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24.23 KB
- 文档页数:6
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附件二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97—2015)
说明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大理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1998.12
目录
一、历史沿革及城址变迁 (1)
二、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分析 (2)
三、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现状及存在问题 (5)
四、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保护原则 (7)
五、保护内容与重点 (7)
六、宏观保护措施 (9)
七、古城区保护措施及视廊保护 (10)
八、保护与控制的范围和要求 (13)
九、保护、整治与利用 (14)
十、规划实施、管理措施及建议 (17)
附表 (18)
附图一:南城门楼及城墙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
附图二:北城门楼及城墙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
附图三:崇圣寺三塔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
附图四:弘圣寺一塔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
附图五:元世祖平云南碑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
附图六:大唐天宝战士冢(万人冢)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
一、历史沿革及城址变迁
(一)历史沿革
古老的大理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原始居民生活,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设立叶榆县(辖今大理、洱源、鹤庆一带),置县治于大厘城(今喜洲一带)。
唐朝建立后,洱海地区形成了许多部族,其中较大的有“六诏”。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诏中最强大的蒙舍诏即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兼并了各诏,初步统一了洱海地区,迁居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形成了洱海地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其孙异牟寻继位,迁都至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灭亡。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优美和谐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制定的一项规划。下面是我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些见解。
首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景观,要精心保护,采取必要的修缮和维护措施,使其能够延续下去。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升保护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这些传统和特色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保护这些文化传统和特色,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参观和研究。
再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注重保护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一个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有一个宜居的环境。因此,保护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是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保持城市的良好和谐局面,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最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社会历史记忆。社会历史记忆是城市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因此,保护和传承城市的社会历史记忆是保护规划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对社会历史记忆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城市居民的历史文化自觉性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乎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承,也关乎城市的发展和可持续性。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可以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优美和谐的历史文化名城。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自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济南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名城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为了对济南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更为有效地和具有针对性的保护,2014年9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总则
1.1 规划目标
为保护济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名城及其历史文化遗存,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整个济南市市域范围,面积约8177平方公里。
2.价值特色
(1)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泉水文化,是古城冷泉利用体系的典范。
(2)济南名城山、泉、湖、河、城一体,古城与商埠区东西并举,格局独具特色。
(3)济南是中国近代首批自开埠城市之一,丰富的近代遗产是济南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4)济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龙山文化、儒释道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3.目标原则
3.1指导思想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3.2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
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
3.3保护目标
(1)保护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2)保护和延续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格局和风貌,保持济南山、泉、湖、河、城一体的风貌特色;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第五节城市更新
第一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近代,产业革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忙于发展生产,对古建筑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既缺乏认识也无力顾及。一批古建筑及其环境在工业化的浪潮中遭到毁灭。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古罗马圆形剧场成为欧洲第一个被立法保护的古建筑,这标志着文物保护的概念已从典籍、艺术品、器物等扩展到建筑的范围。
1.《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及保护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在教育后代方面的重要意义。充分表明文物建筑的保护运动已成为一股很重要的国际力量。
《雅典宪章》写道:
“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真正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
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之妨碍城市有机的新发展。
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即可改善附近住宅的生活环境,并保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2.《威尼斯宪章》编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许多被战争摧毁的城市的重建,如波兰华沙按历史面貌恢复古城。华沙城后来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恢复历史城市风貌的做法,在欧洲影响很大,如德国的波恩、慕尼黑、匈牙利布达佩斯等等被战争破坏的古城都得到很好的维修和恢复。这些国家把恢复历史建筑和保护古城,视为重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藉此增强人民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凝聚力,以致在发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
规划文本
苏州市规划局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10月
第1条水道系统
1、水网格局的保护
⑴保护原则
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整治环境、有效利用的原则,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做优水景观,发挥水经济。
⑵整体意向——“三环连扣涵风物;路河伴行傍画楼”
三环即平临环:平门小河——王天井河——干将河——临顿河——齐门河——外城河;盛桃环: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盛家带河——官太尉河——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城河环:外城河。通过处理临水、沿街建筑立面,增设公共开放空间,导入传统产业及休闲功能等措施,使三环水系、特色街巷、环城风貌带紧密结合,彰显“涵风物”、“傍画楼”的意境。
⑶保护措施
①保护现有河道
保护历史城区内现有河道,改善水质,定期疏浚,形成流动的水;整修古桥、驳岸、河埠等相关环境要素,保持水巷的尺度、比例和两岸建筑风格;增加开敞空间、亲水空间,充分发挥其旅游、休闲、景观和生态的价值。
②合理恢复历史河道
恢复中张家巷河、王天井河以及古城西北部内城河,延续古城骨干水道历史格局,恢复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保持路河空间关系,两侧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沿河建筑高度与河面宽度应保持适当的尺度比例,体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优美意境。
③挖掘、串联不同主题功能,组织特色水上游线
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特色空间的打造,组织水上旅游(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平门小河——王天井河、齐门河——临顿河)。
0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历史文化价值
第一条天台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文物丰富
浙东名邑天台素有“文物之帮”和“小邹鲁”的美誉。约距今2亿7千万年前,这里曾是“龙”的故乡。新石器时代,天台县境内就有人类栖息、劳作。夏、商、周三代,这里居住着瓯越民族。战国时代,属越国、楚国。秦时属闽中郡,汉时先后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安县。
天台是台州设立的第一个县,历三国、晋,境域渐趋定型。县名几经更迭,至宋建隆元年(AD.960)再一次定为天台,一千多年沿用不改迄今。
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因之得名的横亘县域境内的天台山,使天台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现天台县域范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国家级1处,县级41处。有“佛宗道源”之称的天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二)山岳神秀名人荟萃
得天台山之灵气,披始丰溪之泽恩,一千多年来,天台县城一直是天台山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吸引文人雅士为之前来,留下篇章无数,晋孙绰之赋、明徐霞客之《游天台山日记》即是其中著名者。
受天台山释道二教的影响,释道儒三教并存是天台县城文化颇有特色的地方。城中寺院道观多达几十处,与文庙、书院并行不悖。清代以来,城内外书院更是大增。重视教育,带来天台县人才辈出,据《天台县志》载,至清末,天台共出进士152人,并有榜甲三名者多人。此风相沿之今依然。
(三)枕山面水形胜之地
天台古城的选址,显然是依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而作。背负天台山是为灵秀气脉之来源,前有始丰溪自西而东,是为聚气之媒。赭溪源城右缓缓而下,金(西)、水相契。此所谓地甲东南之秀,天开文运之区也。
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条例
⽬录
第⼀章总则
第⼆章保护内容
第三章保护规划
第四章保护措施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章总则
第⼀条为了加强对北京历史⽂化名城的保护,根据国家城乡规划、⽂物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条北京历史⽂化名城的保护,适⽤本条例。其中⽂物、古树名⽊的保护,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
第三条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统⼀管理、保护为主、合理利⽤的原则。
第四条市⼈民政府统⼀领导北京历史⽂化名城的保护⼯作。
区、县⼈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有关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的具体⼯作。
市规划⾏政主管部门负责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管理⼯作。
市⽂物⾏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负责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保护⼯作,参与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措施的制定、历史⽂化街区的认定等⼯作。
发展改⾰、财政、建设、国⼟资源、⽔务、市政管理、园林、旅游、宗教事务和区县⽂物等⾏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职责,负责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的相关⼯作。
第五条本市应当统筹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作,将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六条市和区、县⼈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资⾦,并将其纳⼊政府投资管理程序执⾏。
第七条本市⿎励单位和个⼈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提出建议等⽅式参与北京历史⽂化名城的保护⼯作。
本市⽀持与北京历史⽂化名城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专业⼈才的培养。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例简介之一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北京地区珍贵的文物古迹、著名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和发展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传统的目的。
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要根据其历史特点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加以确定。名城的发展与建设,即要考虑如何有利于逐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又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存和发扬其固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力求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北京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在这一方面有着十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北京的名城保护工作还具有以几下几个特点:(1)从城市格局和总体环境入手实施城市的整体保护,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设计和新旧建筑的协调等方面进行控制与指导。(2)坚持以旧城为中心的“分散集团式”城市总体布局,严格控制旧城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大和完善边缘集团,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标。(3)建筑高度控制采用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由低渐高的分层次控制,以保持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特色。(4)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确定与保护,逐步恢复历史地段的原貌并加以合理利用,已成为北京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城市概况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又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城市历史3000多年,其中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历经辽、金、元、明、清8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明、清两代的修建,古城布局更加完整宏大,集中国封建都城之大成,在世界城市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北京城内外有着大量的文物古迹,他们被有机地组织在传统格局之中,形象地再出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故宫、长城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
附件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
一、定量评估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总分100分)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总分100分)
(三)保护管理措施(总分100分)
二、定性评估(一)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标准说明:
(一)历史文化街区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公布。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是指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之内划定的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
(三)历史建筑是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历史建筑以院落为单位计算数量。
(四)不得拆除建筑是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能够反映或衬托街区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采用地方材料、地方工艺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包括仿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五)附表中的“2-2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是评估城市中全部
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情况。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 名城特色分析与保护内容 (3)
第三章 市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五章 市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六章 名城重点保护区保护规划 (9)
第七章 历史城区整体保护规划 (11)
第八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17)
第九章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19)
第十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21)
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 (22)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实施时序 (23)
第十三章 附则 (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和延续扬州古城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化和补充。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中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10
(7)《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8
(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