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高三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38
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或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4)资源短缺问题【方法规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活学巧用】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08·天津高考)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回答1~2题。
1.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地平坡缓B.岛多浪小C.滩阔岸直D.河多沙厚解析:建港的自然条件要求:风浪小、港宽、水阔、航道深、不淤沙、海岸线曲折、背风。
港区陆地部分开阔平坦,但海边要等深线密集,坡度陡、水深才能停船。
仔细观察香港港区岛多浪小是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B2.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解析:填海造陆增加的是港区的陆地面积,利于沿海功能区的布局,对海上行船没有影响,使经济活动与海岸更近,但人类活动的增加可能会造成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答案:D读“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结构图”。
回答3~4题。
3.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货物可能是()A.煤炭与铁矿石B.石油与天然气C.粮食与蔬菜D.木材与水果解析:读图可知,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该运输方式最适宜运输的货物是石油与天然气。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丰富。
答案:B4.俄罗斯海运周转量少的原因是()A.海岸线短B.海岸线较长,但没有优良港口C.经济落后,没有货物需要运输D.海岸线长,但因国土纬度高,海运价值不明显解析:俄罗斯海岸线长,有许多优良港口,但因国土纬度高,冬季海水结冰,所以海运价值不明显,海运周转量少。
答案:D城际列车一般指两座相距不远的重要城市之间开行的多班次趋向公交化的中小编组短途旅客列车,中途不停站或停很少的站,只配臵硬、软座车厢而不配臵卧铺车厢。
如开行的京津、广深、沈大、沪杭、沪宁、成渝城际列车等。
回答5~6题。
5.影响我国上述城市开通城际列车的主导因素为()A.维护社会稳定B.经济发展需求C.人口密集程度D.先进技术保障解析:由材料中城际列车的定义可知城际列车是为了便于重要城市之间的联系而开通的,所以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需求。
新疆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6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7题;共52分)1. (2分) (2017高三上·宁波模拟) 下列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是()A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C .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D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2. (4分) (2016高二下·济宁期中) 下图为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俄罗斯、澳大利亚小麦出口量随年代变化示意图。
关于甲、乙、丙三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甲国首都是作为政治中心新建的城市B . 城市化水平乙>甲>丙C . 丙国小麦出口量低是因为纬度高热量不足D . 乙国向丙国大量进口铁矿石3. (2分) (2017高三上·衡阳月考) 吐鲁番葡萄藤蔓剪枝分为冬剪和夏剪,冬剪在秋末葡萄藤埋土前完成,夏剪指生长季节的修剪。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冬剪和夏剪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冬剪利于葡萄藤下架覆土,夏剪利于葡萄果实增加光照②冬剪利于剪除患病虫的藤蔓,夏剪可去掉无用的芽和新梢③冬剪和夏剪主要是为了提高葡萄品质④冬剪和夏剪主要是为了增加葡萄产量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2)秋末冬初,吐鲁番各地开始对土地开深沟,葡萄藤下架并用土覆盖,来年再拨去覆土,重新上架。
将葡萄藤下架并埋土覆盖的主要目的是()A . 防冻害B . 防风沙C . 减少植物蒸腾作用,防止水分流失D . 覆土隔绝空气,减少来年虫害4. (4分) (2019高一下·葫芦岛期末) 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
完成下列各题。
(1)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①提高土壤肥力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减少产品种类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A . ①②B . ①③C . ②④D . ③④(2)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A . 青海省B . 河南省C . 湖南省D . 广东省5. (4分) (2019高一下·儋州月考) 动漫产业是个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产业。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2019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请考生练习。
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
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
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2013届高三地理复习题1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2年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2.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2012年浙江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3.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排放量散点图”,(2011年广东卷)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排放量低的是CO2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过大D.第三产业发达(2009年江苏卷)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6~7题。
6.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7.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箭头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②:代表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③:代表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
箭头④:代表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主要环境问题类型主要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原因类型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污染命题视角(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演绎法学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3.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害与对策表现分布成因危害对策全球变暖全球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酸雨(pH<5.6) 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臭氧层破坏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等制冷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球变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人类占据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水域污染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水域;海上油轮石油泄漏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生产和生活命题点全训题点(一) 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是专题1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图1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1—2题。
1.【环境问题】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环境问题】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答案】1.B 2.C【解析】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难度较低。
1.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正确。
故选B。
2.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
故选C。
(2019年江苏卷)图6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0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环境问题】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14.【环境问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答案】13.C 14.A【解析】考查人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某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撂荒地(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坡耕地、经果林(经济果木林)数量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撂荒地、坡耕地、经果林分别对应图中()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甲乙2.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A.水土流失加剧B.植物种类增加C.聚落向高海拔山区转移D.农业从业人口增加【答案】1.D 2.B【解析】1.根据材料,撂荒地是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及人们环保意识低,撂荒地会越来越多,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撂荒地增加速度趋缓甚至停滞、下降,据此,撂荒地对应图示中的丙;该地是山区,适合发展经果林,随着社会发展,经果林种植会越来越多,对应图示的乙线;山区陡坡垦荒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坡耕地会减少,据此,图示中的甲线代表坡耕地。
据此分析本题选D。
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坡耕地减少,撂荒地减少、经果林增加,说明该山地采取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林木覆盖率上升,水土流失减轻,植物种类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高海拔山区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较差,故聚落一般不会向高海拔山区转移;进入生态化-集约经营阶段后,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农业机械推广,智能设备大量应用,农业生产效率高,但农业从业人口会减少。
据此分析本题选B。
(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美国的玉米带位于北美五大湖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玉米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出产了全球约40%的玉米。
大规模、高密度的玉米种植改变了当地的局部气候,形成了极度闷热的室外环境,出现了“玉米汗”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玉米汗”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玉米()A.大量吸收短波辐射B.大量释放长波辐射C.密集种植降低风速D.蒸腾提升空气湿度4.“玉米汗”现象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太阳辐射增多B.降水增多C.河流径流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3.D 4.B【详解】3.玉米作为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生物能,并不能将大量短波辐射转化为长波辐射,排除A、B;玉米(相对于树木、建筑物和地形起伏等)植株不高,虽能降低近地面风速,但影响的范围和高度有限,难以形成大范围闷热环境,排除C;玉米带大规模种植玉米,蒸腾量巨大,导致大范围空气湿度增大,加剧闷热感,D对。
第二部分第十一章第1课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B.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C.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D.人类不合理活动会导致环境恶化解析: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原因产生的和由人为原因产生的,只不过当前的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自然灾害属于自然原因产生的原生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不遵循自然规律就会使环境问题加剧,尊重自然规律就会缓和。
答案:D2.(2009·广东高考)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A.西北草原退化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解析:东北地区不会出现土壤酸化。
答案:B(2009·江苏高考)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3~4题。
3.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D.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析:新能源车的广泛使用,城市交通压力依旧,甚至更大;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汽车消费的确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但新能源车的推广主旨不在于此;新能源车的广泛使用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但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没有明显优越性。
答案:B4.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减轻耕地压力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解析: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势必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也可能引发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耕地压力,引发土地退化,在干旱地区造成土地荒漠化。
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汽车数量、燃料使用量等相关,如果控制得当,未必会增加。
故选B。
答案: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据此回答5~6题。
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B.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既能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资源供给压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解析: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目前通过科技进步,发展经济、降低环境污染的途径,而不是唯一。
2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习目标】1.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及寻求解决途径。
3.利用图示说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含义,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结合具体案例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基础回顾】1.2.环境问题的成因(1)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___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短缺的主要资源有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等。
生态破坏的表现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当人类向环境排放__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_____,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___________。
(3)环境问题的产生,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3.4.(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____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③基本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
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_______基数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②_______相对短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③深刻的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行动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