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发展方向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24
典型脑疾病——自发性脑出血研究进展与新理念
自发性脑出血是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提高自发性脑出血的防治效果是目前临床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简述了自发性脑出血的定义及自然史,综述自发性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及目前治疗现状。提出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的概念,以便系统整体地研究脑出血发生发展的机制,解决脑出血发生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出血性脑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体系,最终提高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防治水平,降低致死致残率。
自发性脑出血(sponteneoue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引起的成人脑部大、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所致脑实质内出血。自发性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亚型,具有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需要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脑出血的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类型的10%~15%,而在中国,脑出血约占37.1%,部分地方甚至高达50%,因此,在中国,自发性脑出血的形势较欧洲等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继续系统研究其发生发展机制并寻找有效预警标志与防治策略迫在眉睫。最近一项荟萃(Meta)分析显示,1980—2008年,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却未见明显降低。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治疗药物。
自发性脑出血的自然史
自发性脑出血的流行病学
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
鉴》)数据显示,脑血管病居中国农村居民死因顺位第二位(死亡率为151.91/10万人),城市居民死因顺位第三位(死亡率为125.98/10万人)。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出血,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是致死和致残率最高的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37.1%。1990—2000年,脑出血入院率增加了18%,每年1月时的死亡率仍高达40%~50%,存活者中90.7%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学
科学院颁布的权威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高我国脑血管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3年发布的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临床实践和专家共识,对脑血管病的分类、诊断、治疗
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的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
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这些疾病具有发病率高、逝去
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经济和心
理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而制定并实施临床管理指南,则是落实国家卫生健康战略、提高
国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次2023年发布的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出台,对于促进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解读和分析。
第一、指南的制订依据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学
科学院联合制定的。该指南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
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脑血管病的
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实践,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修订,最终形成了具
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临床管理指南。
第二、指南的主要内容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脑血
管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特点;二是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三是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四是脑血管病的预防和康复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很高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研究人员正在开展大量的研究,以深入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基因研究揭示了一些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的遗传变异。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临床研究则帮助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得疾病能够更早被发现和诊断。药物和手术治疗的进展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
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基因研究: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将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个体在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易感性。这将帮助我们开发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2. 大数据应用:随着健康信息技术的发展,收集和分析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将成为可能。这些数据可以用于预测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支持。
3. 肿瘤抑制基因研究:肿瘤抑制基因在心脑血管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4. 新型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治疗。这些新技术有望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能力将不断提高,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多希望。
脑梗相关文献
摘要:
1.脑梗的定义和危害
2.脑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脑梗的诊断和治疗
4.脑梗的预防和康复
5.脑梗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方向
正文:
脑梗,也称为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的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而死亡。脑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轻者可能会导致偏瘫、失语等症状,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脑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从而使得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梗的发生。
诊断脑梗主要依赖于头颅CT 或头颅MRI 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则主要包括急性期的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康复期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发生脑梗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预防脑梗的发生,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已经发生过脑梗的患者,积极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再次发作。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发展,脑梗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新型抗
血小板药物、血管内治疗技术等。
神经简史:脑小血管病发展史
脑小血管病(CSVD)系指病理改变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的一组疾病。近年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与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等密切相关。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和欧洲卒中会议提出“小血管病引发大问题”的观点,使脑小血管病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对脑小血管病的发现与发展历程进行综述。
脑小血管病并非单一疾病,系指颅内小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受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动-静脉吻合、小静脉、微静脉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等。在影像学技术尚未发展普及时,医学家们对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尸体解剖结果,由此可见神经解剖学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飞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对脑血管病(包括颅内大血管和小血管病变)的诊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检查发现颅内小血管病变成为脑小血管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最早关于脑小血管病的描述源自19世纪90年代,临床主要见于持续时间短、预后良好的轻型脑卒中(面瘫、构音障碍、肢体偏瘫、感觉异常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尸检可见孤立性或散发性分布于基底节和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或脑室周围大面积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偶可见微出血等,常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此类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尸检未见明显颅内大血管病变,病灶多位于小血管供血区。由此认为,脑小血管病多是由于颅内深穿支动脉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等。此后,不断有学者发现与颅内小血管病变相关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2010年,Pantoni根据发病机制将脑小血管病分为6种类型:(1)小动脉粥样硬化性。(2)散发性和遗传性淀粉样脑血管病(CAA)。(3)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4)炎症或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5)静脉胶原病。(6)其他小血管病。尤以前3
脑血栓-论文
引言
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血管内的血液凝块阻塞了脑血液供应的主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这种疾病会导致脑部缺血或卒中,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脑血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脑血栓的病因
脑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长期存在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壁损伤,增加形成血
栓的风险。
2.高血脂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易导致血
管内脂质沉积,促进血栓形成。
3.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壁,并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血栓形
成。
4.高纤维蛋白原水平: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5.血液流动状态异常:如心房颤动、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会促进血栓形
成。
脑血栓的临床表现
脑血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以下几种症状最常见:
1.头痛:脑血栓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头痛,甚至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2.肢体无力:脑血栓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身体一侧的肢体无力或麻
木的情况。
3.语言障碍:脑血栓发生在左侧脑部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困难或难
以理解他人讲话的情况。
4.视力问题:脑血栓可能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问题。
脑血栓的诊断
脑血栓的诊断通常需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磁共振成像(MRI)、经颅多普勒超
声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血流状态以及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2.血液检查: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等指标来判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综述-神经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依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结果显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第3位的原因[1].脑卒中是致死率最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造成60岁以上人群的第2大原因,15至59岁人群的第5位原因[2].2/3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脑卒中已经成为主要的原因[3],为患者家庭乃至全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加之西化的生活方式对疾病模式的影响等,造成脑卒中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了解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掌握组群和地区中的脑卒中高风险特征,并由此推进脑血管病的预防指导,文中回顾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特点现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现阶段进行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脑卒中管理的未来方向。
脑卒中发病率
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病率呈多元化,有3项相似的回顾性研究对1980年以来中国不同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户进行了调查。第1项:1983年完成了首个以社区为基础的中国6座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4],调查对象来源于6座城市的63 195例样本,结果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9/10万人(表1)[5],第2项:于1985年完成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了21个省份的22个农村地区,样本总数为246 812例,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85/10万人(表1)[6].第3项:1987年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道显示,最低的平均总脑卒中发病率为115.61/10万人[7], 低于上述2项研究报道。各报道的发病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样本难于管理和保证数据。
中国心脑血管病流行现况及防治进展
总体来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持续上升,导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加重。但同时,中国在社区人群心血管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是在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实际成效。自本世纪初以来,导致国民死亡的头号杀手-脑卒中死亡率增长趋势明显趋缓,并于2009年前后出现年龄标化死亡率拐头向下趋势。本文就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情况,主要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概况,以及社区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进展做一个概况性介绍如下。
1 心脑血管病发病、患病与死亡情况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长期缺乏全国性监测数据,主要是冠心病的诊断难度比较大、费用高,很难在社区人群中开展队列监测。最近一项基于人群的脑卒中长期监测研究一一天津大脑研究[1] 启动于1985 年,共入选了15438 名城镇居民,每年对脑卒中事件和死亡进行登记。由于199
2 年有了成熟的影像技术,为此,研究者分析比较了1992年〜1998年、1999年〜2005及2006年〜2012年间首发脑卒中的情况。结果显示,上述三个时间段年龄校正的首发脑卒中平均年发病率分别为1245/10 万、1900/10 万和3182/10 万,由此计算脑卒中发病率每年增加65%,45 岁〜65 岁男性发病率每年增加12%。
根据2008 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中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结果显示[2]:城市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159%。,农
村为48%。,城乡合计为77%。,据此测算中国大陆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人数约为103159 万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多年来依据以往的调查测算中国脑卒中患者人数至少700 万[3] ,近年来各地开展的局部调查数据提示中国脑卒中患病人数持续增加,认为这一患病人数是严重低估的。最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完成了一项全国脑卒中调查,调查结果仍未发布,估计700 万的患病人数会得到刷新,有可能出现患病人数倍增的结果。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您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止中国有很多,在全球都是非常多,目前是全球发表率、死亡率都占首位。
从上世纪20-30年代开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就逐年上升,之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开始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近十多年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对于生活方式的注意和健康理念的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呈下降的趋势。
但是,在中国,由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还不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增长的势头更猛。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总体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有关系的。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久坐生活方式的盛行。在原来生产力较落后的时候,人们以体力劳动为主,久坐只是少数人士的福利,而现在随着现代化办公方式的普遍盛行,人们基本上都是在坐着办公。而久坐对于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不但影响颈椎、腰椎等骨骼系统,也影响心脑血管系统,会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而这些疾病,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会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饮食习惯。在中国人终于解决了13亿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人民的饮食迅速的从能量不足的状态,转化到了能量过剩的状态,而摄入过多的能量,随之而来的就是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也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
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吸烟。中国的烟民的总量和比例都是非常高的,而吸烟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第四个重要因素是空气污染。随着空气污染的越来越严重,对于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证明,空气污染和心
神经外科的未来发展重点规划
1. 引言
神经外科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承担着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外科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本规划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发展方向,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神经外科发展趋势
2.1 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神经外科也不例外。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融合,神经外科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病理生理特点进行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2.2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未来,神经外科将加大对微创手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3 人工智能辅助
人工智能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手术机器人、智能辅助诊断等。未来,人工智能将在神经外科诊疗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降低误诊率。
2.4 跨学科合作
神经外科疾病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如神经生物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未来,神经外科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全面诊疗服务。
3. 神经外科重点发展方向
3.1 神经系统肿瘤
神经系统肿瘤是神经外科的一大挑战。未来,神经外科将重点关注神经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精确分期和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2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神经外科将致力于研究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救治,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现状与发展
本文原载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年第11期
早期救治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根据AIS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动态演变过程,其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使阻塞血管再通和恢复脑缺血区域的再灌注。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发病4.5 h内采用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是治疗AIS的首选方法[1,2]。但是,由于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在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并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非常有限(只有不到3%);同时静脉溶栓对合并有大血管闭塞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效果不佳,其再通率较低,例如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率约30%,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仅6%[3]。鉴于静脉溶栓存在的不足,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致力于AIS血管内治疗的探索。
一、AIS血管内治疗存在的争议
2012年起血管内治疗在AIS中的应用研究逐年增加[4]。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3篇阴性结果的研究:(1)卒中介入治疗Ⅲ期(IMSⅢ)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3期临床试验,比较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与单纯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预期入组900例合并有大血管闭塞表现或证据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为3个月的临床预后,但该研究在入组656例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组434例,单纯静脉溶栓组222例)时,因为主要终点事件无法显示出2组患者的显著差异,故提前终止了研究[5]。(2)SYNTHESIS Expansion试验随机将362例发病4.5 h内的AIS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动脉溶栓碎栓、机械取栓或两者结合)和单纯静脉溶栓组,比较3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显示2组间神经功能良好率、致死或非致死性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没有显著差异,血管内治疗不优于标准治疗[6]。(3)MR RESCUE试验将发病8 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