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3.49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发展史论文: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化学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关键词:化学发展史;渗透策略一、化学史能为新课创设饶有兴趣的意境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应用化学史设置故事情景。
在学习原电池时,介绍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9世纪初就十分及时地用伏打电堆产生的电流,从而开创了电化学研究。
他用250个电池串联的巨大电堆,在各种化合物的水溶液或熔融物中通过强大的电流,寻找尚未发现的“元素”先后发现了钾、钠、钡、镁、钙、锶和硼等元素(即得到它们的单质),他还从氯(cl2)不能被电解而得出是单质的结论,由此证实氯化氢的组成中没有氧只有氢和氯,得出氢才是“酸之源”的结论,从而使原电池——空洞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二、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些人认为:化学就是瓶瓶罐罐,是冷冰冰的。
引入化学史可以改变人们对化学的看法。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介绍门捷列夫的故事。
1859年24岁的门捷列夫到德国海森堡大学本生的实验室进修。
此时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了光谱仪,用光谱仪发现了一些新元素。
但由于当时没有任何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对元素大家族的信息并不完整,且当时公认的许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合价是错误的,所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次序——原子序数是十分困难的。
门捷列夫通过对比元素的性质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重新测定了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先后调整了17种元素的序列,得到了元素周期律。
他还大胆地预言了11种尚未发现的元素,预言了它们的性质,并在相对原子质量序中留下空位,在1896年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三、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追求科学的勇气在化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为了崇高的化学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最后取得了成功。
居里夫人夫妇在近4年的时间里辛勤地工作,从数吨的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0.1克氯化镭,并初步测出其相对原子质量。
1886年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中说“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作出像门捷列夫那样深信不疑的预言”。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20082401163李露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
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
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爱国热忱人格科学思维丁绪贤的学术生涯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
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
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
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
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
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
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
引言概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化学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
本文将继续探讨化学史的发展进程,从古代到现代,全面介绍了化学在不同时期的突破和重大发现。
正文内容:二、古代化学的发展1. 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贡献- 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始研究金属冶炼和化学工艺的民族之一。
他们利用火焰进行金属冶炼,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如硫酸和碱性金属。
- 古埃及人还广泛应用天然植物和动物提取的化学物质,制作香料、颜料和药品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药学和香料工业奠定了基础。
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进展- 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物质本质和元素的理论。
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水、土、火和气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这为后来的元素概念打下了基础。
同时,希腊人还开展了对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研究。
- 古罗马人在冶金和药物制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尤其是古罗马帝国时期,通过大规模建设炼铁工厂以及研发新药物,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 中世纪的贡献-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发展了实验方法,并在化学和药物制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研究了多种化学反应,如酒精蒸馏和酸碱中和等。
此外,阿拉伯人还将许多化学和药物知识传递给欧洲,为后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中世纪的欧洲,尽管受到宗教和哲学观念的限制,但仍有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阿尔贝鲁斯·马格努斯研究了矿物的特性和性质,在化学领域中开创了新的方向。
4.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这种方法的兴起使得化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达·芬奇在绘画中运用了透视和光线的原理,为光学和颜料制备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如帕里塞尔斯、罗伯托·卡斯特罗和罗伯特·博伊尔等出现,他们的实验和研究奠定了化学的基础。
写一个关于学习化学史的意义的作文
哎呀呀,学习化学史可太有意思啦!
你知道吗,化学史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宝藏,里面藏着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和秘密呢!就好像我们看动画片一样,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想想看呀,以前的科学家们是怎么一点点发现那些神奇的化学知识的呀!他们就像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里努力探索。
比如说,拉瓦锡发现氧气的过程,那简直就是一场超级大冒险!他通过不断地实验和思考,终于找到了这个对我们生活超级重要的东西。
这就好比我们找宝藏,找啊找啊,突然“哇”的一声,找到了闪闪发光的宝贝!
学习化学史还能让我们知道,科学可不是一下子就变得这么厉害的。
它是经过了好多好多人的努力,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这就像我们盖房子,一砖一瓦地慢慢盖起来,最后才变成了漂亮的大房子。
我们现在学到的知识,可都是以前的科学家们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呢!
而且呀,了解化学史还能让我们更有信心呢!以前的科学家们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呀,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去。
那我们在学习化学的时候遇到难题,是不是也不能轻易放弃呀?就像那些科学家一样,勇敢地去挑战!
学习化学史真的超级重要呀!它让我们知道科学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知识,也让我们更有勇气去探索未来!所以呀,大家一定要好好去了解化学史哦!。
皮埃尔·居里姓名:王一凡班别:化工卓越12-1 学号:12014260124摘要: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丈夫。
在放射性和晶体结构的研究上取得卓越成果。
除了其成就外,其反映其科学精神及专心态度的趣闻轶事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
关键词:皮埃尔·居里,科学成就,趣闻轶事1.前言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1906年4月19日),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曾经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皮由父亲在家亲自教育,自小就在物理与数学方面展现过人才能,后于索邦大学完成学业;其中有关磁性的研究“居里法则”最为著名。
皮埃尔·居里发现,具有磁性的物体会由于温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磁性,而这样的研究后来成为所谓的“居里温度”,也就是包括铁在内的强磁性体失去磁性的温度。
皮埃尔·居里后与玛丽·居里结婚,并且共同从事于发射性元素镭与钋;皮埃尔由于接触过量的放射线,往往晚上成眠时都会因为剧痛而被惊醒,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放射能物质的研究;1903年,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由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肯定。
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在一场马车车祸中丧命。
1995年,他与妻子玛丽·居里一起移葬入法国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先贤祠。
96号化学元素锔(Cm)为纪念居里夫妇而命名。
2.正文2.1科学成就2.1.1 对晶体结构与物质磁性的研究成果1883年起,皮埃尔·居里对晶体结构和物体的磁性进行了独立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开始了他生涯中的第二个阶段。
1885年,他在巴黎市立理化学校担任物理教师时,对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磁性物质作了研究并取得成果,这一课题的长篇论文使他得到了博士学位。
在其研究磁性的博士论文工作中,P.居里设计制造了一台十分精密的扭秤,现称为居里-谢诺佛秤。
结课论文课程名称:化学史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时:30学时上课学期:班级:姓名:学号:德米特里·门捷列夫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
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
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
近五十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
虽然有些化学家如德贝莱纳和纽兰兹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观地叙述了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但由于他们没有把所有元素作为整体来概括,所以没有找到元素的正确分类原则。
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
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
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走出实验室,开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资料。
1859年,他去德国进行科学深造。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扎实了。
1862年,他对巴库油田进行了考察,对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测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对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1867年,他借应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工业展览俄罗斯陈列馆工作的机会,参观和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的许多化工厂、实验室,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
初中生化学论文六篇学校生化学论文范文1一、化学科学学问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化学教学大纲,对学校化学教学的四大学问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同学在毕业时达到素养教育所要求的学问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学问内容,根据同学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学校化学中的重要,教学要求分为常识介绍、了解、理解、把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把握。
要求同学娴熟把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试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
在教学中,老师应按要求仔细做好每个演示试验,对于同学试验,要乐观制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同学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
为了协作素养教育,培育同学面对将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爱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同学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学问水平制造了条件。
应当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养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学问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力量化学科学力量是指同学在学习化学学问、应用化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特征。
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看和感知;化学学问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学问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学校同学,应从观看力量、试验力量、思维力量、自学力量等方面,培育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力量。
1.观看力量。
观看力量是知觉的特别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案、主动的、长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
观看力量是智力三要素(观看、思维、制造)之一,是智力进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类毕业论文最新10篇化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一一、让实验将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很多化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都是相对抽象的,教材中的符号、公式很容易将化学枯燥化,这也是许多学生感觉化学难学的原因所在。
实验教学却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化学世界,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碰撞、溶解、分解中产生奇妙反应时,当课堂中被五颜六色的气体、液体以及固体充满时,当形态不一、各具不同功能的实验器材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化学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公式,也不再是单调抽象的符号,而是有声有色、有趣的一个崭新世界。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实验的创设和组织,为学生开辟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他们体验实验情境,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
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将氧气的制取装置与氢气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气体的制取装置进行一个小的归纳与总结,形成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思路,再以二氧化碳反应原理为基础,让学生亲自对制取装置进行选择、设计和动手装配。
实验可以分小组进行,完成制取装置后可由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对本小组装置的优势、特点进行推广介绍,通过各小组之间的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科学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
这种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情景的模式,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十分有益。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辅助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并能激发探究欲望的问题,为学生开辟更多动手与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就会让学生在实验情景的体验中获得化学灵感,擦出创造火花。
二、适当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为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化学知识整理得更加系统和全面,教师应注重对实验进行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为实验注入更多探究因素。
如在进行酸溶液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稀硫酸、稀盐酸与氧化铜的实验,这种实验操作简单,选料方便,而且化学现象比较突出,容易给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补充实验,可以让学生对金属氧化物与稀硫酸、稀盐酸之间通过化学反应成为水和盐的一般性规律其形成过程有更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加快对化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中学化学论⽂范⽂3篇中学化学教学教育论⽂摘要:教育科研在教学中举⾜轻重。
本⽂通过对⽐分析相关⽂献资料,概括出了中学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研究⽅法及论⽂的撰写⽅法。
对提⾼化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平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法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追求的⽬标。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教育科研意义重⼤,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
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的的⼀种科学⾏动研究活动。
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案、实施⽅案、分析资料、撰写论⽂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选题内容⼀般来⾃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段的研究等。
2.制定⽅案研究⽅案是研究⼯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
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何⽅法进⾏研究活动。
查⽂献时最好普查⽂献索引或⽬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刊)哲学版的⽂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刊)复印报刊资料(⼈民⼤学主办)等。
3.实施⽅案这是研究⼯作的主体落实阶段。
研究者采⽤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法和⼿段进⾏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的资料以及⾃⼰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要对资料进⾏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
化学与人类文明小论文化学与人类生活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
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
在自然科学中,化学是研究物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变化的学科,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依赖于化学元素及其所组成的万千化合物和无数制剂、材料。
化学在推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起着巨大作用,它现在已经是、将来仍将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核心科学。
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化学却时常扮演着一个负面的角色。
环境污染,生物灭绝,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食物中毒……这些负面新闻往往就跟化学联系起来了。
可以说化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化学,那么当人们生病的时候,就只能痛苦地接受着病痛的折磨,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生病的亲人因为没有药而相继死去;如果没有化学,那么当人们去超市或者菜市场购物的时候,必须时不时地提醒自己千万别忘记带一个硕大的菜篮子;如果没有化学,那么当人们想去远方探亲或者旅游的时候,只能靠着最原始的步行方式或骑马方式,也许真正探亲的时间远不及在路上耽搁的那么长;如果没有化学,我们难以享受如今这缤纷的世界,无法窥视外太空的神秘……化学既创造了奇迹,也创造了危机。
当人们在享受青霉素给人类带来的药到病除的快感时,却没注意到滥用青霉素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当人们在享受塑料袋给购物带来的巨大方便时,却忽视了塑料袋是多么的难以降解,以致白色污染充斥这这个正在进步的社会;当人们在享受快速交通带来的便利时,却没想到由此造成的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是如此的触目惊心;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陶醉在对外太空的征服时,却忘记了如此大量的发射火箭卫星,使得那些报废的永远成为了太空垃圾,无法清除;当人们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瘦肉、喝着“富含营养”的牛奶时,却不知道他们手里的食物可能是加了有毒化学物质的“毒品”……20世纪60年代,素有“千湖之国”之称的瑞典,全国3000多个湖泊虽仍清澈,却因酸度过高,鱼虾绝迹,成为死亡之湖。
化学可以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晶体化学等等,而我最感兴趣的
就是有机化学。初步接触到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是在高中生物课本上 。我依稀
地记得尿素的发现是有机化学的开端。上大学后,心中一直对化学史这门课有着
无限的好奇和遐想。
在化学史的课程上,我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了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维勒首次
发现可以通过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他在1828年给柏则里的信中写道:“我要
告诉阁下,我不用人或狗的肾脏制成尿素。”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只有依
靠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才能产出有机化合物。维勒的两位老师都是“生
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如今,维勒却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强烈的冲
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这个重大的发现使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坚持自己的
观点就意味着要与自己的老师对立。幸运的是,维勒大胆提出了无机物可以合成
有机物的观点,这是化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维勒第一次从无机物制备了有机
物,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沟鸿,在这条鸿沟中架起了桥
梁。
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
的对立物而命名的。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
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
作了定性描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
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
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当时在解决有机化
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
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
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
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
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类型说
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
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
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
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
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
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
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
电子理论的引入,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
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
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
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
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
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
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
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
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
这种异构现象。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
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
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
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
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