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56.33 KB
- 文档页数:9
经济学名词解释微经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2、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性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3、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分配4、权衡取舍:为使社会更加平等,需要在富人与穷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经济人:这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象。
其特征是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7、激励: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预期8、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8、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等能力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0、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比如:污染)10、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10、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分配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11、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能显著的能力(比如:垄断)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长期而言,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而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所引起。
12、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13、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14、生产要素: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15、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
16、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17、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经济学名词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2、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也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起作用的情况。
3、外部性:又叫外部效应,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4、市场势力: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着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5、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6、边际效用:是指小给这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生产可能性边界: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水平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8、竞争市场: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不足道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4)信息是完全的9、需求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也就是说,任何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10、供给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就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减少。
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11、供求定理:指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定力。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供给: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2. 需求: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3. 市场:指供求双方进行交换的地点或渠道。
4. 均衡价格:指市场上供求达到平衡时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5. 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的情况。
6.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产生不公平现象的情况。
7.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8. 通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情况。
9.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10. 通货:指在市场上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
11. 增长率:指在一段时间内经济规模扩大或减小的速度。
12. 失业率:指在劳动力总量中没有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13. 预期效应:指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来行动。
14.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多于进口的情况。
15.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多于出口的情况。
16.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平衡。
17. 弹性:指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18. 垄断定价:指垄断者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19. 成本效益分析:指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佳选择。
20.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21. 外部性:指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之外的人或组织产生的效益或成本。
22. 资本:指用于生产的物质或货币形式的资产。
23. 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量,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4. 不完全竞争:指市场上有多个供应者或需求者,但市场力量不够强大以致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情况。
25.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经济学名词解释1. 经济学 (Economics)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科学。
它研究个人、企业和政府在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面所作的决策,并揭示了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
2. 供给 (Supply)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和生产者的预期利润等因素。
3. 需求 (Demand)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个人收入、消费趋势、个人偏好以及市场情况等因素。
4. 市场 (Market)市场指的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机构或机制。
在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通过买卖来交换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价格和数量的协商。
5. 垄断 (Monopoly)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唯一的供应者或销售者,他们掌握着市场的全部权力。
这使得垄断者能够控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并对市场产生影响。
6. 通货膨胀 (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经济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通常伴随着物价上涨,对经济活动和消费者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7.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经济总体表现和稳定物价。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做市操作和定向准备金等手段来实施。
8. 贸易 (Trade)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购买和出售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增长,并且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动。
9.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增长的重要指标。
10. 通货紧缩 (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以满足实际经济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上升。
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3.规范分析: 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5.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6.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7.均衡价格: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11.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2.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3.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4.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5.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6.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7.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生产函数: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
等产量线: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给定的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开始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量会越来越小。
等成本线:又称为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厂商所能够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扩展线: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时,随着成本的增加,等成本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结果新的等成本线与更高水平的等产量线相切,把各个均衡点连接起来,就是扩展线。
它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不同总成本支出相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轨迹。
规模报酬:指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同方向、同比例增加或减少λ倍时与产出变动η倍的关系。
机会成本:一个具有多用途的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时最大的收益。
隐含成本:自由要素报酬(=正常利润)。
[厂商自己提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总成本。
正常利润:自由要素报酬(=隐含成本)。
[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盈亏平衡点: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的产量。
停止营业点:是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动成本的最低点,是厂商生产遇不生产的临界点。
市场失灵:一般将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情况成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并不是认为市场完全不好,而是指市场没有实现或不能实现可能达到的理想效果。
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市场没有使资源实现有效率的配置,二是指市场不能在许多领域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
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共有资源):就是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经济学名词解释1. 经济学:研究将稀缺资源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及消费中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2.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3.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两种的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4.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5.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又称价格理论。
6.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又称国民收入的理论。
7. 理性人的假设: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最大经济利益。
8. 完全信息的假设: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具有完全的知识,他们知晓市场价格和商品的需求及供给,并对商品本身的特性了如指掌。
9. 实证的观点:是对事实进行描述,说明的是有关现象。
10. 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判断的一种描述,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命题。
11.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12.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3. 需求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14. 需求量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
15. 需求函数:表示影响需求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16. 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是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7. 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
1.过境贸易: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的贸易活动,对丙国来说称为过境贸易。
2.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
3.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
4.转口贸易/中转贸易: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
5.对外贸易额: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货物贸易值与服务贸易值的总和。
6.服务贸易额:通常以各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额代表服务贸易额。
7.对外贸易量: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
8.对外贸易/国际贸易: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9.对外贸易结构: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10.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地和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地。
11.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对外贸易额或国际贸易额在该国GDP或GNP中所占的比重。
13.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4.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领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表现。
15.世界市场价格:也称国际市场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价格,也就是某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实际买卖时所依据的价格。
16.汇率:是不同国家发行的纸币以各自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而形成的交换比价。
17.贸易条件:又称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是一个相对概念。
表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18.投资乘数: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时的投资增加可能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9.对外贸易乘数: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缺乏的。
2、时机本钱: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或者: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又或者: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时机本钱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一样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的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
4、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5、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6、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7、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给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8、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9、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或者说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0、均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的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11、市场均衡:在市场交易中,当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到达均衡状态,称为市场均衡。
12、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3、支持价格: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14、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1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置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6、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承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承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精心整理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 )",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分子产出增决定对社会发总34用。
5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6、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7、适应性预期(Adaptiveexpectations ),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
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8、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均衡状态的方法。
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
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而只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
9、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起码必须满足如下要求:第一,其定义域不受限制,即它适用于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即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a与b10、的比率。
经济名词(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需求的弧弹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和Q2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债券收益(Bond 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预算线(Budget 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经济学必考的30个名词解释1、需求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如汽车和汽油、照相机和胶卷。
3、替代品:指能带给消费者近似的满足度的几种商品。
如不同品牌的手机,牛奶和豆浆,洗衣粉和肥皂等。
4、供给的概念: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6:弹性的含义:弹性被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也就是自变量变化某个比例时,因变量要变动多少比例。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8、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9、完全垄断市场。
独家垄断。
是指某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供给者,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
10、寡头垄断市场。
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每家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
11、垄断竞争市场。
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即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
12、完全竞争市场。
无数多企业、所有企业都是市场价格接受者,不能制定价格。
1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4、GNP国民生产总值,NDP国内生产净值=GDP-资本折旧 NNP国民生产净值=GNP-国定资产消耗。
NI国民收入=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PI个人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DI个人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15、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经济学名词解释 (超全)1. 供给与需求- 供给(Supply):指市场上生产者所愿意提供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需求(Demand):指市场上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 市场- 市场(Market):指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途径。
-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指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需关系进行资源配置和决策的经济模式。
3. 价格与价格体系- 价格(Price):指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
价格通常由供需关系决定。
- 市场均衡价(Market Equilibrium Price):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
- 价格体系(Price System):指市场经济中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一系列价格关系的总和。
4. 市场结构- 垄断(Monopoly):指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或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 寡头垄断(Oligopoly):指一个市场上只有几个供应者或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5.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做出某种选择后所放弃的最好的其他选择的成本。
- 潜在收益(Potential Gain):指做出某种选择后可能获得的最好的结果或回报。
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 通货紧缩(Deflation):指货币供应量不足以满足经济实际需求,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下降的经济现象。
7.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价值。
8. 外汇与汇率- 外汇(Foreign Exchange):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过程和结果。
- 汇率(Exchange Rate):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经济学的涵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它考察人们如何处理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性手段之间的关系。
2关于经济活动的描述:是使用资源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交换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行为。
4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福利和社会财富。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5稀缺性问题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需要却是无限的。
6生产可能性边缘:表明一个社会在生产能力上的限制,同时说明了经济社会充分利用。
7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的涵义:中央计划经济或指令性经济是指中央计划机构制定所有经济决策的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是指无论是在要素市场上还是在最终产品市场上,所有经济决策都由单个家庭或厂商来制定而没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混合经济是既有大量的国有部门又有私人部门,而经济决策部分地由政府做出,部分地通过市场做出的经济。
混合经济是存在某些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
8计划经济:又称命令式经济,它是经济体制的另一个极端。
在这一经济体制中,所有与资源配臵有关的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或通过政府指令来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一般与土地和资本归集体或国家所有的经济制度相联系。
9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10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11市场的概念: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在潜在的买者和卖者相互联系的地方就会出现市场。
市场为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通过价格决定资源的配臵。
市场可能是地区性、全国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12供求规律:是基于市场行为而得到的有关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一般性结论。
13市场机制: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她是通过价格调节。
作用是使得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臵。
14均衡价格的概念:是指使得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平衡点,此时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致或平衡的状态,这是使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
经济学名词解释: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主要表现有,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马太效应),外部负效应问题(如为获利不顾及环境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
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
经济学名词解释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经济学名词解释: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主要表现有,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马太效应),外部负效应问题(如为获利不顾及环境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
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
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价格黏性:是指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而价格弹性就是指商品的价格变化非常灵活。
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
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由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
凯恩斯就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
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 C:V。
金融监管: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
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
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
由于资本化定价,人
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
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
公司治理:又名公司管治、企业管治和企业管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与“剩余劳动时间”相对。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洛伦兹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
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统计学家(或说统计学家).洛伦兹(Max Otto Lorenz,1903- )1907年(或说1905年)提出了着名的洛伦兹曲线。
潜在产出水平(潜在量):潜在GDP也称潜在产出或潜在国民收入、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状态下所能生产的。
这里的GDP就反映了在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
平均利润率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
亦称一般利润率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才开始发生作用。
其客观要求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他们共同参加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外部性: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
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
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三位一体公式: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来的。
他认为: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
如果把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则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家的工资,利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产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之间的关系。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总额的比重。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
根据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即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
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
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两大部类比例: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Ⅱ部类)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两大部类的比例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加以考察的,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以及国民经济计划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劳动力的价值: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
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此外,劳动力的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商品二重性: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价值存在于商品体内,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适度经济增长率:是指符合实际的、合理的、正常速度的经济增长率。
一般说来,适度经济增长率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充分就业, 产业协调, 运行稳定, 效益显着, 福利最大。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