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培训讲座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4
2024秋季学校校本培训计划(3篇)2024秋季学校校本培训计划(通用3篇)2024秋季学校校本培训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为我校教师成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自主发展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
二、培训目标:本年度我校校本培训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⑴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相应的教育教学法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与小学教育;⑵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探索课堂教学三、一、五改革的教学新模式;⑶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教科研方法和教科研课题研究:落实教师基本素质培养,力争使我校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取得初步成果。
⑷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总结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经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校本培训工作中的作用,建立起校本培训新机制。
三、培训方式我校校本培训分校级培训、教研组培训、个人自学三个层次进行。
1、校级培训形式:(1)学校组织专题报告、讲座或培训班。
(2)组织各项教学评比。
(3)定期对全校教师校本培训情况进行考评。
2、教研组培训形式:(1)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
(2)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专题行动研究。
各教研组每两周必须进行一次专题研讨和学习活动。
(3)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3、个人自学主要包括:(1)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学习有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的教育法规,做好读书笔记。
(2)撰写教学总结(反思)。
每学期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学总结和若干篇教学反思。
学校将组织有关人员在期末进行检查,根据实际情况,认定其培训课时。
四、培训对象:全校在职教师,人人都要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各项培训活动。
北京景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袁立新摘要: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校近年来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与试验。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学校实施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试验的学校,从1960年建校至今四十多年一直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特别是在课程和教材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构建北京景山学校课程教材新体系,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一个其中重要方面。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因此,我校近年来就从这两方面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编号JXKT-ZH-04-004课题开题及中期检查情况本课题自2014年9月17日批准立项以来,在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取得大量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进行研讨论证,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征求专家意见,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在县教学研究室的教研员、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县课题指导专家蔡凤琴、陈玉玲、徐月枝等人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4年11月29日在县崇岗九年制学校召开了开题论证会,县教体局领导、县教研员、课题组成员、崇岗九年制学校全校教师共有80多人参加了会议。
课题主持人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教研室专家蔡凤琴老师、徐月枝老师和陈玉玲老师对课题做了充分的论证和指导,并与课题组成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答辩。
专家提出意见如下:1.选题好,有研究价值。
安全教育无小事,对安全教育的抓手和载体进行开发和研究,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能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本课题以研究我校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起点,在分析当前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反思已有研究理论脱离实践指导的现状,力图优化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构建有效安全教育的多种策略,并将之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从而为学校开展中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保护工作和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研究思路清楚;开题报告重点说明了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课题计划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技术线路;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的设计、主要措施(分阶段与步骤)、研究人员与研究任务落实、可能有创新的地方。
充分考虑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所遇困难及解决方法。
并对完成课题的难度做出客观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得到专家或同行的帮助,找出解决办法。
课题执行方案: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1) 全面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培训实验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认识要深思路要广作者:葛金玉来源:《甘肃教育》2011年第05期[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误区;对策[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22-02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以学校为主体,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开发并实施的、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互补的特殊课程,拓宽了课程范围,适应了个别差异,发挥了创新精神,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高台县校本课程研发启动近一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出现了一些较为混乱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误区一: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校本教材。
长期以来,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一些学校把开发校本课程看作是编写教材,认为教材就是课程本身。
于是,不少学校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有的学校将本校的办学“业绩”如数家珍地罗列出来,以供学生学习,有的把校史、校志作为“蓝本”充当校本课程。
对策:由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功能不同,它是以学生需求和兴趣为导向的,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更加宽松活泼,所以它更适合于比较宽泛的课程资源形式。
校本课程的开设,在观念上要改变课程必定有教材的思维定式,校本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编教材,而应该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课程资源视野。
如课程方案、教学简案、活动安排、专题提纲、活页讲义等形式都是比教材更为合适的校本课程资源。
因此,解决误区的方法是学校应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走出教材至上的误区,将学校的“校本教材”转换成“课程资源”的思路,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以课程纲要、教学简案、专题提纲等灵活形式,整合各种静态和动态的资源,不强求千校一面的一本或几本“土教材”。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更多地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理解和规范,并且从政策包括评价导向上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真正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
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凸现,既是对新课程改革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新课程改革科学理性的反思、建构与价值整合。
今天就围绕“新课改基本理念”、“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和“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这三方面和各位同仁进行共同学习。
一、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一、背景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发展,以及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我校多年来坚持“科研兴校”与“特色办学”相结合,依据国家课程实施计划和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走绿色办学之路”的办学宗旨,结合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二、目标总目标:以课改成载体,秉持建立“科研兴校”与“特色办校”结合,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
在读本课程研发、实行中,努力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育技术创新精神与课堂教学能力为灵魂,积极主动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使师生与课改同蜕变,把学校抓出特色,抓出质量。
具体目标:1、初步构成具备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努力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
2、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代莱平台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主动发展是学校课程的目标之一。
我们计划通过开设丰富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为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培养。
3、为教师的专业蜕变提供更多代莱载体基于学校的区域优势与自身实际,突出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专业潜能。
三、校本课程设置内容详见附件:(1)选修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两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及相关任课教师,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
为了便于统筹安排,允许每位学生选报两个课程项目,分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
规定凡校本课程选修学生人数不足30人的暂不开设。
(2)排课校本课程应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统筹兼顾排课,纳入总课表。
一般每周一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开学初下发到每个班级及同学。
并公布授课教师、学习教室等。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王家河小学鲍春华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也逐渐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
但是在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问题,主要有:一、教师的课程观念亟需更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长期以来实行中央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学校及教师的课程观念未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仍习惯于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陷于陈旧的课程思想习惯性之中。
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对校本课程的涵义一知半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到位,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据调查,目前许多学校在校教师中知道校本课程含义的不超过50% ,他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那些有专长教师的事情。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
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
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
这种传统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以及课程开发意识。
但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而且长期以来我们推行的是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少有过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
为此,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任务,教师没有充分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准备。
加上校本课程在全国各地刚刚起步,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等问题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因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
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关于举办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夏”全国中小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通知中教研字〔2013〕516号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各中小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级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这一目标的提出,要求学校发展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则是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领导力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能力,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决定于2013年7月19日——7月2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夏”全国中小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研修目标: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校实现自主、多元、特色发展的主要载体,课程领导力就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的课程质量,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它是学校理念、特色、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
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是课程计划的研制、实施和评价,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近期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策略、管理评价等可操作性措施的整体规划,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的整体规划,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体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本次研修班就是以课程计划的研制和实施为核心内容,从以下六项指标的达成全面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以“实践导向、互动生成、能力本位、实战提升”为理念,有效提升中小学校课程领导力。
●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趋势和特点,通过课程理论的学习,把握最新最前沿的课程理念。
●学习并掌握学校课程计划研制的框架,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能力,学会因地制宜地根据本校发展状况研制适宜的课程计划。
d校本研修专题培训——怎样进行校本研修周至县教师进修学校袁群建第一部分:提纲一、为什么要开展校本研修(一)教育改革的呼唤(二)学校发展的要求(三)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二、校本研修的内容(一)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二)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三)教学管理与专业发展(四)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三、校本研修的方法(一)课堂教学的研修方式(二)专家指导的研修方式(三)同伴互助的有效方式(四)校际合作的研修方式(五)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四、研修成果的形成(一)教育实践文本(二)教育叙事文本(三)教育论说文本第二部分:正文一、为什么要进行校本研修(一)教育改革的呼唤1.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化社会中的终身学习者;2.教师要在教育改革中主动更新观念,调整角色;3.教师要在教育改革中习得新的教学策略。
(二)学校发展的要求1.以校为本的理念。
以校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1)为了学校——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2)在学校中——发展只是在学校中进行;(3)基于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校长和教师,要充分地相信他们,发挥他们的主动性;2.校本研修的追求“校本研修”是立足于学校,解决学校与实践问题,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自主的教师自我教育形式。
3.校本研修命意:●校本研修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校本研修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探索;●校本研修是学校自我发展的机制;●校本研修是课程创新的平台国家课程——义务课程三级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校本课程——补充课程●校本研修是学校与环境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运作;●“校本”绝非“本校”,需要“请进来”、“走出去”。
(三)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教师专业化,即教师的职业社会化。
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方向、主题和核心内容;2.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依靠教师自主的研修;●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作为反思的对象●强调教师不仅是专业化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目标直接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在学校情境中实现●学校是教师发展的立足之地●校本研修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途径●学校是课程研修的最佳场所●学校是教师培训开展的有力支撑二、校本研修的内容(一)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要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错误认识:一是把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显然是曲解了校本课程;二是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三是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四是认为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肤浅对待了校本课程.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校本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学校吗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当然,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大致走向.这种大致的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分析的,因为这是关键性的起点.2、综合性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既指认识能力的综合,又指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迁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指的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理论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启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知识性,也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综合实践活动.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学校环境保护的问题,就要运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就要运用动手的,体验的,测量的多种实践能力.而这种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各种能力的交替运用,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途径.同时,开阔知识视野,锻炼和提高各种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得到全面提高.值得指出的是,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是整合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各种知识和能力强加在校本课程之中,强加在学生学习之中,而要有序的,有效的,自然的蕴含在校本课程之中.3、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重视研究性.这是因为,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物化的,静止的的文本状态,而是要把校本课程视为更加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与创造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正如心理学的实验与研究表明的那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组智力,以多元的方式存在着,有待于开发和利用.这就是启发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给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并由此带动或促进其弱项智力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兜圈子,在课程文本的后面多列一些复习思考题.而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本校实际出发,将研究性贯穿于校本课程始终.4、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要使这种创新活动落实在实处,就必须确立创新意识.不仅要重视结果的创新,更要重视过程的创新.所谓过程创新,就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策略,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能使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开放的.所谓民主的,就是说校本课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校本课程的编制能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所谓科学的;是指课程的目标、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学生实际的科学性.教师必须依照校情的实际,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有序地设计课程.所谓开放的,是指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校本课程不应当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应当是具有探究性、创新性教学情境的信息.在这种教育信息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校本课程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1、挖掘人文资源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1环保为主题: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3名人名言为主题: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4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⑸其它主题:如司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2、多渠道采集信息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3、利用社区资源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只有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课改研究,才能使我们永远处于教育改革队伍的前列.1、教师要加强学习.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2、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作出科学的判断.3、教师要勤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以教育目标为宗旨,探求一个为达到教育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校本化的途径、方法、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选取一个从教育内容和过程到目标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最佳结合点.。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1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
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
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张扬个性,展露才华,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提高英语和特长发展的主要活动。
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要做到手脑口并用,边思边练,增强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5、个性化原则:要适应不同层次教师、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培训要因人而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借助其在兴趣、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心理优势,鼓励其不断创造、不断提高,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校本教学专题培训总结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培训的要求,开展校本培训成为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
在校本培训中,你一言我一句,折射出教师丰厚的涵养和智慧的光芒。
我们的讨论,有效地解决了我们心底的疑问,也使我们获得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培训让我们更智慧了。
”这朴实的话语让我感到了我们每个人来自心底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我不禁想: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表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智慧启迪学生智慧,以情感激发学生激发情感,关注学生心灵,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吗在培训中,我们再次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品味着一字一句,聆听着教师们的热烈讨论,突然感到了“学习无止境。
”这句话的分量。
教育如书,每天都是崭新的一页,每天的主题与内涵都不一样。
对教师来说,应该永远学习,永远探索。
通过参与校本培训,我更深刻地树立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努力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有效更高效。
在培训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1、正确处理教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造性地学习,将优秀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课堂相融合,使语文教学不断吸收新的养料,不断创新的发展。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课堂中,我和其他许多教师一样,课堂上滔滔不绝,害怕这没讲到,那没讲清楚,一节课上,学生就是忠实的听众,教师就是一位尽心尽力的表演者。
新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教师应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开放的教育。
课堂上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少一些没有价值的追问,留下一些时空让学生朗读、背诵,让学生将精彩的段篇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让学生在多读多背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3、在学习中成长。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寻的过程。
一、讲座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特制定本培训讲座方案。
二、讲座目标1. 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明确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施意义。
2. 帮助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3. 增强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
三、讲座时间2023年X月X日(星期X)上午9:00-12:00四、讲座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讲座对象全体教师六、讲座内容1. 校本课程概述- 校本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校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2. 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3. 校本课程实施技巧-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评价方式与手段的改革- 资源整合与利用- 教师团队协作与沟通4. 校本课程案例分享- 成功的校本课程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与启示5. 校本课程发展策略- 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七、讲座安排1. 开场致辞(10分钟)- 学校领导致辞,介绍讲座背景和意义。
2. 专题讲座(80分钟)- 邀请专家或校内优秀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 案例分享(30分钟)- 分享成功的校本课程案例,分析案例特点与实施经验。
4. 互动交流(30分钟)- 教师提问,专家或优秀教师解答。
5. 总结发言(10分钟)- 总结讲座内容,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性。
八、讲座要求1. 参会教师提前做好相关准备,积极参与讲座活动。
2. 讲座期间保持会场秩序,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讲座结束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校本课程。
九、讲座评估1. 参会教师满意度调查2.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提升情况3. 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改善情况通过本次校本课程培训讲座,旨在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湘一芙蓉第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我校利用地处长沙马王堆的地域优势,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省博物馆马王堆陈列资源,厚积的历史,馥郁的文风促使我校选择了《汉风古韵》这一课程,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基于以上各点,我校制订了学校利用地处长沙马王堆的地域优势,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省博物馆马王堆陈列资源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汉风古韵》开发的背景:(一)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是由校长、教师、学生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3、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博物馆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学校乃至社区都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4、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手段,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同时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人文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文与地理背景: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
许多古代纹饰如夔龙纹、云纹、饕餮纹、凤纹饰等,具有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特色,它们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2、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人具备这种人文素养。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活动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
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
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叫“学程”。
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与管理。
目前,我县中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验收活动已经启动,县级验收已定于7月中旬在三个学段同步实施,各单位的达标验收也已进入实战阶段。
但,从前期调研看,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校本课程窄化、异化问题严重,有些学校将校本课程简单归为乡土教材,甚至将教师培训教材作为校本课程;有些学校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视为校本课程,导致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混为一谈,校本课程停于学科拓展层面。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有课程,无需求评估;有校本教材,无课程纲要;有课程实施,无课程评价等问题突出,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三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简单重复、低水平运作层面徘徊,课程知识架构与思维建模亟待建立,课程科研含金量不高,导致课程育人功能低下;四是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识淡薄,课程创生能力低下;五是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活动操作思路不清,盲点多多。
鉴于此,有必要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探索有效策略,以确保本次达标活动的实效,推进我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鉴于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值得重视。
一、关于“什么是校本课程”问题什么是校本课程?我县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从这一定义看,厘清校本课程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校本课程的生本化、育人性。
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问题。
“课程是媒介”、“课程是消费品”。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就是课程。
作为一类独立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估,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一生本要求决定了校本课程育人归向。
学生的发展需求,可能是共性的,如:关于学会做人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
基于共性,就要开发必修课程;基于个性,就要开发选修课程。
从调研来看,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没有进行学生的需求评估,学生不喜欢,其育人功效自然大打折扣,因而,这类校本课程是不规范的。
二是校本课程的多元化、选择性。
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结构与方式问题。
华师大崔允漷教授曾经说:“课程就是给学生机会。
”这一隐喻的意义就在于校本课程给了学生开发与发展个性潜能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具有多元化和选择性的特点。
差异性和个性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自己所需课程,而不能一刀切。
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要求。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省里的一次学校改革现场会,在一处乡镇小学看到了该校开发实施的以“农耕工具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应当说,开设这一课程,引导学生传承华夏农耕文化的精神是必须的,但如果仅仅停于这一层面,那就偏离了教育“三个面向”的基本要求,更何况,这种课程,如果进行需求评估的话,有多少学生来选择?其开课的必要性值得思考。
相反,我们来看,目前,省内外名校如青岛二中,以社团为主体的校本课程都在上百种以上,像其中的“模联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
我县伏山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达到了70多种。
曾记得有一位省创新校长,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多少种,从学校现状看,至少要做有多少教学班,就可开设多少种。
我们不苛求也不可能每个学生开发一种校本课程,但应当说,开发越多,越有适应性。
其三,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学科性。
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问题。
“课程是有学问的”(华师大崔允漷教授语)。
华师大崔允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应当是学科化的,亦即是一类独立的课程,而不仅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即: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针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未涉及的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不是附庸和分支。
“课程是学科。
”著名学者、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曾将学科课程定义为三个层面: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维体系、学科育人功能。
作为一独立学科化课程,校本课程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独立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最终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从目前校本课程现状看,选修类校本课程尚处于兴趣小组活动层面,学生在这些课程中的学习往往是浅层次的简单体验,如简单的动手制作、远足等。
通过体验制作的流程或者经历完整的过程,学生会有一定的感受,并有可能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
但从整体上看,上述课程在实施的时候效果往往并不好。
因此,知名专家倡导校本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不无道理。
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学校、社区课程资源而自主开发,形成学科化,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能力为重、知行统一”的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是学校最直接的产品”,其价值与意义也在于此。
二、关于“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问题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从三个方面来定位,或者基于以下三方面的思考:一是基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即育人的需要,这是主要原因。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
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从学校课程看,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活化,即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地方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
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愿景和地方教育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础性发展素质,是必修的。
第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即:满足学生个性兴趣需要的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这一课程体现学校教育愿景,是个性化。
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的是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一步是做好需求评估的价值所在。
如果没有这一步,课程开发是没有价值的。
这也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的根本原因。
二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即促教的需要,这也是重要原因。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智慧,提高课程创生力,实现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的转型。
这种课程创生力,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主要工作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也是教师课程创生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发掘教师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并将这一资源转化为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内外两种途径,其中,内部途径是内生力量,是最有效的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最有力的内部途径,也是实现每一个教师“做最好的自己”的有效捷径。
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提出的“结合学校优势”这一要求的体现,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即:兴校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三、关于“怎样开发校本课程”问题一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问题,即:谁来开发。
学校要立足于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要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
其一,教师是开发主体,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采取“1加1”开发模式,即:教师任教一门学科,另外根据自身特长开发一种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其二,学生是开发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特长优势,开发“小先生课程”,发挥“兵教兵”作用,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又能促进小先生个体扬长发展。
其三,家长是开发主体,充分发掘现有家长资源,开发家长义教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其四,社会是开发主体,充分发掘利用社会资源,开发社会义教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二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问题。
即:开发什么。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
香港有两位学者做了一个研究,归纳了上百项有关教学改革的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课程内容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内部因素。
在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方面,围绕育人目标,建议突出以下方面:其一,学会生活,即:生活技能领域,如烹饪、花卉栽培、生活自理、劳动实践等;其二,学会学习,即:学习素养类,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通过开发、整合、拓展、升华等方式,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与相融合,构建适应学生的校本课程,以此打开学科向生活拓展的大门。
这一类课程可归为学科引桥课程或学科拓展课程,如: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化学等。
其三,学会健体(心),即:身心健康类。
通过开展体育团队、快乐体育、心理及青春期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运动欣赏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其四,学会审美,即艺术素养类。
通过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欣赏、创作及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爱好及特长,拓宽艺术文化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使学生感受艺术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与追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品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其五,学会创新,即,生活科技类。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通过环境调查、科学普及、小发明、小制作等,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其六,学会做人,即:公民素养类。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