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18.50 KB
- 文档页数:18
2017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一、考试性质初中地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为依据,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初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基础性原则。
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文字简洁、规范,答案准确合理。
四、考试范围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五、内容目标(一)目标要求3.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目标与要求(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记忆部分)第二部分考试内容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几个阶段●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面...、方向和周期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及其规律..●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③地方时的变化;④一天中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地球上的五带;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③四季更替;④正午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季节变化.................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数学)一、命题依据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命题。
二、命题原则⒈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
⒊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⒋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试卷形式对每个学生而言要体现其公平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
⒌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
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⒍试卷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中考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
试题的求解思考过程力求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等。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数学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课程标准》(7~9年级)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部分的内容。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⒈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的主要考查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数产生的意义,理解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应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室制订2011年4月2011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地理学科考试说明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初中学段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普通高中招生的改革和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顺利实施,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地理意识、地理思想、地理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业成效。
二、命题依据(一)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二)福建省教育厅制订的《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三)《2011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地理学科考试说明》三、命题原则(一)体现基础性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力求有效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难度适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在依据课程标准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的水平。
(二)体现科学性保证试题内容的正确性,不出现政治性、知识性、技术性等错误;试题表述规范,问题指向明确,语言科学严谨,图形清晰准确,地理专业术语准确,答案无歧义。
(三)体现过程性力求反映教学过程对课标的落实情况、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体现发展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倡导学以致用,强调能力立意,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现人文性积极导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
从试卷试题的角度,引导轻松、激⑶环境与发展●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举例说明某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一、命题依据初中语文学业考试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和本考试大纲命题。
二、命题原则1.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2.命题要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
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鼓励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一)识字与写字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写字的考查,要关注学生写字的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二)阅读1.古诗文古诗文的阅读,重在考查记诵积累。
要求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7~9年级)。
文言文的考查,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应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2.现代文现代文精读的考查应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英语一、命题依据英语科考试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的《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英语)》为依据,结合我市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命题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中“五级目标”的要求和本市的英语教学实际。
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中考命题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外语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要重视对听力的考查,要降低对语法的要求,不出偏、难的语法试题。
”的精神。
努力做到两个面向, 四个有利, 即: 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初中毕业, 升学考试管理制度, 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的学习。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英语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作为考试的范围。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在确定具体考试内容和标准时,主要以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中的“五级目标”规定的教学要求为依据。
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体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技能。
同时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有利于考生展示实际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突出改革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六、考试形式考试形式包括两部分内容:听力部分(20%)和笔试部分(80%),(因今年暂不具备口试条件,仍然在笔试部分中考查“口语应用”,占全卷10%)。
2014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生物)一、考试性质初中生物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本大纲为依据,结合初中生物学教案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贯彻教育部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意见,落实省教育厅有关中考命题文件的精神。
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对教案的导向作用,凸显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案,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案。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升科学素养。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初中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试内容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问题,及对学生今后可持续性学习发展有用的知识。
3.时代性: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关注初中生物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4.科学性: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控制主观题、客观题比例和难度。
试卷要科学、严谨,避免出现科学性、技术性的错误。
5.开放性:适当增加试卷形式,力求思维过程、答案的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内容目标1.对考试能力的要求(1)识记能力:再认知识;辨识事实性证据;描述事物特征。
(2)理解能力:举例说明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解释、推断、分类、比较。
(3)实验与探究能力: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实验仪器和工具,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4)信息处理能力:能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初步进行分析和处理。
(5)应用能力: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评价能力: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涉及的事物进行检查与评判。
2.对考试目标层次的要求(1)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卷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化学)一、命题依据初中化学学业考试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本考试大纲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指导教学的作用,注意能力立意命题,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淡化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防止出现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付考试的现象。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考试内容选择上,应注意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化学问题,及对学生今后可持续性学习发展有用的知识。
命题中,克服繁、难、偏、旧,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题目。
3.时代性:强化初中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考查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做到试题形式、答案标准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科学性: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控制主、客观题比例,把握试卷的长度,留给学生充分思维和解答的时间。
试题要科学、严谨,避免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化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见本考试大纲“五”。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层次要求如下:A: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即明确“是什么”)B: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即懂得“为什么”)C: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即能够“应用”)(2)技能性学习目标包含“初步学习”、“初步学会”两个由低到高水平层次的要求。
(3)体验性学习目标可有机结合“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考查。
(4)内容标准: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探究与实验4.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5.溶液酸碱性、pH的测定6.常见物质的检验六、考试形式、时间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
语文一、命题依据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为命题依据。
二、命题原则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正确处理初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服务。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
考查教材、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一)积累和运用识记常用汉字3500个,特别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字的音、形、义。
正确拼写音节,规范书写,掌握字义。
积累一定量的词语(包括成语),准确理解常用词词义,具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形、辨字义与词义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及表达作用,准确用词。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积累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体会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及灵活运用于表情达意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病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重复罗嗦、句义杂糅、自相矛盾)背诵“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积累并能够运用一定量的名人名言。
积累课内(文体、文化、阅读)知识,潜移默化,触类旁通。
(二)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初中语文教学与学业考试的重要内容。
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和名著阅读等。
1.现代文阅读重点:感知、理解、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鉴赏水平。
词句理解。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关键性的、精彩的语句,能感受内涵,理解其中意思。
文意把握。
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并运用于阅读理解之中。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2011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一、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相关标准、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和《2011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顾覆盖面,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同时能够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关注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
三、考试目标要求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分别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角度,把考试目标划分为如下5个要求层次: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2.理解水平(以B代表):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3.应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4.独立操作水平(以D代表):能够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5.认同水平(以E代表):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数学)一、命题依据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命题。
二、命题原则⒈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
⒊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⒋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试卷形式对每个学生而言要体现其公平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
⒌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
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⒍试卷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中考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
试题的求解思考过程力求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等。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数学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课程标准》(7~9年级)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部分的内容。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⒈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的主要考查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数产生的意义,理解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应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作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涵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⑵“数学活动过程”考查的主要方面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与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
⑶“数学思考”方面的考查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够使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并借助符号转换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能够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几何现象;能够运用图形形象来表达问题、借助直观进行思考与推理;能意识到作一个合理的决策需要借助统计活动去收集信息;面对数据时能对它的来源、处理方法和由此而得到的推测性结论作合理的质疑;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能合乎逻辑地与他人交流等等。
⑷“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⑸“对数学的基本认识”考查的主要方面: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数学方法之间的相似性等);对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等。
⒉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要求的知识技能目标分为四个不同层次: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具体涵义如下: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
具体涵义如下: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以下对《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领域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分述如下:数与代数(一)数与式⒈有理数考试内容:有理数,数轴,相反数,数的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简单的混合运算。
考试要求:(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以及简单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4)能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简化有关运算,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⒉实数考试内容: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简单的实数四则运算。
考试要求:(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⒊代数式考试内容: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合并同类项,去括号。
考试要求:(1)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能解析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5)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⒋整式与分式考试内容:整式,整式加减,整式乘除,整数指数幂,科学记数法。
乘法公式:22222+-=-+=++。
a b a b a b a b a ab b()();()2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考试要求:(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3)会推导乘法公式:22a b a ab b+=++,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2+-=-;222()()a b a b a b算。
(4)会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5)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⒈方程与方程组考试内容:方程和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考试要求:(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会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
(3)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4)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5)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⒉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考试内容: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考试要求:(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⒈函数考试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常量,变量,函数及其表示法。
考试要求:(1)会从具体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能举出函数的实际例子。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⒉一次函数 考试内容: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考试要求:(1)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意义,会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0)y kx b k =+≠,理解其性质(k >0或k <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4)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⒊反比例函数考试内容: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及其性质。
考试要求:(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式(0)ky k x=≠理解其性质(k >0或k <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⒋二次函数 考试内容: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考试要求:(1)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能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推导和记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空 间 与 图 形(一)图形的认识 ⒈点、线、面,角。
考试内容:点、线、面、角、角平分线及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