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提倡个性化文本解读,提倡“三维”目标的贯彻。
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是课改的核心问题,是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若以“对话”为核心来构建,能极大程度的体现新理念,极大程度的回复到语文教学的本真。
一,师导入导入的作用与方法多有论及,不再赘述。
二,生本对话建立预习作业本(或叫学案),进行“生本对话”,自主研读文本,完成下列学习项目:1,通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写了什么。
2,列出你认为重要的或需要同学注意的生字词,注音、释义、辨形。
(文言文列出重点词句)3,设计(或提出)两个你认为重要(或有疑问)的问题(或话题),并初步解答。
4,用“------(词、句、段)写得好,好就好在------”的格式,至少写一段赏析性或评论性的话,品赏、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5,以上四点之外,你还学得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写下来。
“生本对话”可课前进行,也可课上进行。
目的是保证学生充分研读文本,完成个体阅读,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群体阅读性质的阅读教学的前提。
避免出现导入之后先是自读课文,读书不到几分钟就急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感悟,而学生并不理解文本的现象。
三,师生(包括生生)对话课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就质疑的共性的问题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堂探究、对话,或就学生所写赏析性或评论性或感悟性文字进行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话题(或问题)出自学生,课堂话语主动权也会在学生,师生、生生“对话”有了前提,可保证群体阅读的高效进行。
学生自己提问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真正体现自主。
老师作用定位在引导、点化。
比如课堂组织、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适时讲授(学生会受到学识、阅历的影响)、调控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围绕课本探究,避免信马游缰)、纠正错误等,不可忽略教师的主体性。
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及教学方式初探综合性学习和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有以下特点是:它与阅读教学既紧密相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它能以最大限度地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建设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特点是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的,也决定了语文综合性特有的学习的教学方式。
综合性学习和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项目。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
”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应关注一个基本问题:它的整体目标,是由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这四个方面紧密结合而成的。
因而,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综合学习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综合性学习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这一切,决定了它有以下特点:一、综合性学习和阅读教学的联系:它与阅读教学既紧密相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在新教材中,阅读单元是按照人文专题编排的,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切入综合性学习。
它以人文主题为主线,串起了听、说、读、写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一颗颗珍珠。
这样,新教材中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密切照应的,综合性学习成了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而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初探新课标下的“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早在1999年11月,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跨文化教育研究所汪秉彝、吕传汉两位教授带领他们的研究生们通过对我省中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提出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并在全省的部分中小学开展了实验研究,笔者有幸参加了培训和实验。
我县自2004年9月使用新教材(人教版),我认为“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落实新教材的编排理念和精神。
现浅析如下:一、“情境·问题”教学的现实意义1、“情境·问题”教学有利于新课标理念的落实。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情境·问题”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激发学生探求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
因而开展“情境·问题”式教学切合新课程的要求。
2、“情境·问题”教学有利于新教材的教学。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材较之传统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
老教材是按照已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体系,由简到繁,逐条逐块层次分明的进行编排,主要反映的是作为科学的数学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其主要职责就是向学生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
因而呈现的是一个个枯燥而且抽象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题目等,叙述方式也简单刻板,缺乏生机。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这些客观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老教材就是数学的一个“范本”。
新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层次性,例题的规范性、习题的模仿性明显不如老教材,代之的是大量的“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活动”、“实验与探究”等,它只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自《平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公布以来,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究竟应是一个怎样的模式,众说纷纭,或许,这就是一个开放的命题,不应有统一的模式。
本人只能就自己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标准踊跃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自《平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
马斯洛曾精辟地指出:“教育假如能协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
〔摘自《马斯洛教育观》〕语文课程新标准是一种全新地理念,是对传统教育地一次洗礼,使老师、学生都从书海中“释放”出来,找回了自我,是一种欢乐学习。
1.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不仅在备课、上课、评价时都要全面关注学生。
尤其是“待进生”,教师地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鼓起他〔她〕学习的志气。
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教师要找到他们地闪光点,多加鼓舞,这种赏识的眼光不仅表达了对学生的敬重、信任,而且还表达了老师的期望。
关注学习过程打破了以往教育中的不良循环,是学习良性循环的起先;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也使学生在您的关注中安康、开心地成长。
2.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被动的承受者而应当成为主动的探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识和开展,是教师所无法代替的,是主动踊跃的,所以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必需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坚信学生的实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老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校的局部教师也在做这样的探究,他们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充当“小教师”,教师充当“大学生”,对要授课的重点,以质疑的方式提出。
1892019年8月(下)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王健(青海油田第一中学 甘肃敦煌 73620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自学模式初探——有关高中语文自学的思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自学模式主要是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在自主学习三个基础模块的框架下研究不同教材特点,突出课型特征,在优化教学环节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学模式的提出1.自学模式提出的背景(1)新课程改革需要语文教学实施自主学习当前,课程改革的浪潮层层推进,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很流行。
讲授式教学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的局限十分突出。
它颠倒了学与教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缺少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缺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均衡的发展,包括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包括各种能力的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只有学生具有自主性,才可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实施自主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突出强调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学生的这种“自能”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而这种“自能”的实现也必然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
(3)高中语文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课程实施需要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个性和体验。
只有自主学习才有助于我们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新课标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作者:张鹏举来源:《甘肃教育》2013年第11期〔关键词〕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开放式;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33—01一、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1. 开放的教学环境。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
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
作为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学生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十分。
如果不更新教学方法,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日渐淡薄。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环境包含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
课堂环境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环境。
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生动活泼。
既有思维的训练又有感情的熏陶,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教学规律。
教师应该加大教学的密度,拓展学习的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其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发言,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建立平等、自由的学习境地。
也要重视由课堂向课外的开放,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从课外书籍、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
2. 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发展智力、健全人格,取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教学理念上转变,即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转变。
了解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
“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吕叔湘),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在开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学习能力很弱,但是要想他们将来自立或半自立于社会,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三目标”课堂教学就是针对培智学生学习特点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问题提出的背景、“三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的释义、“三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三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再实践等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培智;“三目标”;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7—0104—02“三目标”是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目标,教师上课时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完成这三个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完成时要遵循四个原则,即素材的统一性,学科的支持性,课程的融合性和个训的实效性[1]。
通过实践,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易于接受,课堂效果好。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随着培智教育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国家对培智教育的日益重视,培智教育改革成为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何将培智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让培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较大改善,让培智学生将来自立或半自立于社会,成为有品质生活的社会人,是广大培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而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有好的教学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
培智学生由于先天脑部发育缺陷,学习能力较弱,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是将普通教育内容进行删减,将问题简单化,再使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填鸭式教学。
“三目标”课堂教学模式,是同一个学习目标,由多学科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最终形成合力,共同促成学习目标的完成,这既体现了融合,又体现了互相支持,也落实了新培智课程标准的要求,更符合培智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对“三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的释义所谓“三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三个方面的目标,即融合目标、学科目标、个训目标[3]。
教师在授课时,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
融合目标就是这节课的主体目标,也是所有科目共同完成的目标,该目标的设定,为后面的学科目标、个训目标设定了总方向。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模式初探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听、记。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
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
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
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等名词相连。
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二、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
要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
教师必须把原来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角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配角,这需要做到几下几步:
第一步,自学理解。
教师要熟悉教材,依据大纲,将本课堂的内容,根据重点、难点以若干个问题的形式列出,制成课件打在大屏幕上,或者写在小黑板上,挂在堂上,让学生针对有关问题自学课本。
边看边总结,将重点、难点和不懂的地方标画出来。
这相当于演员根据导演在熟悉剧本。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学生预习课本放在课下,这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而又同时学习多门课,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那样做也加重了学生负担。
这一步将学生预习放在课堂上,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可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去看书自学,且看过就讲,效果明显。
第二步,讨论质疑。
待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将本节课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集中后,让学生略做讨论,再举手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进行辩论,逐个弄清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也可将每个问题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或上台讲演,教师要抓住关键地方进行质疑或精讲,待问题彻底弄懂后,教师或学生将需要板书的内容填于黑板上设计好的框架中,或用大屏幕直接打出来。
若有实验的,可让学生回答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后,上堂操作,教师及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巡回于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把自己融于学生之中,自己只是一个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已。
这样做,既搞好了组织教学,又融洽了师
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精讲总结。
将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总结式串讲一下,画龙点睛,突出重点。
第四步,练习反馈。
教师将课前准各好的测试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一下自己的教学效果。
也可以叫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便于检查。
教师要巡回于学生中间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不留问题。
2.数学课程理念的创新
正如新课标中的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这一定位,体现了“突破学科本位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在联系。
内容标准注意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增加了实践活动,减少了繁难的计算,接受式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的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数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的
整合。
并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了建议。
第一,把数学实践教在首位,这是进行科学探究和培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重视大量的校外资源,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辅助学生的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数学课程的建设需要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
面对新教材和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热切企盼,是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常言道: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在当前新的教学模式下,想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要经常换,即要找出水的源头,关键要教会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鲜水的能力。
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状态,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