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 格式:docx
- 大小:18.07 KB
- 文档页数:5
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译文: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
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
’(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
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
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原文及翻译《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通论(十六)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参见附录四)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古人称之为“连绵字”。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c、双声兼叠韵:辗转B、名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C、AB是纯粹的双音词。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b、叠韵:涕泗、刚强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第10讲古汉语通论(七~八)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8.doc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文选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关於《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
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
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讫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
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
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於写战争),也善於用极少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左传》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
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以及策士们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同时也暴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激烈的斗争,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愚蠢自私,反映了人民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
其中对策士的作用作了不少夸大,不尽合乎史实。
《战国策》的语言,流畅犀利,是论辩文的典型。
每论述一个问题,都能反复纵横,曲尽其意。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判断句,也字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三)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未测四)(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一、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着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着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未测四)
(今天就是这样。
)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
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
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
‛(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
‛(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重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
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
(战国策•赵策三)
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齐策四)
“乃”字表示的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
这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边(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里的书面语言里,“乃”字哈可以加在“是”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
严格地说,它的语法作用是作为一个否定副词来否定谓语的,他不是否定性的系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
“为”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战国策•赵策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长沮曰:‚夫执与者谁》?‛子路曰:‚为孔丘。
‛(论语•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用“为”字的判断句非常罕见,而且限于一定的场合,“先生为天下之士”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全句谓语动词“知道”的宾语。
在以上例句中,“为”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它不必认为就是上古的真正的系词。
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但是在实际中,他们可能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要按照具体的情况加以分析。
例如《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幤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千金和重幤可以构成判断,但是百乘指的是车马,显使指的是人臣,赵形式逻辑,就很难构成判断,可是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可以了解的。
判断句有一种最常见的活用法,就是采取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原因。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四)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良跑到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在现代汉语里,“是”字可以用来解释原因。
由此可见解释原因和判断在性质上是相近的;又可以证明语言既有发展又有继承的道理。
“也”
从“也”字的位置看,有两种“也”字,(一)煞句的“也”字;(二)句中的“也”字。
(一)煞句的“也”字
煞句的“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第一,“也”字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例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齐策四)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孟子•梁惠王上)
前两个例子是由果溯因,说明真相;最后一个例子是由因及果,进行推理:都是“也”字煞尾。
第二,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也用“也”字煞尾。
蔓难图也。
(左传隐公元年)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客无好也。
(战国策•齐策四)
由于说明因果关系额确认事情的真实性都带有论断性的性质,所以用“也”字煞句是很自然的。
此外,古代汉语表示命令的句子也往往用“也”字煞句。
例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
以吾一日长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
如果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也”字似乎也带有疑问语气。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四)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战国策•赵策三)
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也”字和“邪(耶)”的区别:
(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字本身表示疑问。
(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但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容许再用疑问语气词。
(二)句中的“也”字。
“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顿宕。
有的“也”字用在单句中的主语(其中有的是主谓结构作主语)之后。
例如:
午也可。
(左传襄公三年)
师也过,商也不及。
(论语•先进)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有的“也”字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
例如:
今也则亡。
(论语•雍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有的“也”字是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
例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左传僖公三十年)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齐策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