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6
作者:杨宗昌自1949年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50年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豪迈的气概和坚韧不屈的毅力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写下了20世纪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
50年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的会计事业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举国欢庆建国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也应对50年来我国会计改革与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便昭示后人,使我国的会计事业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走向对世纪。
本文拟就我国会计学术思想在50年间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会计实践的指导意义等问题谈一些看法,以就教于会计界的同行。
当然,对我国50年的学术思想进行评说,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认为,要对此进行评说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要尊重历史,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尊重我国会计学术思想形成的特殊历史环境;二是要考察当时的会计学术思想指导下的会计理论研究能否为当时的现实服务、能否指导当时的会计实践。
以我们的观点,自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学术思想的演进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51—1956年,引进苏联的会计理论体系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会计工作的逐步统一,会计理论研究也开始起步。
从这一阶段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批判和改造旧社会流传下来的会计思想与方法(包括当时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会计思想与方法);另一方面,引进苏联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并结合当时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开展研究。
从1950年开始,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学者们就开始了关于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讨论。
例如,在1950年1月和3月的《大公报》上,著名会计学者章乃器先生发表了《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和《再论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两篇文章,主张用收付记账法取代借贷记账法,并将收付记账法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簿记原理”。
之后,当时的会计刊物《新会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及评价【摘要】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起步发展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展望未来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现状,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会计理论研究、发展、改革开放、现状、问题、挑战、展望未来、总结、回顾、引言、正文、结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代以来,会计理论一直是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中国会计理论研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与框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会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社会主义会计的特点和实践、建立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等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系统化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以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研究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发展的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历程和特点,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会计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理论研究可以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不断推动会计学在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平提升。
会计理论研究可以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推动会计实践不断规范和完善。
会计理论研究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会计理论研究对于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述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和会计学会成立以前的30年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经历了在挫折与阻碍下的缓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多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稳步推进,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充分表明,它对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深人,并向实用方向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对三大基金中会计类项目的立项情况进行梳理与研究,对促进我国现阶段会计科学研究乃至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目的在于以时间为主轴,将发展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会计研究,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和近十年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类项目的统计研究这三个纬度,从不同侧面简述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会计理论研究(1949-1978)建国之初,一场关于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的争论开始了,争论的结果是会计具有阶级性,为我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50年代后期,会计对象的研究成为主角。
而对会计对象的研究又促进了我国自主会计学原理一类的著作的繁荣(葛家澍,2000)。
在经历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后,会计研究又几经停滞和倒退(孙铮和贺建刚,2008)。
这一阶段可称之为会计理论研究在曲折中成长的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会计学会成立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研究(1978-2001)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创新性变革助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迎来空前繁荣,也使会计理论研究真正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
孙铮和贺建刚(2008)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研究视角,为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特征,并对我国的会计研究发展加以回顾。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会计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与国际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会计信息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
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
笔者认为,这期间我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 1.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工作整顿、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无情批判,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当时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恢复和完善过去财务会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逐步得以恢复和改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便会计核算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贯彻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为此,1980年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
首先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大、会计业务相对较为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修订。
修订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改变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调简化的片面性和不讲科学的偏向,对于恢复会计工作正常的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带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全面修订。
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这些会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满足了企业健全会计核算规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第1篇一、引言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会计制度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1.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会计制度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以计划经济为主。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主要以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为主要任务,会计核算方法简单,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会计制度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
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
此阶段,会计制度在核算方法、财务报告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1993-2008年)1993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此阶段,我国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2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4.深化会计制度改革时期(2009年至今)2009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此阶段,我国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方面不断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三、我国会计制度现状1.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包括《小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2.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内容更加全面、真实、准确,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3.会计监管体系逐步健全我国会计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包括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管体系。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会计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透明度和治理水平,维护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入手,探讨中国会计改革的成就和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
一、中国会计改革的历程中国的会计改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的会计制度还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统一的核算体系。
198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开始,该制度主要包括确定企业核算对象、资产负债表目录和计量、收付账户、成本核算、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制度的出台,为企业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992年,中国颁发了《企业会计增值税暂行办法》,将增值税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为后续的会计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993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试行办法,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会计确认、计量、披露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应用规则。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向国际接轨,并有了明确的法律制度保障。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会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陆续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修订)》、《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修订)》、《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法规,不断完善和规范中国的会计制度体系。
从改革的历程来看,中国的会计制度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制度上保障了企业会计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会计改革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不断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些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着瑕疵,质量不高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和规范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评价相关改革的成效,并探讨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改革开放前的会计制度现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会计制度相对简单,规范程度不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会计准则不统一,各行各业间的会计核算方法差异较大,导致财务报表难以比较和分析。
其次,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情况无法准确反映,给投资者和经济管理者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外,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会计信息系统不够先进,影响了会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效率。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制度改革历程2.1 建立现代会计制度的初步尝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会计制度的道路。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暂行条例》,该条例初步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为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经济活动的透明度提供了基础。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颁布和实施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颁布实施。
该法规定了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核算范围,明确了会计师的从业资格要求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审计要求,为推进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和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改革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的国内会计准则。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整体框架》,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4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会计信息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快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效率,提升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效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会计研究十年文章述评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通过对过去十年间会计研究文章的述评,分析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未来取向。
本文首先概述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过去十年间会计研究文章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会计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会计理论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的述评旨在揭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和取向,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
同时,本文还将对过去十年间的重要会计研究文章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并探讨它们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提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回顾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突破。
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不仅对我国会计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会计学科的持续发展。
回顾过去十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轨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者们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务报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及评价【摘要】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时期和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在起步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受制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条件,缺乏理论积累和研究基础。
探索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逐渐走向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发展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不断补充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理论体系不够完备、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等。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望未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该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不断提高学科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评价,起步阶段,探索时期,发展阶段,特点,不足之处,成就,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会计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内外环境的限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计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会计理论研究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会计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理论体系仍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评价,总结成就和不足之处,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评价,以探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特点、成就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探索时期和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和总结,揭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综述自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巨大的变迁过程中。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总体是在曲折中开展,在迂回中前进。
改革开放后,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开展。
本文通过总结及梳理对建国以来的会计理论研究内容择其主要方面加以综述。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会计根本理论的研究建国初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深受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影响,认为会计具有阶级性。
中国会计界对会计对象进行了讨论,并修改会计对象定义为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财产,同时还被广泛接受的一个新观点是:会计的对象是在企业和其他单位中的资金运动。
这次讨论激发会计学界纷纷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促进了会计原理一类著作的繁荣。
此间,我国会计理论界研究成果的代表著作是1962年由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会计原理》,它修正了会计对象的定义,强调如实反映和加强监督的会计根本任务,并把会计分为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组成局部以及实事求是地说明会计的性质,即会计具有两重性。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我国通过解放思想,从具体国情和实践出发,开创了会计研究繁荣开展的新篇章。
期间,会计研究的重心根本上是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到实证检验以及制度环境影响的一个过程,表达出与国际会计研究趋同的特征。
〔一〕会计根本问题研究首先,对会计本质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一个是由杨纪琬、阎达五提出的管理活动论,他们认为,会计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另一个是从国外引进并有所开展的信息系统论,它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并对决策起支持作用。
在国内最早支持这一理论观点的是余绪缨和葛家澍教授。
两种理论观点的差异主要表达在对会计信息作用的侧重点上。
从会计信息有用性视角,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是一致的,至少并不相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这些改革旨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行回顾与评价。
二、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1. 1980年代初期的试点阶段19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试点推行现代化企业制度。
同时,也开始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实验。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试点范围小、探索性强。
试点企业主要是外向型企业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
2. 1990年代初期的全面推进阶段199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此时,我国开始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现代化会计体系。
3. 2000年代初期的完善阶段2000年代初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于加强财务报告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4. 2010年代的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代,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主要包括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完善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三、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果1.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现代化会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各级企业都必须按照新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并接受独立审计。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保障了投资者利益。
2. 促进了企业发展通过改革,我国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自己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这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建立了现代化会计体系我国现代化会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这个体系包括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规范的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这些措施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1. 会计准则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与国际接轨还存在一定差距。
浅析改革开放后企业会计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金钥匙”。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改革概况、改革成效三个方面来浅析企业会计改革的历程。
一、改革背景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以加强对外开放为主要手段,着力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
同时,也暴露出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弊端,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财务有诸多问题,如‘一切从企业财务出发’的管理模式、重视财务补贴而忽视盈利的经营方式、不规范的会计程序等,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因此,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任务。
二、改革概况1.制度创新为了适应市场化改革大趋势,我国先后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1987年)、《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企业会计核算准则》(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等文件,重点推行财务与税务核算“两条线”,注重会计核算的企业常年性、连续性和实时性。
同时,还对会计卡片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内部核算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
2.运用新技术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也加速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如采用计算机核算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了财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使会计管理更易于操作与控制。
同时,通过应用新技术,也确保了会计报表的实时性和准确度,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会计人员的培训与完善企业会计改革执行过程的复杂性,也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新的理念、知识和技能。
国家加大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育成。
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劳动标准和职业规范,对有经验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薪酬待遇进行了优化,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才走向会计行业。
三、改革成效1.促进了企业监管企业会计制度改革明确了会计报表相关标准,这样在经营过程中,针对错报、漏报、虚报的情况企业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企业防止涉税违法行为具有关键意义。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轨迹综述及评价'我国理论研究轨迹综述及评价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轨迹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研究大致经历了引进和学习前苏联模式、“大革命”的研究停滞和扭曲、复苏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主义市场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这四个阶段。
我国会计理论的长足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因此研究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应从这一时期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的杜胜利、赵西卜、李梅(1996)对《会计研究》进行百期回顾(1980年至1996年已发行百期)并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进行透视,将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至1982年为我国会计理论的起步阶段,1983年至1986年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目标确定与战略规划阶段,1987年至1991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理论的发育与成长阶段,1992年至今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繁荣发展阶段。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第四个阶段(1992年以后)做进一步详细划分,把1992至1993年称为第四个阶段,1994年至1996年称为第五个阶段,1997年至2001年称为第六个阶段,2002年至2006年称为第七个阶段,2007年至2012年称为第八个阶段,2013年以后称为第九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2),以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和《会计研究》创刊为标志,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冲破思想禁锢与束缚开始起步。
新中国第一本全国性会计学术期刊是部主办的《新会计》月刊,创刊于1951年1月,创刊目的是为了介绍苏联的会计、传达政府会计法规、对疑难会计问题做解答。
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1月,财政部率先创办了《财务与会计》杂志,紧接着1980年1月,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会计学会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以会计理论研究为核心的学术期刊《会计研究》,历经三十余年,迄今在中国会计学术界赢得了很高的权威地位。
这一时期的主要论题有: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经济核算制,会计学科体系,成本核算与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活动论,中美比较会计研究,西方介绍,翻译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立法,会计监督,会计史,经济责任制与会计问题,会计名词规范化讨论。
中国会计开展史文献综述中国会计开展史文献综述摘要:我国会计开展史源远流长,大致分成了古代会计开展,近代会计开展,现代会计开展这三个阶段。
我国的会计制度在这些阶段不断变迁,趋于完善。
目前有不少人士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但是是零星分散的。
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系统地将整体线路整理出来,并给予研究总结。
关键词:会计;开展史;展望一、中国会计通史方面研究中国会计通史,是中国会计从古至今开展演变的历史,是对中国会计历史进程,会计开展各方面及会计相关内容的全面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郭道扬专著?中国会计史稿?、高治宇专著?中国会计开展简史?、李宝震和王建忠专著?中国会计简史?。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期刊杂志。
以上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是郭道扬专著――?中国会计史稿?分上、下两册,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1988年出版发行。
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历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会计史学的空白。
自此,中国会计的开展不再是无据可查的“盲史〞。
该书自出版以来,于多国翻译发行,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计学术领域,其观点开始延伸到世界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之中。
二、中国会计史分期研究古代会计开展远古:主要是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事。
刘常青?中国会计记思想的演进脉络?、韩东京的?谈中国古代会计思想的萌芽?有详细提到。
商朝:这个时期的会计思想有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奴隶主控制着商朝的经济命脉,思想远远落后于其应该到达的水平,因而“官厅会计〞体系开始形成。
西周:采取了井田制,各种元素导致了会计名称的产生。
李嘉瑗?中国开展史采撷?表示三柱结算法根本公式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进销存日报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产负债表都是从这个格式演变而来的。
春秋战国:?闲话中国古代会计史?中写到,人们在这个时期已经摆脱了复杂的象形文字,推动了会计记录法,更加的简明扼要,算筹又称算子被广泛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述评作者:付磊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12期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史学研究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理论研究的先导,会计学也不例外。
会计史研究之所以必要,在于其可以提供会计发展的规律,以便借鉴历史经验,遵循规律,推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中国自古就有研究历史、吸收历史经验、修正现实前进方向的传统。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古训,就是这种传统思想的表达。
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旗手鲁迅说:“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
”还指出:“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国外哲人和学者有着同样的认识。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讲:“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美国现代著名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预测未来最可靠的方法是了解现在”。
至于会计史研究的意义,学者们也阐述得很透彻。
著名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说:“会计史如同一般历史一样,不同的历史事件彼此关联,并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是历史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永恒的特征。
”前苏联会计学家索科洛夫指出:“科学史有益于我们自身,它带来了快乐,仿佛延长了我们的寿命。
即使您能活100岁,这还是太短了,人们总是希望活得更长些。
同哥伦布相识,与苏格拉底交谈,以确定人们,尤其是会计师们总的状况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了。
历史能使我们做到这一点。
”这些至理名言非常清楚地说出了会计史研究的重要性。
一、会计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我国近代的会计发展和会计理论研究远落后于西方,会计史研究同样如此。
目前能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这方面成果,是从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发表的少量会计史研究论文,如冯抑堂的“吾国古代会计之研究”,林道俊的“中国古代政府会计制度之演进研究”,潘序伦的“会计学发达史”、“我国会计学术与会计职业之回顾与前瞻”、“中华民国三十年度结账程序述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会计史的研究几乎停滞,研究成果极为少见。
改革开放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我国会计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中国会计(含审计、财务管理,下同)通史研究“中国会计通史”指中国会计从古至今(或至现代的某一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
中国会计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是世界会计文明的一部分,曾以古代的辉煌成就对人类做出过贡献,也有过近代落后于世界的教训。
同时,中国会计的发展与中国历代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相联系(近代后又受到西方的重大影响),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并对中国经济、社会形成着反作用。
对中国会计历史的全面研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总结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非常必要。
同时,对中国会计历史的研究,也是对世界会计历史研究的贡献,这项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当由中国人来完成。
但直至改革开放前,不曾有对中国会计历史的系统研究。
改革开放促进了会计学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中国会计历史的研究成果,其中较为重要的是郭道扬专著《中国会计史稿》(上、下)、高治宇专著《中国会计发展简史》(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李宝震和王建忠专著《中国会计简史》(198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赵友良专著《中国古代会计审计史》(1992年,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李宝震1982年到1983年连续发表在《财会通讯》杂志上的系列论文“会计史话”。
此外,还有介绍中国各时期会计史况的其他大量文章。
中国会计通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当数《中国会计史稿》(郭道扬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上册、1988年下册)。
该书依据大量历史档案、文献和考古文物,分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唐宋时代、元明时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系统地论述了自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几千年间中国会计发展演变的过程,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历史的著作,也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部会计史专著,首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幅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会计发展的宏伟画卷。
自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民族的会计历史描述,中国会计史的发展不再是无据可查的“盲史”。
同时,该书还对中国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作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构成部分的会计学,一方面,其产生、运用和发展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发展的促进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中会计并不只是被动的,其产生、运用与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又有一定的影响和反作用。
”该书丰富了世界会计宝库,不但在国内会计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得到了世界会计学术界的公认与推崇,在多国翻译发行。
《中国会计史稿》作为我国第一部会计史专著,以阐述中国会计(审计)的发展过程为主;在郭教授以后的其他著说中,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和对会计(审计)发展规律的研究。
(二)近现代中国会计史研究“近现代中国会计史”指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以来)或该时期内某一段时间中国会计的历史。
中国现代会计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段时期中国的会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催生了今天的中国会计。
这段时期中国会计值得总结的经验最多,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国会计今后的发展。
因此,近现代中国会计史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会计史研究的重点。
对这段时期的会计研究成果较多,专著类的成果主要有:赵友良《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1996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199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丁学东、李国忠《中国企业财务改革》(199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项怀诚主编《新中国会计50年》(199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
论文类成果主要有:杨纪琬、于秉坚“新中国会计工作的回顾”(1988年《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余秉坚、高一斌“对新中国会计事务管理发展的几点认识”(2000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郭道扬“20世纪的中国会计改革”(出版同上);王光远、吴联生“历史性发展:中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五十年”(2000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付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出版同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过去与未来”(2001年,《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科学技术出版社)、“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探索”(2005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5)》,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2007年《会计研究》杂志);张天西等人“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2000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雪芬教授的“预算会计五十年改革初探”(出版同上)等。
专著《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中国企业财务改革》和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等是对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史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一书是目前为止少有的研究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史的著作之一,其研究内容为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间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历史。
该书中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十年动乱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和市场经济为辅的时期、实行有计划市场经济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利润分配制度、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管理体制、流动资金供应和管理体制、成本补偿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至1995年间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回顾了这段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理论、社会主义资金理论、利润理论、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理论以及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方面的讨论。
《中国企业财务改革》是一部关于中国国营企业财务改革发展的著作,主要对1978年~1994年间国营企业财务改革和发展进行客观描述,介绍这一时期企业财务理论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国家财政财务政策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本书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财务管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82年,是企业财务改革起步阶段,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特点是从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人手,扩大企业自主财力,实行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为1983年至1986年,是探索建立国家与企业之间规范的分配关系的阶段,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特点是强调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实现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规范化、法律化、固定化,先后实施了两步“利改税”,相继颁布了有关企业成本管理、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条例。
第三阶段为1987年至1992年,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特点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条件下,探索适应多种财产所有制、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企业财务体制;这一阶段还开展了企业“税利分流”的试点工作。
第四阶段是1993年至1994年以后,这一阶段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集中、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企业财务改革,其特点是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本书还介绍了从1978年至1994年来我国企业财务理论的讨论,包括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问题:国有企业资金供应和管理体制问题;企业成本补偿管理问题;国有企业利润分配问题;企业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改进;国家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宏观管理和调控问题。
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研究了从1978年至1999年间,随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进行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文章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1986年是第一阶段,围绕对企业放权让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从分配关系人手,扩大企业自主财权,实行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配套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
1987年~1991年是第二阶段,企业财务改革的主旋律是全面推行企业承包制,同时试行企业租赁、股份制试点和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
1992年以后是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改革的重点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相适应的企业财务改革主要表现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和新的分行业财务制度;进一步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等。
文章通过对上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总结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包括: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道路需自己摸索,没有直接经验可资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整体经济改革密不可分,是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有金融、税收、财政、价格体制、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相配合;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改革的道路漫长,新问题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