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那样思考 文本深度探究
- 格式:ppt
- 大小:458.00 KB
- 文档页数:22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的有效性分析导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坚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成长为富有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工具,教案在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一、教案的基本概念教案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
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案的编写和使用,好的教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教案编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的介绍《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是一套以山为主题的课程,主要在儿童教育阶段使用,其设计着重于启发学生思考,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感悟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案的编写者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提炼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从山的概念认知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山的特征、解析山的变化、体验山的美好和感悟山的哲理,将名山、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因素融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三、《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的有效性分析1、理论支撑:《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类认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通俗易懂。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创造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达到“求知欲领导”、“合作学习”、“知识结构化”、“以学生成果为核心”的教学目的。
2、教学实践证明:教案编写者在实际教学中曾经进行过大量实验和实践,学生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教案中注重发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书中玩,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学科协调:教案中的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达到了全面协调的效果。
从创作心理视角解读《像山那样思考》阅读(39) 评论(0) 发布人:黄会兴分类:语文思考发布时间:2016-06-20 09:14:37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黄会兴【内容提要】阅读学和写作学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文本就是硬币本身。
从读者阅读视角转向作家创作心理,可以更好地触摸作者的心灵。
聚焦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创作意图,从材料选择、顺序变奏、线索勾连等维度解读《像山那样思考》,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匠心。
【关键词】《像山那样思考》;创作心理;文本解读阅读学和写作学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文本就是硬币本身;但是读者往往只看到面向自己的那一面,于是,对作者的艺术匠心便可能失之交臂。
教学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时,虽然大部分教师也会用“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的《沙乡年鉴》是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等等材料来“知人论世”,但是,这对于引领学生透过课文与作者的心灵进行沟通和碰撞进而把握其特有魅力,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一般说来,作者在材料选择、结构安排、技巧运用诸方面,往往受其创作心理的影响。
如果我们结合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活体验和写作动因,透过文字揣摩其创作心理,那么,我们对《像山那样思考》的解读,便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一、“弱水三千”中看选材——基于四块内容的选择从选材的角度看,《像山那样思考》鲜明地分为四个部分:“狼嗥的特写”“猎狼的故事”“山秃的结果”“荒野的启示”。
四个部分貌似松散连接,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
如果用西方随笔的自由洒脱或者作者的率性自然来解释,或许就低估了作者。
一声突兀的狼嗥放在最前面,无非是思考的出发点。
作者之所以选狼(通过置换与比较可知)是想颠覆我们原有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惯性和思维认知结果——即使如我们一直以为的十恶不赦的狼也不能对他赶尽杀绝,我们没有这个权利。
语文教学中的异曲同工之妙——谈《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探究内容摘要: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理解文本的核心所在。
因此,对主题的探究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对主题的探究教学进行设计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入手,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关键词:《像山那样思考》;主题探究;文章标题;关键词句;线索;异曲同工《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中的一篇。
“大地的眼睛”这一板块的教学导向是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鉴于这一点,笔者将主题探究作为了此文的教学重点。
在研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忽然发现引导学生探究出主题的途径有很多。
整理思绪后发现,总共可以有三条路径。
一、从文章标题入手,步步追问。
标题,即文章的眉目,虽说文章的标题式样繁多,但无论哪种形式,作者总是要从不同的侧面来体现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
所以,对于文章主题的探求,文章标题自然有其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教学《像山那样思考》,首先可以从标题入手,由于标题的特色是设置了悬念,富有深意,所以可以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不步步分析,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具体如下:第一问:“像山那样思考”应怎样思考?通过联系第二段原文“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学生得出结论:山是客观、无私地思考。
(板书:客观、无私)第二问:“思考”了什么?学生顺势回答:“狼的嗥叫”,我追问:“联系上下文,对狼嗥叫的意义加以理解,说说狼到底有何存在的意义呢?”经过联系本文第七段,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尊重敬畏生命,维持生态平衡。
总而言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问:“谁要像山那样思考”有人说整篇文章都代表了作者的看法,有人说我们也应该有作者的思想。
最后给出了一个最到位的答案:全人类。
理由是最后一段:“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像山那样思考》赏析像山那样思考(摘选自《沙乡年鉴》)【赏析】《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
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
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
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专题解读:“像山那样思考”一、专题内涵本专题属于必修课教科书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这一向度。
在必修教科书中,同一向度的专题还有“美的方程式”(第四模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五模块)。
以上三个专题的选材涵盖了“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的不同侧面,包括: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人类审美视野中的科学,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飞升等。
专题名称来自本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
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大自然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崇高美和优美兼而有之。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有的人反思生态的恶化。
“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是本专题的三元素,也是本专题选材的依据。
本专题将所选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部分“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部分“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1.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三、文本解析《江南的冬景》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狼嗥叫的含义。
(2)阅读文本,体悟哲理性语言的内涵。
(3)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见过狼吗?狼给我们什么感觉?汉语词汇里有哪些有关狼的词语?有褒扬狼的词语吗?没有!自古以来,我们对狼都是或厌恶或憎恨或恐惧,但是狼消失了以后世界会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像山那样思考》,重新认识大自然中的狼吧。
二、文本研习:初步感知课文通过预习,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3节):从对一声狼嗥的特写记写鹿、郊狼、牧牛人、猎人对此的反应,进而点题。
第二部分(4-9节):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
第三部分(10节):首尾呼应,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三、探究内容教师过渡语: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文章标题是“象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是那一声“骄傲的深沉的”狼嚎!那么这声狼嚎都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呢?可以分成几类?区别在哪里?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了,还有山山为什么要单独列类?找原文:长久存在,客观。
客观怎么理解?因为鹿、牧牛人等对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狼的这一声嗥叫,只有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它。
对于山来说,狼,和奔跑的鹿群、悠闲的牛羊、骠悍的猎人、勤苦的牧人一样,都是自己的子民。
对于山来说,狼的那声嚎叫,不但不可怕,相反,它觉得挺受用。
简介作者“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名为沙乡的农场,这个农场被人类榨取殆尽遭到遗弃。
从此,他在沙乡开始了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努力,直到去世。
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沙郡岁月》。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节课主要运用诵读品味法、探究法体验文本的深刻内涵。
通过讨论“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想“没有狼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来进行深入思考。
再通过与梭罗《瓦尔登湖》片段阅读,比较分析作者的观点与向往,最后通过狼嗥、山的思考、荒野的启示探究作者思想和文章对当代人的启迪。
通过拟写“世界环境日”主题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作者的期盼和主旨,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最后推荐作品《狼图腾》是本文学习的延伸与再思考。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文章语言的丰富内涵。
2、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但是,我们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看到这些,我们的骄傲还剩下多少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去一起思考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说明:奠定思考的基调,为课堂的反思做好铺垫,与课堂结尾处照应。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了解作者及作者思想:“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四、解读文本⑴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问,学生回答“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嗥叫的内涵不做处理,留到下文深入分析)教师再问,这一声嗥叫同学们听来感受是怎样的?狼这种动物在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明确:①威胁、恐怖、狡诈,是反面形象,成语: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②正面形象:智慧、桀骜不驯、有团队合作精神……(引出文章内容分析)(2)文中2、3段不同的物或人对狼嗥的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快速阅读2、3段,分别回答。
040I阅读鉴赏I《像山那样思考》事理情呈现技巧赏析◎郝友斌《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选自《沙乡 年鉴》,是一篇随笔类的文章,作者是美国生态学 家——奥尔多•利奥波德。
作者通过叙事来阐述观 点,寓理于事,寓情于事。
因与江苏省的老师同课 异构上这篇文章,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和 课堂实录,发现有的老师将“把握文章主题,体作者的生态理思考,生态作了课堂教学的主 。
作 1949 版的生态理随笔,其观点已经不再新鲜;但课堂上,学 生文~文的构思与作点,是文事理情呈现的。
笔者 ~文文 的现 于文 的。
―、事理倒置,激发思考y经的过,是过“事”—狼"的"和"沙尘暴"把来 ,“理”—生态平,生 有生 和生态 。
文 的自 是这样 现那 ,没有 过一的y的,随波 ,y,多,有的着天堂”。
y参与了一次 的行动,看那垂•的母眼中的绿,y有触动,有察觉。
而后,随着 一个州一个州中消灭,有天敌的量繁殖$毫无止 争食,植和片大片破坏,鹿因找不食物而饿死;原植 破坏而不能复原;一座座无 的变荒芜,沙 接踵而至。
类的来毫无安全可言y是何等的 。
后转到文本开头1至3段,的嗥叫“含义”竟是什么呢?有嗥声—表明 ,?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整个自界来说,是其中的一份子,有生的权利—的具有生 ,生态平衡来说,自的长久安全来说是有 的——的:具有生态 。
这一声 嗥含有生态 和生,也是y充满生态忧患 的大声疾呼。
再回到文最后一段,人类的征服行破坏了生态链条,太多的安全产生的 是长的,y发 呼 类 像 一样 观长久 思考7 理 和 自的关 。
但作者呈现文的是这样的:“一声 的的嗥叫,一 崖荡漾另一 崖,回谷中,渐渐消失黑的 。
这是一 不 服的 的7是界上一 的情 的发。
的嗥叫开头,文。
不同 嗥叫的 不同,有能观。
嗥声的 含。
y这一点的来:发现——狼眼中垂的绿 的。
多的死—饿。
“?的思考,太多的安全 生的 是长的。
《像山那样思考》意蕴探究作者:张凤琴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4期摘要:散文教学带来优美的语言体验,在读者的思想意识中留下了真、善、美。
读者在散文教学的熏陶下提升了思想意识并有所行动。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就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上,而是对意蕴有更深的探究。
传统的阅读观认为文本的解读就是传达作者的思想,而新的阅读学理念认为,“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
”关键词:平等;客观;实践《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板块的一篇散文。
本单元主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足见编者的用意。
单元导语中编者说“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
人类一直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确如编者所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类更应多多思考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通过文字,使我们领会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懂得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意识。
散文的教学不仅给我们带来优美的语言体验,还在读者的思想意识中留下了真、善、美。
读者甚至在此熏陶下提升自我的思想意识并且有所行动。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就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上,而是对意蕴有更深的探究。
传统的阅读观认为文本的解读就是传达作者的思想,而新的阅读学理念认为,“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
”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意蕴的多元探究是必然的,也是多维度的。
一、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平等人类主导的世界,自然万物想和人类平等,谈何容易。
我们姑且从身边观察来看,哪一样动植物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呢,就连文化的传承中,万物与人类都不是平等的。
我们且看大众化的工具书——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现代汉语字典中有关自然万物的注解。
“牛”,注解如下:哺乳动物,反刍类,身体大,肢端有蹄……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
“狼”,注解如下:哺乳动物,外形像狗……昼伏夜出,冬天常聚集成群,性凶暴,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有时也伤害人。
“读与赏”结合为文本研读添彩——以《像山那样思考》为
例谈赏读法的运用
李艳秋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为例.谈谈教学过程中
如何将“读”与“赏”有效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
一、文本研读是抒
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阅读是一种抒发自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特别是在高中
语文课堂上提高阅读课堂的质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成绩。
同时还能让其根据语境和语调中所富含的情感给予情感抒发的机会.并提高其理解能力。
所以,及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这是一件伟大且富有意义的工作。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李艳秋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泗洪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披文仰贤观字赏心——赏读明代状元赵秉忠《(山其)山集·自叙》 [J], 栾绪夫
2.《狼》的另一种读法——蒲松龄《狼》赏读 [J], 韩丛文
3.苏中第一山——视角新颖哲理深邃——《苏中第一山》赏读 [J], 曹津源
4.家园携手共赏童诗——家园合力助推大班幼儿线上儿童诗赏读的实践思考 [J],
卢湘蓉
5.仁山智水间的生命歌吟——林非《武夷山九曲溪小记》赏读 [J], 古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3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1这是基础模块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块的编排,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谐发展的,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领会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自己感觉不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语言的探讨还是太少,个人认为语言一直散文教学的重点。
自己在这方面很是不够,2、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渗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生态环境的平衡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
这点一直是自己这几天思考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这些,如果单纯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还是会很生硬。
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3、师生互动不够,整过教学过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讨论较少,今后要改正。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2《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重点就在于让学生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重视环保。
应该说,这是一篇比较严肃的文章。
平时我上课的语言都是比较随意的,这次我希望我可以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就从这篇课文开始改变。
我发现,当我的语言变得正式的时候,学生也变得很严肃。
他们有了想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念头,正是这念头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阅读文本,从而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安静地思考,对于《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是很必要的。
另外,我提出了三个问题来串联这篇课文的教学,即: 1)山是怎么思考的?2)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具体是什么?3)人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课堂,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课堂教学完整。
这是我以后也要继续坚持的。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3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很多理性的思考。
教学本文,应该透过狼的嗥叫,听到利奥波德的大声疾呼,从而震撼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思考有山一样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