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越剧唱法与西洋歌剧唱法的比较研究【内容摘要】越剧发端于20世纪初的浙江嵊县,唱腔清丽委婉而富于抒情色彩,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西洋歌剧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演唱方法科学、音色优美,五四运动后传入我国并有力地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文章比较越剧唱法与西洋歌剧唱法在演唱方法和审美取向的异同,为越剧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也为西洋歌剧唱法民族化的深入探寻契合点。
【关键词】越剧唱法西洋歌剧唱法比较越剧是一种从说唱艺术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
其风格独特的唱工富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西洋歌剧唱法源于西欧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文艺复兴时期伴随歌剧诞生、发展。
这种唱法的范畴,是当下欧洲舞台上的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常用的唱法,也就是我们国内所称的美声唱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歌手纷纷在国际声乐赛事中获奖,说明我们运用西洋歌剧唱法来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已达相当艺术水准。
如何推动西洋歌剧唱法的科学体系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结合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使越剧艺术推陈出新?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兼具创新精神的浙江,不乏在西洋歌剧唱法民族化、传统戏剧现代化方面有所建树的条件。
笔者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综合分析越剧和西洋歌剧的唱法及审美取向,试图为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促进中国声乐学派发展做些有益的探索。
关于本项目国内研究现状,笔者查阅了1979年至今的中国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的全文数据库,只发现了于善英、池万刚撰写的《越剧唱法与美声唱法“歌唱共振峰”的比较研究》一文,通过频谱仪测量人声的“歌唱共振峰”对嗓音进行研究,这是当前声乐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
另外,笔者还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觅得著名音乐理论家、越剧作曲家周大风先生的专著《越剧唱法研究》,1960年7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根据在唱工方面有成就的演员的经验,用科学观点归纳介绍其唱法。
浅析中西方的跨文化戏剧作者:苏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14期[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或全球化时代,以文化交流、文化互动为目的的跨文化戏剧制作和表演蔚然成风。
跨文化戏剧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肩负着传承传统和形式创新的责任。
[关键词]跨文化;戏剧;中西方戏剧中图分类号:TP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73-011西方的跨文化戏剧在西方,内容上跨文化的戏剧较难演出,20世纪60年代起大家接受了多元文化主义。
他们强调多元文化,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文化自信,可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分不开,而那些单一族裔的剧团又没法演反映不同文化、种族之间的矛盾的戏,相比之下形式上的跨文化戏剧就容易多了。
1.1美国黑脸滑稽剧黑脸滑稽剧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被认为是最早的美国大众文化。
“涂黑脸”(blackface)在美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并与多种主流艺术体裁的演变密切相关。
真正标志着“涂黑脸”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是十九世纪初流行在美国的黑脸滑稽剧。
黑脸滑稽剧团主要由涂黑脸的白人挪用南方种植园的场景和黑奴的传统艺术元素,在北方城市巡回演出。
黑脸滑稽剧团一般由四到五名甚至更多的白人男性组成。
他们用化妆油彩或者烧焦的软木把脸涂黑,故意穿上宽大或者破烂的衣服,模仿黑人口音,来扮演种植园奴隶或者其他符合刻板印象的黑人角色。
黑脸滑稽剧及后来的各种涂黑脸的演出,也涉及到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的问题。
文化挪用,指的是由强势文化借用和重新诠释弱势文化,从而获取艺术授权、公众认可和商业实利。
黑人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种植园奴隶制中,奴隶为生存、为抗争、为维系因人身商品化而无比脆弱的情谊,而创作、演出,并通过身体动作、声音等最朴素的方式,在黑人社群中流传下来的艺术实践。
“窃取”了黑人文化的白人演出者,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出于对黑人文化的欣赏和认可,并客观地推广了黑人文化,但取得的成就并未让黑人社群受益,反而加固了种族等级制。
比较西洋歌剧和中国戏剧的角色性别比例学号:1108060204姓名:李颖专业:软件工程111西洋歌剧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16世纪末的欧洲就早已有雏形。
但是,当时这类演唱形式并无名称,人类只称呼为“用音乐表演的戏剧。
”1640年以后,才简称为“作品”或戏剧音乐,两者一经混合,又成为了“音乐戏剧”后来索性称为“歌剧(opera)”。
本文对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在角色性别比例上做出一个比较并分析。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可以通过作品内人物性格和性别反映出作者的思考以及创作的大环境背景。
那么,在西洋歌剧和中国戏剧中,男女的性别比例又有着怎样的差别呢。
通过对作品角色的统计,我们得到了部分典型作品的主要演员表。
如下数据:西方戏剧演员统计茶花女主要演员:玛格丽特阿尔芒杜瓦尔普吕当丝纳妮娜奥兰普朱丽蝴蝶夫人主演员:蝴蝶夫人铃木(女)平克尔顿(男)夏普莱斯(男)五郎(男)山鸟(男)和尚(男)仆人(男)此外还有蝴蝶夫人的母亲、婶母、表姐妹、亲戚、蝴蝶夫人的儿子、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弄臣主要演员表:弄臣公爵吉尔达斯巴拉夫奇勒乔万娜蒙特罗内伯爵波尔萨魔笛主要演员表:萨拉斯特罗大祭司男低音夜女王女高音帕米娜女高音塔米诺男高音帕帕盖诺男中音帕帕盖娜女高音莫诺斯·塔托斯男高音侍女甲、乙、丙三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少年甲、乙、丙三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武装男士甲乙男高音、男低音祭司、妇女、小厮、仙女、野兽等中国戏剧演员统计:四郎探母演员表:杨延辉:老生铁镜公主:旦萧太后:旦杨延昭:老生杨宗保:小生佘太君:老旦杨八姐:旦杨九妹:旦四夫人:旦大国舅:丑二国舅:丑十老安刘主要角:蒯彻:老生张苍:老生栾布:丑李左车:净刘章:小生刘长:净吕后:旦陈平:老生田子春:老生王陵:生周勃:净刘贾:老生刘交:净夫人:老旦张秀玉:小生吕禄:净吕产:净吕台:丑吕嬃:旦吕孝:丑吕悌:丑吕忠:丑吕信:丑吕礼:丑吕通:丑金环:净太监:杂宫女:旦大太监:生旗牌:生蒯家院:丑陈家院:生张家院:丑军士:杂大铠:杂青袍:杂捕手:丑龙凤呈祥角色表:刘备乔玄鲁肃孙权孙尚香赵云张飞吴国太周瑜贾化乔福吕范诸葛亮刘巧儿演主演表:刘巧儿赵柱李大婶刘颜贵王寿昌赵金才刘媒婆裁判员马专员从上述统计结果看出,西方歌剧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可理想在大量统计下,西方歌剧的男女比例接近1:1.而中国戏剧中,存在大量剧目男女比例失衡,大量统计后男女会悬殊很大。
041[摘 要] 随着戏剧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
当今社会正处于戏剧发展的繁荣阶段,大众对戏剧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欣赏戏剧不仅是对生活的消遣与解压,而且能给大众带来更多对人生的思考。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的影响,角色的生存环境与人物性格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体现出的表达事物的语言方式、做事方法、观点也有许多不同,所以两部作品呈现出的创作方法也截然不同。
通过对两部作品组织事件方式、塑造人物手段和营造情境方式的对比,探索研究两部作品创作方法的不同,提高对剧本文学性进行分析的能力。
[关 键 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方法中外戏剧创作方法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李泇黎一、组织事件方式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故事都发生在封建社会,戏剧作品以爱情开始,以殉情结尾,让人们对封建制度压迫下的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沉思,也为他们的结局而感到惋惜。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作品,属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被称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
西方文艺理论家认为,悲剧完美的结局应是单一的结局,剧情的转变 “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由顺境转入逆境 ”。
西方悲剧作家在揭露悲剧的社会现实时往往习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处理结局,有时甚至不惜让主人公惨死或失败以表明他们所代表的新生力量同敌对腐朽势力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1]。
东方娓娓道来,由逆境最终转为顺境,变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结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二人虽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家族有世仇,两家不予交往,但他们相爱,一起共同面对,使这对相爱的恋人从永生不可相见的处境转为可以相伴一生。
大家都在与传统礼教抗争,与命运抗争,在一切大方向都是顺利的时候,因为罗密欧得知的假消息比神父的真实情报早了一步,导致所有的事情极速转向逆境,最终酿成悲剧。
中西方戏剧艺术差异法学院法学122班田婧 1203010060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戏剧有过极高评价:“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
”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洋歌剧音乐虽然同属音乐范畴,但是因为它们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分属于不同的艺术样式,因此具有各不相同的美学特征。
然而,戏剧终归来源于生活,是文明的产物,那么无论中国与欧洲空间距离如何遥远,古代的人际交流与信息的沟通又是如何的不便,戏剧的源脉的形式及艺术特征上,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总会有相通之处。
戏剧这个艺术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因融入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成为集大成之综合体。
无疑,她在艺术殿堂最高层的位置难以撼动。
在戏剧艺术中我们可以迸发灵感、汲取精神养分、萃取思想的火花!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能让我们从它们的差异性中窥见到两种不同文化下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品相,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艺术的文化思维深入理解。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一、生成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一切艺术中,最为直接和综合地反映生活的文化精神的就是戏剧,戏剧和舞台,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可以说,从戏剧舞台上可以窥见整合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艺术依托于本土的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极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完整体系,以其自成一体的性格色彩鼎峙于世界剧坛上。
中国戏曲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综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从经济状态上来讲,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倚靠稳定与谐和。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因小农经济的分散和孤立,决定了自然经济必然具备的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弊病。
这种文化体制虽然对保留戏剧的优良传统有其稳定和延续的作用,但对戏剧的革新与发展又必然形成一种制约。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姓名学号【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中国戏剧是话剧、割据、秧歌具、以及京剧、越剧、评剧、沪剧、黄梅戏等一切地方戏的总称。
而西方戏剧则由话剧、歌剧和芭蕾舞剧组成。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最根本的、最有决定性的差异,是戏剧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程式化非写实背景障碍1.西方戏剧与东方戏剧1.1话剧(Dramma)、歌剧(Opera)和芭蕾舞剧(Ballet)是西方戏剧的三大支柱(其他还有哑剧、木偶剧、音乐剧等)。
它们都诞生于欧洲,广泛流行于全世界。
1.2东方戏剧包括了中国的京剧、昆剧和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包括了日本的能乐、狂言、歌舞伎和古典傀儡剧“文乐”;包括了朝鲜的唱剧,越南的嘲剧、改良戏;包括了印度的卡塔卡利舞(一种传统舞剧)和失传已久的梵剧;此外,还有泰国的“孔”剧,印度尼西亚的格多柏拉戏和鲁德鹿戏。
以上这些东方戏剧有的相互接近(一般东亚的与东亚的接近,南亚的与南亚的接近),有的相互差异较大,但差异再大也大不过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间的差异。
东方戏剧有两大特征:一是表演的程式化,一是高度的综合性。
所谓表演的程式化,就是把形形色色的人和人们的语言、行为、思想、情感加以分类,再以种种被提炼过的,更加简练和规范话的角色形象与语言、动作、旋律、去表现那种种特定的分类。
而在西方戏剧中,除了芭蕾舞剧的舞蹈动作有一定的程式外,其他表演都是写实的、非程式化的。
1.3东方戏剧的另一特征是它高度的综合性。
早期的西方戏剧是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它们表现的都是希腊神话和史诗所提供的故事,只要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这些故事里的角色,就被承认是戏剧了。
而东方的戏剧的原始形态多以歌舞为主体,在发展中有陆续把武打、杂技等特技表演融会进去。
虽然西方的歌剧也综合了歌唱和表演,芭蕾舞剧则综合了音乐舞蹈和哑剧,但都不如东方戏剧综合得广泛。
1.4唯一一个和东方戏剧比较接近的西方剧种是形成时间不长,但现时在欧美许多国家流行颇广的“音乐剧”,它有说话但不是话剧,有歌唱但不是歌剧,有舞蹈但不是芭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试资料1、1840至1919年中国音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②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新的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③随着西方文化和近代西洋音乐文化的陆续传入,特别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发展,从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
2、1919至1949年中国音乐发展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和城市经济的逐步繁荣,大量原来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绝大部分原来主要流传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其中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
③由于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④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进步音乐运动越来越对整个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不可否认的重大影响。
⑤随着民主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社会的曲折向前发展,中国的新音乐以我国自己特有的方式也不断得到迅速的提高和广泛的发展;另外,与之同时并存的各种中国传统音乐,也随着这一客观形式的发展不平衡地、缓慢地、向前推进。
3、近代北方大鼓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清代中叶以后,在我国广大城乡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说唱音乐大体上都陆续成熟成型,例如主要流传在北方各省的大鼓一类的说唱音乐,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增强了地方特色,实际上已为后来所形成的山东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及东北大鼓等不同曲种确立了雏形。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像何老凤、王小玉姊妹等艺人。
外国文学研究越剧《王子复仇记》从西方悲剧到中国悲剧的转换南京大学张瑛摘要:1994年由赵志刚主演的越剧《王子复仇记》为莎剧戏曲改编中的一部成功之作。
该剧将西方悲剧本土化为中国戏曲舞台上更符合观众审美的中国悲剧,在时空设定、情节安排、人物设置、艺术技巧、抒情性和超自然氛围的留存方面,保持了西方悲剧必要的特征,但是在悲剧冲突设置方面,越剧改编弱化了原剧中哈姆莱特挣扎的冲突,而将这一主要人物的性格设定单一化为忠、正、良、善的代表,将观众纳入评判体系,凸显中国戏曲悲剧中评判的冲突,伦理意味更为浓重。
在发展王子男性英雄悲剧的同时,也着力刻画以雷莉亚为代表的女性苦情悲剧。
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形变和改良,皆符合越剧形式、结构、审美上的普遍规律。
这一西方悲剧与越剧悲剧相互交融和适应的过程,使得西方悲剧在中国的文化背景、越剧的戏剧形式下依然能实现其悲剧的价值,并且更能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
越剧《王子复仇记》在保持越剧传统、遵循越剧审美范式的前提下进行适时的创新与突破,探寻当代越剧的多元可能性。
关键词:越剧;改编;悲剧;东方悲剧Title:Hamlet in Yue Opera:A Shift from Western Tragedy to Chinese Tragedy Abstract:Released in1994,Hamlets Yue Opera adaptation performed by Zhao Zhigang is one of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Chinese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s opera. This adaptation localizes Hamlet and makes a shift from staging a Western tragedy to作者简介: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电子邮箱:zhangy@&144越居U《王子复仇记》staging an oriental tragedy.It retains its tragic space plot,characters and supernatural elements,yet it adds to the tragic conflict by involving the spectators into the judging process and highlights its esthetical aspects.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the adaptation emphasizes the female tragic roles in the opera,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tragic heroine side by side with the tragic hero.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ropriation made in the a d ap t ation conform t o the Yue Opera modelandparadigm on heonehand andpu ragedyin he Chinese se ingand pander t o Chinese aes t hetics on t h e o t h er.It is in t h is way t h a t Yue opera adap t a tion of Hamlet makes innovations and breakt h roughs t o explore in t e rcultural possibilities.Key Words:Yue Opera;adap t ation;tragedy;oriental tragedy1994年9月20日至26日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期间,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上演了越剧《王子复仇记》,是中国莎剧戏曲改编史上第一台越剧改编版《哈姆莱特+该剧采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逐步推进的男女合演的形式,由赵志刚担纲主演,剧中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表演上唱、做、念、打俱备,文、武场景均有,既有过去女子越剧擅长的抒情文戏,亦有女子越剧不擅长的激烈的武打戏"V0年代起开始脱颖而出的青年男演员赵志刚文武皆优,唱腔在师承尹派的基础上衍变突破,加入阳刚之气,抒情处激荡处收放自如,他的主演使得越剧《王子复仇记》在思想性上力承莎剧、艺术性上不输传统越剧,娱乐性上广大观众喜闻乐听,成为莎剧戏曲改编中的一部成功之作"越剧起源与浙江江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早年的题材偏重于才子佳人的爱情戏,长于抒情。
浅析歌剧《白毛女》与《天鹅湖》————中外歌剧的差异(电子系黄松源)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重要性表现在其音乐设计、歌剧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艺术特点。
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代表作,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1、歌剧《白毛女》丰富的内涵歌剧《白毛女》通过剧中各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即地主与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具体反映了在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通过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不同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向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真正得到翻身解放。
这个故事表现了现实的积极意义及人民自己的战斗的浪漫主义色彩。
2. 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剧中音乐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相当深刻而有意义的,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最突出的是《白毛女》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对主要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的音乐刻画都做到了贴切而富有个性。
3. 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运用等,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例如:合唱《太阳出来了》,剧终前群众演唱的合唱十分成功,它唱出了解放了的人民的坚强、豪放与喜悦的心情,唱出了他们对喜儿不幸遭遇的悲愤同情,将深厚的阶级感情真切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合唱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全剧中心思想的反复渲染,对突出歌剧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撷英“从”字授属于什么造字法答:会意中国保存下来的古典园林大多属于答:明清时代“手”字授属于什么造字法答:象形“三舍法”的培养选拔人才制度,应用于()朝答:宋代下面说法中不是“八股文”的特点的是答:措词要讲出自己的观点,力求创新下列关于西皮腔的表述,有误的是答:脱胎于陕甘的梆子腔陆羽的()集唐以前茶学之大成,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学百科全书答:《茶经》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答:更岁交子《范进中举》的出处是答:《儒林外史》士与尊者相见,为表示敬意必须携带礼物,称为答:执挚唐代科举考试中,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答:制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是谁提出的答:孟子明清时,科举的考场称为答:贡院京剧中有四大名旦之说,下列人物属于四大名旦的是答:荀慧生中华名族的摇篮是答:黄河流域下列()不是中国六大古都答:南昌唐代的国子学:主要招收()子孙,学习经、史及文字学答:文武三品以上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叫做答:金文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答:龙下面不是唐代科举“常科”考试的目类的是答:明理“文武二圣”指的是答:孔子;关羽戏曲的创腔原则是答:以字行腔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答:小篆婚姻与性关系的不同之处在于答:性关系不过是个人生理上的要求;而婚姻是含有社会的意味;性欲是生理到达,婚姻则是社会的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的墙壁,又称答:照壁;影壁;萧墙古有“三从四德”之说,其中“四德”是指答: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中国传统汉字有“四体二用”之说,其中“四体”指的是答: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元曲“四大家”有答: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婚礼有“三书六礼”之说,其中“六礼”是指答: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以下哪几项是说“同姓结婚”的危害答: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性不婚,惧不殖也下列是清代满族女子的装束的有答:旗袍;旗髻;花盆鞋吉礼主要祭祀答:天神;地祗;人鬼依据人类生存的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影响,远古原始建筑的形制主要有答:穴居;半穴居建筑;巢居;干栏式建筑我国南方潮湿、多虫的生活环境多用()式建筑答:巢居;干栏式建筑“玉茗堂四梦”是指答:《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的建筑属于信仰类建筑答:寺庙;白云观唐代的算学主要学习答:《九章算术》;《周牌算经》;《缀术》“束脩六礼”包括哪几种东西答:龙眼;枣;肉干;芹菜;莲子;红豆相较于南方,元明清时期的元曲在北方很流行,其原因有可能是答:语言上有障碍;正统文化在中原《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浅谈西方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念白的异同作者:袁晓萌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9期【摘要】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和中国戏曲的念白一样,都是一种在歌唱表演之间加入的类似说话的曲调,它们有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表达表演者的情绪,但在很多方面却又十分不同。
本文将从表现形式、审美取向这两个方面说明两者的区别,最后说明两者在音乐语言上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宣叙调;戏曲念白;差异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44-01一、西方歌剧宣叙调和中国戏曲念白概述(一)宣叙调。
宣叙调(Recitativo),是西方歌剧中最古老的体裁之一,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是一种在大型声乐作品中近似朗诵的曲调,其实就是在用一种夸张的歌唱方式来说话。
宣叙调在歌剧中的主要职能是叙述、发展剧情,随后引入咏叹调。
(二)戏曲念白。
念白是中国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之一,分为散白、韵白、数板、引子。
中国戏曲的表演是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做、打为形体表演,唱、念是声音的艺术。
念白和歌唱都是声音的表现手段,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它与歌唱各有分工,却又相互联系。
念白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二、西方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念白的差异(一)表现形式不同。
西方歌剧宣叙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清宣叙调(或称朗诵性宣叙)和旋律性宣叙调。
清宣叙调流行于18世纪,用于在歌剧中交待剧情,作为咏叹调之前的引子部分,它的特点是唱词的音调变化少,比较接近生活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速度较快。
旋律性宣叙调较清宣叙调而言,其音乐性及旋律性更强,可以加强节奏的对比、渲染气氛等。
中国戏曲念白在表现形式上遵守了“以一见多”的美学原则,具有一定的韵律、节奏,在音调的抑扬顿挫之间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中国戏曲念白又分为散白、韵白、数板、引子四种表现形式:散白,或称“方言白”,是一种以方言为基础的念白形式,多用于表现普通劳动人民。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以后逐渐传遍世界各地。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
随着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后来的《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数十部秧歌剧的先后上演,全国上下掀起了创作演出新秧歌剧的热潮。
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
该剧由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该剧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
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
歌剧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的起源】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
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
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异同一、美声唱法美声唱法 , 意大利文为 Bel Canto, 意思是美好的歌唱。
美声唱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而来 , 自文艺复兴逐步形成的。
当时的西方音乐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学音乐和复调音乐基础上 , 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 ; 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 , 在唱歌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时 ,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 ,改进自己的唱法 , 以适应剧情时的需要 , 这样就产生了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 ,音色美妙清纯 , 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 ,特重的起音法 ,巧妙的滑音 , 稳定的持续音 , 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 , 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灵活、圆润 ,更富有光彩 ,音高更为准确 ,声音更具有穿透力。
二、民族唱法民族唱法 ,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 , 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 , 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 , 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 , 在演唱民歌和民族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的统称。
如今的民族声乐称谓是我国现代乐坛的提法, 这种唱法正是在传统的声乐艺术基础上 , 随着我国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不断的改变而不断提高、发展起来的。
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上都有不断的变化和提高 , 它表达了人民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 , 新的精神境界 , 新的音乐风格及新的演唱方法和形式 ,这使我国的音乐舞台上增添了奇异的光彩。
民族唱法植根于中国的土壤 ,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的习惯和审美认识。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本质以及技术运用上的比较(一)训练的差异如果全面考虑歌唱在唱法上的区别 ,那就是指唱法本身 , 嗓子的力量及其真假声的比例是什么状态 ,要混合到什么程度 , 是以真声为主还是以假声为主。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 , 而民族唱法则真假声分离。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XX学院 XX班 XXX
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
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
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
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
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
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
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
歌剧注重对声乐的掌控,并以此表达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 唤起对美的追求,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唱法比较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西洋歌剧歌唱艺术属于美声唱法,其特点是追求声音效果
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严格的声乐训练,注重运用华彩和装饰。
较中国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
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和咏叹调。
它们不仅是表现歌剧作曲家写作技巧的主要渠道,也是展示歌剧人物角色歌唱才华、发展声乐技术的重要途径。
歌剧作曲家往往在咏叹调的创作上倾注更多的心血,除了很好地表现歌词的意义外,作曲家还要把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咏叹调中有很多高难度的声乐技巧,既表现人物激动的心情,也可展示演唱者的才华。
如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中第二幕女主人公维奥列塔感受到真挚的爱情,十分激动地唱起了《也许灵魂渴望的就是他》这首咏叹调,起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憧憬、渴望,既而又对现实的冷酷感到渺茫,再由失望转向玩世不恭。
这复杂的心情,通过音乐打动了无数观众,其中有激动优美的音调,有压抑悲伤的旋律,还有辉煌的乐段,华丽的花腔,生动地表现了维奥列塔大起大落的精神状态,这首咏叹调十分著名,常常作为演唱会的保留曲目。
相比之下中国戏曲虽也存在诸多唱腔,但总的来说其音乐体制是以简代繁、以一总万的“一曲多用”制。
中国戏曲的音乐体制从总体上主要分为板腔体、曲联体、综合体三大体制。
这三种体制都是“一曲多用”的简化体制即使如曲联体那样由多个曲牌联缀而成,其中的所有曲牌也均属于同一个声腔系统,即在腔调与演唱方法上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例如京剧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组成,而这两大声腔系统又在总体上属于更大的“皮黄”系统,仍有其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国戏剧和西洋戏剧在唱法上的不同实际上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与不同的文化精神及其创作原则。
“一曲多用”的中国戏曲音乐体制,实质上也就是“旧曲沿用”,这便使中国戏曲音乐形成了程式化特点;而“多曲多用”的西洋歌剧的音乐体制,突出个体性、独立性、创新性,没有一丝一毫的“旧曲沿用”的痕迹,主要是作曲家根据个人的艺术思维方式与美学思想,注重再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曲技巧。
无论是西洋歌剧的“多曲多用”,还是中国戏曲的“一曲多用”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表现形式和主旨比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剧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中国戏曲重在对内部世界的表现,它是一种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所以戏曲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地追
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
这与写实戏剧追求不同,传神写意的追求与戏曲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
戏曲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化做不固定的流动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如《三岔口》舞台之上亮如白昼却表现了一场黑暗之中的厮杀。
这一切完全依靠于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来实现。
因此形成了以桨代船、以鞭代马、宴会有酒无菜、有杯无筷等传神写意的表演法则。
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而西洋歌剧史诗性的内容、结构、角色性格、场景以其再现性特点与中国戏曲的表现性大相异趣。
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综合性歌剧融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交响乐、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是最具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这种多重的审美视角,也使歌剧具备了既有经典性,又具有群众性的双重属性。
其二,是音乐性。
在歌剧诸多构成元素中,音乐是一种主体表现形式,是歌剧的载体,它的贯穿性与逻辑性,是歌剧的特征;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以极具个性的张扬,形成了歌剧的独有风采;歌剧以声乐为主体,以美声为其演唱风格,易于充分发挥它的歌唱性;歌剧的交响性拓展,使其音乐组成多层次多线条的构架,更易对欣赏主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各有所长,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两种艺术形态的碰撞所带来的应该不只是激烈的冲突,还有互相借鉴下的体制的创新。
如中国戏曲可以借鉴西洋歌剧“多曲多用”的体制,在形式上做出创新,而不仅仅是沿用前代的曲调,保持“程式化”的固定模式。
中国需要创新,作为中国瑰丽艺术的戏曲文化同样需要注入新鲜血液。
只是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电视剧电影界的发展,戏曲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越来越无足轻重。
戏曲再不是跟以前一样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之乐,而是上升到了民族文化的重量级地位,逐渐脱离民众。
这对我国璀璨的戏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是极为不利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流砥柱的中国戏曲艺术要如何在这个多种文化冲击的时代生存并有所发展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