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275.18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养身中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脂肪肝是当脂肪在肝脏中积聚过多时产生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肝气郁结、痰湿内蕴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药作为中医调理脂肪肝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疏肝理气、利湿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中药养身中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方法1. 疏肝理气类中药疏肝理气类中药可通过调节肝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沉积。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等。
柴胡有疏肝解郁、调节内分泌的作用;香附具有舒肝理气、化痰散结的功效;枳壳能疏肝理气、祛痰降脂。
将这些中药煎煮后服用,有助于改善脂肪肝的症状。
2. 利湿化痰类中药脂肪肝伴有湿热痰浊的症状时,可选用利湿化痰类中药进行调理。
茯苓、猪苓、泽泻等中药有利尿化湿、去湿解痰的作用。
茯苓可以利尿、消肿、健脾祛湿,是治疗湿热内蕴型脂肪肝的常用药物;猪苓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化湿的功效;泽泻能利水渗湿、通便利湿。
将这些中药制成汤剂或者煎剂服用,有助于改善湿热痰浊所引起的脂肪肝。
3. 清热解毒类中药清热解毒类中药可用于改善脂肪肝伴有热毒症状的患者。
黄芩、栀子、青黛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黄芩可以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栀子有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青黛能清热解毒、凉血解毒。
将这些中药制成药汤或者煎剂,有助于改善热毒引起的脂肪肝。
二、注意事项1. 坚持用药中药调理脂肪肝需要长期坚持,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效果。
通常需要连续服用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调理效果。
因此,在选择中药调理脂肪肝时,患者应保持耐心和毅力。
2. 饮食调理在中药调理脂肪肝的同时,患者还需要进行饮食的调理。
应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此外,还需避免饮酒,过量饮酒会对肝脏产生进一步的损害。
3. 合理休息合理休息是保持肝脏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长时间疲劳。
有助于肝脏的修复与恢复。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文/沈歆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积蓄过量的一种病理综合征,它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性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治疗脂肪肝的特点是在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养等干预的基础上,强调根据个体情况,辨证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方法,可在改善脂肪肝的同时,部分改善其伴随的相关疾病和症状。
因此,中医凭借其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的特点,在脂肪肝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属于“痰症”“湿阻”“胀满”“积症”“胁痛”等病症。
总体认为,脂肪肝的发病与暴饮暴食、情志失调、多逸少劳、长期饮酒有关,这些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导致人体脾胃受损,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痰、瘀内生,湿热内结。
脂肪肝的病理基础为痰凝、气滞、血瘀。
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肝(胆)、脾、肾。
症候特征为本虚(脾气虚、肝肾亏损)、标实(痰、气、血瘀结)。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不同的脂肪肝患者有不同的症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因此,很难说哪些中药对某一类型的脂肪肝患者有益。
也就是说,对某一症型有益的中药,在另一症型中,可能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比如湿热内蕴症的患者,常表现为胁肋胀痛、恶心、便秘或有排便不净感、小便黄、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用药多为茵陈、大黄、桅子、虎杖、黄芩、姜半夏、黄连、枳壳、泽泻、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属于“痰症”“湿阻”“胀满”“积症”“胁痛”等病证。
决明子等。
而肝郁脾虚症患者,常表现为胁肋隐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差、脘腹痞闷、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或沉细,治宜疏肝健脾、化瘀消导,用药多为柴胡、白芍、白术、茯苓、陈皮、党参、郁金、山楂、薏苡仁、薄荷等。
由此可见,症型不同,用药差异很大。
除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外,服用中药尚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量,脂肪肝为慢性疾病,治疗宜细水长流,尽量少用大剂量的药物,不能急于求成;二是质,要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毒性的中药,慎用近年来发现的存在肝肾毒性的中药。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及亚太地区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效果,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此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
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
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紧扣中医理论,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胡义扬教授[1]认为,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主要有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以及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
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导致脾虚肝郁,痰湿阻滞,瘀血内结,相互搏结于肝而致,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本病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
随着疾病的发展,虚实夹杂,互为因果。
脂肪肝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近些年来,脂肪肝变得越来越常见,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疾病。
可以说,脂肪肝的发病率骤增与日益上升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高热量的摄入、低强度的锻炼、酒精摄入过多、生活作息紊乱等原因是脂肪肝的重要诱因。
脂肪肝的发生率骤增也促使对脂肪肝治疗方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治疗方法层出不穷。
那么,这篇文章就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个角度来谈谈关于脂肪肝的治疗方案。
一、脂肪肝的西医治疗西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
首先,是护肝药物。
这里的护肝和中医不同,指的是保护肝细胞的屏障—肝细胞膜。
此类药物的代表为多烯磷脂酰胆碱,它可以在到达肝脏后,渗入并主动与肝细胞的膜结合,使细胞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增加,使肝细胞的代谢更加稳定,肝细胞的工作流程更健康,脂肪代谢更快,从而保护肝脏,恢复肝功能。
临床实践也证实了此类药物的疗效,治疗后,患者的血液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有明显改善。
接着是降脂药,还有促脂类代谢药。
将这两种药物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增强脂质代谢、降低患者血脂的功能。
降血脂药物如非诺贝特,促进脂类代谢药物如左旋卡尼丁。
然后是促胆汁酸分泌药物。
这类药物不仅可以促进胆囊向十二指肠中排放胆汁,还可以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更能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脂质在肝脏中的沉积。
此类药物中的熊去氧胆酸被广泛应用,其还有较强的肝细胞保护作用,降低肝脏的炎症反应。
脂肪肝长期存在的炎症反应有可能使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而炎症反应降低便可以改善肝脏纤维化,延缓脂肪肝的进展。
血糖控制类药物也是脂肪肝的治疗药物。
部分脂肪肝患者代谢紊乱,患有糖尿病,而血糖升高会加快肝脏脂质的合成,抑制脂质的分解,使脂肪肝形成且进展加快。
血糖控制类药物可以降低肝脏对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进入肝脏的速度减慢,从而减少肝脏中的脂质合成。
此类药物如二甲双胍。
除此以外,血糖控制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炎症反应,降低肝脏纤维化水平,又对脂肪肝的进展起到了有效的抑制。
医药健闻脂肪肝的中医治疗崔剑巍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脂肪肝的病因及危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久坐少动、饮食精细、营养不均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之人口老龄化,导致脂肪肝患病率急速增长。
在我国,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肥胖。
体重和腰围显著增加与脂肪肝密切相关,尤其腰围比传统的体质指数(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
(2)年龄和性别。
55岁以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远高于女性;更年期开始,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女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极速升高,65 ~75岁达到高峰。
(3)生活方式。
久坐少动,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营养不均衡,进食过快。
(4)疾病影响。
较为常见的有高尿酸、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和骨质疏松等。
脂肪肝患者常缺少明显的自觉症状,部分可感觉乏力、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等,因此,绝大部分脂肪肝往往在体检时才被发现。
虽然脂肪肝的病情较为隐匿,但危害却十分巨大。
脂肪肝病情进展缓慢,10~20年内仅0.6%~3%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但有研究显示,脂肪肝可显著增加恶性肿瘤,如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的发生率。
此外,脂肪肝患者常并发有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脂肪肝是基于现代病理学研究的医学名称,中医古籍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目前,中医界主要依据其症状和病机将其归属于“肝癖”“湿阻”“胀满”“积证”“胁痛”等范畴,认为发病主要是因为饮食失调、情志内伤以及久病劳倦,导致肝脾肾功能失常所致。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浊内蕴;肾精亏损,痰瘀凝滞。
病理基础为脾虚、痰凝、气滞、血瘀,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肝(胆)、脾、肾,是一种本虚(脾气虚、肝肾亏损)标实(痰、气、血瘀结)的疾病。
由于脂肪肝是一种复杂、整体性的代谢性疾病,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和多层次、多靶点作用的特点,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降脂理肝方治疗脂肪肝脂肪肝简介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疾病,其特点是肝细胞中积累了大量脂肪。
它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疾病。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
降脂理肝方降脂理肝方是一种中医处方,可以有效治疗脂肪肝。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枸杞子、山楂、赤小豆、陈皮、泽泻、黄芪等。
枸杞子枸杞子也叫枸杞实,是一种中草药。
枸杞子可以滋补肝肾,补虚益气,调和营卫,对于治疗肝脏疾病非常有效。
山楂山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它可以活血化瘀,有利于排毒,有助于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赤小豆赤小豆有利尿的作用,可以促进身体内部废物的排出,同时还具有降血脂的效果,有助于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陈皮陈皮可以行气消食,有助于消化,同时还能明显改善脂肪肝的症状。
泽泻泽泻可以清热利湿,有助于滋阴降火,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在治疗脂肪肝上有一定的作用。
综合以上成分,降脂理肝方可以调节肝脏功能,降低血脂,同时还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加强抵抗能力,在治疗脂肪肝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降脂理肝方的使用方法降脂理肝方一般用于脂肪肝的治疗,使用方法如下:步骤一:准备成分将枸杞子、山楂、陈皮、泽泻、黄芪等中药成分准备好,按照比例配制成药剂。
步骤二:煮药将配制好的中药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5-10分钟后关火,静置10分钟左右,让药物慢慢渗透进水中,使药效得到充分释放。
步骤三:饮用将药剂过滤掉药渣,取药水饮用即可,一天可以饮用2-3次。
注意事项降脂理肝方含有多种中药成分,对于一些体质虚弱的人群不宜使用。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肚子胀、恶心等,应立即停止使用降脂理肝方并询问医生意见。
总之,降脂理肝方是一种有效治疗脂肪肝的中药方剂,对于预防脂肪肝和改善脂肪肝症状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频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因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作用,使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质蓄积于肝脏细胞内而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老龄化人口增加及新的检测手段不断问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肝脏脂肪性变是动态发展的,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
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
现代医学多以降血脂药进行治疗,而实践证明,大多数化学合成的降血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并不理想,长期服用又具有肝毒性。
故在中国,中医中药始终是脂肪肝药物治疗的有效和主要的手段,本文就近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流行病学调查因国内饮食结构变化,国民脂肪、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增加,而运动量不断减少。
导致饮食中热量摄入过多,多余热量被转化并储存于肝脏、脂肪组织等器官内。
于是国民体重超重、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在 5. 2% ~11. 4%,男性高于女性。
而重度肥胖性脂肪肝中约1/4的患者并存肝纤维化,约1. 5% ~8%的患者将会进展为肝硬化[2]。
二、病因病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医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属于“积聚”、“腹痛”、“痰浊”等范畴。
如《内经》中的“肝满”和“肝胀”的论述,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其病机在于“胀者焉生……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灵枢·胀论》)。
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学者多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伤食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七情内伤致肝疏泄失职,脾运化无权,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