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文化名城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5.42 MB
  • 文档页数:5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历史沿革

2004年是天津建城600周年。

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变迁,今天的天津人口已达1000多万,成为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和拥有京津冀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的特大城市。纵观天津城市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从蓟县围坊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

远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人在宝坻、宁河和天津北郊地

区聚居。

西汉时期天津平原地带已成为富饶之地,汉王

朝在此设立了5个县,作为开发渤海湾西部的基地。

东汉时期,无终(今蓟县)已比较繁荣发达。

从出土的别山墓群和邦均墓群发现,这里已有较多

的居民聚落和小城镇。

图 1 运粮的漕船公元608年,隋炀帝强征百万人修建了南接

沁水、北达涿县的永济渠,使天津地区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大动脉,初步形成河海交通枢纽格局,三岔河口成为运河入海的咽喉要冲。至唐代,大规模的漕运使天津地区的重要地位凸现出来。

北宋时,宋、辽南北对峙,以界河(今海河)为分水岭,界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澶渊之盟以后,宋朝的商船和官船聚集在泥沽寨。真宗咸宁四年(公元1010年),在泥沽海口置海作务,造船令民入海捕鱼,在泥沽寨以西形成了许多寨铺。众多寨铺的出现,为以后天津聚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天津城市勃兴的契机是金元时期定都北京。

公元1153年,金王朝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由于北京集中了庞大的政府机构,驻有大量军队,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北京。当时运往北京的漕粮,大部分来自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经“三岔口”运往北京。此时三岔河口成为了南方通达京师的漕运枢纽,开始有大量居民在三岔河口附近自然集聚。出于保卫中都与安全运输的需要,在公元1214年,金王

朝在三岔河口设立直沽寨,三岔河口由单纯的漕运枢纽开始发展成为漕运与军事相结合的畿南重镇。其后,自元代起,随着居民点的扩大,“直沽寨”就被简称为“直沽”,不管是河运或海运,直沽寨都是必由之地,后来“直沽”逐渐成为天津的代名词了。

1279年,元统一中国,定都于大都(今北京)。为加速南粮北运,满足首都的需要,元统治者将南北大运河全线通航,并采取了“海运为主,河运为辅”的方针,不管是河运或海运,直沽寨成为进京的必由之路。随着漕运量的增大和盐业的发展,元王朝对直沽的重视和控制亦趋加强。在公元1316年,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使其成为保卫大都与河海联运的中转站。南北运输、河海联运促使天津沿河一带迅速繁荣,“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的诗句,反映了漕运给天津带来的商业与贸易的兴盛。

宗教这时也在直沽兴盛起来,元朝政府为稳定民心,确保漕运安全,正式认可了妈祖文化。大约在1314-1320年,先后修建了两座天妃(妈祖)

庙。这两座天妃庙,在北方的港口中建立最早,规模也最

大。

在天津设卫之前,直沽寨已非常繁华,城市经济活动

已有很大发展。

二、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回北京,

出于安全保卫的目的,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三岔河

口西南处设卫筑城,揭开了天津城市历史的新篇章。

卫城只是军事城堡的性质,其主要职能是屏蔽京畿、

保护漕运和军事防卫。卫城城垣呈1.5×1.0公里的矩形,

城墙周围长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初建时为土城,后

图 2 清代天津城乡图

改砖城。至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又重建,城址略向南

移。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天津城墙被拆除。

卫城整体布局符合传统的河港城市形态,可概括为一城一市:官府衙署、卫戍机构在城内,商贸活动在城外。城内布局具有我国传统手法,即“方城十字街”形式,中建鼓楼,高三层,四面穿心,通四大街。城里建有镇、道、府、县等衙署,还有文庙、城隍庙等公共建筑,它们布置在东西中轴线以北,东西中轴线以南主要是民居。城外的发展明显快于城内,紧靠南运河和海河的城北、城东地区是商业区,商业区沿东西向发展。这种局部封闭、总体开敞的空间格局,是历史上天津独具特色的地方。

由于地处北方水陆要冲和漕运咽喉,明代漕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促进了造船业、河海运输业的崛起,而交通业的发展又促使盐业、商贸、手工

业等迅速发展,经济开始急剧繁荣,到明代中后期,天津

已经初步发展成为北方商品的集散地,重要的工商业大商

埠。

公元1664年清兵入关,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变化,

国内的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缓慢发展,在这种历

史背景下,作为河口都市的天津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顺

治九年(公元1652年),首先合并“天津三卫”为“天

津卫”;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

下辖武清、静海、青县;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改

天津州为天津府,下属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

庆云、沧州等六县一州。在短短七年里,政治建制的一升

图 3天津清末街景

再升,表明了天津政治、经济地位日趋重要。

清朝初年的天津,河、海、陆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成为规模巨大的河漕和盐业的储运枢纽,商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同全国甚至海外的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例如“洋行”、“钱铺”等国内汇兑业首先在天津出现。而各地商旅纷纷放舟北洋,出现了“万商辐驺之盛,亘古未有”的景象,对天津城市发展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船户、盐商、铺户、鱼贩等主要集中在东门外、北门外、东北角、西北角,城内主要是衙署和居民,这反映出天津的发展和水路交通的关系。由于城北毗邻南运河,城东紧靠海河,东北城角是南北运河汇流入海河的三岔河口,因此,城北的针市街、估衣街、锅店街、侯家后、竹竿巷、城东的宫南、宫北大街、小洋货街等都成为繁华的市井。同时城外居住区也迅速扩大,以三岔河口为基点沿海河发展,与城内连成一片,初步形成月牙形的带状城市布局。在这个时期天津文化繁荣,集中表现为寺庙众多,为全国罕见,其中以城东南最密集,城市空间呈现出沿海河两岸向海口方向发展趋势。

到开埠前,天津作为一个内向型、封闭型的封建贸易城市和华北的经济中心,人口已达3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是京畿第一大城市。

三、近代的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