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与婉约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豪放1、景象苍凉开阔、辽远,胸怀博大,作为一种诗词风格,就是“豪迈奔放”;2、思想内容雄健俊朗,不带女儿气,胭脂气,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辛弃疾,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开拓了比苏词更加广阔的题材范围,爱国的主题,战斗的豪情,成为他词的主调。
)3、语言多豪放、恢弘、沉郁。
4、艺术形式奇伟纵逸,不拘谨。
5、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多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
婉约1、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恨。
2、善于用白描铺陈的手法,创造一种细腻、幽深的意境,牵动读者的情思,以其欢娱或愁怨的境况达到动人的结果。
3、语言柔美清丽与奇巧,多委婉、含蓄、绮丽。
4、在抒发个人哀怨之情上尤其细腻、突出、有独到之处。
诗人们善于挑选那些最能抒发个人哀怨、离愁别绪、痛苦孤独的“物”来表现其婉约的特征。
这些“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如“大雁”、“黄花”、“梧桐”、“秋风”、“细雨”,这些意象是最能引起人们满腹愁思的。
善于捕捉生活中最能牵动人情丝的景物与情节,融炼进自己深沉细腻的情感,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西城二模延伸题示例:杨炎正与辛弃疾在词风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词上片在表达他感时抚事,郁不得志的心理时,选用“斜阳”、“西风”、“暮江”、“征鸿”等意象,营造了苍凉而辽远的意境,尽现豪迈之气;而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烽火扬州路”等用词,也是在比较开阔的景物描写中显出场面的宏大与奔放,更加形象儿生动地呈现当年驰骋沙场的英勇与豪气冲天。
因此,相似的经历,同样的情怀,使得他们的豪放词均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另:情怀相似——杨炎正因未能施展抱负而欲归隐田园,但又心系国家社稷,寄希望于能有机会为国效力,这样的爱国之情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表达极为相似。
唐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对比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其中,唐代的文学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后世亦称“直抒胸臆派”)和婉约派。
这两种风格迥然不同,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1. 豪放派在唐代豪放派中,杜甫、李白、贺知章等著名诗人都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家。
豪放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奔放:豪放派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自由表达,以率真直接、豪情壮志来展现内心世界。
作品常常充满激情、慷慨激昂,表达出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豪迈抒发。
•艳丽夸张:豪放派作品通常运用辞藻华美、形象生动的手法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感情。
同时,也经常使用夸张修辞手法来突出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雄浑大气:豪放派作品常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和广阔的胸襟,能够揭示历史变迁中人们面对的苦难、挫折和奋斗。
2. 婉约派与豪放派相对应的是婉约派,在唐代以王之涣、王昌龄、李商隐等诗人为代表。
婉约派注重情感细腻和意境营造,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温婉内敛:婉约派作品多以柔美、温柔的语言表达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不像豪放派那样直接张扬。
婉约派作品通常使用含蓄委婉的笔调,通过细微之处来展现诗人对生活中微妙情感的把握。
•艺术虚无:婉约派作家常借助虚幻与超越现实的手法来创造意境,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并引发共鸣。
他们追求美学上的理想化,倡导不拘泥于现实而自由陶醉于艺术创造中的状态。
•意境曲折:婉约派作品常常通过花间、楼阁和自然景致等多种手法来营造细腻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他们喜欢使用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复杂情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
虽然豪放派和婉约派在文学风格上有明显差异,但它们都是唐代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流派。
无论是个性豪放、激情澎湃的豪放派,还是柔美温婉、意境丰富的婉约派,都为唐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两大诗派: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对比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在唐代诗坛上,有两个著名的诗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这两个诗派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
豪放派1. 创作风格豪放派强调自由奔放、激情四溢的创作风格。
他们倡导直抒胸臆、恣意挥洒笔墨,讲究气魄、豪气和壮丽。
他们以“长于写景”、“得心应手”的特征而闻名,善于用大胆的笔触描绘自然山水景色和人物形象。
2. 代表人物杜甫和李白是豪放派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杜甫以其丰富多样、感情深厚的作品而著称,他常常揭示社会现实不公与人民苦难,并加入自己的悲愤之情。
而李白则以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和超凡脱俗的形象而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婉约派1. 创作风格婉约派注重细腻、温婉、柔美的创作风格。
他们以情感内敛、含蓄委婉为特征,讲究词句之间华丽流畅、构思巧妙。
他们追求诗歌之美,强调音韵、意境和修辞技巧, 崇尚静谧雅致的氛围。
2. 代表人物王之涣和孟浩然是婉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王之涣的诗歌清新自然,典雅唯美,它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心灵世界;孟浩然则以其纯真简朴、无拘无束的写作风格而闻名,并能通过淡泊明志来抒发身世之感。
对比分析豪放派和婉约派在创作风格上存在明显区别。
豪放派更加奔放激情,描绘山川河流时更加壮丽震撼;而婉约派则注重情感内敛,描绘自然景物时更加细腻温婉。
在内容上,豪放派的诗作常常涉及社会现实、人民苦难等问题,而婉约派的作品则侧重于展示内心世界、表达对生活之美的感悟。
在代表人物上,杜甫与李白是豪放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们以其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怀而闻名。
而王之涣和孟浩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其纯净清新和含蓄委婉的风格成为后世称颂的楷模。
总体来说,唐代豪放派与婉约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
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了中华诗歌文化,并带给我们无尽的艺术享受。
豪放派与婉约派引言文学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文学流派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豪放派与婉约派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代表了不同主题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两者进行比较。
1. 豪放派豪放派是指一类以豪放、激昂和开阔的情感表达为主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起源于唐代,由著名的诗人杜甫和李白等人所创立。
1.1 起源与发展豪放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社会风气宽松,文人雅士追求自由和放纵的生活方式。
杜甫和李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具有豪放、激情和奔放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豪放派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是豪放派的重要代表,他在诗歌和散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1.2 特点与代表作品豪放派文学以情感的张扬和自由奔放为特点,其特点包括:•激情丰富:豪放派文学作品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示。
•奔放豪迈: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开阔、豪迈和追求自由的意境。
•按照自我意志为中心:作者倾注个人情感和心情,表达个性和思想。
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杜甫的《丽人行》和李白的《静夜思》等。
这些作品以情感激昂和形象生动为主,给人以豪放奔放的艺术享受。
2. 婉约派婉约派是指一类以婉约、柔和和含蓄的情感表达为主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起源于宋代,由著名的文学家柳永所创立。
2.1 起源与发展婉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社会风气相对严肃,文人雅士追求温和、含蓄和优雅的生活方式。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婉约和柔和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婉约派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明清时期的文学家汤显祖和纳兰性德也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在词作中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2.2 特点与代表作品婉约派文学以婉约、柔和和含蓄的情感表达为特点,其特点包括:•柔美婉约: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温婉、柔和和含蓄的意境。
•曲细纤巧:文学作品结构精巧,用词精细且含蓄。
•追求文艺的精神享受:注重修辞和韵律,给人以雅致和文雅的艺术享受。
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朝词作的两大派,豪放派气象恢弘豪放,和豪放派相比,婉约派则更加偏向于儿女情长,重音律。
两者各有千秋,有许多佳作流传于世。
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张孝祥、陈亮。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经典诗词: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4、《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宋·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意思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文学中两个不同的风格派别。
婉约派是指一种含蓄、委婉、清新、柔美的文学风格,主张表现内心感受,追求精神上的净化和美好。
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婉约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派别,出现在宋代。
豪放派是指一种豪放、狂妄、张扬、激昂的文学风格,主张表现个人感情,尊重个性和个体价值。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豪放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派别,出现在宋代晚期。
总的来说,婉约派和豪放派是文学风格上的不同取向,表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别婉约词和豪放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大风格,是由唐代文学大师韩愈和李白所代表的两个极端。
婉约词清新秀丽,委婉含蓄,往往表现出一种柔软的美感,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如梦令》等;而豪放词则锐利有力,富有激情和张力,表现出一种豪迈飞扬的气息,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在古代文学中,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式结构方面:1.韵律特点婉约词一般采用细腻的韵律,常常采用平仄相间的韵脚来营造出悠扬抒情的韵味。
而豪放词则更加注重韵脚的疏松和变化,常常采用多音字和一韵多词来增加节奏的变化和节奏感。
2.节奏感和音调变化婉约词往往表现出一种柔软的美感,节奏上以缓慢而柔和为主,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豪放词则充满激情和张力,音调变化较大,节奏感也更强烈,如唐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句型和字词选择婉约词往往采用短小精悍的句型和字词,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情感,如唐代李之仪的《渡汉江》:“岸芷汀兰荫,沙鸥翔集饮,水村山郭酒旗风,摇曳春色中。
”而豪放词则喜欢用豪放大气的语言来表现情感,如唐代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二、题材主题方面:1.人物形象婉约词往往以苍白瘦弱的形象作为表现对象,表现柔弱妇人或皓月当空的意境,如唐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入藕花深处。
”而豪放词则喜欢以热血男儿为表现对象,表现英雄的豪情壮志,如唐代杜甫的《赤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情感主题婉约词主要表现出柔软美感的情感,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美人如玉,剪不断,理还乱,是云中,谁寄锦书来?”。
而豪放词则主要表现出英雄豪情或悲壮气氛,如唐代李白的《庐山谣》:“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婉约派诗人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有名的女词人 ;豪放派诗人有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豪放派: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硕了词的表现内容..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多以国度民族为题材;抒发大方激动的爱国之情..张元干贺新郎等情调凄凉;风格豪放张孝祥六州歌头等风格濒临苏轼;悲壮悲凉;多表现不能光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风格豪放壮烈;笔力纵横驰骋..少数词属于婉约派婉约派:柳永雨霖霖语言明畅艰深;多用白话;感情凄婉;音律谐婉;但有些词比较俗气..秦观鹊桥仙等风格柔柔;擅长描绘赫然的形象..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前期的词多表现安逸生活;妩媚风流;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消沉..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期”..这一时代;矗立着争雄对立、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号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感到应该留神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辟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估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情理的..对于这句话的懂得;我很赞成中国迷信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撤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款式的体系和格律;而是象征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亮的出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打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含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浅显的剖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本身世经历、才学性格等对其词风造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明显的差别..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开山祖师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目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局部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究竟难脱枷锁..而豪放派则完整冲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改革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革发展为独破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辽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风物、记游咏物、农舍景色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情等都大批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应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规模而言;恐怕还远不迭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门路..婉约派词人个别都更重视词的情势..视音律上的规矩如“五音”、“六律”为法式;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肌理丰盈”、“无一字无来处”等为宝贝..如前所述;原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腐贫乏;题材狭窄枯燥;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富丽的形式掩饰其充实的内容..甚至情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绩最着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残酷事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成见;恐怕在词作中吐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悲凉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少一种激人奋起的力气..这样就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思惟意思..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壮而为人所称道..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紧紧捆住了本人的四肢..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至高无上..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凸起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位置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出色;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足施展词这种奇特语言文学样式的优点;应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更;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洪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感情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粗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实苏轼的成功..语言上;苏东坡也攻破了婉约派的金科玉律;多方面接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应用书面语;只有是能适当的表白他的思维情感;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构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爽朴实、明快畅达的语言作风..如“明月多少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才子笑..------”蝶恋花等等;都清楚如话;天然清新;活泼正确..可以说;恰是因了苏轼的勇敢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三、表现手法:“回环吞吐”与“冲口而出”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着;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解释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丽;抒情则委婉蕴藉;而豪迈派写景则大笔勾画;朴素明快;不必辞藻;抒怀则直写胸臆..此可比拟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假如说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派大大超越了婉约派;那么在艺术上;应当说两派各有是非..详细说来;婉约派在形象的刻画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段的运用;可能到达“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在丰盛词的艺术表示方式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奉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胜利之处;能造成情景融合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高昂之气..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谈论于一炉;构造上跳跃动荡;纵横洒脱;造成一种宽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诚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详细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况的过细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最后;援用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晨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能够说是对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阐明论花间词派与婉约派的异同&65279;“花间词派”之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花间集收辑温庭筠、韦庄等18家共500首词..因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而“婉约派”继续了晚唐五代“花间派”词风;是花间派的发展..固然婉约派是由花间派发展而来;但两派之间毕竟有雷同点和不同点..首先;从发展的背景角度来看..晚唐时局动荡不安;五代西蜀;君臣醉生梦死;陶醉于身心的放荡与享乐..政治的颓败使文人士大夫发生了深入的心理危机;为了追求新的心理均衡;他们将人生寻求由外部的政治社会转向自我内心..把审美情趣转向歌舞宴乐;以细腻的笔调;浓厚的颜色来描写内心休会;官能感触..而李商隐李杜等人的诗歌;写身边事抒发内心感情;显示出婉约词的风格..婉约派是在花间派之后;北宋词家连续花间词含蓄柔美之风;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度;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故明人提出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词派的词风..其次;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花间派柔顺约派内容大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等儿女风情..但花间派在描述这方面内容也是多角度的..例如写江熏风物、劳动生活的欧阳炯南乡子:“游南浦;笑倚东风绝对语..”写边塞、征战内容的毛文锡的甘州遍:“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还有一些咏物写景的;如孙光宪风骚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声穿屋..”也有一些咏史怀古;抒沧桑之感、寄亡国之痛的词;以古讽今;感叹深厚;寄意隽永;发人深省..而婉约派的词在内容上扩展了范畴;呈现了吟咏做作风光;表现个人感悟阅历的作品..例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江南风景比方发愁的深广..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逝世两茫茫”;抒写了他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的一片真情..因为“花间词”内容题材的狭小;常被人所诟病的“艳”..因为这些词人大多是花花公子;在政治上不什么作为;因而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女子生活;浮现出对吃苦生活的追乞降感官刺激的欣羡..但这所谓的“艳”;实际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词多写女性生涯跟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触;这就使得诗词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个人感情世界..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重要特色..婉约词也往往抒写感时伤世之情..作家们把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艳情;或寓于咏物;名义看似抒写恋情;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促春又归去..”运用比兴伎俩;看似些男女之情;实则抒写家国之事;身心之感;哀婉含蓄..第三;从流派的内涵广度及对后代的影响来看..中国传统的诗歌以“言志”为中央;花间词则以“缘情”为核心..花间词的“标新立异”的创作模式;间接导致了北宋“词为艳科”观点的形成;可以说是花间派为婉约派的创作供给了鉴戒;影响婉约派词的创作..北宋时期是词的发展高峰;因而后人在阅读花间词的时候往往是站在北宋词作的顶峰为标杆来浏览的;所以以为花间词派与婉约派不能等量齐观..用一个比喻来说;花间词是处于人成长过程中的幼儿时期;而婉约词则处于成长进程中的丁壮时期;所以无论从深度仍是广度上来说;婉约派是花间派的发展..最后;从审美的欣赏角度来说..花间词和婉约词都是存在“可歌性”与音乐有很大的关联..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作家们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好的音乐严密联合起来;既能表达情义又悦耳动人..两宋时期的而婉约词也是在这基本之上发展起来的..婉约派词人在表现儿女情长、离愁别绪的同时;又往往借咏燕、咏柳、咏梅、咏杨花等;寄寓身世之感;抒难于明言之意..如陆游的咏梅词;借以梅花自喻;惹人沉思..婉约词人把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协调地同一起来..因此婉约词的基础特点有一点就是发明美的意境..大多数人都比较观赏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幅精美的丹青;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长期以来;文人对花间词的评价不够;花间词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花间词作为一种不同于中唐时期全新的体裁形式;天然也会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感想..他们在刻画人物;模仿心坎世界的方面有很高的技能;把人物内心刻画的实在感人..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妇女生活空间很狭窄;因此描写的场景就在特定的画面中开展..虽然花间词人的创作大多相同;但个人也有各自的特点..比方作为花间词代表的温庭蕴和韦庄..在500首花间词中;也不全是花前月下;儿女情长..也有怀古和咏史;虽然占的比例不大;然而率先把怀古咏史参加到词创作中..另外;花间词多用比兴、双关、拟人等手法的描写;也培养了花间词阴柔悠扬的风格特点..婉约词以美来反映生活;创造大量的优良作品;为历代人所爱好..而花间派作为婉约派的开山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分为主要的一笔;咱们也应该看清它的价值..。
豪放派与婉约派之间的区别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宋词: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凤栖梧(柳永)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豪放派与婉约派比一、引言文学史上,豪放派和婉约派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文学风格、主题选择和艺术特点三个方面,对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比较。
二、文学风格比较1. 豪放派豪放派是一种表现形式豪迈大胆、豪放豪情的文学风格。
代表作家如杜甫、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激情,情感奔放,诗句多含有豪情壮志、英雄气概和激情慷慨的意象。
豪放派的作品常常以壮丽瑰丽的场景为背景,或者描绘出英雄人物的豪迈胸怀和广阔抱负。
豪放派的作品语言铿锵有力,意境深远。
2. 婉约派婉约派是一种文学风格温婉、含蓄的风格。
代表作家如辛弃疾、杨万里等。
他们的作品通常以柔情婉约、细腻深沉为特点,追求内心的感悟和情感的真切。
婉约派的作品常常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感情,以精致的艺术手法,表达作者对爱情、友情、自然等的思考和感悟。
婉约派的作品语言柔和优美,情感真挚动人。
三、主题选择比较1. 豪放派豪放派的作品主题多涉及社会现实、民族风情、英雄事迹等。
他们通常关注社会动态,描绘出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豪放派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通常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讴歌,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婉约派婉约派的作品主题多涉及爱情、自然、人生等。
他们通常关注内心感受,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追求。
婉约派的作品充满温情,通常以爱情为主题,通过对情感细腻的描写,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四、艺术特点比较1. 豪放派豪放派注重作品的形象感召力和音乐美感。
他们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具象的描写,营造出壮丽和豪迈的艺术氛围。
豪放派的作品声情并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景物和情感。
2. 婉约派婉约派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
他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营造出柔和和睿智的艺术氛围。
婉约派的作品情感真挚,给人以静谧和深沉的美感。
五、结论豪放派和婉约派是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豪放派以豪放豪情和豪迈瑰丽的形象为特点,作品主题涉及社会现实和民族风情;婉约派以柔情婉约和细腻深沉的情感为特点,作品主题涉及爱情和人生。
唐代文学的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的辨析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便是出现了豪放和婉约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
这两种风格在表达形式、主题选材以及情感倾向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唐代文学中豪放与婉约这两种风格进行辨析。
1. 豪放风格豪放是指强调个性、直抒胸臆、奔放自由的文学风格。
在唐代,豪放派作家追求情感张扬和意志坚定,他们善于运用雄浑激烈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内心世界。
他们通常选择遣词用字直接而有力,行文豁达畅快,并多以浩荡壮丽的场景和气势磅礴的描绘方式著称。
例如,《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浓厚豪放气息的长篇叙事诗。
通过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深沉而又悲伤的爱情故事,作者将对权力与欲望的追求与个人命运的曲折交织在一起。
这首诗以辞章豪放、情感奔放的手法,展现了唐代社会的荣华富贵与矛盾纷争。
2. 婉约风格婉约则是强调委婉含蓄、柔情细腻的文学风格。
在唐代,婉约派作家注重修辞技巧和意象描写,他们倾向于以柔和细腻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并常常选择伤感、离别、思乡等主题来体现生活中琐碎而真实的情感。
例如,《春夜喜雨》是一首具有明显婉约气质的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春雨细密、落花凋零等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出对大自然变化和生命流转无常之感慨。
这首诗以委婉含蓄、清新淡雅的语言形式,传递出一种平凡而又深沉的人生哲理。
3. 豪放与婉约的比较虽然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唐代文学中却并非严格区分,而是相互影响和交融。
一些作家在创作中既体现了豪放的豪情壮志,又展现出婉约的细腻感悟。
例如,《关山月》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离别之情融合在一起。
诗中的辽阔山河表达着豪放情怀,而凄美的离别意象则显示了深邃婉约的情感。
4. 结论唐代文学中存在着豪放与婉约两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豪放注重个性张扬和宏大气魄,而婉约则对内心感受进行精微描写。
尽管存在差异,但唐代作家往往能够灵活运用这两种风格,并通过它们来呈现多样化、真实深刻的人生图景。
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一、发展演变婉约,是含蓄婉转之意。
在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习,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形成了以《花间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婉约派四大旗帜:“情长”(柳永)“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愁宗”(李煜豪放派: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第一阶段,预备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
第二阶段,奠基阶段。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
第三阶段,顶峰阶段。
苏轼之后,迅猛发展,集为大成,以辛弃疾为代表。
第四阶段,延续阶段。
许多词人继承辛弃疾的词风。
二、代表人物婉约:柳永(约987——1053)崇安(今属福建)人。
初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低吟浅唱”中寻找寄托。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词作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代表作:《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居婉约派之首。
豪放
1、景象苍凉开阔、辽远,胸怀博大,作为一种诗词风格,就是“豪迈奔放”;
2、思想内容雄健俊朗,不带女儿气,胭脂气,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辛弃疾,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开拓了比苏词更加广阔的题材范围,爱国的主题,战斗的豪情,成为他词的主调。
)
3、语言多豪放、恢弘、沉郁。
4、艺术形式奇伟纵逸,不拘谨。
5、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多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
婉约
1、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恨。
2、善于用白描铺陈的手法,创造一种细腻、幽深的意境,牵动读者的情思,以其欢娱或愁怨的境况达到动人的结果。
3、语言柔美清丽与奇巧,多委婉、含蓄、绮丽。
4、在抒发个人哀怨之情上尤其细腻、突出、有独到之处。
诗人们善于挑选那些最能抒发个人哀怨、离愁别绪、痛苦孤独的“物”来表现其婉约的特征。
这些“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如“大雁”、“黄花”、“梧桐”、“秋风”、“细雨”,这些意象是最能引起人们满腹愁思的。
善于捕捉生活中最能牵动人情丝的景物与情节,融炼进自己深沉细腻的情感,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西城二模延伸题示例:
杨炎正与辛弃疾在词风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词上片在表达他感时抚事,郁不得志的心理时,选用“斜阳”、“西风”、“暮江”、“征鸿”等意象,营造了苍凉而辽远的意境,尽现豪迈之气;而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烽火扬州路”等用词,也是在比较开阔的景物描写中显出场面的宏大与奔放,更加形象儿生动地呈现当年驰骋沙场的英勇与
豪气冲天。
因此,相似的经历,同样的情怀,使得他们的豪放词均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另:情怀相似——杨炎正因未能施展抱负而欲归隐田园,但又心系国家社稷,寄希望于能有机会为国效力,这样的爱国之情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表达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