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张义镇高原夏菜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3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凉州区县域经济发
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07.06
•【字号】凉政发〔2018〕175号
•【施行日期】2018.07.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凉州区县域经济发展规
划》的通知
凉政发〔2018〕175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单位,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各工业园区管委会:现将《凉州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
2018年7月6日附件:凉州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字体:小大】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凉州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一、凉州区基本概况凉州区现辖19镇18乡,2个开发指挥部,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人口101万,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
有汉、回、蒙、藏等25个民族,为武威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凉州区的发展日新月异,凉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璀璨的明珠。
“十五”时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43亿元增加到95.2亿元,年均增长11.49%,实现了比"九五"时期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人均生产总值由4315元增加到9415元,年均增长16.69%。
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5502万元增加到31927万元,年均增长4.59%。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31:26:43调整为24.6:37.3:38.1。
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善,呈现出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活跃的良好发展态势。
企业集群逐步壮大。
区内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有荣华、皇台、莫高3家上市公司。
现已形成了以皇台集团、荣华集团、莫高集团、武酒集团、陇海陶瓷、爱雅纺织、益民食品、红太阳面粉厂、金蛙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酒类酿造、玉米淀粉、调味品加工、小麦面粉饲料加工、亚麻纺织、农机制造、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主要工业产品有白酒、啤酒、葡萄酒、淀粉、熏醋、酱油、味精和原煤、水泥、地毯、化肥、皮革、亚麻纱、花岗石板材等2000多种。
食品工业已成为地方工业的主体,白酒、啤酒、葡萄酒、熏醋、味精等产品荣获优质产品称号,享誉中外。
工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其中武威城东生态工业园区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是投资者创业的理想场所。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张义镇基本情况简介张义镇地处石羊河上游,祁连山南麓生态水源涵养林边缘地带,平均海拔2100-2800米,属寒冷半干旱冷湿润山区,距武威城区62公里。
2004年8月撤乡并镇,将原张义镇、中路乡、上泉乡合并为张义镇,全镇辖26个村委会,185个村民小组,10018户,43221人。
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28公里,镇域面积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633亩,其中水浇地21654亩,人均占有水浇地0.47亩。
境内光照富足,温差较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特别适宜于大面积种植人参果、洋芋和中药材,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张义镇历史悠久,在汉朝为张掖县驻地。
始建于北凉王沮渠蒙逊时的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02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梯古雪”为凉州八景之一,被称为天梯山石窟姊妹窟的观音山石窟,出土王莽时期的铜币铜镜的沙金台汉墓群,发现西夏文的小西沟修行洞,这些都是重要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和以说唱形式表现的佛教经变文(当地亦称宝卷),已被中国遗产研究中心列为保护对象,现整理出的宝卷有10余部,民歌70余首。
除宝卷与民歌外,当地还流传有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道歌子。
在天梯山西面山中的阿灵寺遗址周围,现仍遗存有许多藏文、西夏文、汉文的石刻文字,均有相当重要的考古价值。
由于张义悠久的历史文物、灿烂的古代文化,2008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
近年来,在市、区领导关心指导下和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张义镇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围绕“结构调整、项目带动、移民搬迁、劳务输出、班子建设”五条路子,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参果、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畜牧养殖等产业。
目前,全镇建成以人参果种植为主的日光温室4729亩,养殖暖棚2583亩,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每年均保持在2.4万亩和4500亩左右,形成了澄新、中路、石头坝、上泉等规模养殖村,主导产业创造的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种植生产的“天梯山”人参果已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扩面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7.13•【字号】凉政办发〔2020〕110号•【施行日期】2020.07.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扩面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区直有关部门:《凉州区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扩面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7月13日凉州区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扩面行动实施方案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切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根据《凉州区抓基层党建“八项行动”实施意见》(凉办字〔2019〕176号)有关要求,全力推进“2434”产业扶贫凉州模式,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和扶贫互助协会退回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凉州区实际现状,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以全力推进“2434”产业扶贫模式为切入点,以支持发展农业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和扶贫互助协会退回资金,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的合作发展模式,在确保扶贫资金风险可控,村集体每年5%保底收益有保障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发展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多方共赢,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助推脱贫攻坚。
二、工作目标将产业扶贫资金1亿元投入武威市凉州区金希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投入资金的5%向村集体支付保底收益。
在用足用活2019年度50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实施村集体经济提升扩面行动,确保82个贫困村和118个有贫困人口的村,每村每年获得集体经济收益2万元以上。
三、实施步骤(一)下达资金计划,签订用款协议。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方案工作小组2018年04月目录一、项目提要 (4)(一)项目名称 (5)(二)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5)(三)项目运营负责人 (5)(四)规划编制单位及编制负责人 (5)(五)项目建设地点 (5)(六)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5)(七)投资与资金筹措 (6)(八)经济效益分析 (6)(九)规划分年度实施目标 (7)(十)运行机制 (7)二、项目区概况 (7)(一)项目区的提出及建设现状 (7)1. 项目的立项背景 (7)2. 项目区建设现状 (8)(二)自然资源概况 (9)三、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0)(一)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0)1. 规划的指导思想 (10)2. 规划的基本原则 (10)3. 项目区建设标准 (10)(二)规划水平年度与目标 (11)1. 规划水平年度 (11)2. 规划的具体目标 (11)四、项目区的布局与功能 (12)(一)项目功能分区及评价 (12)(二)项目区内各功能区的布局 (13)五、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 (16)(一)项目区建设内容 (16)1、有机蔬菜生产区 (16)2、花果苗木种植园 (16)3、畜禽养殖区 (17)4、水产养殖区 (17)5、农产品加工园 (17)6、休闲观光旅游区 (18)(二)项目区生产的技术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有机蔬菜生产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花果苗木种植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畜禽养殖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水库养殖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项目区建设方案的技术评价 (19)1. 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19)2. 规模的合理性评价 (19)3. 时序的合理性评价 (20)六、组织领导及运行机制 (20)(一)项目区组织领导 (20)(二)项目执行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的关系 (20)七、总体规划实施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26)1. 组织保证 (26)2. 技术支撑 (26)3. 政策扶持 (27)八、结论与建议 (27)古城国家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一、项目提要(一)项目名称古城国家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二)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区建设单位:宁夏精英众合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兴宗(三)项目运营负责人项目运营负责人:马振强(四)规划编制单位及编制负责人规划编制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优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编制负责人:张利群侯彪(五)项目建设地点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古城皇甫谧村精英庄园(六)项目总体建设目标通过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在项目园区进行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建设和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建成以大棚蔬菜瓜果、苗木花卉为基础,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核心,生态餐厅、生态养殖、科普教育、农耕文化等多元化发展,同时具有引进、示范、推广、加工以及流通等多种功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标准的旅游休闲农业园区。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2019年以水促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2.11•【字号】凉政办发〔2019〕26号•【施行日期】2019.0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2019年以水促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的通知凉政办发〔2019〕26号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凉州区2019年以水促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2月11日凉州区2019年以水促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为深入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学合理配供有限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快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步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现结合我区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库调蓄能力,因地制宜提出以水促种植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确保种植结构调整调得下、稳得住、有效益、可持续,助推全区农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原则(一)坚持用水总量目标控制的原则。
坚守用水总量宏观控制目标底线,保证完成向下游调水任务,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
(二)坚持供水向高效益作物倾斜的原则。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枯水年份,优先向低耗水高效益作物供水,限制或推迟向高耗水低效益作物供水,促进农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三)坚持种植结构调整需水要求与水资源自然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充分考虑上游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地表水调控能力有限的因素,把水情预测、水库防洪、供水管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9.05•【字号】凉政办发〔2019〕173号•【施行日期】2019.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正文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实施方案》的通知凉政办发〔2019〕173号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凉州区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9月5日凉州区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助力产业扶贫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206号),深入推进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目标,以现有农业产业为依托,以传统优势产品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强品质、外塑品牌,着力打造区级农产品公共品牌(品牌名称待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真正走出一条“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
适应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高端化趋势,突出商品属性,发挥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品牌培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二)坚持政府推动,协同共建。
加强政府对品牌培育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强化财政扶持,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形象塑造和宣传推介,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
物流工程与管理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经济与管理2021年 第4期 第43卷总第322期doi :10.3969/j.issn. 1674 -4993.2021. 04. 041榆中县高原夏菜发展的SWOT 分析**【收稿日期】2020-11 -07*基金项目:兰州高原夏菜主产区尾菜循环利用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研究,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青年导师扶持基金),GAU —QDFC —2018—18【作者简介】邵月花(1995-),女,甘肃榆中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谈存峰(1978—),男,甘肃榆中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
□邵月花,谈存峰(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榆中县盛产高原夏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高原夏菜的生长提供了种植基础。
近几年,榆中县高原夏菜呈现种植面积增加、年产量上升、品种增多的现状,发展成为榆中县的支柱产业。
文中依据榆中县高原夏菜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 分析榆中县高原夏菜在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列出SWOT 分析矩阵。
通过SWOT分析中的劣势和挑战提出了四种战略对策,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利用机遇,避免威胁,推动榆中县高原夏菜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榆中县;高原夏菜;SWOT 分析【中图分类号】F25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4993(2021 )04 -0146 -04SWO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uzhong County Highland Summer Vegetables□ SHAO Yue - hua,TAN Cun -feng(College of Finanee and Economic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Abstract] Yuzhong county is rich in highland summer vegetables ,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provide the planting basis for the growth of highland summer vegetables. In recent years , Yuzhong county * s highland summervegetables has shown an increase status quo in planting area , annual output and varieties , and has become the support industry ofYuzhong count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Yuzhong county ' s highland summer vegetables , and uses SWOT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Yuzhong county ' shighland summer vegetables , and lists SWOT analysis matrix. By analyzing the dis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in SWOT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 which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 make up the disadvantages , take advantage of opportunities and avoid threats , thu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land summer vegetables inYuzhong county.[Key words] Yuzhong county ;highland summer vegetables ;SWOT analysis1榆中县高原夏菜发展的现状高原夏菜是生长在夏季气候干冷的高原上的一种蔬菜的 统称,又被称为冷凉蔬菜,常见的种类有花菜、甘蓝、娃娃菜、辣椒、苦苣等⑶。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8.29•【字号】凉政办发〔2018〕230号•【施行日期】2018.08.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凉政办发〔2018〕230号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为全面做好全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工作的新格局,现将《凉州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8月29日凉州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为提高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决定在全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以下简称“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重要意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广大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下,我区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亟待解决。
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以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化服务市场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机制,共同打造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优质粮食工程”(2018-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5.08•【字号】凉政办发〔2019〕96号•【施行日期】2019.05.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优质粮食工程”(2018-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凉政办发〔2019〕96号区政府有关部门:《凉州区“优质粮食工程”(2018-2020年)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5月8日凉州区“优质粮食工程”(2018-2020年)实施方案根据《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关于在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通知》(财建〔2017〕290号)、《财政部、粮食和储备局关于完善“优质粮食工程”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建〔2018〕581号)和《省粮食和储备局、财政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优质粮食工程”(2018—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甘粮财〔2018〕50号)文件精神,结合凉州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优质粮食工程”涵盖“中国好粮油”行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粮食产后服务体系3个子项,全省“优质粮食工程”分三年建设,2018年开始,2020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凉州区“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实施主要内容(一)中国好粮油行动(总投资506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519.8万元;省级财政补助810.3万元;区级财政配套917万元;企业自筹1818.9万元。
)1、2018年建设计划。
一是争取50个放心粮店作为线上线下“好粮油”销售渠道,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合紧密合作,开设“好粮油”专栏链接;二是争取在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设立“好粮油”专柜9个,在居民社区设立优质粮油门店,在住宅小区和商务楼宇设置自助销售设备6个,进行APP开发及网站及服务器配套系统建设;三是完成凉州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具体建设方案评审和核定,落实当年实施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自筹资金配套到位,开始“中国好粮油”示范县行动前期相关工作。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9.27•【字号】凉政办发〔2018〕274号•【施行日期】2018.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通知凉政办发〔2018〕274号区直有关部门、各镇人民政府:《凉州区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已经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9月27日凉州区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精神、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精神和区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切实把全市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旅游扶贫主战场和生力军作用,加快贫困乡村精准脱贫步伐,根据《武威市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工作一系列最新决策部署,以推进深度贫困镇村脱贫攻坚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来抓,以深度贫困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重点,切实落实扶持政策,加强规划指导、产业培育、人员培训、宣传推广,大力推进“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和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旅游扶贫模式,推动贫困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二、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精准发力。
在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集中向贫困镇村倾斜,切实改善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解决影响发展乡村旅游的各项短板。
(二)突出重点,分批实施。
结合扶贫攻坚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选择具有良好旅游资源的贫困村作为旅游扶贫重点村,因地制宜,精准施力,分批推进,确保旅游扶贫取得实效。
高原夏菜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黄爱珍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9期黄爱珍(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项目服务中心,甘肃武威 733299)摘要:夏菜是我国高原地区发展农业的重要类型,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而在实际发展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就高原夏菜发展问题及对策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高原夏菜;发展问题;发展对策0 引言高原夏菜是我国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类型,是该区域生产的优质蔬菜类型的组合,也是我国高原地区发展经济的关键方式。
在具体发展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夏菜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此,即需要能够积极做好存在问题把握,以科学对策的应用提升夏菜产业发展水平。
1 存在问题1.1 生产环节问题在生产当中,在品种种类方面存在不足。
在高原地区,虽然夏菜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且具有较好的品质,但同全国市场需求相比,还是存在着品种单一以及种类少等问题,对市场开拓产生了制约。
1.2 缺少品牌意识在实际发展中,部分种植户在品牌观念方面存在落后的情况,在生产中只注重产量、在质量方面存在忽视情况,没有对产品进行精选以及分级处理。
目前从事蔬菜经营的企业更多以贮运以及冷藏为主,没有直接面对终端市场。
在销售方式方面,更多的依靠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在主动营销方面存在不足。
种植户具有较强的小农意识,无法形成较强的品牌推广力。
1.3 加工水平落后地区龙头企业的实力弱、规模小,没有同生产基地保持紧密的连接,在整体产业链条方面存在较为松散的情况,缺乏整体竞争力,无法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同时,在夏菜加工水平方面存在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当地不高,并因此对夏菜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1]。
2 应对措施2.1 加强结构调整要根据分类指导、集成应用以及因地制宜的思路,积极扶持高质量、高效益、高标准示范基地,全面推进。
要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做好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做好特优品种的培育,积极做好脱水蔬菜、膨化蔬菜以及速冻蔬菜产品的开发,保证蔬菜品种具有销量对路的特点。
河西走廊高原夏菜发展的思考祁复蓉; 张学斌; 刘华; 周亚婷【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9(000)011【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河西走廊; 高原夏菜; 问题; 建议【作者】祁复蓉; 张学斌; 刘华; 周亚婷【作者单位】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省上“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机遇,河西走廊高原夏菜发展迅速,变劣势为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蔬菜,已成为全省高原夏菜新起之秀。
蔬菜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五化”大格局,高原夏菜已成为甘肃农业最具特色、最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知名农业品牌,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产业,脱贫攻坚的主抓手。
一、发展现状据业务数据统计,2018年底全省蔬菜播种面积894.2万亩,产量2 661.4万t。
其中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698.4万亩,产量约1 822.7万t,分别占全省蔬菜的78%和68%,已成为全省种植业增收的主渠道。
河西五市高原夏菜播种面积约118.5万亩,产量420万t左右。
各地依据气候特点和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主要以花椰菜、西兰花、娃娃菜、菜心、荷兰豆、洋葱等为主的冷凉型蔬菜30类2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东南沿海60多个城市,还出口哈萨克斯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二、发展成效(一)政府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政府对蔬菜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扶持措施多样,对当地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省企业和合作社,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引进以金昌金从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扬州朝晖公司、香港文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进行菜心、菜薹、有机甘蓝、食用菌等冷凉型蔬菜规模化订单生产。
二是整合资金进行重点扶持。
政府通过整合措施,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益,将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
永昌县整合1 000万元重点扶持高原夏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建造24万方蓄水池,满足2 000多亩蔬菜越夏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
武威市凉州区张义山区异地搬迁中存在问题综述
杨德福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14(0)16
【摘要】本文针对张义山区群众搬迁下山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总页数】2页(P73-73,75)
【作者】杨德福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杂木河水利管理处,甘肃武威 7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4
【相关文献】
1.武威市凉州区张义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现状与发展浅析
2.浅谈武威市凉州区低压管灌在实施中存在问题以及设计要点
3.浅淡凉州区张义镇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4.浅谈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虎目沟流域综合治理
5.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爱的阳光——记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常水小学教师李晓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作者:王新民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9期摘要:2003年榆中县被确定为全国第2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县。
由于榆中县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品质优良、安全、上市时间恰当,正好弥补南方夏季蔬菜市场的空缺,拉动市场经济的同时使农民增加了收益。
本文通过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促使该产业更快地发展,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关键词:高原夏菜;经济效益;榆中县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315-02高原夏菜现在是甘肃省榆中县农业生产发展中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支柱产业之一。
它利用黄土高原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气候条件,在海拔1600-2400m的农业区,生产优质夏季蔬菜,用来补充东南沿海地区淡季蔬菜空缺,市场竞争力很强。
一、榆中县高原夏菜发展背景及现状榆中县地处兰州东郊,属城郊型农业区。
早期以小麦、玉米、洋芋等种植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明显。
引进推广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生产新技术之后,蔬菜种植面积和品种显著增多,蔬菜质量也逐年提高。
其中榆中定远镇的蒋家营村,来紫堡乡的冯家湾等首先采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生产技术[1]。
目前全县蔬菜产业已驶入良性发展,全县蔬菜的种植面积整体呈增长形式,1998年为4.8万亩,至2010年初已突破26万亩。
二、发展蔬菜种植条件1.自然条件适宜榆中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按自然条件可分为西南高寒冷凉区、中部丘陵川源灌溉区和北部旱作农业区[2]。
高寒二阴地处森林和高山草原地带,耕地主要分布于2000-2500m地域,土壤肥力较高,耕性好,水分涵养较好,夏季气温低,光照强,七月平均气温为13-18℃,生产冷凉型绿色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2.经济收益增加明显,农民积极性高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粮食和蔬菜种植面积比例的调整,蔬菜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收益明显,当地农民自发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蔬菜作物种植面积。
张义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凉州区张义镇高原夏菜发展规划(2011-2013年)》的通知有关村委会:《凉州区张义镇高原夏菜发展规划(2011-2013年)》已经凉州区农牧局及有关部门讨论通过,现将《凉州区张义镇高原夏菜发展规划(2011-2013年)》印发你们,请各村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全面推进我镇高原夏菜生产快速持续发展,实现我镇高原夏菜的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目标。
凉州区张义镇高原夏菜发展规划(2011-2013年)为充分利用张义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探索一条张义山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路子,区上决定在张义镇11个水浇地村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生产,现结合张义镇实际,提出高原夏菜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基本情况张义镇地处凉州区东南部的祁连山区,是石羊河流域重要的水土涵养地,辖26个行政村,185个村民小组,10018户,总人口43221人,总耕地面积12.9万亩,其中川区水浇地2.2万亩。
由于山旱地面积大,产量低而不稳,造成张义山区农民生活极度贫困。
2.2万亩川区水浇地虽然有灌水便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生产优势,但近年来大部分耕地仍然以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种植结构单一,产值较低,农业人均纯收入2098元,不到全区农业人均纯收入的1/2,多年来一直是省级重点扶贫乡镇之一。
目前,我区正在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项目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
在张义山区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生产,不仅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用水效益,而且可以加快山区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因此,建设张义山区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场前景分析高原夏菜种类繁多,主要品种有胡萝卜、萝卜、甘蓝、菜花、西兰花、西芹、娃娃菜、荷兰豆、甜脆豆等,大多属冷凉型蔬菜,生长最适温度在15~25℃之间。
我国东南沿海及中东部地区6~9月多台风、暴雨,高温、高湿使这些地区蔬菜生产受限,生活用菜需求量很大,而张义山区夏秋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高原夏菜生产。
张义山区春季气温回升慢,播种较晚,蔬菜大量上市时间正值6~9月,正好弥补东南沿海及中东部地区夏秋季蔬菜供应淡季。
张义山区独特的地理优势,生产环境洁净无污染,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雨量少,空气湿度小,蔬菜营养物质积累丰富,病虫害发生较轻,农药用量低,残留少,生产的蔬菜营养价值高、无污染、品质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优势条件1、具有良好的灌溉条件。
张义山区地处黄羊河水库上游,灌溉水为石羊河流域上游天然雪水,水源洁净,无污染,水质好,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川区水浇地常年有自流水灌溉,能够满足生产基地农业用水。
2、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
张义山区平均海拔高度2100米,年平均降水量275.6~416.6mm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15小时。
11个水浇地村组从东向西绵延26公里,海拔高度从2000至2600米呈梯度上升,有利于品种的多样化和区域布局,以及多种蔬菜的分期播种和梯次上市,延长产品采收上市期。
3、具有良好的产地环境。
张义镇东接312国道线,黄哈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电力设施配套完善。
11个水浇地村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盆地,区域内无工矿企业,土壤、大气、水资源等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洁净无污染,土壤富含有机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轻,是发展无公害、绿色高原夏菜的最佳区域之一。
4、具有一定的种植经验。
2004年,武威市祁连蔬菜公司将张义镇澄新、灯山等村认证为无公害高原夏菜生产基地,2005年,建立了500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重点种植了甘蓝、西兰花、菜花等,甘蓝亩产可达1-1.2万斤,亩产值3000-4000元,效益十分明显,是粮食作物的4-5倍。
因西兰花和菜花采收期短,没有实行错期播种,加之冷藏设施滞后,导致形成散花球,这为发展高原夏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5、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张义镇一直是省级重点扶贫乡镇之一,2009年被省上确定为扶贫开发省级试验示范区,根据《张义镇2009-2013年扶贫开发省级试验示范区五年规划》,张义镇将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
市、区两级政府在项目申报、资金投入、科技服务、流通体系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优化了蔬菜产业发展环境,为建设高原夏菜产业化生产基地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示范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张义镇11个水浇地村天然盆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和海拨梯度特点,梯次种植不同种类的高原夏菜,坚持示范引导、政策推动、效益带动,稳步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培育特色优势生产区。
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效应,积极扶持发展蔬菜冷藏、包装、加工、流通企业,大力培育合作经济组织,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张义山区高原夏菜生产快速持续发展,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数量、质量的要求,以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需求,追求效益最大化。
2、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生产的组织化水平,逐步发展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
以优良品种、种苗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要求,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不断扩大高原夏菜的基地规模。
品种结构由大众化到精细化逐步推进,先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低、销售面广的大宗高原夏菜,逐步向精细化、多样化、特色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三、发展目标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大力发展胡萝卜、萝卜、大白菜、甘蓝、紫甘蓝、菜花、西兰花、西芹、娃娃菜、荷兰豆、甜脆豆、结球生菜等高原夏菜。
其中2011年,生产基地规模达到4000亩以上,总产值达到144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10元以上。
2012年,生产基地规模达到7000亩以上,总产值达到28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30元以上。
2013年,生产基地规模达到1000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45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60元以上。
至2013年,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1处,蔬菜交易市场1处,恒温库1座,成立高原夏菜专业合作社1个,培育专业运销大户3户。
2011年建成生产基地4000亩,以黄哈公路和堡常公路沿线的11个水地村进行重点突破,以大白菜、胡萝卜、萝卜、娃娃菜、甘蓝、西芹为主,小面积示范推广白菜花、西兰花、荷兰豆等,引进苦苣、乌塌菜、大芥菜和抱子甘蓝新特高原夏菜进行试验示范。
在灯山、澄新、常水、中路和石咀村各建成连片100亩以上示范点1个;在堡子、张庄、石头坝、康庄、大庄和河湾村各建成连片50亩以上示范点1个。
2012年建成生产基地7000亩,以黄哈公路和堡常公路沿线11个水地村全面推广种植,品种以胡萝卜、萝卜、大白菜、甘蓝、紫甘蓝、菜花、西兰花、西芹、娃娃菜为主,逐步扩大荷兰豆、甜脆豆等的种植面积,进一步进行新特高原夏菜的示范性种植。
在灯山、澄新、常水、中路和石咀村各建成连片200亩以上示范点1个;在堡子、张庄、石头坝、康庄、大庄和河湾村各建成连片100亩以上示范点1个。
2013年建成生产基地10000亩,以黄哈公路和堡常公路沿线11个水地村全面普及种植,品种以胡萝卜、萝卜、大白菜、甘蓝、紫甘蓝、菜花、西兰花、西芹、娃娃菜、荷兰豆、甜脆豆、结球生菜为主,辅种油麦菜、毛芹、菠菜等叶菜,逐步扩大新特菜的种植规模。
在灯山、澄新、常水、中路和石咀村各建成连片300亩以上示范点1个;在堡子、张庄、石头坝、康庄、大庄和河湾村各建成连片200亩以上示范点1个。
四、区域布局以黄哈公路和堡常公路沿线11个水地村为主,在海拔最低的常水、灯山、中路、石咀重点发展生育期较长的甘蓝、紫甘蓝、大白菜、双茬娃娃菜,辅种毛芹、菠菜等叶菜类;在海拔较高的澄新、堡子村、张庄重点发展胡萝卜、萝卜、西芹、菜花、西兰花等,在海拔最高的河湾、大庄、康庄、石头坝重点发展荷兰豆、甜脆豆、结球生菜,辅种娃娃菜。
五、建设重点(一)生产基地建设。
通过大户经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户大面积发展高原夏菜,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积极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入股、租赁等形式,合理进行土地臵换和流转,使高原夏菜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育苗基点建设。
依托天梯山人参果产业协会育苗中心,新建育苗棚30座,进行集约化育苗,为高原夏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
其中2011年建成12座,2012年建成9座,2013年建成9座。
(三)新品种引进推广。
按照“引进一批,示范一批,储备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每年引进丰产、抗病、优质的娃娃菜、甘蓝、菜花、西兰花、胡萝卜等高原夏菜新品种100个,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新品种20个左右,进行进一步的示范推广。
(四)流通体系建设。
成立高原夏菜专业合作社1个,培育专业运销大户3户,依托合作社在中路片建立2万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场1处,建设库存2000吨的恒温库1座,购臵冷藏车,进行高原夏菜长距离贮运。
(五)质量检测站建立。
在蔬菜批发市场建立质量检测站1个,重点对入市交易的蔬菜产品进行日常检测,坚决杜绝不合格蔬菜产品上市交易。
(六)信息网络建设。
在蔬菜批发市场建立蔬菜生产信息服务中心,主要通过信息网络,建立连接生产基地与市场、科技与农户、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市场信息,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指导基地农户生产,促进生产与市场信息的紧密结合。
(七)品牌建设。
依托武威市天梯山人参果协会2004年注册的“天梯山”商标,对高原夏菜进行统一包装和标识,着力打造“天梯山”高原夏菜品牌。
充分利用兰洽会、天马旅游节等多种节会,在大、中城市举办产品推介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介,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竟争力。
六、主推技术(一)实行集约化育苗。
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种苗”供应的管理措施,在基地内建立集约化育苗基点,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提高育苗生产效率,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苗。
(二)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
引进试验丰产、抗病、优质品种,对筛选出的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适应市场需求。
(三)合理安排种植茬口。
大面积种植时采取错期播种,分次分批种植,保证产品分期均衡上市,弥补夏秋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不足,避免上市时间集中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