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动控制的汽车驱动防滑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436.13 KB
- 文档页数:3
驱动防滑系统的工作原理驱动防滑系统是一种车辆动力控制系统,通过对车轮进行控制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轮的转速和其他相关参数,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进行实时调整,从而防止车轮打滑。
驱动防滑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件组成:传感器、控制单元、执行器和制动系统。
传感器负责监测车轮的转速和其他参数,如转向角度、加速度等。
控制单元则根据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判断,并发送指令给执行器。
执行器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来调整车轮的转速,以达到防止打滑的效果。
制动系统则作为辅助手段,在必要时使用制动力来控制车轮的转速。
具体来说,驱动防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1. 车轮转速监测:传感器安装在每个车轮上,用于监测车轮的转速。
它们可以通过磁传感器、光传感器或者其他技术来实现。
传感器将监测到的转速数据发送给控制单元。
2. 控制单元计算:控制单元接收传感器发送的数据,并进行实时计算和判断。
它会比较不同车轮的转速,判断是否存在打滑情况。
如果发现某个车轮的转速明显高于其他车轮,就认为该车轮可能存在打滑,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转速调整:控制单元根据计算结果,向执行器发送指令来调整车轮的转速。
执行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通过控制发动机输出功率、调整刹车压力等。
具体的调整方式取决于车辆的具体设计和驱动防滑系统的实现方式。
4. 制动辅助:在必要时,驱动防滑系统可以通过制动系统来辅助调整车轮的转速。
例如,在某个车轮出现打滑时,控制单元可以发送指令给制动系统,增加该车轮的制动力,以减少打滑情况。
总的来说,驱动防滑系统通过监测车轮的转速和其他参数,实时计算并判断车轮是否存在打滑情况,然后通过调整车轮的转速来防止打滑。
这种系统可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减少在低摩擦路面或急刹车时的打滑风险,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驱动防滑系统并不能完全消除车辆打滑的可能性,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打滑风险。
此外,不同车辆的驱动防滑系统可能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和性能表现,具体效果会受到车辆设计、传感器精度、控制算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是为了增强汽车在复杂路面上的驱动稳定性和制动安全性,防止车辆因轮胎打滑和滑移而失控和事故的一种重要装置。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即电子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ESC),可以有效的控制车辆的滑动和打滑,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电子控制技术、机械工程、车辆动力学、信号处理等等。
因此,对于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和驾驶的舒适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通过对系统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适合不同路面环境下的控制策略,提高驾驶安全性能和驾驶的舒适性。
三、研究内容1.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2. 汽车在不同路面状况下的驱动方式及情况分析;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其原理;4.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性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5. 基于控制规律的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参数的研究;6.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数值仿真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文献资料收集和综述阅读;2. 建立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平台;3. 分析控制策略及控制规律,研究影响驱动防滑控制系统性能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优化控制策略;4. 因原型车难以得到,采用实验台架搭建好驱动防滑控制系统,通过相应的路况模拟进行试验;5. 分析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五、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研究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和影响因素,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建立适于不同路面环境下的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2. 探究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影响因素,为其性能改进提供参考;3. 分析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仿真数据和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4. 为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能和驾驶的舒适性提供参考。
单元十三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及驱动防滑控制系统课题13.1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基础知识学习目的鉴定标准教学建议1.了解车辆制动时车轮的受力情况2.了解制动力与附着系数的关系3.掌握滑移率的概念及对附着系数的影响应知: 车辆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制动力与附着系数的关系、滑移义的定义及与附着系数的关系建议: 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为主目前, ABS已经成为轿车及客车的标准配置。
那么什么是ABS? ABS是英文Anti-lock Braking System的缩写, 汉语意思为防抱死制动系统。
本课题介绍ABS的基础知识。
下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车辆制动过程中车轮抱死后车辆的运动情况。
当对行驶中车辆进行适当制动时, 假如制动力左右对称产生, 车辆可以在行驶方向上停止下来。
但当左右制动力不对称时, 就会发生车辆绕重心旋转的力矩。
此时, 假如轮胎与地面的侧向反力能阻止旋转力矩的作用, 则车辆仍能保持直线行驶, 假如轮胎与地面的侧向反力很小, 则车辆就有也许出现如图13-1所示的不规则运动。
图13-1 车轮抱死后车辆的运动情况a) 车辆直线行驶车轮抱死时 b) 车辆弯道行驶仅前轮抱死时 c) 车辆弯道行驶仅后轮抱死时如图13-1a)所示, 当车辆直线行驶车轮抱死时, 车辆出现了制动跑偏或甩尾侧滑的现象。
如图13-1b)所示, 当车辆弯道行驶仅前轮抱死时, 车辆出现了失去转向能力的现象。
如图13-1c)所示, 当车辆弯道行驶仅后轮抱死时, 车辆出现了甩尾侧滑的现象。
想一想:制动时车轮的抱死引起了车辆不规则的运动, 而车轮是如何抱死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1. 地面制动力(FB)如图13-2所示是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制动时, 车轮的受力情况。
图中忽略了滚动阻力矩和减速时的惯性力矩。
图13-2 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Tμ-制动中的摩擦力矩V F-汽车瞬时速度F B-地面制动力G-车轮垂直载荷G Z-地面对车轮的反作用力r-车轮的滚动半径V R-车轮的圆周速度F S-侧向力ω-车轮的角速度α-侧偏角汽车制动时, 由于制动鼓(盘)与制动蹄摩擦片之间的摩擦作用, 形成了摩擦力Tμ, 此力矩与车轮转动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