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改网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初中新课改是中国教育系统的一项改革工作,旨在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该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下面将介绍初中新课改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方式的变化新课改从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注重灌输知识。
新课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同时,新课程采用“探究式”、“交互式”等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
二、课程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方式下,课程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新的初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些素质,如语文课程加强了文学素养的培养,数学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英语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
同时,新课程注重了注重多元化教育,加强了社会实践的教学,强调知识和生活的结合。
三、评价方法的改革传统的考试和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的初中教育则强调形成性评价,集中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应该是一个全面、动态的评价体系。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掘潜能,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的创新新课改在教学资源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学校不仅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资源、环境、人际关系等探究和解决问题。
在新的课程中,也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电子化手段学习。
五、家校合作的加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并与学校老师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工作。
教师也应该积极地与家长合作,通过家长会等渠道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愿意在其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的支持孩子的教育。
总的来说,初中新课改注重过程、自主和兴趣,而不是死板的知识性教育。
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实践,实现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更贴近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更加适应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中国这10家慕课网站,您需要知道!西贝君2016-03-29 11:24:26课程平台品牌阅读(7897)评论(0)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A man can succeed at almost anything for which he was unlimited enthusiasm.只要有无限的热情,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者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使用的在线教育新模式,被人称之为是人类印刷术以来关于教育的重要发明,是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形式,与线下课程有着同样的考核方式,按时要求学员完成作业。
MOOC2012年时由哈佛、MIT等国际名校牵头,并于一两年内席卷全球。
2013年,被称为中国慕课的元年,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院校份份宣布加入慕课的行列,开始了中国慕课的新纪元,也为广大的学习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比如有很多网站是提供英语学习、翻译学习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去找相应的资源。
慕课的发展会逐渐走向更加广阔的明天,那么,目前国内有哪些比较好的慕课网站呢?西贝给大家整理了一个清单,欢迎大家收藏。
1、MOOC中国 网站介绍:MOOC中国()致力于向国内小伙伴分享最好的慕课。
在慕课中国的在线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学习比较自由,网站对于用户群体开放程度很高。
目前在线的冷门课程较多,随着不断的发展,未来的课程更加趋于受众广泛化。
主要特点:有搜索功能,页面设计友好,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
推荐指数:4颗星2、慕课网 网站简介:属于北京慕课科技中心,是一家从事互联网免费教学的网络教育公司。
秉承“开拓、创新、公平、分享”的精神,将互联网特性全面的应用在教育领域,致力于为教育机构及求学者打造一站式互动在线教育品牌。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首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1950年代末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教育部门开始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目的是使课程更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强调实用性和现代化。
重点改革包括将语文、数学等科目内容进行修改,增加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0年代。
该时期的改革旨在排除“四旧”文化遗产对课程内容的负面影响,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进一步强调了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科学、艺术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定义和调整。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0年代末期,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次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科技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也得到革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合作变得更加活跃。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重点是与国际接轨。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此教育部门推动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开始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在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和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部门将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为“素质教育”。
教育部门试图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潜能。
这次改革也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代中期。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门开始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15年,该次改革被称为“新高考改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思辨与表达新闻稿为了推动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进步,提高教师的思辨与表达能力,近日,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本次师训旨在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作为一项公益活动,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多种形式,师训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专题讲座、研讨会、实践教学等机会,帮助教师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师训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思辨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点的本质,发现问题的本质,并能够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师训活动,教师们学会了运用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工具,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除了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次师训活动还注重提升教师的表达能力。
作为教师,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播知识,还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的沟通交流。
通过师训活动,教师们学习了如何用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表达,如何运用故事讲述、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
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次师训活动还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们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
师训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机会,让教师们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实践和创新,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和家长互动的机会,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
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与行业专家、同行交流的平台。
通过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教师互动,教师们可以交流经验、分享教学方法,共同探讨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读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旨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全面的评价标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助力中国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和评价体系。
首先,科目设置方面,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了“3+3”科目设置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而其他科目则分为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三门科目作为选考科目。
这一改革有助于学生发展多元化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减少了传统高考科目的压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潜力和机会。
在考试形式方面,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了“笔试、口试、实践”相结合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纸笔考试将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口试和实践考试成为了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这一改革引入了全面评价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也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评价体系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此相应的高考评价体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包括综合素质评价、个人成长记录、志愿服务等。
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符合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需求,避免了仅仅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缺陷。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但是,对于试图推动高考改革的任何方案而言,都难免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改革的实施和监管问题。
改革方案的实施需要充分的准备和配套政策的落实。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和指导,确保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进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监管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对考试管理和评价体系的监督,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新课改对初中教育的影响与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必须不断进步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新课改作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对初中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本文将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三个方面探讨新课改对初中教育的影响与变革。
首先,新课改对初中教育教材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材的编写也逐渐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新教材不再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收获。
教材的改革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材改革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新课改对初中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带来了显著的变革。
过去,初中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纯粹的记忆,考试成绩被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指标。
然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伙伴。
新课改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个案教学和实验探究等,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改进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后,新课改对初中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
过去,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学生在新课改下被要求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此外,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课程改革政策
中国新课程改革政策是指中国教育部门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推行对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的政策。
中国新课程改革政策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1. 强调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政策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 核心素养培养:新课程改革政策提出了九大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审美情趣、人文关怀和全球视野。
学校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备这些素养。
3. 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政策要求对学科课程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和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同时,也推动跨学科课程融合和创新,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4. 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政策倡导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实践活动。
5. 教师发展:新课程改革政策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政策还提出了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跨学科教学能力的要求。
中国新课程改革政策旨在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改善教育质量。
新课改的课程观一、引言新课改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现代化。
在新课改中,课程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什么是新课改的课程观1. 定义新课改的课程观是指对于学科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2. 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2)多元化:新课改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鼓励教师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3)整合性:新课改强调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注重知识体系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三、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对于课程观的影响1.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的课程观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发展全人”为目标新课改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之一。
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新课改要求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 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新课改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等因素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四、新课改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观影响1. 数学(1)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更是一门哲学科学。
新课改要求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2)注重实践应用: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改要求注重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语文(1)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是一门涉及到语言文字方面的学科,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强调文化素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认知水平。
3. 英语(1)强调听说读写能力:英语是一门涉及到听说读写方面的学科,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初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的教育重建上。
1949年,中央教育部正式成立,开始调查全国教育资源的分布和状况。
1950年底,中央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基础教育规划纲要(修订草案)》。
这个规划纲要是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奠基性文件,主要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2. 1953年至1957年: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确立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同时注重发展合作、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1952年到1953年,中央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会议,明确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
3. 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全面改革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在大跃进政策的背景下进行的。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内容和教材改革成为主要议题,在实施中农学习社训(农村教育合作社)和大规模农村学校建设,以满足农村基础教育需要。
此外,也注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培养农村干部教师。
4. 1962年至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完善和实施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重点在于加强科学教育,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水平。
1962年,中央教育部发布了《中等教育改革纲要》和《普通高级中学总目程序》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5. 1978年至1985年:改革开放时期的课程变革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决定全面深化中等教育改革的决议》和《普通高中培养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6. 1993年至1999年:加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主要围绕素质教育展开。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振兴中等教育的决定》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外语教学大纲》等文件,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官网介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官网是教育部直属的官方网站,致力于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该官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相关资源和信息,为教育改革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优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官网具有以下优势:1. 丰富的资源官网上收录了大量的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和教育政策文件,包括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发展规划等。
这些资源可以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需求,为他们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 专业的团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的研究团队。
这支团队由教育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组成,他们在课程改革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为课程改革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有效的交流平台官网上设有在线论坛和专题讨论区,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分享心得的平台。
在这里,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寻求帮助,促进了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入发展。
4. 教育政策的发布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官网及时发布各类教育政策文件,并对这些政策进行详细解读。
这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权威的信息来源,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动态。
主要内容1. 研究成果与报告官网上发布了许多重要的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和报告,这些成果和报告涵盖了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
其中包括对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的报告,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评价的学术论文,以及对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问题与挑战的探讨等。
2. 政策文件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官网发布了各类教育政策文件,并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通过阅读这些政策文件和解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到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和方向。
3. 学术论坛和交流平台官网上设有在线论坛和专题讨论区,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心得体会,并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历次课程改革自从我国实行教育制度以来,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回顾我国历次课程改革的进程,并分析每次改革的影响和成果。
一、初期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实行了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种课程形式综合了各学科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初期课程改革暴露出教学过程单一、缺乏实际应用等问题。
二、课程管理中心改革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教育系统开始进行深化改革。
在课程改革方面,成立了国家课程管理中心,加强对课程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这一改革措施使得课程的体系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然而,由于改革推行时间短暂,对教育主体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调整不够到位,这次改革暴露出了实施难度大、教材教法矛盾等问题。
三、素质教育导入到了1990年代,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展开。
这次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也倡导学科整合,让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然而,由于教材和评价方式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制约,一些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上遇到了困难。
四、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入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开始引入终身学习理念,使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育系统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此外,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
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展望当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我国的课程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中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3. 推进教育公平:课程改革要关注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改革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5.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中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知网”课程作业管理系统
用户操作说明
(学生)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科研诚信技术公司
2019年3月12日
“中国知网”课程作业管理系统用户操作说明
(学生)
1登录
邮箱登录:以管理员导入系统中的邮箱为账号登
录,首次登录需要激活;
前缀_学号登录:前缀为学校开通账号时提供。
登录后绑定邮箱,可以用邮箱登录、自主找回密码。
微信登录:首次登录系统后,绑定微信,用微信
登录。
2课程作业列表
点击课程可下拉打开作业列表。
点击课程附件,下载教师发布的课程附件;点击作业附件,下载教师发布的作业附件。
课程详情查看课程提交的所有作业。
3提交作业
打开作业列表的“”查看“”,点击“上传作业”:
小组作业提交:上传时需要添加小组成员,提交作业的学生默认为小组长,
同次作业内其他小组成员不需要重复提交。
支持小组成员修改。
提交本次作业检测后30分钟不能再次提交本课程本次作业。
4作业详情查看
操作路径:课程列表-作业列表-作业详情。
新课改的学生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
新课改是中国教育进步的重要一部分,它努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新课改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的学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尽管新课改改革有许多不同的现象存在,但每个学校的变化可能有着不同的细节,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新课改的影响是怎样的?
首先,新课改让学生有更多可操作的学习时间。
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经常被束缚在课堂上,他们可能只能被动的学习,而新课改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主控制和计划自己的学习。
学生可以更有效率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其次,新课改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今学习的重点,新课改强调了把知识从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
学生可以利用课外的资源,更好地解决问题。
同时,新课改也倡导学生革新思维,允许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以提出新的观点。
最后,新课改给学生更多元化的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课程,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同时,新课改也改变了兴趣小组的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兴趣小组的活动。
学生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掘自身潜力。
总的来说,新课改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机会探索、实践、创新。
新课改的实施,使学生们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也让学生们从学习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Module 2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Period 2 Grammar—Link words■Goals●To learn about link words and sentence cohesion■ProceduresStep 1: Learning about cohesionTo achieve cohesion, the link of one sentence to the next, consider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Repetition. In sentence B (the second of any two sentences), repeat a word from sentence A. Synonymy. If direct repetition is too obvious, use a synonym of the word you wish to repeat. This strategy is call 'elegant variation.'Antonymy. Using the 'opposite' word, an antonym, can also create sentence cohesion, since in language antonyms actually share more elements of meaning than you might imagine.Pro-forms. Use a pronoun, pro-verb, or another pro-form to make explicit reference back to a form mentioned earlier.Collocation. Use a commonly paired or expected or highly probable word to connect one sentence to another.e overt markers of sequence to highligh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deas. This system has many advantages: (a) it can link ideas that are otherwise completely unconnected, (b) it looks formal and distinctive, and (c) it promotes a second method of sentence cohesion, discussed in (7) below.Parallelism. Repeat a sentence structure. This technique is the oldest, most overlooked, but probably the most elegant method of creating cohesion.Transitions. Use a conjunction or conjunctive adverb to link sentences with particular logical relationships.a.Identity. Indicates sameness.b.Opposition. Indicates a contrast.c.Addition. Indicates continuation.d.Cause and effect.e.Indefinites. Indicates a logical connection of an unspecified type.f.Concession. Indicates a willingness to consider the other side.g.Exemplification. Indicates a shift from a more general or abstract idea to a more specific or concrete idea.Step 2: Summing up transitional devices (Linking words)Here is a list of some common transitional devices that can be used to cue your reader in a given way.Step 3: Learning to use “however” correctlyThere are two acceptable ways of using “however”.1. As a modifier of a sub-clause:It will probably fall off, however you tie the bow.In this case, “however” is the equivalent of ‘in whatever way’.2. At the beginning or near the start of a new sentence that contradicts the previous one. Note it always begins a complete new sentence and in this sense it is the equivalent of ‘But’: They were famed for their achievements. It was, however, achieved through hard work.3. It is ungrammatical to use the construction of no. above without the full stop, as in these two examples:Slaves were a stable part of Roman society; however we should be cautious in our evaluation of the sources.“But” could have been used here (either at the start of a new sentence or continuing the sentence):Slaves could exercise a degree of freedom however they were expected to follow the religion of their masters.“Although” would have been acceptable here. If the word “however” is used in cases like these, there should be a full stop before it and a comma after it.Step 4: 连词用法一览表Step 5: Practicing using linking words[误] Both my parents are not at home. They went to the meeting just now.[正] Neither of my parents is at home. They went to the meeting just now.[析]在英语中both一般用于肯定句中,如用于否定句中,其意义也不同于汉语,如:Both of us are not right. 在英语中应被理解为"我们俩不都对。
"而Neither of us is right。
才能被理解为"我们俩无一正确"。
[误] He or his sisters has some tickets for the film.[正] He or his sisters have some tickets for the film.[析]由or 连接两主语时,谓语动词应与相临近的那一个主语保持一致。
[误] You should work hard, and you won't pass the exam.[正] You should work hard, or you won't pass the exam.[析] or作为连词,这里的意思为"否则"。
又如:Hurry up, or you'll be late for school.[误] Though he is not healthy, but he is ready to help others.[正] Though he is not healthy, he is ready to help others.[正] He is not healthy, but he is ready to help others.[析] "虽然……但是"是中文中的常用结构,但在英文中用了"虽然"则不要用"但是",用了"但是"则不能再用"虽然",二者只可用其一。
[误] Either you or I are on business.[正] Either you or I am on business.[析]either…or 连接两个主语时,其谓语动词与相临近的一个主语相呼应,这也叫做就近原则。
类似的用法还有or, neither… nor, not only…but also等。
[误] Mary is our English teacher and teaching English in our university now.[正] Mary is our English teacher and is teaching English in our university now.[析]并列句中常常在后面的句子中作一些省略,以免重复,但不是所有词都可作任意的省略的。
当你连接的是两个系动词时,后面的那个系动词不可省略,也就是讲连接的部分不可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