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96 KB
- 文档页数:16
第1课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积累和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鸟臀.(tún)褶.皱(zhě)两栖.(xī)岛屿.(yǔ)B、潮汐.(xī)劫.难(jié)衍.射(yǎn)骨骼.(gé)C、追溯.(sù)遗骸.(hái)陨.石(xǔn)熔.化(róng)D、蟾蜍.(yú)携.带(xié)膨胀.(zhàng)地壳.(qiào)【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B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栖”应读“qī”。
C 项“陨”应读“yǔn”。
D项“蜍”应读“c hú”。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A、骨骼蟾蜍飘移深渊B、驮着汇聚分裂爆发C、措施致蜜趋势膨胀D、携带悲残舒适流逝【答案】B【解析】考查字形的识记。
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
故答案为B。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B、似乎一直可应该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答案】B【解析】似乎:大多数情况下为副词,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的意思。
几乎:①将近于;接近于于。
②差点儿(儿化)。
恐龙时期的生活环境离现在太远,只能推测,不能确定,故用“似乎”。
常常:指时常,经常。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答案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orG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é( )带碰撞.( )褶.皱(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
(3)选文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二、单项选择题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和递进式。
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
D.说明文中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3.下列各项说法未正确的一项是()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D.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还擅于用假设来引导读者去理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的防御盾牌行动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1知识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和 。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 ”。
2.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
骨骼.( ) 漂.移( ) 地壳.( ) 深渊.( ) 驮.着( ) 岛屿链..( ) 两栖.( ) 铱.( ) 潮汐.( ) 硅.( ) 追溯.( ) 褶皱..( ) 劫.难( ) 鸟臀.目( ) 蟾蜍..( ) 衍.射( ) 携.带( ) 3.理解下面的词语。
(1)遗骸:(2)褶皱:(3)劫难:(4)致密:(5)追溯:(6)天衣无缝:参考答案1.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2.gé piāo qiào yuan tuó yǔ liàn qī yī xī guī sù zhě zhòu jié tún chán chúyăn xié3.(1)遗留下来的骨骸。
(2)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3)灾难。
重点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两栖动物()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
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
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一)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0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①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大地獭、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
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的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②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 Megafauna)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③如果说河流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即使有了洋流也还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
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这篇论文是由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
研究人员发现,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数量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了几千头。
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导致被从海底运到海面上的磷元素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了现在的8万吨。
⑦除此之外,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
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000吨了。
(机构适用)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含答案)八年级下语文同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主题概述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文章结构恐龙无处不有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印证本文的主旨。
第三部分(第15段):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被压扁的沙子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4段):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第三部分(第15—17段):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
字音词义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
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理解词义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出发,联系到其他大陆也有恐龙化石,从而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然后又写到现代两栖动物不能在南极生存,但在南极确实发现了两栖动物的化石,从而推论出不是恐龙在迁移,而是大陆在漂移。
最终得出结论:恐龙的灭绝和大陆漂移有关。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作者首先通过新闻报道和一些科学家的观点,引出目前存在的造成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根据地质学上的发现进行推理分析,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证,并最终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类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点拨:回答本题首先一定要读懂括号前语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括号内语句的含义,最后分析其对前面语句起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一句补充说清楚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说明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边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二)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答案在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原文(一)一种叫自养。
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
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
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
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也许有人怀疑,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的确,汽水厂就是利用压力把二氧化碳压在水里,再加上些果汁香料之类,制成清凉可口的汽水的。
然而植物不能靠喝汽水过日子,它们需要的是含有高能的食物。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一个肉细胞里,一般会有20至100个。
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
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看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
(二)①另一种叫异养。
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②例如,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
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牺牲品。
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③所以兔、狼、虎、细菌,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一: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t>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这里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 ..b.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这里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c.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灾难。
) ..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精巧,完美。
)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漂移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分裂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严密周密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3)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6.阅读课文“在过去的9年里??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选文第3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3)选文2~4段文字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其依据分别是什么?(4)“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两句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6.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问题:1993年,美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在位于非洲国家尼日尔的撒哈拉大沙漠里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的完整化石骨架,并把它叫做“非洲猎人”。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和答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理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
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
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
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
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
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
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
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一: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t>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这里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 ..b.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这里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c.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灾难。
) ..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精巧,完美。
)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漂移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分裂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严密周密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3)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6.阅读课文“在过去的9年里??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选文第3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3)选文2~4段文字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其依据分别是什么?(4)“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两句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6.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问题:1993年,美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在位于非洲国家尼日尔的撒哈拉大沙漠里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的完整化石骨架,并把它叫做“非洲猎人”。
“非洲猎人”身长将近10米,长着长长的头骨、强有力的前肢、锋利的能够弯曲的爪子以及一条坚挺的长尾巴。
“非洲猎人”与侏罗纪晚期异常繁盛于美国西部的跃龙非常相似。
与“非洲猎人”一起,同一地区还发现了好几条蜥脚类恐龙。
这种蜥脚类恐龙的牙齿呈宽的抹刀形。
它们与侏罗纪晚期繁盛于北美洲西部的圆顶龙很相似。
古生物学家脑子里一下子闪现出一个问题:相隔几万千米的非洲和北美洲怎么会发现亲缘关系如此接近的恐龙呢?一开始,非洲大陆的恐龙与北美西部恐龙之间的这种进化联系确实令古生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他们很快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大陆漂移。
可能的情况是,在大约1亿5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虽然当时的盘古古陆已经开始分裂,但是开始漂移不久的包括现代的非洲在内的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和包括现代的北美洲和欧洲在内的北方大陆(劳亚古陆)还没有完完全全地分开。
在现在欧洲的直布罗陀地区存在着一个与非洲大陆相通的大陆桥,使得这两块古老大陆上的恐龙可以互相交流。
而当时欧洲与北美洲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北美洲与非洲之间存在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恐龙类群就不足为怪了。
后来,到了白垩纪初期,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非洲完全与北方的劳亚古陆隔离开来,而且,也逐渐与冈瓦纳古陆本身的其他陆块如南美洲分离相隔,真正成为一个岛状大陆。
从那以后,非洲的恐龙就朝着自己独特的方向演化了。
读了本文,你觉得本文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什么异同?说说你的理解。
【篇二: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随堂练习】p class=txt>☆课文导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
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二、词语释义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语句解读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来说明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作家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下列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a.流逝人员流逝流失水土流失b.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c.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d.漂移大陆漂移飘逸白云飘逸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b.似乎一直可应该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4. 把下列句子压缩到最简形式。
⑴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⑵“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⑴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⑷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二、整体感知1.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⑴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⑵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 对文中相关知识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5.说明文重要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三、课内阅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什么是泛大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