属性,因此,应充分地估计教材要求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差异,充分地准备好“过渡性”认知素材,必要时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结,建议研究等形式提供给学生。
特别要注意把握哪些问题(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哪些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应该考虑以何种方式提醒学生,以利于在课堂学习指导中有条不紊,胸有成竹。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的阅读能力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不少学生阅读数学课文生剥,囫囵吞枣,只不过把文字读过,而不善进行思考。
还有的学生望文生义,死记硬背,不明道理。
第一步,通过讲解性,阅读(约一周时间)以精讲促读书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数学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等(要求用数学语言表达)。
第二步提纲指导性阅读(约两周时间)。
布置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看书时能渗透到问题环境中去,学会如何进行思考,体会挖掘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抓住主要内容,认识知识的发生、发展、深化过程。
第三步,要求性阅读(约三周时间)。
提出阅读要求,使学生明确:方法上的具体指导,在整体上,使学生做到粗、精、细相结合。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培养质疑习惯,诱发质疑的主动性
在教学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无论是“听”还是“说”,我们都鼓励学生常问“为什么”,具有勇于向权威性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质疑精神,在听课时,对于没有听清楚或老师没有讲清楚,讲透彻的地方要质疑;在看书(课本或其他参考资料,辅导读物)时,对于印刷错误或解题中考虑不周甚至错误要质疑;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不同的见解时要质疑;在定理(公式)推导或接替过程有不解的环节时要质疑。
…….如此等等,使之养成质疑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耐心的指导,并加以鼓励。
2、培养质疑的敏锐性
我们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善思多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对于教学中的结论,要善于推广,善于类比,善于联想,不应仅仅满足现状。
3、培养质疑的深刻性
善于从问题中去发现问题是一种优异的品质,我们鼓励学生,要敢于探究问题,要善于从现象中去归纳问题,要善于从知识的运用中去发现问题,要善于总结规律。
例如,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后,学生在观察Y=sinx的图像时认识到了Y=sinx图像,具有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对称轴有无数多条;通过老师的点拨,是学生认识到了这种属性与周期性的关系,这时,有学生提出:“对于任何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如果关于直线X=a和X=b(a=b)都成轴对称,函数Y=f(x)是周期函数吗”?接着,师生之间展开了探索,最后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四、加强课堂掌控,重视信息反馈
1、引入
先介绍学习的内容特点和简明阐述核心内容,提出学习要求,有时可根据内容特点,介绍知识背景或提出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后回答,同时,提醒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学习方法。
2、辅导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学习进展情况,注意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应鼓励并要求学生把所问的问题阐述清楚(这对于提高学生归纳、表达数学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然后要求学生谈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从而掌握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程度,弄清学生产生障碍的原因,最后向学生提出教师的建议(一般不要正面、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特别注意不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过一段时间后,再询问学生解决的情况。
3、检查
在阅读完成后,教师根据内容特点,结合辅导过程中的收集、发现问题、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如:学习数学归纳法时,针对课文中数学归纳的步骤和课文中安排的例题,我问学生:“证明n=k+1时的命题是什么?条件,结论各是什么?”这样,促进学生对数学归纳法主要步骤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五、联系巩固,纠正错误,整理归纳,总结提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定量的课堂作业,并及时抽查,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每学完一节或一章,对所学习的知识应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必须做出小结,这时练习和作业的深化和继续,小结要逐步提高要求,从罗列知识点到逐步过渡到结知识内在联系,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在单元小结时,还应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全章知识流向图(知识骨架)以及从课本外的其他资料中涉及到的奇思妙法、典型问题、典型思路等内容充实到单元小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