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3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过程与方法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了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技文化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史料展示:此刻,钱学森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演出,便广受欢迎。
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作品创作和演出的人员。
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原子弹和《东方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教师活动】讲述“两弹一星”的含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青蒿素的提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发展、文艺作品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科技原理和名词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难点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背后的原理和过程,以及一些专业名词的概念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知道“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影响,了解莫言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导入新课】2017年4月23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
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播放《大揭秘》之“春雷乍响”,让学生感受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艰辛历程,体会其伟大意义。
教师设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两弹一星”指什么?学生回答:1964年。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授课课题】科技文化成就【授课班级】八(1)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两弹一星”的含义、研制成功的时间及研制成功的意义;(2)知道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时间及成就;记住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时间、重大意义等;(3)掌握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及屠呦呦获得的奖项等;(4)了解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成就的讲述和原因的分析以及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图片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被誉为”的500米口径球面射掉望远镜(FAST)终于迎来了首批成果。
2017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FAST已于2017年8月22日、25日发现两颗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新脉冲星,也是中国人首次用自己的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
教师: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对你有何启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与历史同行,来共同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教师:请认真阅读课本第一目内容,然后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某些具体科技成就的原理和意义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某些具体科技成就的原理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成就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原理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文化成就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成就。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进行分享。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案主备人:个备日期:集备日期:上课日期:审核签字:课标要求了解我国“两弹一星”、航天技术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科技成就;了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和主要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学习目标1、记住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以及意义;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3、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导学过程问题设计环节设计活动设计规则与评价即时反馈1、解读单元知识树。
2、解读学习目标3、解读评导展示单元知识树导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国力衰微,遭到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哪些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呢?我国又取得哪些重大科技成果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知识树:表达流利、声音洪亮+2分,环环相扣+2分。
上台展讲自学合作学习:1、通过阅读教材,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意义是什么?2、从科学家的身上学作展点学活动一:先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红笔标问题,黑笔画关键词及答案,若个人有疑问,用问号进行标注。
活动二: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有疑问、模糊的问题,统一答案进行备展。
教师巡视,检查各组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活动三:小组展示,其他组补充或质疑活动四:学生记忆重要知识点,教师一条龙随机提问进行检测。
点拨:1、科学家具备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活动一: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黑笔勾画答案,红笔学生思考,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概括有效信息,全部完成+2分;声音洪亮、表达流利+2答案准确每点+1学生思考,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概括有关注末号同学态度,其余同学指导预习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下:1. 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造就了人类的文化繁荣和进步3. 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增加对现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
2)了解现代科技带来的影响,增加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调研问卷: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到哪些科技产品。
2. 引入话题:通过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作用,以及科技和文化的关系。
步骤二:学习新课(35分钟)1. 教师进行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并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知识基础。
2. 分组作业: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定一个科技产品进行分析,如对手机、网购、共享单车等产品进行调查和描述,进而探究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设计实验:在课后,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实验,探究一个科技产品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步骤三:拓展应用(10分钟)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黄帝内经》、《菜根谭》等,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和文化自信。
2. 总结回顾:向学生提问,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在世界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中国成立为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课堂讲授: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技成就、教育成就、文艺成就和体育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对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的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文化成就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态度,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主要介绍了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教材通过详实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这些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些主要成就。
但对于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专业的科技名词和术语,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2.难点: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相关内容,掌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中国在相关科技领域的成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成就。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了解的成就,并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史料3如图。
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史料4如图。
史料5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学生: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7年9月28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发团队培育出的耐盐碱杂交水稻(俗称“海水稻”),引起国人和世界的关注。
袁隆平早在1973年就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在当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粮食问题。
在那一时期,我国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文化成就呢?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讲述“两弹一星”的含义。
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核弹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按结构原理分,核弹包括原子弹、氢弹、氢铀弹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课方案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教课方案课题第 18 课科技单元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文化成就会生活1.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含“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目标;认识优异科学家的事迹,包含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学习有关历史知识。
目标2.剖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由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由,学习他们为复兴中华勤苦研究、奋斗图强的优异质量,继承和弘扬他们的荣耀传统。
要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目标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品”。
青通过图片和文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世界数亿人得益,为字的形式导入本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课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科技文化成就》。
资料:中国假如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可导弹核武器,此刻不是搞出来了吗!——毛泽东假如 60 年月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以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此刻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应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标记。
——邓小平研究:什么是“两弹一星”;列举我国现代国防成就及科学家?从“两弹一星”到闲步天空成就——“两弹一星”: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翔试验获得成功。
③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先进科学家:邓稼先领导达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加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袁隆平屠呦呦
2.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教师指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
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
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
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利用学生对军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
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