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37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探讨联系的种类和表现形式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表现形式1.4 教学资源教学PPT:展示联系的定义、特点和案例案例材料:提供具体的案例供学生分析1.5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2. 讲解:介绍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3. 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联系的表现形式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2.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区分和应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2.4 教学资源教学PPT:展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定义、特点和案例案例材料:提供具体的案例供学生分析2.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种类2. 讲解:介绍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3. 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区分和应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3.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介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区分和应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3.4 教学资源教学PPT:展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定义、特点和案例案例材料:提供具体的案例供学生分析3.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种类2. 讲解:介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3. 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区分和应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四章:原因与结果4.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并能够分析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事物的普遍联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事物的普遍联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介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对话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来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探究法: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研究中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思考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如何体现的?2. 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0分钟)教师通过利用白板、幻灯片等教具,讲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1.什么是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如何体现的;3.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理论。
3. 探究科学研究中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应用(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组,通过学生自己集思广益,发表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探究和分析。
其中科学研究中的事物普遍联系的应用作为本次任务之一,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来体现事物的普遍联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作用。
4. 交流讨论和总结(1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1.小组展示;2.了解实际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3.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中其他事物普遍联系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采用了讲授法、对话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听到知识的讲解,而且能够通过对话和探究来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结合实例和任务,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对事例的分析中,贯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树立辩证思维能力,并能以此来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学法指导: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树立辩证思维能力,并能以此来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预习导学(认真阅读教材p54-p57,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标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合作探究探究一:《蝴蝶效应》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事物联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概念。
2. 联系的种类和特点。
3. 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事物联系的内在规律。
2. 联系在复杂问题中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实例或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或案例,引发学生对事物联系的思考,如“蝴蝶效应”。
2. 新课导入:介绍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解释联系的种类和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事物联系的内在规律,如因果关系、相互作用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或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事物联系的理解和应用。
6. 练习与思考:布置一些练习题或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8. 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9.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对学生对事物联系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清晰明了地讲解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看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引言事物是世界上无处不在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但是,这些事物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阐述为什么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什么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无论是生物体、物体还是概念,它们之间都可能存在着普遍联系。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例子生物体之间的联系生物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例如,在自然界中,植物依赖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
而动物则通过摄取植物的能量来生存。
这种相互依存的联系可以被看作是生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
物体之间的联系在物理学中,物体之间也存在着普遍联系。
例如,万有引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形式。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而这种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这意味着无论是地球上的苹果掉落到地面上,还是行星绕太阳运动,都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
概念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例如,在哲学领域中,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概念。
因果关系指的是一件事物的发生和另一件事物的发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于解释事件的发生、自然界的运行等。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因为什么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呢?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三册事物的基本定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第三册事物的基本定义。
第三册事物是指一种独立存在且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的事物。
因此,第三册事物本身就是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而存在的。
这种联系使得第三册事物参与到了整个事物网络中,成为普遍联系的一部分。
第三册事物的作用第三册事物在事物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与其他事物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还可以通过这种联系传递能量、信息和影响。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课件www.5y 第一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法指导】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事物间的关系。
【导学检测】常考考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①、相互②的关系。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③是互相联系任何事物都与④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⑤整体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
人们⑥联系、消灭联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⑦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其体联系。
⑧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具体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注意分析一事物向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分析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因果联系;分析事物整体与局部的联系。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
”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B.离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c.联系是客观的,人不可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D.联系是普遍的,看到这一点就能正确认识事物3、“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区,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由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互相‘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尤其是模仿他处不落因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联系的概念;明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道理;初步理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教学重点】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联系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三自一导”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
那么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呢?这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学习的问题。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0页。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师:学习这一框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联系?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请同学们注意听歌词。
(放录音:歌曲“说句心里话”,优美的旋律在教室里响起。
)师:“说句心里话”这首歌,词美、曲美,歌唱家唱得更美,因而深受我们的喜爱。
她唱出了当代军人的心声,赞颂了当代军人的情怀。
请问同学们,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用歌词回答。
生:因为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因为常思念梦中的她。
(学生笑)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因为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妈妈,还有梦中思念的她。
按说他该好好在家中孝敬父母,爱妻怜儿。
但他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呢(用歌词回答)生:因为他更加懂得有国才有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而没有了祖国也就没有家。
师:同学们回答得好。
没有了祖国便没有家。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为军人的“我”正是有了对妈妈、对她,对家、对国的爱才来当兵的,反过来,也正是有了她们的支持“我”才能够出来当兵。
高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包括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2. 让学生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了解联系的客观性。
3.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联系的客观性。
2. 教学难点: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联系的客观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联系的概念。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联系。
2. 讲授新课:讲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联系的客观性。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4. 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联系的客观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答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教学重难点,可以采用多次讲解、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八、教学拓展本节课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社区或大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事物的普遍联系。
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联系相关的前沿学术论文或书籍,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联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事物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存在联系。
3.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等。
4.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 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定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
2. 教学难点: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事物联系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联系的客观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事物联系的定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自然界中的生态链、人类社会的发展等,让学生认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4.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如“身边的联系”、“联系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调查社会现象等,体验联系的客观性。
六、教学拓展:1.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发展是联系的必然结果。
2.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联系是矛盾的表现,矛盾是联系的动力。
3. 联系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联系的基础,联系指导实践。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事物联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1.2 教学内容事物的定义与特性联系的概念与特点事物与联系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事物的定义与特性,联系的概念与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事物与联系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事物?什么是联系?1.4.2 讲解讲解事物的定义与特性。
讲解联系的概念与特点。
1.4.3 互动引导学生讨论事物与联系的关系。
1.4.4 总结总结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
第二章:自然界的事物联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事物联系的实例。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事物联系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事物联系的实例2.3 教学方法举例法:通过具体的自然界实例讲解事物联系。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联系。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有哪些事物联系的实例?2.4.2 讲解举例讲解自然界中事物联系的实例。
2.4.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联系。
2.4.4 总结总结自然界事物联系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事物联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中事物联系的实例。
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事物联系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中事物联系的实例3.3 教学方法举例法:通过具体的人类社会实例讲解事物联系。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人类社会中的事物联系。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中有哪些事物联系的实例?3.4.2 讲解举例讲解人类社会中事物联系的实例。
3.4.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人类社会中的事物联系。
3.4.4 总结总结人类社会事物联系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章:科学技术的事物联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领域中事物联系的实例。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事物联系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科学技术领域中事物联系的实例4.3 教学方法举例法:通过具体的科学技术实例讲解事物联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认识到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
2. 教学难点:联系的普遍性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介绍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的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六、教学环节1. 联系与孤立:分析联系与孤立的概念,理解联系对于事物发展的重要性。
2.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探讨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区别和作用,认识内外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3.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区分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了解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七、教学案例1. 社会案例:分析社会现象,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解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下面我主要通过以下七个方面来分析我对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教材内容,我是这样分析的,本框题涉及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特征之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联系的方法论,并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掌握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以下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让学生熟透联系的两层含义和学会列举生活中的有关联系的具体实例;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堂中我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习中,并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增强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的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新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我设置了以下教学重点1.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因为这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理论基础,也是高考常考点。
2.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
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至于难点,我认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比较复杂,似乎矛盾,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学情从宏观上看:我们三十三中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好,经过第一课的学习,都对哲学知识有一定的储备,而且高二的学生,心智都有发展;但他们都不够成熟,加上90后的他们生活阅历少,对人生的认识还不全面。
具体上看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备其知识体系。
五、说教学理念我主张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回归生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学法和教法针对本课,我主要通过设问置疑,让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学习联系的含义及其表现,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哲学来源于生活就应该回归生活,因此我想培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来分析生活事例,而这方法本身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最好诠释。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教案标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其重要性;2. 掌握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展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为什么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很重要?2. 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水和植物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
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动物、食物、交通工具等。
2. 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找出他们选择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列出相关的例子。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他们所发现的普遍联系。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提供更多的例子,如科技与社会的联系、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等,并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
3.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挑战。
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促进事物之间的更好联系和发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2. 收集学生列出的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例子;3. 评估学生在展示中的表现和讨论的深度。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思考;2. 小组分组表和讨论记录表,用于组织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记录他们的研究成果;3. 板书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引导讨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场所或展览,以进一步加深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理解;3. 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研究项目,探索特定领域中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撰写报告或展示结果。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事物联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和处理事情。
二、教学内容:1. 事物的普遍联系:概念解释、实例分析。
2. 联系的类型: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3.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存在不受主观意志影响。
4. 联系的多样性: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各有特点。
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指导。
三、教学重点:1. 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类型。
2. 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3.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2.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各有特点,需要具体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概念、分析实例、阐述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系的观察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4. 实践作业法: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关键概念、图片和实例的课件。
2. 教学材料:准备相关的文章、案例和问题。
3. 投影仪:确保投影仪正常工作。
4.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气候变化影响农业产量,引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
3. 分析实例:通过具体案例,如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说明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联系的观察和理解,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
5. 分享成果: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7. 布置作业: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理解和接受程度。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反思正镶白旗第二中学:王丽萍2009年9月22日下午,在我校高二78班中,我结束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活动,据同学们课上的表现和评委们的目光,我感觉这节课上得相对平时来说还不错。
课后,我又认真地回顾了我的教学,并仔细地研究了我的教学过程。
在一遍遍地反思中,我对教学中长期困扰我的“如何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真正地“活”起来?”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我认为在课堂学习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主动学习,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师对教学的引导与调控。
具体来说,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我认为这个“学习情境”一个是课堂氛围的创设,一个就是学习知识的思维情境创设。
首先是课堂氛围的创设。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上课的题目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前,我先在回顾上课知识的基础上,引出了这一课要学的内容,,并提出“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教材第二课就是讲述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这样同学们的思维活动就会积极,探究问题就更加踊跃了。
这堂课就在这种愉快活跃的氛围中度过,同学们表现相对比较积极主动。
其次是思维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内容是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采用了音像资料切入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图片资料思考问题。
我给学生设置了一组中美关系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几代中美领导人会晤、交流的图片,很快理解了联系的含义,这样学生思维很快进入课程情境,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起来,有利于整个学习进程的开展。
二、自主学习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联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1)含义:(2)主要表现: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客观性(1)含义:是指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所强加的。
(2)表现:第一,人们不能凭空创造联系。
第二,人们不能任意消灭固有的联系。
4、联系的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核心探究1、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已经9年多,结果是什么呢?伊拉克国内政局持续动荡,流血冲突不止,部落斗争不断。
对伊拉克的邻国约旦、土耳其、科威特等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甚至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这体现了什么?结论: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国内)。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邻国)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2、一女大学生求职总被拒之门外,并非因其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她姓“裴”,与“赔”同音,老板纷纷敬而远之。
《古人吃饼的故事》,只吃第7张饼,不吃前6张饼。
结论:联系具有客观性。
第一,人们不能凭空创造联系。
第二,人们不能任意消灭固有的联系。
3、十年前,异地人们之间进行交往主要是靠彼此通信,而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住宅电话的普及,手机用户的增多,人们之间的联系就显得比原来方便和快捷得多了。
特别是近些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通过上网发信、发贺卡、聊天、娱乐、采购、看病、学习、工作等,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难怪有人惊叹:“地球村”的时代来到了!结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决不是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案)课题名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联系的含义,并结合联系普遍性的学习,培养从事物内部联系和事物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事物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学习,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理解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重点联系的三个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的问题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内容摘要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联系的含义、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谈话式、讲解式(辅)课前准备1 查阅网络资料;2 自制3D动画效果;3自制投影片;4自拍数码图片学生现状学生初学哲学,知识储备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哲学的高度抽象,增加了学习难度。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板书设计:联系是联系的含义用联系的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序:播放环保宣传片《拯救地球》(目的是引出“事物普遍联系的”这一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 教师导入本框主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观点,科学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那么,客观物质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静止、杂乱无章的,还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有规律可循的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