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格式:docx
- 大小:22.95 KB
- 文档页数:3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k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密切交往、和谐相处的时期,大都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时期;民族大家庭的经济越发展、社会越繁荣,越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进步。
事实证明,只有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中国的综合国力才有望不断提升。
只有携手共进、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努力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飞跃。
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被称之为世界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
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境外敌对势力始终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发展的根本福祉。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则,民族互助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国泰民安是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精神纽带。
各民族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组成部分,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多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国家在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下面,我就我国56个少数民族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有200多个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众多。
我们国家拥有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在我国有少数民族42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3%左右。
现在有50多亿人口的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达到13.7亿人,占我国大陆总人口的62%。
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三省(自治区)共7个自治州;云南、广西两省区市各1个自治州;西藏14个县;四川29个县市;内蒙14个旗,610个自治县(旗);黑龙江4个省2区和11个边境地区除西藏自治区外,其它549个盟市都成立了自治地方管辖的民族自治区。
自治州共有52个区县级单位、1083个乡(镇),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64个。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国家,首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主体语言和自己的文字,都有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对于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和发展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各个民族在长期共同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等多样的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条重要内容。
一个都不能少。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同中华民族长期血肉相连构成的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引言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多民族共生共荣,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在中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民族政策、统一思想等多个方面探讨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与意义。
历史背景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合作,并相互影响、融合发展。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在统一的国家框架中实现共同发展。
从古代的中央王朝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直保持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这是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民族政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发展环境。
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
根据中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主权力。
中国现有的五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发展的空间。
通过自治实践,各民族可以充分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等,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中国政府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推广,保障各民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投入资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实施各项扶贫政策和优惠措施,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也注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统一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立祖国,共同对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纵向线索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场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为后来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根底。
2.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表达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主要表达在中央政权同越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三郡,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开展。
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展有效的管辖。
西部的贸易和交流主要表达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
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地的联系。
北方边境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
统一后,曾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重创匈奴。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东汉初年,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其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对外关系特征: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开场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围,开场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民族共有(B)个。
A、55B、56C、572、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
A、多、长、大、广、穷B、地大物博,资源丰富C、大聚居,小分散3、(C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共同团结进步B、共同发展进步C、共同团结奋斗4、“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 (A )同志提出的。
A、毛泽东B、邓小平C、胡锦涛5、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C )、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公平B、互敬C、平等6、“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B )。
A、印度B、希腊C、埃及7、民族是(C )产生的。
A、人类社会一开始B、国家出现后C、原始社会崩溃,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后8、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A、共同文字B、共同习俗C、共同语言9、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民族大致有2700个,上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C)人。
A、西班牙B、法兰西C、巴西10、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 )。
A、民族意愿B、国家规定C、历史推定11、把我国各民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一是(A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A、国家的长期统一B、长期的历史交往C、民族的大融合12、(C)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A、增强民族团结B、维护社会稳定C、大力发展经济13、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是(B )。
A、民族解放B、民族繁荣C、民族自强14、当代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A )、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个基本特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个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经济和文化,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
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
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一,以壮族人口最多,有1600多万,其次有满、回、维吾尔、苗、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哈萨克、黎、傣等族,这18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在100万以上。
人数最少的民族只有几千人。
各民族虽然人数多少不同,但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亲密兄弟。
中国民族的分布具有既集中、又分散,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
汉族分布最广,但绝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余则广泛分散在各地,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
有些民族既有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又有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地。
这样的分布既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又促进相互间的往来,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教材分析: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这是与国家政权紧密相连的两个重要问题,国家都是由一定民族构成的,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国家荣辱盛衰与民族荣辱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民族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效的使各民族和睦地生活于一个安定的国家之中,它对维护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宗教是现实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它与民族问题密切相关,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
宗教,就其思想来说,是一种崇拜超自然力量,相信有神论的意识形态;就组织上来说,宗教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不同性质的国家对宗教采取不同的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利用宗教麻醉人民的必要,但却肩负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任务,对宗教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团结、国际间的交往。
我国实行的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对于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的作用。
本讲主要讲述有关我国的民族概况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二、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一〕基本观点1、民族2、民族平等3、民族团结4、民族共同繁荣5、民族区域自治6、民族自治机关〔二〕基本观点1、民族的基本特征2、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的祖国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那么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重点和难点分析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那么。
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那么,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民族平等原那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族人民群众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历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
②马克思主义认为,古往今来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我国的少数民族,第一是人数多,加起来有1亿人口;第二是居住地域广,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加起来占国土总面积的64%,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第三是混居程度高,一个民族常常散布于许多地方,一个地方常常生活着若干民族。
在中国,保持国家的统一,维护领土的完整,实现人民的团结,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
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一、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有:(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1.我国在民族方面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②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怎样的?我国形成了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怎样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②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③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为什么我国要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幸福。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5.我国怎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①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说明我国确立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团结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关系的特点
难点: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教授法,课件演示法,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一些学生可能对少数民族的人存在偏见或者鄙视的态度,要积极树立他们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一些班有少数民族的同学,要注意他们的思想情感;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我中华】歌唱。
学生聆听歌曲。
思考:这首歌曲说明了什么问题?师小结:这首歌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六课第二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板书),二、学习新课。
请大家把书翻到37页。
师: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在我们中华民族
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和睦相处。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各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劳作、生息和繁衍,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格特点。
ppt上面为什么不直接写56,而要写55+1?(问学生)
同学回答完以后表扬,老师解释它的意思。
中华民族的解释(板书)说明我国的5000年的优秀文化是这些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板书)放PPT关于少数民族的图片让同学们回答图片上的民族是那些民族。
同学们回答完以后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各民族是伟大祖国重要组成部分。
讲少数民族的人口和汉族人口的比例,问学生人口不一样就会按照人口分高低之分是对不对?从此引进到同学我国的民族关系。
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板书)
陈述旧社会的民族关系,然后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的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板书)。
一一解释说明我国的民族关系为什么会是这种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环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就不会没有矛盾了,只是这是民族内部的矛盾。
放PPT感动中国的新疆母亲阿里帕.阿力马洪,给学生讲她的故事,吴登云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的民族关系是团结,和谐,平等,互助的关系。
讲西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原因导致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衡。
让学生说出怎样才可以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发展。
给学生解释这几年来国家为少数民族
地区的发展做出的努力。
从而更加清楚我国的民族关系。
三、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预习下节要讲的内容。
【板书设计】: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55少数民族平等团结
中华民族
1汉族互助和谐
社会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