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7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机遇和挑战 (3)一、发展基础 (3)(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3)(二)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
(3)(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3)(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4)(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4)二、发展机遇 (6)(一)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6)(二)具备良好发展契机。
(6)(三)具备较好的工作平台。
(6)(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迫切要求。
(7)三、面临的挑战 (7)(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7)(二)循环经济工艺流程和技术基础薄弱。
(8)(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9)(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滞后。
(9)(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10)(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10)第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重点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基本原则 (11)(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举,减量化优先。
(11)(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11)(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12)(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2)(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12)三、发展目标 (12)(一)发展阶段定位。
(12)(二)2012年发展目标。
(13)(三)2020年发展目标。
(13)(四)主要指标。
(15)四、工作思路 (16)(一)突出一个主题。
(16)(二)实现两个转变。
(16)(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
(16)(四)落实四项任务。
(17)(五)注重五个环节。
(17)(六)夯实六方面基础。
(17)(七)抓好十大行业。
(18)第三章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重点任务 (19)一、主要内容 (19)(一)做好区域布局。
《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意见稿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范围内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同级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向社会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引导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单位应当积极宣传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引导和监督。
第五条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
政府可以委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
第六条单位和个人应当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尽可能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任何单位、个人都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管理制度第七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县循环经济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其结果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2013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法规类别】节能管理【发文字号】粤经信节能[2013]108号【发布部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3.03.04【实施日期】2013.03.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2013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粤经信节能〔2013〕108号)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广州、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佛山市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现将《2013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抓好贯彻落实。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建议,请径向我委(节能和循环经济处)反映。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3月4日附件2013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以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推广生态文明理念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广东省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保完成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3年工作思路和目标工作思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把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推动全省经济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工作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3.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争取实现万家企业节能量300万吨标准煤。
创建部省共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认定省循环经济工业园、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清洁生产示范园区约10个;培育省级“城市矿产”、“再制造”、“两型”企业试点示范单位、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约20个;认定省清洁生产企业约200家、“粤港清洁生产伙伴”企业约100家。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粤经信商贸函〔2010〕3328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促进局:为了推动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
我委组织制定了《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0-2020)》。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日目 录一、发展条件 (1)(一)发展基础 (1)(二)发展环境 (2)二、总体要求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6)三、发展目标 (7)(一)总体目标 (7)(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目标 (8)(三)产业化发展目标 (8)四、主要任务 (9)(一)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9)(二)建设省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城市 (10)(三)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设 (11)(四)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 (11)(五)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12)(六)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12)五、保障措施 (13)(一)加强组织领导 (13)(二)加强政策扶持 (13)(三)加强行业自律 (14)(四)加强宣传引导 (14)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0-2020) 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0~2020)随着我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我省循环经济工作的有序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为推动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和环保局等六部委共同颁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07年第8号令)以及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二00九年五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 (4)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 (4)(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基础不断加强 (4)(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工作成效显著 (4)(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 (5)(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6)(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6)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遇 (9)(一)具备坚实的战略基础 (9)(二)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9)(三)具备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 (9)(四)具备良好发展契机 (10)(五)具备较好的工作载体平台 (10)(六)国际金融危机有助于推进发展循环经济 (11)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 (11)(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12)(二)存在工艺流程和技术等方面障碍 (14)(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15)(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力措施保障 (15)(五)基础性工作没有切实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16)(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7)第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工作重点 (18)一、指导思想 (18)二、基本原则 (18)(一)“3R”并重、减量化优先 (18)(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19)(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19)(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9)(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19)三、发展目标 (19)(一)发展阶段定位 (20)(二)2012年发展目标 (20)(三)2020年发展目标 (21)(四)主要指标 (23)四、工作重点 (24)(一)突出一个主题 (24)(二)实现两个转变 (24)(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 (24)(四)落实四项任务 (25)(五)抓好五个环节 (25)(六)夯实六方面基础 (26)(七)落实十大行业 (26)第三章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27)一、主要内容 (27)(一)做好区域布局 (27)(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 (29)(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30)(四)建设循环型企业 (34)(五)建设循环型园区 (36)。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法规类别】化工科技物资管理【发文字号】粤经信节能[2010]897号【发布部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0.10.15【实施日期】2010.10.15【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修改依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认定管理办法(2016修订)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经信节能〔2010〕89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进一步推动我省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工作,促进我省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认定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年十月十五日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认定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的要求,促进我省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关于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条件的一种新型工业园。
第三条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外经贸厅、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物价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认定联席会议”(下称联席会议),指导和协调省循环经济工业园认定管理工作。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承担省循环经济工业园认定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申报及认定第四条申报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工业园区域必须在经国家审核公告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内,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经依法批准,且用地范围和用地性质符合当地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要求,土地权属清晰,园区内入园企业要符合区域功能规划要求;(二)已制定工业园管理办法;(三)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机构,编制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具备实施方案的经费保障及相关条件;明确园区循环经济统计工作机构,定期进行统计及管理;(四)工业园已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查,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环境违法事件,环保基础设施完善并正常运行;(五)工业园建设应当按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的要求,建立工业园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核心产业明晰,产业链条耦合共生具备一定基础,可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六)工业园已全面启动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明确要求园内企业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并制订工业园清洁生产三年推进计划,确保园内80%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明确要求园内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并制订工业园资源综合利用三年推进计划;(七)园内纳入国家及省监管的重点耗能企业完成国家及省下达的节能目标。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节能管理【发文字号】粤经信节能[2010]878号【发布部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0.09.29【实施日期】2010.09.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粤经信节能〔2010〕878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省政府《关于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粤省府函〔2010〕214号),现将《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迳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年九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机遇和挑战一、发展基础(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二)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
(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发展机遇(一)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二)具备良好发展契机。
(三)具备较好的工作平台。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迫切要求。
三、面临的挑战(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二)循环经济工艺流程和技术基础薄弱。
(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滞后。
(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第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重点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举,减量化优先。
(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2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法规类别】节能管理【发文字号】粤经信节能[2012]106号【发布部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2.02.20【实施日期】2012.02.2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2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粤经信节能〔2012〕106号)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广州市发展改革委、深圳市发展改革委,顺德区经济促进局,有关单位:为切实抓好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现将《2012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印发,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与我委(节能和循环经济处)反映。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2012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大力推进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预计年初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可望完成,实现了“十二五”全省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的良好开局。
2012年,我省节能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德班气候会议后,我国碳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而碳减排主要依靠节能降耗实现;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和摩擦继续加剧,依赖出口拉动高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这些外部压力,给以促进转型升级为己任的节能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我省今年一批大项目将陆续投产,东西北地区加速发展需求迫切,城镇化步伐还将持续加快,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没有达到进度要求,这些因素又在客观上加大了节能工作的难度。
面对机遇和挑战,2012年全省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推进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促发展、转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工作部署,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推动全省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再上新水平。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2013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正文:----------------------------------------------------------------------------------------------------------------------------------------------------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2013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粤经信节能〔2013〕108号)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广州、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佛山市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现将《2013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抓好贯彻落实。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建议,请径向我委(节能和循环经济处)反映。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3月4日附件2013年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以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推广生态文明理念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广东省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保完成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3年工作思路和目标工作思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把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推动全省经济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工作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3.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争取实现万家企业节能量300万吨标准煤。
【法规标题】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2010—2020)(2013年发布)【发布部门】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发文字号】【适用区域】广东省【发布时间】2013-01-09【生效时间】2013-01-09【关键词】环境,生态保护,资源管理【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2010—2020)一、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一)资源综合利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资源节约、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优惠政策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落后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钢铁、石化、电力、有色金属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和重点(一)钢铁行业(二)石化行业(三)电力行业(四)有色金属行业五、建材、人造板、再生资源行业及农作物秸秆的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和重点(一)建材行业(二)人造板行业(三)再生资源行业(四)农作物秸秆六、食品饮料、医药、森工造纸、纺织服装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和重点(一)食品饮料行业(二)医药行业(三)森工造纸行业(四)纺织服装行业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职责(二)完善法制建设,加强规范管理(三)鼓励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四)落实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健全服务体系(六)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2010—2020)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提高我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决定》(粤发〔2009〕10号)和《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二00九年五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 (4)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 (4)(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基础不断加强 (4)(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工作成效显著 (4)(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 (5)(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6)(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6)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遇 (9)(一)具备坚实的战略基础 (9)(二)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9)(三)具备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 (9)(四)具备良好发展契机 (10)(五)具备较好的工作载体平台 (10)(六)国际金融危机有助于推进发展循环经济 (11)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 (11)(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12)(二)存在工艺流程和技术等方面障碍 (14)(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15)(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力措施保障 (15)(五)基础性工作没有切实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16)(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7)第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工作重点 (18)一、指导思想 (18)二、基本原则 (18)(一)“3R”并重、减量化优先 (18)(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19)(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19)(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9)(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19)三、发展目标 (19)(一)发展阶段定位 (20)(二)2012年发展目标 (20)(三)2020年发展目标 (21)(四)主要指标 (23)四、工作重点 (24)(一)突出一个主题 (24)(二)实现两个转变 (24)(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 (24)(四)落实四项任务 (25)(五)抓好五个环节 (25)(六)夯实六方面基础 (26)(七)落实十大行业 (26)第三章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27)一、主要内容 (27)(一)做好区域布局 (27)(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 (29)(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30)(四)建设循环型企业 (34)(五)建设循环型园区 (36)(六)建设循环型社会 (38)(七)建设生态产业 (42)(八)倡导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消费 (45)二、重点任务 (46)(一)推进资源节约与利用 (46)(二)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68)(三)加快建设绿色政府 (73)(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75)(五)加快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79)第四章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 (82)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分类示范企业 (82)(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82)(二)清洁生产企业 (82)(三)节能示范企业 (83)(四)节水示范企业 (83)(五)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83)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83)(一)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 (84)(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区 (84)三、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84)(一)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84)(二)循环经济示范县(区) (84)(三)循环经济示范社区(绿色住区) (85)(四)循环经济示范村镇(绿色村镇) (85)四、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 (85)(一)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 (85)(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 (85)(三)再制造示范单位(项目) (85)(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单位(项目) (86)(五)污泥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 (86)五、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86)(一)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86)(二)绿色办公示范单位 (86)六、循环经济公共平台示范单位(项目) (87)七、关键、共性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87)(一)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87)(二)节水技术 (88)(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88)第五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 (90)一、实行各种激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90)(一)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90)(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90)(三)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和收费制度 (91)二、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91)(一)提高循环经济适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 (92)(二)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92)(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92)(四)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经验推广 (93)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93)(一)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93)(二)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93)四、依法监督管理,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94)(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94)(二)加强和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94)(三)进一步制定更严格的节能降耗、节电、节水、节材、节地等强制性能效标准 (95)(四)建立和落实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95)(五)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制订工作 (96)五、完善服务手段,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 (96)(一)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公共信息化网络 (96)(二)建立公共性污染物交易中心 (96)(三)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97)(四)加快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 (97)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循环经济方面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98)(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98)(二)重点抓好能源资源利用的国际交流合作 (98)(三)建立跨区域的能源资源利用协调机制 (98)七、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99)(一)健全常规性宣传和舆论引导 (99)(二)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 (99)(三)坚持开展能源资源节约行的公益活动 (99)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8~2020年)前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等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广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1.03.28•【字号】粤经信节能[2011]265号•【施行日期】2011.03.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广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粤经信节能〔2011〕265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为加快我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省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的精神以及《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粤经贸电力资源〔2006〕198号)的要求,我省继续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二批)名单印发给你们,并对我省试点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为我省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实践经验。
各试点单位要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确定具体实施部门,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二、完善实施方案各有关市政府及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要组织指导试点单位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6月30日前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备案。
各试点单位在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结合自身情况,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广东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广东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粤府〔2010〕42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业经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下达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对巩固我省经济企稳向好势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更长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2010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6%;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排实现“十一五”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
《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意见稿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范围内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同级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向社会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引导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单位应当积极宣传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引导和监督。
第五条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
政府可以委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
第六条单位和个人应当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尽可能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任何单位、个人都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管理制度第七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县循环经济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其结果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广东省循环经济生长筹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二00九年五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生长循环经济的现实底子、机会和挑战 (4)一、生长循环经济的现实底子 (4)(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底子不停增强 (4)(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事情成效显著 (4)(三)情况污染防治取得开端成效,城乡生态情况质量得到积极改进 (5)(四)根本创建省级生长循环经济治理体制及事情机制 (6)(五)生长循环经济的各项事情进展顺利 (6)二、生长循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会 (9)(一)具备坚固的战略底子 (9)(二)具备强有力的执法法例和政策保障 (9)(三)具备可供借鉴的生长模式和事情经验 (9)(四)具备良好生长契机 (10)(五)具备较好的事情载体平台 (10)(六)国际金融危机有助于推进生长循环经济 (11)三、生长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 (11)(一)资源和情况约束趋紧,循环经济生长面临新的挑战 (12)(二)存在工艺流程和技能等方面障碍 (14)(三)亟待创建多条理的循环经济体系 (15)(四)地方立法事情和政策扶持鼓励机制建立滞后,缺乏有力步伐保障 (15)(五)底子性事情没有切实到位,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16)(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敷、重视不敷 (17)第二章生长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事情重点 (18)一、指导思想 (18)二、根本原则 (18)(一)“3R”并重、减量化优先 (18)(二)全面结构、点线面结合 (19)(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19)(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9)(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19)三、生长目标 (19)(一)生长阶段定位 (20)(二)2012年生长目标 (20)(三)2020年生长目标 (21)(四)主要指标 (24)四、事情重点 (26)(一)突出一个主题 (26)(二)实现两个转变 (26)(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条理循环 (26)(四)落实四项任务 (27)(五)抓好五个环节 (27)(六)夯实六方面底子 (28)(七)落实十大行业 (28)第三章生长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29)一、主要内容 (29)(一)做好区域结构 (29)(二)强化根本治理制度 (31)(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财产链 (32)(四)建立循环型企业 (36)(五)建立循环型园区 (38)(六)建立循环型社会 (40)(七)建立生态财产 (45)(八)提倡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消费 (47)二、重点任务 (48)(一)推进资源节约与利用 (48)(二)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70)(三)加快建立绿色政府 (76)(四)增强情况掩护与生态建立 (78)(五)加快循环经济底子设施建立 (81)第四章生长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 (84)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分类示范企业 (84)(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84)(二)清洁生产企业 (84)(三)节能示范企业 (85)(四)节水示范企业 (85)(五)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85)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85)(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86)(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区 (86)三、循环经济示范都会 (86)(一)循环经济示范都会 (86)(二)循环经济示范县(区) (87)(三)循环经济示范社区(绿色住区) (87)(四)循环经济示范村镇(绿色村镇) (87)四、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单元(项目) (87)(一)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示范单元(项目) (87)(二)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单元(项目) (87)(三)再制造示范单元(项目) (88)(四)修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单元(项目) (88)(五)污泥综合利用示范单元(项目) (88)五、绿色修建示范项目 (88)(一)绿色修建示范项目 (88)(二)绿色办公示范单元 (88)六、循环经济大众平台示范单元(项目) (89)七、要害、共性技能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89)(一)节能与新能源技能 (89)(二)节水技能 (90)(三)再生资源接纳利用技能 (90)第五章生长循环经济的政策鼓励和保障步伐 (92)一、实行种种鼓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生长的政策支持体系 (92)(一)加大大众财务扶持力度 (92)(二)凭据国度有关规定予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92)(三)实行公道的代价政策和收费制度 (93)二、强化自主技能创新,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生长的技能支撑体系 (93)(一)提高循环经济适用技能自主开发能力 (94)(二)增强节能技能创新和推广应用 (94)(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94)(四)增强技能互助和技能创新经验推广 (95)三、加大改造创新力度,不停完善生长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95)(一)创建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生长的投融资机制 (95)(二)创建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赔偿机制 (95)四、依法监视治理,完善法例和尺度体系,为生长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96)(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监视治理的力度 (96)(二)增强和完善法例体系建立 (96)(三)进一步制定更严格的节能降耗、节电、节水、节材、节地等强制性能效尺度..97(四)创建和落实有利于循环经济生长的相关制度 (97)(五)积极推进技能尺度和技能范例制订事情 (98)五、完善办事手段,构筑生长循环经济的大众办事平台 (98)(一)创建为生长循环经济办事的大众信息化网络 (98)(二)创建大众性污染物生意业务中心 (98)(三)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技能办事体系 (99)(四)加快循环经济治理、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 (99)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循环经济方面的海内国际交换与互助 (100)(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换互助,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100)(二)重点抓好能源资源利用的国际交换互助 (100)(三)创建跨区域的能源资源利用协调机制 (100)七、增强宣传引导,营造生长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气氛 (101)(一)健全通例性宣传和舆论引导 (101)(二)创建经常性的培训教诲制度 (101)(三)对峙开展能源资源节约行的公益运动 (101)广东省循环经济生长筹划(2008~2020年)前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历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动的总称。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日期】2006.10.24•【字号】粤经贸环资[2006]684号•【施行日期】2006.10.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工作方案的通知(粤经贸环资〔2006〕684号)各地级以上市循环经济牵头部门,有关单位:根据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我省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粤经贸环资〔2006〕570号)精神,第一批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应于10月30日前上报试点实施方案,省经贸委和各市循环经济牵头部门将分别召开专家论证会,分别对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的试点实施方案进行论证。
为了推进专家论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委制定了《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工作方案》。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省经贸委环资处。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二OO六年十月二十四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工作方案根据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我省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粤经贸环资〔2006〕570号)精神,为了指导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编制试点实施方案,推进试点单位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省经贸委和各市牵头部门将于11月开始,分别召开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专家论证会,对试点单位的试点实施方案进行论证。
现就做好专家论证工作提出方案如下。
一、充分认识专家论证工作的重要性试点实施方案是指导试点单位未来五年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指南,是检验试点单位五年后循环经济发展成果的依据,是确保我省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许多单位对此还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全,亟需得到指导和帮助。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节能管理【发文字号】粤经信节能[2010]878号【发布部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0.09.29【实施日期】2010.09.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粤经信节能〔2010〕878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省政府《关于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粤省府函〔2010〕214号),现将《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迳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年九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机遇和挑战一、发展基础(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二)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
(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发展机遇(一)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二)具备良好发展契机。
(三)具备较好的工作平台。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迫切要求。
三、面临的挑战(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二)循环经济工艺流程和技术基础薄弱。
(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滞后。
(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第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重点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举,减量化优先。
(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三、发展目标(一)发展阶段定位。
(二)2012年发展目标。
(三)2020年发展目标。
(四)主要指标。
四、工作思路(一)突出一个主题。
(二)实现两个转变。
(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
(四)落实四项任务。
(五)注重五个环节。
(六)夯实六方面基础。
(七)抓好十大行业。
第三章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重点任务一、主要内容(一)做好区域布局。
(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
(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建设循环型企业。
(五)建设循环型园区。
(六)建设循环型社会。
(七)建设生态产业。
(八)倡导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消费。
二、重点任务(一)推进资源节约与利用。
(二)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加快建设绿色政府。
(四)加快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一、示范企业(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二)清洁生产企业。
(三)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四)节能先进企业。
(五)节水示范企业。
二、示范园区(一)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区。
(三)节地示范园区。
三、示范城乡(一)循环经济示范市县。
(二)绿色社区和绿色村镇。
四、重点项目(一)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四)污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五)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六)公共平台示范项目。
五、关键、共性技术(一)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二)节水技术。
(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第五章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一、实行多种激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一)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三)实行合理的价格、收费政策。
(四)完善绿色采购和引导社会绿色消费政策。
(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二、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提高循环经济适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
(二)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三)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经验推广。
三、完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一)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二)加强和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三)建立和落实有关配套制度。
(四)积极推进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标准化建设工作。
四、完善服务手段,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一)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公共信息化网络。
(二)建立公共性污染物交易中心。
(三)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四)加快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
五、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二)建立粤港澳合作协调机制。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一)加强常规性宣传和舆论引导。
(二)坚持开展资源节约公益活动。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通过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再生产,实现了年均增长13%以上的高速发展,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形成了一大批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家电等基础产业和规模生产能力。
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全省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进入新世纪,我省经济正处于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型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广东省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广东省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既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我省在全国的先行优势,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本《规划》按照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作了总体设计和安排,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规划,可作为编制和实施我省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循环经济规划以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
规划适用范围为广东省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近期为2010-2012年,中远期为2013-2020年。
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机遇和挑战一、发展基础(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082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九分之一提高至八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达40748元。
来源于我省的财政总收入达到905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
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0.68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27%。
2008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869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1085.49千瓦时,居全国先进水平,同比分别下降11.32%和6.17%。
2009年全省关停小火电机组553万千瓦,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超过240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39万吨。
2008年,单位GDP用水量129立方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3%;全省投产垃圾发电厂16座,发电能力达25万千瓦;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单位土地GDP产出达到1985万元/平方公里。
(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减污减排成绩突出。
2009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8年减少5.76%和5.28%,超计划完成国家确定的5%和4.5%的年度减排任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连续四年实现“双下降”。
至2009年底,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39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354.7万吨/日。
2008年,已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已达2780万千瓦,全省共开展城市河段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600多项,已基本完成450项。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9.7%。
2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重要水库和珠三角河流干流水道水质优良。
江河断面水质优良率达68.1%。
2008年,全省67个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5.5%。
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94.2%,森林覆盖率达56.3%,全省共建成各类型自然保护区367个。
城乡环境景观得到积极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省政府2005年成立了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工作,2009年后并入广东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
二是建立工作会议制度。
对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和协调。
三是加强法规政策建设。
省人大先后颁布(修订)《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等涉及循环经济内容的法规;目前正抓紧制定《广东省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
四是设立专项经费。
省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费;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工作。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截至2009年底,认定八批共299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并予以奖励,共公布四批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262家。
三是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967个。
一批再生资源示范园区(基地)项目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四是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全省有13个单位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有84家单位(69家企业、8个园区、7个市县)被列为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
五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组织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
六是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工作。
着力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公共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定期公布各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各市单位GDP电力消费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