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

本文试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为着眼点,就教师如何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课堂用语,从课前问候语、讲授中的指令语、课堂提问和问题反馈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在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对如何推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教师课堂用语

Brown和Levinson指出:许多语言行为蕴含一个共同点——“照顾面子”。“面子”体系是交际过程中的关键。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也同样具有以言行事的语用功能,也可能会威胁到学生的面子。教育离不开师生交际,师生交际离不开面子,教师和学生都不希望丢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又尊重对方的面子。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面子问题,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the Speech Act Theory)是指Austin (1962)和Searle(1979)关于言语活动假设的理论。Austin (1962)在其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指出,人们实际言语、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是说了话,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意图,用语言表现出了某种行为。他把这种人类行为称作言语行为(speech act),而它解释句子的这一崭新视角被学术界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在Austin看来,人们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同时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即说话或发话的言语行为(也叫“以言行事”locutionary act)、表意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指事”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面子理论

Brown & 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即:面子、威胁、面子行为和礼貌策略。在社会语言学中,“面子”这一概念指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著名学者Claire Kramsch对这两种面子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要想维护这两个相悖的‘面子’,交际者需要极富技巧的‘面子工夫’,因为交际是相互的,只有彼此的积极和消极面子都得到,交际才能得以继续”。为了使说话成功,说话双方相互合作,采取礼貌策略是谈话者说话时普遍遵循的原则。

教师用语

本文所指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内对学习者所说的话语,是指课堂上教师对以非本族语为目的语的学生的讲课用语(Long,1983)。这里所指的第二语言学习就是英语学习。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课堂中,英语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教学的媒介,所以英语老师向语言学习者所说的话需要经过调整和简化,以便减少交际的困难。而所做的这些调整,按照Rod Ellis的说法,就是教师话语。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用语

本文就教师如何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课前问候语、讲授中的指令语、课堂提问和问题反馈四个方面分析了在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对如何推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课前问候语

在一堂新的英语课开始之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候语是新课程开始的良好契机。例如,简单的问候“Good Morning!”、“How are you today?”等。这些问候语虽简单,但具备了师生之间基本的寒暄功能,并且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这类简单的问候语同时具备了三种语言行事行为,首先是用英语表达了一个句型,其次这些句型传递给学生一种问候的概念,而它所具备的言后行为则是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制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减轻了焦虑感,学生被尊重的心理得到实现。尤其是在中国的特定教育环境下,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会对老师有敬畏甚至惧怕的心理,一句简单的问候,会为教师树立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老师甚至该学科的喜爱,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讲授中的指令语

教学过程包括了师生互动和教师讲授两部分,教师作为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领者,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很多的有关命令语。如:” Sit down!”,”Please bring out your book and turn to page…”,“Don’t look out of the window!” 等。这些指令大都以祈使句的形式出现,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被称为“施为句”,表示一种命令,属于Directives(指令类)(Searle:1976)。优秀的教师,会更加懂得如何在发出命令的同时,避免过度强硬态度,维护了学生的面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焦虑感的产生。

1、在教师发出命令时,应采取第一人称复数的句式let’s… 或We …代替第二人称You should的句式,前者指老师和学生这个共同的集合体,可以极大地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者则将学生孤立到老师以外的单位。例如,“Let’s make this point clear in this way…” “We shall finish the task independently. ” 等。

2、教师在给出指令时,应多说委婉语,引导学生做出符合期望的行为。如:在课堂中就不宜多用”You must…”,”You should”,“ If you don’t do like what I said,I will …”等,这些强硬祈使句的使用,会侵犯学生的独立和权利,威胁了学生的面子,可能会刺激学生保护消极面子的行为,产生逆反心理,学生拒绝与老师互动沟通,“以言指事”的言语行为功能无法得到实现,最终使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问题本身也体现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三方面行为,陈述问题时,行使了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教师的提问,预示着学生要根据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行为,体现了illocutionary act(以言指事)的语用功能,而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作出回答或因无法回答而表现出的沉默,都是perlocutionary act(以言成事)的最好体现。对于“面子理论”,教师提问时,可以把责任优先归于自己,例如:“Whether or not I had made this point clear?”而不是“ Why not you still can’t understand what I mean?”减少对学生面子的威胁和学生的课堂焦虑感。另外,教师的提问不应直接以命令的语气”You,come here and answer my question.” ,可以在问句中加入一些委婉的表达方法,如过去式情态动词could/ might等的使用,从时间和空间概念上给人以一定的距离感,不同于之前所提到的距离感,它不仅不会使学生惧怕老师,反而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尊重,正面面子的需求得到满足。“Is there anyone who could answer my question?” 也可以用who来提问,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否要回答这个问题” Who will be the volunteer?” 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会让学生减少对负面面子丧失的恐惧。当然,若遇到,没有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情况,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