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化平凡为神奇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3.13 KB
- 文档页数:2
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为《化平凡为神奇》,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以生活中的平凡物品为题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如点、线、面、色)进行造型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造型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将平凡的物品转化为富有创意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平凡物品,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造型活动,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素材。
2. 如何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造型活动,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平凡物品经过创意改造后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
2. 新课学习:讲解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如点、线、面、色)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平凡物品,思考如何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创作。
3. 示范与讲解:教师示范如何将一个平凡的物品进行创意改造,边示范边讲解创作思路和技巧。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将平凡的物品进行创意改造,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造型活动。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从创意、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化平凡为神奇2. 课题:生活中的美3. 重点: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4. 难点:创意改造、造型活动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示范与讲解、学生实践、展示与评价、总结与拓展七、作业设计1. 课堂实践:将一个平凡的物品进行创意改造,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造型活动。
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发现其中的美。
2.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技巧,将平凡事物化为神奇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发现其中的美。
2. 学习美术技巧,如色彩、构图、线条等。
3. 创作一幅以平凡事物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凡事物,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
2. 新课讲解:讲解美术技巧,如色彩、构图、线条等,并结合实例分析。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平凡事物,运用所学的美术技巧进行创作。
4. 作品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5.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也可以变得神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和创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2. 学生对美术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2. 学生对美术技巧的掌握程度如何?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3. 学生的作品创作是否体现了化平凡为神奇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六、教学资源1. 教室内的平凡事物。
2. 美术教材。
3. 美术工具,如画纸、颜料、画笔等。
七、教学建议1.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平凡事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2. 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美术技巧。
3.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平凡事物的美。
2. 开展以“化平凡为神奇”为主题的美术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 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创作理念,掌握基础绘画技巧;2. 通过观察和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3. 学会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元素,将简单的物体或场景变得富有创意和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创作方法和技巧;2.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创作理念,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准备: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或水彩等绘画工具;2. 教学环境准备:美术教室,配备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一些具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范例,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首先需要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平凡的物品,如一张白纸、一颗石子、一块废旧的木头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些平凡的物品可以变成什么神奇的东西呢?”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启发想象接下来,教师将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让他们自由地想象这些平凡物品可以变成什么。
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创意作品或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想法。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三、探讨材料与技法在确定了自己的创作主题后,学生们需要探讨实现创意所需的材料和技法。
教师将带领学生们分析各种材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纸张、颜料、画笔等。
同时,教师也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创作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法。
四、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环节中,学生们将开始自己的创作过程。
《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简单的制作材料和工具的应用方法。
2. 了解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技巧,如粘贴、剪切等。
3. 能够根据材料和技巧,将平凡物品变身为有趣的工艺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手制作工艺品,锻炼手脑协调能力,激发创造力。
2. 教学难点: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制作困难,教师需及时指导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教学准备:1. 制作材料:彩色纸、胶水、剪刀等常见工具。
2. 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平凡物品变成的艺术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3. 范例:准备一些简单的工艺品制作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制作过程。
4. 教室安置:将教室安置成一个简易的工作坊,增加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美术是一门创造美、表现美的学科。
通过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认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美术的美。
2. 引出主题:化平凡为奇奥。
介绍材料包和简单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用这些材料创造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3. 设定学习目标:能够应用指定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一件奇特而富有创意的作品。
(二)新课讲授1. 分发材料包,教师演示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熟悉制作方法。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拘泥于材料包中的说明。
2.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和帮助。
注意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自己介绍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自大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4. 引入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平凡的物品转化为具有创意的艺术品。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
(三)实践探究1.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材料,让他们自由发挥,创作出更多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作品。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增进共同进步。
3.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珍爱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四)教室小结1. 展示所有学生的作品,给予必定和鼓励。
美术化平凡为神奇教案教案标题:美术化平凡为神奇教案目标:1. 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对平凡事物的欣赏和赏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内容:1. 平凡事物的观察与表达: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水杯、花朵、树叶等,了解其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并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进行表达。
2. 利用色彩表现神奇: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色彩来表现平凡事物的神奇之处,如通过色彩的运用使平凡的树叶呈现出鲜艳的色彩,或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水杯中的光影效果等。
3. 利用材料创作: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如利用废旧纸张制作立体的花朵、利用塑料瓶制作树叶等,让学生体验到平凡材料的神奇转化。
4. 赏析名家作品:通过欣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等,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如何将平凡事物转化为神奇的艺术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平凡事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平凡事物的思考和兴趣。
2. 观察与表达:组织学生观察一件平凡事物,并用绘画、雕塑等方式进行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色彩表现: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色彩来表现平凡事物的神奇之处,进行示范和指导,并让学生进行实践。
4. 利用材料创作: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材料并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他们的作品。
5. 赏析名家作品:通过展示名家作品,让学生欣赏和赏析,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将平凡事物转化为神奇的作品。
6. 总结与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和感受,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表达平凡事物时的专注度和创造力。
2. 评价学生在运用色彩表现平凡事物的能力和创意。
3. 评估学生在利用材料进行创作时的创造力和技巧。
4. 考察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他们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创作,如通过绘画系列作品来表达平凡事物的不同面向。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制作,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利用废旧物品创作的例子,如用废旧报纸制作的裙子、用废旧瓶子制作的花瓶等。
这些例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然而,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创作方式,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制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制作。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废旧物品创意制作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
3.动手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废旧物品制作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废旧物品、绘画工具、手工制作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废旧物品制作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废旧物品的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多个利用废旧物品创作的例子,如用废旧报纸制作的裙子、用废旧瓶子制作的花瓶等。
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废旧物品,思考如何利用它进行创作。
【主题】三年级美术上册化平凡为神奇教案与反思【内容】一、概述三年级是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学会观察、表现和创造。
本文将共享三年级美术上册的一节课教案,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化平凡为神奇》,旨在通过学习各种形态的日常生活物品,激发学生对平凡事物的美学感知和表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赋予神奇的艺术表现。
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2. 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发现、观察和表达能力;3.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4. 提高学生的绘画和手工技能。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日常生活物品,激发他们发现平凡事物的美感;2. 学习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技巧;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表现他们眼中的神奇平凡;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共享创作过程和感悟;5. 总结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缺少绘画、手工所需的材料,影响了教学效果;2. 教学方法在引入环节,教师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下一次教学应加强引导;3. 学生参与部分学生在实践环节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缺乏对绘画、手工的兴趣,教师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4. 教学效果学生的作品大多未能很好地表现神奇平凡的主题,需要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环节加强引导和指导。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度和作品表现也需要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重视和引导。
美术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神奇的艺术作品。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化平凡为神奇》是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学会运用创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将其转化为有趣、有用的艺术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创意美术的概念,学会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平凡物品缺乏关注,需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此外,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创意美术的概念,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学会发现和欣赏美。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创意美术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平凡物品转化为艺术品。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2.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过程,学生跟随实践。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评价激励: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各种平凡物品(如废旧报纸、杂志、塑料瓶等)。
3.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剪刀、胶水等)。
4.展示板、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创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将平凡物品化为神奇的?让学生对创意美术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如废旧报纸、杂志、塑料瓶等,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物品可以用来创作吗?让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将平凡物品转化为艺术品,如用废旧报纸制作花瓶、用杂志拼贴画等。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创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够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通过美术的方式变得有趣和神奇。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们对于色彩、线条和形状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然而,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如何将平凡的事物变得有趣和神奇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创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美术创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范图、画具、素材等。
2.学生准备:画具、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平凡的事物,如石头、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将这些平凡的事物通过美术的方式变得有趣和神奇?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中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凡事物通过美术创作可以变得有趣和神奇。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创作过程,边示范边讲解创作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将平凡的事物通过美术创作变得有趣和神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美术《化平凡为神奇》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平凡为神奇》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领域。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再经过发挥想象,从而“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手工艺品。
通过制作,培养了学生的造型表现力、想象力和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很少关注过废弃物,对它的危害和所包含的价值知之甚少,为此,课件要学生了解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使学生初步具备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3、通过学习意识到环境的保护需要靠大家从小事做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1、课前仔细观察了物体的颜色,外形收集了相关废旧材料。
2、了解废物利用的巧妙办法,认识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1、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活动结束后进行合理的回收和整理。
2、在美术教学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物的研究,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的研究。
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收集大量的大小不等、材料不同的洁净废旧物品。
3、装饰用的彩色橡皮纸、皱纹纸、蜡光纸、彩笔、双面胶、胶水、小剪刀。
4 、“化平凡为神奇”的小展台等。
七、教学方法:教法:活动体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活动体验、自评互评、小组合作。
八、教学时间: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教师演示课件,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教师演示课件)通过欣赏作品大家有什么感受?(各种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手工作品),说道废旧物品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大家想一想都是有哪些废旧物品啊?(引导学生说出和其他同学们不一样的废旧物品:有烟盒、药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等纸杯、挂历纸、蛋壳、旧电池、酸奶瓶、VCD 片、玉米秸、竹竿等)。
第十三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美术创作,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术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构思、表现等环节。
2. 美术创作的要素:介绍美术创作中的基本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
3. 美术创作的题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生活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
4. 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介绍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如写实、夸张、抽象等,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美术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美术创作,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美术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要素、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3. 示范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展示美术创作的具体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生活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化平凡为神奇》2. 课题:美术三年级上册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美术创作能力。
4. 教学内容: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要素、题材和表现手法。
5.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美术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美术创作。
化平凡为神奇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平凡事物的发现和表达能力;2.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和表达想象力。
教学准备:1.平凡事物的图片、实物或者视频等;2.美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平凡事物,如铅笔、椅子等,并询问学生对平凡事物的看法。
2.向学生展示平凡事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发表对这些平凡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二、激发兴趣(15分钟)1.分享一些美术作品,尤其是抓住平凡事物的特点,如油画《黄色的水罐》等。
2.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平凡事物的观察和感受,询问是否有兴趣用美术来表达这些观察和感受。
三、创作活动(30分钟)1.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平凡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是画、花、树等。
2.给学生提供绘画工具和材料,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平凡事物表达出来。
3.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四、展示和分享(15分钟)1.让学生观赏和欣赏彼此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等。
2.引导学生相互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对他人作品的赞美和鼓励。
五、评价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作品,包括表达的准确性、创意性和美感等。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困惑和收获。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到户外进行平凡事物的观察和绘画,在大自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2.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媒介和工具,如水彩、铅笔、油画、雕塑等,拓展创作的方式;教学反思:通过该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在观察和创作平凡事物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平凡事物的独特之处,还能够通过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和提升,并且在分享和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
此外,通过调研和实践,我意识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创意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通过艺术的手法变得神奇有趣。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创意绘画的案例,如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有趣的人物形象,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光影效果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绘画技能。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然而,学生在创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意绘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绘画技能。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创作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创意绘画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平凡的事物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形成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2.示范法:教师示范创意绘画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创作心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评价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2.绘画材料: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等3.参考资料:相关创意绘画的图片、视频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创意绘画的作品,如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有趣的人物形象,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光影效果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有趣?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创意绘画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变得有趣和富有创意。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例,如用废旧报纸制作花朵、用石头绘制图案等,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和手工制作基础,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缺乏关注,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提高审美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发现并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创作出有趣的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3.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
2.实物材料:废旧报纸、石头、画纸、画笔、颜料等。
3.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废旧报纸、石头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事物,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平凡为神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如用废旧报纸制作的花朵、用石头绘制的图案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化平凡为神奇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
•能够通过艺术创作实践,运用美学概念创作出具有神奇感的美术作品。
教学内容美学概念•认识“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
•探讨“化平凡为神奇”的艺术表现方式。
### 创作实践•运用色彩、造型等元素,创作具有神奇感的美术作品。
•分享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介绍“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示范一些具有神奇感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讨论其表现方式和效果。
3.开始创作: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使用鲜明的色彩、大胆的构图等手段,尝试创作能够体现“化平凡为神奇”的作品。
4.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5.总结与反思: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出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教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度;•学生对于“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理解程度;•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在作品分享和评价中表现出的美术素养。
教学拓展•继续探讨“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针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题材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基于“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思想,开展绘画、摄影、装置等不同形式的美术创作。
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在创作时,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推崇鼓励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创意和表现方式;•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重点,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教学资源•相关的美术教材和教辅材料;•美术作品展示;•艺术创作用具和材料。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美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的同时,通过创作实践,加深对此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创作指导时需要更加细致,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化平凡为神奇美术教案1. 引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注重技巧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艺术感知和想象力的培养。
本教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将平凡的美术教育转化为神奇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2. 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 发展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 培养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提升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和想象力3. 教学内容3.1. 第一单元:探索艺术的多样性- 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绘画、雕塑、摄影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分析不同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传递- 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3.2. 第二单元:感知自然美- 学习绘画基本技巧和素材运用- 观察自然景物,并尝试用艺术形式表达其美感- 通过实地采风、素描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敏感度3.3. 第三单元:培养艺术创作能力- 学习艺术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运用不同材料和媒介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分享和讨论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4. 教学方法4.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探索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艺术的奥妙。
4.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进行实地创作和观察,提供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
4.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创作,分享和讨论作品,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5. 教学过程5.1. 复习与导入在开展教学之前,通过展示一些艺术作品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品的特点和感受。
5.2. 学习与实践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如观察、素描、彩绘等。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并关注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想法。
5.3. 分享与总结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化平凡为神奇的美术教案导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局限于简单的绘画和涂鸦,缺乏创新性和启发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以将平凡的美术教学转变为神奇的教案。
通过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艺术探索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第一部分:教案设计的背景1. 当前美术教学的现状当前的美术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于追求技巧训练,缺乏创意和灵感的引导,以及无趣的教学内容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艺术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解决。
2. 教案设计的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潜力,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帮助他们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部分:教案设计的核心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践指导、作品欣赏等。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教案中将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包括创作珍珠雕塑、绘制立体立体画、用纸艺创作等。
这些任务将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艺术媒介和材料,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融入艺术史与文化知识在教案中,将融入艺术史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从中汲取灵感。
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第三部分:教学计划的实施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的开始阶段,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创作能力、观察力、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提高。
2. 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教学内容应既包括艺术基础的学习,也包括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进行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
化平凡为神奇的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不同材料美化环境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各种废旧物品的材质特点,激发学生“化平凡为神奇”的设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多角度、多方面欣赏认识手工作品,初步掌握一些简单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形成“化平凡为神奇”的设计意识,初步掌握美术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对材料进行联想制作
●三、教学策略
本课包含的知识量大、材料需求广、制作方法多样、制作内容丰富,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重心放在对废旧物品创意欣赏上,让学生多感受、多体会废旧物品的艺术魅力,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在自由、合作、轻松、交流的氛围中感受实用美术的作用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中可以采用“收集准备──认识了解──启发创意──探究方法──动手创意”的教学策略,首先课前布置学生寻找、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渗透环保的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从类别、形状、色彩等方面认识了解这些废旧材料,引导学生意识到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化平凡为神奇;接下来通过对废旧材料制成的创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不同材质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材料的设计制作方法,启发学生对废旧物品改造的创意与新奇的想法;以塑料瓶为例鼓励学生进行制作方法与制作材料运用的探究,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进行制作方法的演示,鼓励学生合理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有趣的创意;最后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巧妙构思,以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自己收集的废旧材料进行奇思妙想,用自己的双手和创意变平凡为神奇!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收集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塑料瓶、旧报纸等。
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寻找、收集渗透环保的理念。
观察发现认识了解
观察、认识
废旧材料
1.(展示废旧材料制成的工艺品)
同学们,这件工艺品漂亮吗?
仔细观察,这件工艺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
你能不能看出这件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
那么,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得呢?
2.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多物品用旧之后都会被我们丢弃掉,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
(1)你今天都带来了哪些废旧物品?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带来的废旧物品
(2)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废弃物都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
3.这么精美的工艺品都是用一些废弃物做成的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材料,都可以巧妙地利用,这节课让我们做个细心又有创意的人,化平凡为神奇,一起创造生活中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