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好儿子》《我与地坛》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好儿子》《我与地坛》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或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设计:

一、放假时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了解贾平凹和史铁生的人物经历和生平。

二、预习朗读《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与地坛》文本,并完成下列预习学案:

1、分别分析为什么以《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与地坛》为题目?

2、赏析细节:

P7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P8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才上了车。

P18我也看见过……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3、赏析下列景物描写的特点:

P15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P14四百多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比较鉴赏: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

P16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4、分别划出《地》让你最感动的两句:

(1)让母亲为我担忧的句子

(2)、我对母亲愧疚的句子

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1、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毕淑敏《孝心无价》《孩

子,我为什么打你》、纪伯伦《母亲颂》、舒婷《啊,母亲》、冰心《纸船》。

2、组织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朗读比赛,选择自己喜欢的

片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进行自由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赏析分享。

3、让学生运用这两篇文本中学过的手法完成一篇描写母亲的作

文。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谁记得自己母亲的生日,请举手……谁不仅知道这个日期,到了那天还会给母亲送上祝福的举手……恰好今天是我的生日,为此昨天特意送了一本台历给我的女儿,遗憾地是今天我并没有收到祝福。说实话我也是在为人母后才更深的理解了母爱。

下面让我们来进行《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与地坛》的比较鉴赏。

学习目标:

1、通过辨析文章题目,比较探究主题。

2、赏析比较细节描写和语言风格。

3、体味至爱亲情。

学习重点:人物形象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学习难点:《我与地坛》中双重主题含义的理解。

二、辨析题目,探究主题。

1、为什么以《我不是个好儿子》为题目?(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作者通过反省“我”种种的不足来对比反衬出母亲浓浓的爱。面对母亲的种种付出,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2、为什么以《我与地坛》为题目?(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主题含义一:

(1)“我”的生命陷入绝境后,地坛是的避风港,在“我”伤心的时候,母亲焦心地站在我的身后,地坛是母亲对“我”默默关切的见证。也是我满怀对母亲愧疚的一个载体。

例句:

1、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2、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面对这样深沉的母爱,“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例句:

1、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2、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

母亲还活着。

3、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主题含义二:

(2)“我”的生命陷入绝境后,地坛是的“我”的疗伤地,地坛的人文景观、自然风景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我”完成了精神上的蜕变和生命上的洗礼,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例句:

1、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明确: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作者笔下地坛的自然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明确:这里的自然景物也充满生机活力。那人文景观呢?)

比较鉴赏: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

(明确:文本中强调动词,通过倍速播放的画面,将地坛在四百年的变化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最后的结局是衰败,但也要奋力展示生命变化的轨迹,就像作者说的死是“必然会到来的节日”也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充满了动态感、力量感和生命力。)(改动后的句子是静态的画面,只是将最后的状态呈现了出来。)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明确:夕阳把坎坷照的灿烂,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心态;雨燕高歌叫喊苍凉,是对生命的呐喊。接着思考怎样“活着”的问题,不管命运的大手如何摆弄,对命运的不屈抗争是“不可改变的”。)

三、细节、语言赏析:

贾平凹的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贾平凹茅盾文学奖颁奖词

大家都是善于从细微处着笔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交流以下细节: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细节:

(1)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

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引导明确:动作细节描写,“捏”:少,希望孩子多来,内心的孤独;“塞”“抹”:亲昵;怕掉了,孩子小,动作自然、娴熟,是对自己孩子小时候做惯了的动作,无意中将对孩子的情感动作转移到了别人家孩子身上,也是对孩子不能像小时黏在自己身边的怅然之情的流露;符合农村老年妇女形象特点。)(语言描写:“喂不熟的狗”,口语话的语言,笑骂,笑,充满宠溺之情;骂,希望多留一会,陪陪自己,流露孤独、寂寞之情。)(神态描写:“呆呆地发半天愣”,落寞、孤独之情,勾起了对儿子的思念。)

(2)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明确:叠词、动作细节描写:“紧紧”“握”结合前文“我要那么多钱干啥?”分析,这是母亲无力分担我的病痛就不让我牵挂,也是替我分忧、减轻我愧疚的另一种母爱的表达。“整整”摸摸”“捂捂”“刮刮”,不舍、留恋,一种急切、深沉母爱的表达,母爱的叮咛。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比较:这个老师很胖;这个老师胖胖的。引导学生关注叠词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摸摸脸,摸了一下脸;刮刮胡子,刮一下胡子体现了母亲反复的摩挲和叮咛)(3)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引导明确:端:动作细节描写,母亲内心的焦急。

海上的一条船:比喻,把地坛比作大海,把“我”比作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坛的空旷,母亲寻找我的艰难。)

所以说,来自生活、来自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善于从小处着笔,才能有感人的力量。

2、语言:(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前面的赏析总结)

(1)语言质朴、口语化。

例句:“喂不熟的狗”“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2)生动形象、新奇有力;富于哲理,情思深沉。

例句: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蜂儿、蚂蚁、瓢虫(形象生动)

夕阳、雨燕、琉璃(新奇有力、富于哲理)

四、概括总结:(教师大屏幕展示)

1、主题:

同:以“我”的愧疚、自责为切入点,表达了深沉的母爱。

异:地坛给予“我”生命的力量,让“我”重新“站”起来。

2、人物形象:

同:正侧结合、以小见大。

融情于事、细微处传精神。

3、语言风格:

异:语言质朴、口语化。

生动形象、新奇有力;富于哲理,情思深沉。

五、体味亲情:

至此本单元结束,这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面对亲情,李密表达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归有光“瞻顾遗迹,长号不自禁”,贾平凹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史铁生同样感慨“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为大家尚且能如此反省,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厌烦母亲的唠叨?是否顶撞过母亲?甚至摔门而去呢?

龙应台曾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做子女就是要让父母的眼睛多落在我们的面孔上。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可以从容尽孝。可惜我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请同学们观看《时间去哪了》剪影视频。

六、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推荐篇目: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毕淑敏《孝心无价》《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纪伯伦《母亲颂》、舒婷《啊,母亲》、冰心《纸船》。

七、教师板书:

我不是个好儿子(贾平凹)我与地坛(史铁生)主题:我————母亲(母爱)我————母亲(母爱)

对比反衬生命的启迪

细节:动作、神态、语言、叠词比喻、动作

语言:质朴、口语化深沉、富于哲理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知识方面,这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接触关于描写人物的记叙性散文,对于涉及的相关人物描写的手法还是不是很清楚,包括从大的方面讲正侧结合的描写,预习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主题只是停留在“我”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体会不到主要人物形象是母亲;而《我与地坛》的主题只停留“我”受挫后到地坛“疗伤”的表面关系上。在从小的方面来讲学生对塑造人物形象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不到位、不透彻,找不出分析的着重点和侧重点。

从思维能力层面来讲,由于学生缺少某些生活体验,造成其形象思维能力欠缺,《我不是个好儿子》中描写的是一位农村老年妇女形象。这样的人物身份和生活习惯、行为动作包括思维模式,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理解到位的。同样《我与地坛》中学生不能深刻体会身处绝境中的史铁生的精神痛苦,所以鉴赏地坛的“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和“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这两段景物描写就显得十分困难,不能结合史铁生的“生死观”进行准确解读,在思辨性方面有所待提升。

从情感经历而言,现在的孩子总觉得别人应该为他们服务,不懂得感恩,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感恩之心是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苦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了父母主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的价值,也才会用感激之心来看待父母,所以课堂的结尾就在学生充分的理解鉴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

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深入学习和具体的赏析,初步掌握了细节描写的鉴赏思路和方法。而且通过对《我与地坛》中主题的深度解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思考问题不再只是停留在文字的浅层和表层,知道从作者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来分析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比如:母亲“眼边红红的”的这一细节,大部分学生不再只是停留在母亲哭过,而是能够分析出为什么“我”看不到母亲的眼泪,有泪不在儿子面前流,怕刺激到儿子,增加儿子的痛苦。学生不再想当然地以为母亲“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是因为儿子受了重创后,母亲的精神也深受打击,没心思侍弄花草,而是能够感悟出这是母亲体贴呵护儿子,无暇侍弄她的那些花了。

教材内容研究分析

语文的课程内容讲究任务群教学,《我不是个好儿子》和《我与地坛》这两篇散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我不是个好儿子》和《我与地坛》这两篇课文,从体裁上属于现代文中的记叙性散文专题,从题材上都是歌颂母爱的,所以鲁教版教材将其归于“体味至爱亲情”这一主题单元。这一单元包括四篇文章,其中《陈情表》和《项脊轩志》都是文言文,所以我将这两篇现代散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阅读。主要从两篇文本在主题、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及语言风格等的异同点进行赏析。根据学生的学情的了解将学习重点确定为:人物形象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学习难点确定为《我与地坛》中双重主题含义的理解。

按照该任务群中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内容安排三课时外加课外一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文本,布置学生完成书面完成预习学案。第二课时,就是展示的这节课,带领学生一起比较阅读鉴赏《我不是个好儿子》和《我与地坛》文本,解决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课后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章课外阅读并朗读篇目: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毕淑敏《孝心无价》《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纪伯伦《母亲颂》、舒婷《啊,母亲》、冰心《纸船》。组织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朗读比赛,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进行自由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赏析分享。第三课时,让学生运用这两篇文本中学过的手法完成一篇描写母亲的作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评测练习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细节描写赏析练习:

1、你从母亲“眼边红红的”的细节读出了什么?

母亲心疼儿子!有泪不在儿子面前流,怕刺激到儿子,增加儿子的痛苦。

2、你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的细节读出了什么?

母亲体贴呵护儿子,无暇侍弄她的那些花了。

3、母亲为何进屋“挡在窗前”,把树叶飘落的景象“挡”住?

秋叶飘落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母亲想为儿子挡住绝望,留下希望!

课后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每节课,我们教师都认真准备,研读课标、解读教材、考虑学情。一堂课结束后总是有很多收获,也会留有些许遗憾。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这节课中得到的种种:

收获方面,从备课上来说,现在提倡进行任务群教学和大单元设计课程,初步操作时感觉教师的备课量增加了很多,难度也加大不少。但是在慢慢的摸索中,逐渐地感受到这样探索的好处来,不但方便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架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授课环节方面看,这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首先是,在知识目标层面,学生通过《我不是个好儿子》和《我与地坛》的比较阅读,能够进一步掌握正侧结合的人物描写的手法,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写作特点,以及对刻画人物细节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并且还初步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风格的差异美。

其次是,在思维辨析能力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懂得了要从作者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来分析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文字背后的情感,比如知道得以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来解读贾平凹描写的母亲的形象。学生了解了史铁生的“生死观”,对很多句子的赏析有了新的理解。

再者是,在情感目标方面,学生对母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懂得了从细节体味母爱浓浓的深情,更懂得了怎样回报母亲,不是将来而是现在,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哪怕让母亲多看看我们这么简单的行为,很多学生都在课堂中留下了眼泪,也在心里反思自己。而学生也在对史铁生“生死观”解读的基础上,重塑

自己的“生死观”。

遗憾方面,从备课角度来讲,毕竟我们进行任务群教学和大单元设计的尝试时间还不长,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但完善。

从授课环节看,首先,由于不可测的客观原因,学生预习完两篇课文后,隔了三天才进行鉴赏分析,对于文本和答案已经有些遗忘了,交流起来效果没有达到最佳。其次,就是在细节赏析部分,本来是要求学生交流探讨三个例句,结果由于大屏幕上先只展示了一个例句,有些小组交流得就不够充分。再者,比较鉴赏课堂容量比较大,操作起来还是略显吃力。

总之,明确目标,坚持课改,在遗憾中反思,在收获中成长。

课程标准分析

——关于文本在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

《我不是个好儿子》和《我与地坛》这两篇散文既可以通过文本的赏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在具体的鉴赏中让学生体味浓浓的母爱,以及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流露出的在生命绝境中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与命运奋力抗争的精神。从而引

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通过《我不是个好儿子》和《我与地坛》这两篇散文的朗读可以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行表达与交流;通过比较赏析文本语言,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通过情感目标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这一美德的传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