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考前冲刺: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书利华教育网)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6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押题试题解析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五)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
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
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但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智能认识的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对智能全面深理解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与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已有不少学者从哲学、未学等角度论证了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发下,在一种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开发出具有不同配置形式的通用智能系统,并使之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
被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誉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最权威的人”的库兹韦尔坚信,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能,而且超越的速度会比人们预想的快得多。
他认为,2045年是奇点到达的时期,这将是极具深刻性和分裂性的时间点,非生物智能在这一年将会10亿倍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
解密26 散文阅读2019年 2018年 2017年 课标全国Ⅱ卷4—6,窗子以外,14分 课标全国Ⅲ卷 4—6,我们的裁缝店,14分北京卷17—21,京的“大”与“深”,22分18—22,水缸里的文学,23分 19—24,根河之恋,25分天津卷 16—19,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1分16—19,虹关何处落徽墨,21分 16—19,挺拔之姿,21分 山东卷浙江卷 11—13,汴京的星河,20分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发上津城梅 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 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负责接待的朋友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
我问郧西的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有战争!啊,陕鄂息息相依!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古城是多么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秦关楚塞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举足轻重!如果从三国时魏始设平阳县算起,一千多年里,上津曾十四次设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上的这块弹丸之地了!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靠什么拥抱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①中国电影今天的繁荣,跟中国持续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紧密相连。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产业化改革经验时,特别强调了树立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思想的作用。
诚如所言,从好莱坞用《真实的谎言》敲开中国市场大门,到华谊兄弟等民营公司全面介入电影产业链,电影从过去的相对封闭和保守,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
②自2020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不仅票房实现了从10亿元到400亿元的数十倍增长,更有银幕从不足2000块到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千余家到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4亿的巨大成绩。
中国电影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③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投资的增长,也给中国电影作品拓宽了提高水平的空间。
对于电影人来说,过去这些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国产电影与进口片“共舞”,品种和品质都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不少低水平的“烂片”,因强势资本进入中国影院。
正因为票房总量的打底,最近几年电影评价不再“唯票房论”,欣赏水平与创作水平水涨船高,国产电影开始扎堆出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有调查显示,国产电影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
④展望未来,大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或许会产生更多促动效果。
基础保分课主观题7大热考题型建模——从题型上个个击破题型一理解(赏析)重要词语、句子理解(赏析)文中重要词语和理解(赏析)文中重要句子是高考散文常考的题型,也是《考试说明》(2017年)新增加的考点要求。
1.理解(赏析)重要词语理解重要词语,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
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赏析重要词语,则需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挖掘其艺术特色及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2.理解(赏析)重要句子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两个方面入手。
表层含意指文本中的显性信息,深层含意指文本中的隐性内涵。
赏析重要句子,则需在理解句子含意的基础上,挖掘其艺术特色及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思维建模]1.理解(赏析)重要词语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解题方法(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词语含义,甚至有时要将与此词语相关的句子搜集归纳在一起进行集中分析才能把握其含义,如下面[典例1]“窗子”就需此法。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特别是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含义。
如《荷塘月色》中对“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
[典例1](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子以外林徽因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②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靠什么拥抱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①中国电影今天的繁荣,跟中国持续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紧密相连。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产业化改革经验时,特别强调了树立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思想的作用。
诚如所言,从好莱坞用《真实的谎言》敲开中国市场大门,到华谊兄弟等民营公司全面介入电影产业链,电影从过去的相对封闭和保守,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
②自2003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不仅票房实现了从10亿元到400亿元的数十倍增长,更有银幕从不足2000块到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千余家到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4亿的巨大成绩。
中国电影迎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③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投资的增长,也给中国电影作品拓宽了提高水平的空间。
对于电影人说,过去这些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国产电影与进口片“共舞”,品种和品质都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不少低水平的“烂片”,因强势资本进入中国影院。
正因为票房总量的打底,最近几年电影评价不再“唯票房论”,欣赏水平与创作水平水涨船高,国产电影开始扎堆出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有调查显示,国产电影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
④展望未,大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或许会产生更多促动效果。
7 语用+默写+散文类文本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姓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符号,也是跟随一生的形象标签,在起名上求新求变、追求个性, 是人之常情。
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
仅仅因为名字中有生僻字就买不了车票、办不了电话卡:在公共服务上处处碰壁,这样的“窘境”是时候改变了。
不仅如此,生僻字还是的汉字文化的一部分。
每一个字都记录着一段汉字的历史,传递着文化的印记.用起名的方式来传承这种文化,不失为一种令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也别小看了人们对生僻字的接受能力,不久前,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红遍网络,这首歌了70多个生僻字,串连成一首歌,一时引起无数网友学唱。
不仅如此,各个领域的网友还地改编了法律版、地学版、乐高版等版本的《生僻字》,玩得不亦乐乎,让人不得不感慨:高手在民间啊!由此可见,( ),只要方法对了,就能让人们对生僻字产生兴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来渊源流长收集津津有味B.固然源远流长搜集津津有味C.本来源远流长收集饶有兴致D.固然渊源流长搜集饶有兴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①“固然”是先承认某个事实,引出下文转折。
“本来”即由本而来,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先天本有的唯一的不变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指原来,向来;原先;先前。
语境说的是在起名上求新求变、追求个性,是人之常情。
这句话并没有转折之意,所以选用“本来".排除B、D两项。
②“源远流长”意为历史悠久,通常与“文化"“友谊”等搭配.“渊源流长":“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如“历史渊源”“家学渊源”.语境强调的是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所以此处选用“源远流长"。
排除A.③“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则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九)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梁文道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
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
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
“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
当然,实际操作起,“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电影带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
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
“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
专题12 散文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哲人的爱秦牧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
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
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
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
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
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
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
”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
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
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
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
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
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
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高三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
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
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
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
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
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
”这可能是传说。
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
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
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
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
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散文+传记精选大题例1:(湖北2019年元月高考模拟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凝固的《史记》徐剑大先生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
那天,他精神出奇的好,突然撑起羸弱之躯,从病榻上坐起身来,对许广平道:“研墨,我要写信。
”许广平且喜且忧,说:“先生,还是我来代笔吧。
”“此信岂可代笔,”大先生摇了摇头,“这是写给静农兄的。
”何等要事,竟烦大先生病中亲笔?许广平连忙扶先生下床,至书案前,连忙研墨,铺好信笺,惟见大先生落座后挥毫,留下数行力透纸背的鲁体:“南阳画像,倘能得一全份,极望……”许广平看后,心中泛起一阵酸楚。
此距大先生去世,仅两个月。
鲁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我暗自忖度,大先生执拗于斯,决不仅仅是为中国版画谋寻出路,而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种化繁为简、大拙至美的哲学之境,一股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一扫文坛萎顿、低迷之风。
大风起兮,汉魂何在?我们迷失于何处?其实,对于汉画的概念与形式,我并不陌生,且被浸淫多年。
我创作室有一画师,弃传统勾线之法,挥笔泼墨于宣纸之上,如云,如雾,如潮,如泉,漫漶而不失控,墨浓却有层次,似汉非汉,似唐非唐。
我常入其画室,观后,总觉得缺点什么。
但并不妨碍彼在书画市场上大行其道,其亦以中国新汉画开山之人自许,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
也是这样八十年代的仲夏,吴冠中背着画箧,心事重重,走下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殿,竟无一点留恋。
蓦然回首,身后大佛仍是那张并不生动的脸,佛眸半睁,千年一笑,却笑不出一丝一靥的灿烂与大唐气象。
吴冠中很失望。
身临伊水,遥望秦地,彼不禁想起儿时背过的《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年近六旬的吴冠中正在寻求艺术之旅的盛年变法,可是他寻找了半个多世纪,艺术女神在何处?“先生不妨去南阳看看。
”龙门石窟博物馆馆长温玉成见吴冠中神情沮丧,建言道。
“卧龙岗?去看诸葛孔明隆中对?”生性孤高的吴冠中多少有点不屑。
百校联考2020年高考考前冲刺必刷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
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完备、成熟、有效。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考生的出身、社会关系、名声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牧《阿房宫赋》等都是作为“行卷”而知名,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
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声名远扬,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而宋朝科举的特点主要有: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
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
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
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
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直到放榜始得出来。
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
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再送考官评阅。
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
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取胜。
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
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
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专题4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考点精讲】【考点精释】考点说明:2020年2018年《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情分析:近年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考查以中外小说为主,但是各省和新课标卷中出现了部分散文材料阅读的考查,题目设置为主客观两类,一个多项选择题,两个主观题,包括一个探究题,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题型比较稳定。
特别提醒:2020年《考试大纲》修订的基本思路是关注学科素养、语文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的具体表述有诸多增加和改动,这些变化在散文阅读考查中如何体现,应在备考中予以充分关注。
备考建议:1.从2017年起,新课标卷中出现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在考场阅读总量增大的同时,试卷难度也在增加。
尤其是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多年没有入选全国新课标卷,今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和卷Ⅲ的命题材料才回归散文。
2.散文文本命题的特点:(1)选材:以中国散文为主。
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2)题型:全国新课标卷按照《考试说明》命制,有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白莹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
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
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
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
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
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
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
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
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
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
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
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
开水是二台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八)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
“闲情”意为忧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
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
这是第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
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
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
”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
《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
”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惆怅还依旧。
”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
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
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
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
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
第07讲散文阅读(讲)阅读鉴赏散文,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一:理解“理解“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高考试题凡是考查散文的必考理解。
高考散文阅读的理解考点,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也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重要词语”(含概念和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十)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
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保障了公正、有效的政治法律秩序。
从御吏与谏官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
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
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
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
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
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
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于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
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
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
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
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①。
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
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
瀑声震彻山谷,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
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
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
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前往密布飘扬B.神往密集飘扬C.神往密布飘洒D.前往密集飘洒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神往”,心里向往;“前往”,前去,去。
第一处,是说梦中都想要去,可以使用“神往”。
“密布”,分布得很稠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在一处,稠密。
第二处,是说众多峡谷分布在一起,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密布”。
“飘洒”,飘舞着落下来。
“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
第三处,句中说的是“雨雾”,根据语境和使用对象应选用词语“飘洒”。
故选C项。
2.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B.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C.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D.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①处是对前文“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进行总结,并加以评说,所以填写“美不胜收,闻名遐迩”,“美不胜收”是对前面景色的概括,而“闻名遐迩”是对其进行评说,这就排除A、C两项。
②处,此处选用的句子和横线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相同,“不分寒暑,一年四季”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不相同,这就排除D项。
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瀑声震彻山谷,如爆竹冲天,似千人擂鼓,像拍岸惊涛,类万马捣蹄。
B.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惊涛拍岸,像冲天爆竹,类万马捣蹄。
C.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惊涛拍岸。
D.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惊涛。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语序不当,这四个短句应两两对仗,词性相对,结构一致,“千人”应与“万马”相对,“擂鼓”与“捣蹄”相对,这就排除A、B两项;“千人擂鼓”和“万马捣蹄”都是主谓式,后面两句如果依然采取主谓式就显得呆板,这就排除C项,后面两个可以改为偏正式,即“冲天爆竹”“拍岸惊涛”。
故选D。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答题。
(6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新的事物不断产生。
当第一艘汽船(蒸汽机船)发明出来的时候,它的续航能力非常差,所以当时帆船主都认为,根本就不需要在汽船上花力气;当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它传播信息的能力相当强,所以一些人认为,通过网络就可以习得很多知识,没有到校求学的必要了。
当今世界,新生事物更是层出不穷,类似上述现象也并不鲜见。
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新生事物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表述严谨,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答案(示例)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加重视或过于悲观,也不能反应过度,过于乐观;应保持应有的理智和清醒,通过理性分析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要力求认识体现一定的高度,如运用对比,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就会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好得多。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
“迁”在此处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即为此意。
B.丞相,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官员。
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C.鼎元,指状元。
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如一鼎的三足,总称为“鼎甲”。
其中,状元居鼎甲之首,称“鼎元”。
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太保。
贾谊曾被封为“太傅”,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太傅。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
“位次于太师、太保”错,太傅位次于太师,但高于太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5分)西府臊子面胡宝林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
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
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
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
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
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
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
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
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
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另一件大事:淋醋。
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
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
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
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
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
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
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
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
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
正月初二的早晨,在积雪的乡村小路上,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
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
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
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
臊子汤调就。
笊篱捞面。
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
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
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
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
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
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
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
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
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
村里有小伙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
整个春节,豪放悠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
这是最美好的记忆。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16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对象,并以“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统领全文。
B.作者多用短句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父亲收割小麦的过程,写出父亲劳动的艰辛;又言简意赅地描写奶奶淋醋的过程,暗示了关中西府农家醋在臊子面里必不可少的地位。
C.“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一句蕴含辛苦劳作而有所获的喜悦心情和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更饱含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D.本文以“西府臊子面”为题,对“面”的制作却以“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一笔带过,而侧重描述以西府臊子面为载体的关中风土人情,突出文章的主旨。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本文的感情很丰富,除了赞美生活外,还包括缅怀传统、抒发乡愁等。
该句包含的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
7.为什么说西府臊子面是“民俗的活化石”?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历史悠久。
4000多年的小麦栽植、“武王臊子文王面”的历史传说以及明代臊子面的派系之分等揭示出西府臊子面源远流长的历史。
②隆重的待客饭。
村子里逢年过节、喜宴流水席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臊子面。
③周礼的演示。
吃面时遵循先敬祖先,然后“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礼制。
(每点2分,共6分。
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
①从字面上看,“活化石”意味着延续时间久远,此处应和民俗文化有关。
文中介绍了当地臊子面的主要食材小麦已种植4000多年和臊子面的渊源,可见其历史悠久。
②介绍村里逢年过节、招待客人都用臊子面,可知臊子面按当地习俗是隆重的待客饭。
③介绍吃臊子面要敬先祖,有“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习俗,且这一习惯自周礼传承而来,可见其文化传承久远。
8.结合全文,请探究文章结尾“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中“这种味道”的丰富内涵。
(6分)答:答案①酸香辣的面之味。
臊子面具有“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的特色,味道香美,令人回味无穷。
②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
臊子面是最有代表性的家乡饮食,其中关中西府淳朴而又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作者最幸福最美好的家乡记忆。
③底蕴厚重的文化(历史)味。
臊子面演绎着关中西府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有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理解某一词语的丰富含义,需要考虑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字面上看,“这种味道”就是指臊子面的味道,具体来说,即“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