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搭支架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搭支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2、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一次性吸管、剪刀、透明胶带2、其它材料:课件、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1、出示三种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一边出示一边扭动三种形状,并展示在黑板上)2、问:今天老师用吸管和透明胶带搭建了一些形状,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回答:三角形比较稳定,而其它形状都不稳定。
(板书)4、问:那怎样才能让不稳定的形状改变成稳定的呢?前提是大致不改变原有的形状。
比如说四边形?5、学生说出方法,教师相应的连接。
6、问:那六边形呢?请同学小组合作,动手试试,先搭建一个六边形,再想办法让它变稳定。
7、学生试搭,教师巡视。
8、汇报,小结:三角形确实是最稳定的形状,而像四边形这样不稳定的形状只要分解成若干三角形就可以大大地增加其稳定性和支撑能力。
(板书)二、认识生活中的三角形支架的运用1、谈话: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刚刚的原理,你能举些例子吗?2、学生举例,教师适当评价。
3、谈话:老师事先也找到了些,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片)。
4、出示小支架图:常州市每年有一个叫“吸管支架”的比赛,规则是在1小时内用50根吸管搭建支架,比高度。
目前常州市的记录是2米36。
我们学校今年也想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此项比赛。
2、调动学生情绪:怎么样,想挑战一下吗?今天,就来看看我们五5班同学的实力。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今天我们使用的吸管数量是25根。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学目标: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研究,发现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
2、知道三角形结构最不易变形,并学会加固不稳固的支架。
3、通过搭建稳固的支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结构是最不容易变形的,最牢固,最结实。
教学难点:正确的搭建立体支架。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三角形结构的照片。
2、学生准备:长短不同的纸棒、线(胶带)、剪刀。
教学过程:一、回顾搭立体支架活动。
1、讲述:上两节课我们进行了搭建立体支架的比赛,在搭建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或发现,你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了呢?你能来谈谈吗?2、学生交流。
3、过渡:(引用学生的话),我们再用纸棒来搭一些不同形状的支架,研究它们的牢固程度是否一样,好吗?二、搭支架比一比。
1、在这些支架中,你们认为哪一种形状的最稳固?2、学生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以上几种形状的支架,组内用摇晃拉扯的方式等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注意点:小组内的材料要一致,这样比较的结果有说服力。
)4、全班交流,说说各种形状支架的变形程度。
5、师生小结: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
三、加固支架试一试。
1、谈话:虽然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支架不能做成三角形,有没有办法可以增加这些支架的稳固性呢?2、以四边形为例小组讨论:如何让四边形的支架稳固。
请你们试一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为什么这么做呢?(三角形的支架不容易变形,通过加固,让四边形变成四个三角形。
)3、五边形、六边形呢?说一说你怎么加固的?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
老师:对,他们都是将图形变成了很多的三角形。
提问:我发现最不容易变形的支架是:三、生活中的三角形支架1、认识艾菲尔铁塔(教师先出示艾菲尔铁塔的图片,再出示文字介绍)提问:你们认识图中的建筑吗?学生回答。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搭支架教学资源的开发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二课《搭支架》。
这一课是学生在第一课《折形状》中认识到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认识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坚固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具有稳定、坚固、耗材少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接及进行不同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支架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动手搭建平面的框架,并研究哪种框架最稳固,怎样能够把不稳定的支架变得稳定;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并且能够运用三角形稳定的原理动手搭支架,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教材又提出了三项要求,1、画出设计草图……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应用。
然而在实际的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了解,所以在进行教材中的第二部分活动时学生很容易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并且知道如何改变其他容易变形的支架,使之稳定、牢固。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到了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牢固的结构对于材料、连接物及整体设计的要求上,及如何用各种平面框架搭建立体的支架。
将平面的框架转为立体的支架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
因为这种支架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高压电塔、建筑工地的吊塔……但是学生对它的印象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留心观察它的具体结构。
因此,如果贸然让学生自己去搭,他们会很茫然。
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
正如路培琦老师曾经在教材培训会上讲过:“老师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要做什么。
”因此对于支架的整体设计、结构特点、支架顶端的设计、材料及连接物的使用,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尽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自己的支架坚固、平稳、有一定的承重能力,进一步体验搭建的乐趣。
2.搭支架【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会设计立体支架。
5.知道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6.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建高塔。
塑料管、大头针、记录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支架材料、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1.师:同学们,这是建筑工地上经常能见到的一个物体,它叫塔吊。
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想到什么问题?2.师: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科学问题,真厉害!刚才有同学说到这些铁条,其实这些铁条搭成的结构就是“支架”,为什么这样搭?有什么作用?那咱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搭一搭,研究研究,好吗?(板书课题:搭支架)二、搭建平面支架,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定性。
1.师:同学们,我们来搭支架,需要些什么呢?预设:铁条、螺丝钉。
师: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哪些材料来搭?预设:一次性筷子、吸管、铅笔、竹条、木棍等。
师:刚才有同学说要螺丝钉,它是用来做什么的?预设:固定的。
师:哦,你是说用螺丝钉将两根木条连接起来,是吗?除了用螺丝钉,你还能用什么物体来连接?(师出示两根木条,根据学生提到的物体出示透明胶和绳子,钉子。
)师:怎么连接?预设:用透明胶绕着两根木条缠十字。
用绳子也一样。
但是缠后要系一下。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示范连接的办法。
)师:同学们真会想办法。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是这样一些材料,(实物投影)大头针、塑料管,你能用这些材料搭平面支架吗?(能)师:嗯,相信你们!2.师:那——在动手之前,想一想,搭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预设:要注意安全,用大头针时不能扎到手。
师;有安全意识,非常好!大头针在这里是用来做什么的?(连接塑料管的)怎么连接呢?(用大头针穿过塑料管)穿在塑料管的什么位置?(塑料管两端的中心位置)(师用纸筒和记号笔示范大头针穿过塑料管的位置)能不能穿在这里?(师示范穿在最边沿)(预设:不能,要留一点距离,差不多5毫米就可以了。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案教学设计由桂馥兰香于 2022-3-24 11:15 编辑〔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搭支架课程标准:了解猜测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了解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 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科学知识1.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觉的乐趣。
2.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估计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开展层次1: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
层次2: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
层次3: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并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2: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3: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并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材料: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一、集中话题1. 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2. 分组商量,汇报想法,相互评议。
3.揭题:〔板书课题〕二、探究和调查1.谈话: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拟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2.学生答复。
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
3.学生动手搭支架。
4.汇报研究成果。
5.提问:你能使这些简单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6.学生活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搭支架(第2课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在搭建平面支架的基础上,能自己设计搭建立体支架,并检验它的稳固性和承重性能。
在搭建立体支架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立体支架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认识到小组相互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形结构最稳固原理,搭建承受力大的立体支架教学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立体支架教学准备:搭支架的吸管,工字钉,透明胶,垫板,剪刀,尺子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回顾三角形的稳固性)1、教师谈话: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最近街上悄悄发生了些变化(出示图片),沿路的建筑物外面穿上了这些“外衣”它们叫脚手架,是方便工人施工,保障工人安全而搭设的支架。
这些支架的竖直平面有哪些形状2、生:有三角形和四边形。
(板书三角形四边形)3、师问:这些形状有什么作用4、生回答:有支撑作用,更稳固5、师:哪种形状更稳固6、生:三角形7、师:为了使脚手架更加稳固,在它的竖直平面多增加些钢管,形成三角形。
二、设计搭建立体支架1、师:上节课我们搭了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些平面支架(板书:平面支架),发现三角形最稳固(板书:三角形最稳固),也尝试搭了些立体支架(板书:立体支架),我们来测试一下它们的稳固性如何!(师测试)师让该组学生回答这些不稳固的支架特点如何(三角形用得少,连接点不牢固)稳固的支架结构特点如何(三角形用得较多,连接点较牢固)2、师:虽然这个支架能承受本书,但你们对这个结果满意吗3、生、不满意4、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搭更稳固的支架(板书:搭支架)5、师出示图片介绍:科学生活中找点灵感,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立体支架6、生:举例7、师:老师也找了些图片,请同学边欣赏边注意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8、生:有很多三角形9、师:观察得真仔细,这些支架都巧妙地运用了三角形稳固性的原理。
(板书箭头)你们接下来第二次要搭的支架要充分利用这个原理。
语文教案设计
单位湾甸子中心校教师孙统文年级五课题搭支架课型新授课时 1
教学目标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承受力大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课前准备教师相关课件、
学生胶圈和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意图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
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
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
(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
的塔。
师: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
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
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
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
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
然而直
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
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
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
在哪呢?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
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建一座高塔”。
师:为了证实一这些猜测,咱
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
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
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
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
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
1、学生回答
2、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
倒的原因
学生制作高塔,填写实验
报告单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探究塔不容易倒
的原因
探究塔不容易倒
的原因
三、制作
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师:利用砝码测试。
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
定性及抗风能力{让学生
自己验证}
板书设计高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