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平均数_学案2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他们是否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建议1. 在讲解平均数时,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2. 在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课后作业环节,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数据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我们之前学习了如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示这些数据的特征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做铺垫。
平均数〔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平均数在数据中所表示的意义。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预习导学】
学一学:
仔细阅读教材、m 、m 、m –、m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 。
6、假设1、2、3、、的平均数为2,且1、2、3、- 、的平均数为,
那么= ;= 。
探究:
互动探究一:
杨枫和李彪两位同学在本期的学习中的数学单元测试成绩如下表:
“议一议〞,到底定谁?谈谈你的看法。
杨枫的平均成绩是;
李彪的平均成绩是。
你认为谁参加比赛比拟适宜?
互动探究二:小明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米,小强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
【归纳总结】。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3篇《《平均数》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平均数篇一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第43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1、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
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板书:99分99][板书:98分99][板书:100分100][板书:96分98][板书:98分100]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师生共同演算:平均分是多少?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全课小结。
第2课时:平均数(2)学校:陌南一中主备人:韩钊审核人:任朋婵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学习过程自学感悟:做一做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班95909085二班90958590三班85909590(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 10%, 35%, 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正确的答案是: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X15%+90X 10%+90X35%+85X40% = 88.75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X15%+95X10%+85X35%+90X40% = 88.75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X15%+90X10%+95X35%+90X40% = 91因此,三班的成绩最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自我检测:.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 B, 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语言859590综合知识908595仓U 新959585处理问题能力959095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合作探究:•议一议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 3%, 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平均数导学案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它是指将一组数据求和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导学案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平均数,并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用来衡量数据的中心位置。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平均数 = 总和 / 数据个数例如,有一组数据:2, 4, 6, 8, 10。
我们可以通过求和将它们相加:2 + 4 + 6 + 8 + 10 = 30。
然后,我们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30 / 5 = 6。
二、求解平均数的步骤1. 将给定的数据进行求和。
2. 确定数据的个数。
3. 用求和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平均年龄:当我们想要了解某一群体的年龄分布时,可以计算出平均年龄。
例如,统计了一所学校的学生年龄,得到如下数据:12, 14,11, 13, 15。
我们可以先求和:12 + 14 + 11 + 13 + 15 = 65。
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年龄:65 / 5 = 13。
2. 平均成绩:在学校考试中,平均分数是评估班级或学校整体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如,一场考试中有5位学生的分数分别是:80, 90, 75, 85, 95。
我们可以先求和:80 + 90 + 75 + 85 + 95 = 425。
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分数:425 / 5 = 85。
3. 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工资水平的重要指标。
例如,在某个地区统计了5个人的工资,分别是:3000, 4000, 3500, 5000, 6000。
我们可以先求和:3000 + 4000 + 3500 + 5000 + 6000= 21500。
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工资:21500 / 5 = 4300。
《平均数》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明确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
2、培养自己的估算能力,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会根据收集到得数据求平均数。
3、认识到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
下面是老师对咱们班部分同学的得星情况进行的统计,并制成了条形统计图。
列式计算:
经过统计男生组共获
得24颗星,女生组共
获得25颗星。
老师宣
布:女生组获得胜利。
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二、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把自己的统计图移一移,使每人的得星数都同样多。
2、 怎样求平均数。
三、 训练反馈
1、你能分别求出这两组同学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吗? 单位:千克
单位:厘米
3、
这是小明上学期语文、数学、英语的期末测试成绩,语文
92分,数学94分,英语成绩不小心被墨汁弄脏了。
只知道三门课的平均成绩是 95分,你能帮他求出英语成绩吗?
四、 总结反思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如果最高分是10分,你给自己打几分,你
能算出你们组的平均分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能力,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对第一学段统计的知识做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问题。
1.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1)平均数(2课时)(2)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3)练习课(1课时)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还应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并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平均数(1)课题平均数(1)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基于这一认识,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第二部分是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导学案苏教版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导学案苏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2. 学生准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1)平均数的概念
(2)求平均数的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
3. 巩固练习
4. 小结
5. 布置作业
五、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评价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大纲,具体内容需要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进行填充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平均数教案5篇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教案是教师设计课外延伸活动的参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数教案篇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