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之“九”考
- 格式:pdf
- 大小:233.31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上的九黎族首领是谁?九黎族的历史传说>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
或说大抵上古之时,江汉之区皆为黎境。
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
九黎在游戏诛仙2是一个门派,在天下贰是一个地区。
九黎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
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鸟、兽图腾,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鸟、兽,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
所以良渚人就是羽人或羽民。
从各种习俗上看,九黎很可能是来源于南方骆越后裔。
译音“黎”“里”“俚”“李”,在壮语中是“蛇”的称呼。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
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
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九黎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长江流域,也有人认为上古之时,长江、汉水之地皆是黎境。
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以蚩尤为首,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
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
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
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
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制造兵器;有刑法。
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
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
后羿、帝狻、熙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
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
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
世界和中国各民族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模式,苗族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恩格斯所谈到的这一模式。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首领,骁勇善战,被奉为兵主战神。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
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约在5000多年以前,蚩尤部落与炎黄部落发生了涿鹿之战,蚩尤战死,其部众大多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华夏族,而部分没有融入炎黄集团的部落,就形成了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最早主体。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中原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地区被称为“九黎之都”。
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
《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
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
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
《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
《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
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
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
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
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九字组词100个九字组词100个:九字组词:九暑、九宇、九能、九神、九逝、九域、九宸、九衢、九趣、九拒、九属、九鸿、九夜、燕九、九驷、九遐、九陲、九命、九闳、九派、九家、九百九乌九拜九些九黎九容九五之位九分九府九转丹九弄九儒十匄九慝九九归一九重闺九陔九宗七祖九老图九军九通衢九域九牛一毫九衢九边九觔黄九羘九钥丹九三鼎九贤九参官九九八十一难九卿九钟九娘九闺九伐九鼎九龙壁九天使者九阊九极九光履九棘九嶷九囿九寺九崖九六九流百家九本九圣九合一匡九德九合九厄、十九、九霄、交九、数九、牌九、重九九泉、九鼎、出九、重九、九州、九族、九归、三九、九宫、九旗、九寺、九佐、九属、九妃、九陔、九拒、九攻、九熟、九贡、九户、九体、九阳、九献、九命、九宸、九裔、九旒、九成、九嫔、干九、九功、九邱、九锁、罴九、九霄云外、九牛二虎、九五之尊、九死一生、三教九流、三九严寒、十九、九霄、牌九、交九、数九、九泉、九鼎、出九、重九、九州、九族、九归、三九、九宫、九旗、九寺、九佐、九属、九妃、九陔九具体解释如下:九拼音:【jiǔ】释义: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
九,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jiǔ,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早在甲骨文中“九”就已经被假借作数词,九是数之大者,所以又引申为多数;同时,由最大的数字代表至阳;又用作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
部分组词解释:1、九族:指自己前辈的父、祖父、曾祖、高祖和自己下辈的子、孙、曾孙、玄孙。
2、三九: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的一段时间,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期:~天气。
~严寒。
3、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
4、牌九:骨牌。
5、重九:重阳。
彭水九黎城景点简介位于彭水苗族九黎族自治县西部,在彭水苗族九黎族自治县中心地带的彭水九黎城,是彭水苗族九黎族自治县唯一的苗族城镇。
这里是彭水苗族九黎族的文化的摇篮,更是彭水苗族九黎族自治县的历史古城。
彭水九黎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古就是彭水苗族九黎族首府,曾给无数彭水苗族九黎文化带来繁荣。
彭水九黎城是以其历史文化和特色景点而闻名,如陶艺村,水池河,洞庭湖,破龙石等,深受游客的喜爱。
陶艺村是彭水九黎城内不可多得的美景,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的山林,但是由于当地彭水苗族九黎族的陶艺作品的繁荣发展,这里变得格外的繁华。
陶艺村除了有传统的九黎陶艺品外,还拥有诸如餐具,核桃器等九黎文化特色产品。
水池河是彭水苗族九黎族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当地彭水苗族九黎族自治县的最重要的景观点。
流经彭水九黎城的水池河,潺潺流淌,曲折盘旋,长达三十余里。
河面上有美丽的瀑布,环境清幽,自然景观宜人,是彭水九黎城最受欢迎的景观点。
洞庭湖,位于县城西沿湖边,浩瀚无边,水面如镜,是彭水苗族九黎族水文化的最美景观。
洞庭湖是彭水苗族九黎族人最为珍视的宝藏,湖中可见渔网,渔船,村庄等等,渔家人们在湖中从事着渔业活动,让这里充满活力。
破龙石位于彭水县境内的破龙山,十五公里的路程,可以看到彭水苗族九黎族的悠久文化与历史向你展现出来。
破龙石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象征着彭水苗族九黎族历史,充满了祝福和希望。
彭水九黎城不仅有着美丽的景点,而且有许多美味的本地特色美食,很多游客都会来到彭水九黎城尝鲜品尝本地的特色美食。
彭水九黎城的特色美食有蒸饺子,油塌糕,烤鸭,烤肉,鱼香肉丝,腊肉,豆腐派等,是彭水苗族九黎族本土特色的美食。
彭水九黎城是彭水苗族九黎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彭水苗族九黎族水文化的发源地。
这里有着传统的九黎陶艺品,美丽的景观和特色美食等特色景点,更是千古无数彭水苗族九黎族文化发源地。
无论何时,只要你来到彭水九黎城,你都会被这里古城的历史文化吸引,从而深深被震撼。
九黎攻略1. 九黎的起源与历史概述九黎是中国古代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民族。
九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他们属于华夏族群中的一个分支。
九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史书记载,九黎是华夏族群中的一支,他们的祖先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九黎在古代是一个号称强大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九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九黎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九黎社会的结构主要由上层贵族、中层平民和下层奴隶组成。
上层贵族主要掌握着九黎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中层平民则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下层奴隶则是社会的劳动力。
九黎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多个部落可以组成联盟,实行集体管理和决策。
九黎的政治制度相对简单,在这个制度下,每个部落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仍然受到联盟的约束和统一的领导。
3. 九黎的经济生活与农业发展九黎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他们种植了许多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粟、大豆等,也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麻等。
九黎人还善于饲养牲畜,主要以养马为主,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九黎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主要是依靠手工劳动进行的。
他们使用简单的农具,如矛、耧车等。
尽管如此,九黎人仍然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并保持一定的经济繁荣。
4. 九黎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九黎人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九黎人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和当时的华夏族群有所不同。
九黎人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字系统。
九黎人重视神灵和先祖崇拜,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九黎的宗教信仰中,他们崇拜自然,尊重大地和山川,认为它们是神灵的化身。
5. 九黎与华夏的关系九黎与华夏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族群。
九黎民族与华夏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互相影响。
九黎河山秀婉娇,古韵流转最为嘹。
波光潋滟映斜阳,往事如云韵中消。
苍茫九黎千古情,绵延山河意犹清。
英雄豪杰显丹心,热血沸腾九黎魂。
冰雪皑皑覆山巅,风华绝代九黎天。
神州正义至深悟,传承千古至今延。
乘风破浪奔驰行,九黎儿女显英姿。
努力奋进创辉煌,九黎魂魄更辉煌。
苍山翠谷凝九黎,大地英雄赞英姿。
铿锵儿女护家园,赞歌九黎韵悠悠。
鲜血洒地壮九黎,战歌激扬叱咤风。
铁蹄奔腾守家国,九黎儿女雄心胸。
九黎苍茫历史长,虽波折却坚韧长。
九黎儿女壮胆气,铸就辉煌百世荣。
山川秀美九黎情,古韵绵延永流光。
传承文化耀九黎,敦煌壮丽展风光。
妖艳桃花舞九黎,春风徐徐扑人耳。
文化繁荣留传世,九黎壮丽展锦绣。
一、苗族名称的递变苗之一名,世多以为中国西南民族的总称。
其实今日散处在、川、滇、湘、黔、粤、桂诸省的非汉民族,名目繁多,不下百数十种。
近数十年来,经中外学者的研究,综合起来至少可分为四大类:(一)苗瑶类;(二)藏缅类;(三)泰掸类;(四)孟吉篾类。
苗族仅为第一类中的一系,不能包括所有的西南民族。
惟习用已久,一时不易纠正。
所以我们只可承认苗的名称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苗泛指所有的西南民族:狭义的苗为真正的苗或称苗。
本报告所研究的为狭义的纯苗,而非广义的苗族。
近世研究中国民族史者,有的说今之苗族即古代三苗的后裔。
其说大抵根据《战国策•未测》所在江之南,且苗字又相同,似可相信。
然自秦、汉以后,历代载籍,不载苗之名称,直至宋元时始再见。
此古今之苗,是否为同一族类,决非根据《战国策》数语记载及其名称用字相同所可断言。
所以关于苗的名称,我们首先应该研究清楚,而后才可明了古苗与今苗的不同,及狭义之苗与广义苗的关系。
(一)古代的三苗非今日之苗苗族的名称,见于《书•益稷》:“苗顽弗即工。
”又《吕刑》:“鳏寡有辞于苗,……降咎于苗。
”又有三苗、有苗、苗民诸名,亦多见于秦汉以前古籍的记载:“三苗“见于《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禹贡》:“三危既宅,三苗不叙。
”《左传》昭元年:“虞有三苗。
”《国语•楚语》:“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
”《韩非子》:“三苗之不服者。
”《战国策•秦策》:“舜伐三苗。
”《魏策》:“昔三苗之居,左洞庭而右彭蠡。
”《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
”“有苗”见于《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墨子•尚同篇》:“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
”《荀子•议兵篇》:“舜伐有苗。
”《吕氏春秋•召数篇》:“舜却有苗以更其俗。
”《战国策•赵策》:“昔舜舞有苗。
”“苗民”见于《书•吕刑》:“苗民弗用灵,……遏绝苗民,……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苗民无辞于罚。
”此“三苗”、“有苗”及“苗民”诸名称,在古籍中实皆指“苗”。
介绍九黎城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超酷超有魅力的地方——九黎城。
一走进九黎城,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世界。
那建筑风格,简直绝了!九黎城的建筑有着浓郁的苗族特色,到处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和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这些建筑就像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你看那蚩尤大殿,雄伟壮观得很呢!就像一个威严的巨人矗立在那里。
走进大殿,里面供奉着蚩尤的神像,那神像栩栩如生,眼神里仿佛还透着当年蚩尤的英勇和霸气。
站在大殿里,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想象着当年蚩尤带领九黎部落的盛景,那肯定是千军万马,气势恢宏。
九黎城的街道也特别有意思。
地面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走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就像在演奏一首古老的曲子。
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位,卖着苗族的特色手工艺品。
那些银饰啊,真是闪瞎眼。
精致的银项链、银手镯,上面刻满了复杂的花纹,每一个花纹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还有那些苗族的刺绣,色彩鲜艳得如同天边的彩霞,绣工精细得不得了,一针一线都倾注着苗族姑娘的心血。
说到苗族姑娘,那可不能错过九黎城的歌舞表演。
苗族姑娘们穿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戴着华丽的银饰,就像一群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
她们的舞蹈轻盈优美,伴随着清脆的芦笙音乐,那场景真是美轮美奂。
小伙子们也不示弱,他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展示着苗族的阳刚之美。
观看表演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也想跟着一起跳起来呢。
而且啊,九黎城还有一个特别浪漫的地方——九黎神柱。
这根柱子高大无比,上面刻满了各种神秘的图案。
据说这些图案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是苗族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
神柱周围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就像梦幻的仙境一样。
情侣们要是来到这里,在神柱下许个愿,感觉就像得到了古老神灵的祝福,超级浪漫。
九黎城就像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苗族的传奇故事;又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充满了无尽的惊喜。
九黎城景区景点
九黎城景区位于中国的一个古老城市,这里拥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九黎城景区中的一些独特景点,带给读者全面的了解。
首先,九黎城景区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古城墙。
这座古老的城墙是九黎城的标志,也是城市的重要历史遗迹。
它曾经是九黎城的防御工事,现在成为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站在城墙上,游客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其次,九黎城景区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名为九龙寺。
这座寺庙建于数百年前,是九黎城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寺内供奉着九龙神像,富有神秘感和庄严感。
无论是信仰者还是游客,都可以来这里祈福或者欣赏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除此之外,九黎城景区还有一处迷人的自然景观,名为九黎湖。
这个湖泊被群山环绕,湖水碧绿清澈,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在
湖边漫步,感受微风拂面,听着鸟儿的歌唱,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湖中还有些许小岛,可以租船游览,让人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最后,九黎城景区还有一个备受游客喜爱的古街区,名为九黎古街。
这里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古老的街道布局,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街道两旁是各种小吃店、手工艺品店和古玩店,游客可以品味当地的美食,购买有特色的纪念品。
在这里漫步,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总之,九黎城景区拥有多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历史遗迹、宗教场所、自然景观还是古街区,都能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九黎城的魅力与魔力。
来九黎城景区旅游,将会给您带来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揭开九黎族神秘的面纱揭开九黎族神秘的面纱- 毛毛虫的日志- 网易博客2010-05-3018:51:52|揭开九黎族神秘的面纱由于《涿鹿中原》大战中,九黎族的首领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了“战神”。
因此上古时代的古老文明氏族“九黎族”,也就随着《涿鹿中原》的民间传说,在华夏人民的记忆中存活了下来。
在现代民族历史研究学界中,都普遍认为现代的瑶族,与上古时期《涿鹿中原》传说中的“九黎族”{蚩尤氏}存在民族历史渊源关系。
现代民族历史学家之所以承认瑶族是九黎族的后代,与瑶族人民世世代代都相称“瑶族是远古文明氏族盘古氏的后代”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的。
在“既然瑶族是盘古氏的后代,那么在民族历史渊源源远流长的瑶族文明文化中,就应该存在大量的盘古氏古文明古文化的历史背景信息”的提问中,我也与许多研究瑶族历史的民族历史学者一样,钻进了神秘的瑶族文明文化中研究探索。
在现代考古学界的学者都遵循“古代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找到”的历史考证逻辑,而选择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搜索,与古代瑶族相关的历史记载来研究瑶族历史的发展背景时。
我却从“人类社会氏族的母语,是最早记载人类社会历史的资料库”的研究逻辑中,敲开了一扇研究瑶族远古时代文明历史的大门。
在瑶族语言中,人们把九字音说成“古”。
因此传说中的九黎族,在瑶族的语音中就变成了“古黎族”。
在瑶族语言中,“古黎”实际上是麻雀鸟的名称。
从麻雀爱偷吃稻谷的自然界生存规律中,我发现瑶族语言中把麻雀鸟叫做“古黎”的书写文字,应该写作“谷黎”更为准确。
因为在古代瑶族先民对麻雀的认识中,爱吃谷粒的麻雀鸟,它的生存与稻谷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古代的瑶族先民才根据这种自然界的生存关系,把麻雀鸟叫做了“谷黎”的。
因此从瑶族语言把麻雀鸟叫做“谷黎”的语音,和汉族语言把稻谷叫做“谷子”的语音来分析研究,瑶族语言语音从某一方面来说,她与现代的汉族语言存在同根同脉的渊源关系。
九黎之谜揭开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中神秘的古代部落九黎,这个名字似乎在中国历史中隐匿了许多秘密。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九黎是五千年前中国北方地区出现的一支古代部落。
然而,对于九黎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我们对其了解甚少。
在本文中,将揭开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中神秘的古代部落九黎之谜。
九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这是一个困扰学者们已久的问题。
据史书记载,九黎的出现时间应该早于夏朝,也就是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
九黎的起源地一直以来有多种版本,有学者认为九黎起源于今天的河南、河北一带,也有学者认为九黎起源于黄河流域。
无论如何,九黎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对于认识当时北方地区的原始社会和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九黎部落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何?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九黎在夏朝时期是与夏朝并存的一个部落,属于夏朝的敌对势力。
夏朝在历史上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社会形态的国家,而九黎则代表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原始社会形态。
九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高,很少被提及。
然而,正是因为九黎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点。
九黎部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如何?由于九黎的历史记载非常有限,我们对于九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了解甚少。
根据一些考古发现,九黎部落可能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部落。
九黎人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他们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同时也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
九黎部落的文化特征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原始和简单的。
九黎部落与其他部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据历史记载,九黎在古代与其他部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九黎部落与夏朝之间一直是敌对的关系,夏朝经常对九黎进行军事进攻。
此外,九黎与当时的其他部落也存在着交流和互动。
九黎部落的出现对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部落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九黎的灭亡是如何发生的?九黎部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并不高,最终它被其他部落所灭亡。
根据历史记录,九黎在夏朝时期逐渐衰落,并最终被夏朝所灭。
九黎(中国上古传说族群)编辑[jiǔ lí]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流域一带。
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
1相关传说编辑九黎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
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
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九黎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长江流域,也有人认为上古之时,长江、汉水之地皆是黎境。
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以蚩尤为首,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
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
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
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
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制造兵器;有刑法。
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
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
后羿、帝俊、羲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
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 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
-------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
世界和中国各民族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模式,苗族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恩格斯所谈到的这一模式。
许多历史事实表明,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它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团、苗蛮民族集团以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
“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最早的人们共同体之一。
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
彭水九黎城景点介绍
九黎城是彭水县的一处风景名胜,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城。
九黎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
现将景区的主要景点向各位作一简单介绍:
一、九黎宫
九黎宫位于县城西郊,面积约1000亩,海拔近1000米,是
一座融苗族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建筑群。
由山门、九黎宫、三皇殿、斗母殿、王母殿、观音阁、玉皇阁和藏经楼组成,依山就势,高低错落。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歇山顶。
殿前有两根盘龙柱和一对抱鼓石。
殿内有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等佛像。
二、苗王寨
苗王寨是九黎城的核心景点,苗王寨分前后两部分,前为寨门,后为寨心。
寨门用青石砌成,高约三米,上置一木制门楼。
寨心为一方形院落,前有广场和戏台,供人们议事和歌舞表演。
寨门内左侧是一个小广场,站在广场上可欣赏到苗王山寨全貌和九黎城全景。
—— 1 —1 —。
神话中的九黎族九黎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部族,他们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九黎族的起源和历史如何,至今还存在很多争议和谜团。
本文将从九黎族的起源、传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将采用古代神话故事的叙述方式,以更好地展示九黎族的神秘色彩。
一、九黎族的起源根据神话传说,九黎族的祖先是火神祝融,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神祇。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祝融是太阳神,在火焰中诞生,拥有掌管火灾和烈焰的能力。
祝融传说中的妻子是九黎,他们共同赐给了九黎族以及中原地区繁衍后代的人们火的智慧。
因此,九黎族被认为是火的子民,拥有强大的火属性能力。
二、九黎族的传说九黎族在中国神话中有许多著名的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九黎族女神嫘祖的故事。
相传,在九黎族的发源地中原地区,有一对神仙般的夫妻,他们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祖先。
嫘祖是九黎族的女神,拥有神奇的力量和智慧。
她教会了人们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并传授了制作丝绸的技艺。
因此,九黎族被认为是农业文明的先驱,对中原地区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贡献。
此外,九黎族还与其他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在《山海经》中,九黎族和大禹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传,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九黎族则是大禹的始祖舜的后代。
九黎族在大禹治水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善于处理水灾和灌溉,为整个中原地区的农业水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九黎族的影响九黎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中,也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九黎族的火焰属性与中原地区的火器冶铸技术密切相关,他们的技术和智慧对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和冶炼技术影响深远。
九黎族的农业文明也对中原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此外,九黎族的传说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黎族的嫘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神,她的智慧和美丽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和崇拜。
九黎族首领叫什么
九黎族首领库洛,是九黎族的首领的代表。
库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在当时九黎族的首领克罗西(新名为库洛)是九黎族的祖先和族长。
据当地的传说,库洛的父亲克罗西是一位强大而英勇的统帅,而他自己也继承了这种强大的内劲。
而他的子孙也都继承了这种英勇精神,很自豪能够在九黎族继承这种传统。
库洛本身也在九黎族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他致力于扩大九黎族的影响力,统一九黎族的内部分裂。
他改善了九黎族的教育,建立了一支主要组成分子的军队,确保九黎族的安全。
此外,库洛还鼓励九黎族进行文化研究和文明交流,并且为维护九黎族的领土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虽然库洛在九黎族统治时期去世了,但九黎族仍然将他视为自己的精神领袖。
他被九黎族尊为“英雄”,成为九黎族历史上不朽的传奇人物。
而在今日,库洛的名字也代表着九黎族的民族精神和英勇精神的传承。
因此,他的伟大和不朽的古代形象仍将存在于九黎族的文化中。
俞樾《读山海经》,《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1902年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饮冰室文集》卷14,广智书局校印,1902年1903年观云(蒋智由)《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新民丛报·谈丛》1903年36期观云《四岳荐舜之失辞》,《新民丛报》1903年36期观云《中国上古旧民族之史影》,《新民丛报》1903年36期1904年观云《中国人种考。
中国人种之诸说》,《新民丛报》1904年3卷5-9期观云《中国人种考·昆仑山》,《新民丛报》1904年3卷10期;1905年3卷12期。
收入《中国人种考》华通书局1929年11月1905年刘光汉(刘师培)《〈山海经〉不可疑》《国粹学报》1905年第10期;后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夏曾佑《上古神话》,《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编,商务印书馆1905-1906年1906年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教育世界》1906年23期1907年令飞(鲁迅)《人间之历史》,《河南月刊》1907年第1期,收入《鲁迅全集》一1956年刘师培《舞法起于祀神考》,《国粹学报》1907年3卷4期周逴(周作人)《红星佚史序》,《说部丛书初集》第78编1907年1908年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月刊》1908年2、3期,收入,鲁迅全集》一1956年迅行(鲁迅)《破恶声论》,《河南月刊》1908年第8期,收入《鲁迅全集》七1958年1910年单士厘《归潜记》,归安钱氏家刻毛本1910年,又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1912年周作人《童话研究》,《教育部编审处月刊》1913年第1卷第7期1913年周作人《童话略论》,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第2号,1913年11月5日1919年鲁迅《热风四十二·关于多岛海神话》1919年屠孝实《宗教及神话之起源》,《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第2 期1921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9,乌程蒋氏刊行1921年王国维《说商颂》,同上书卷2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上)(下)》,同上书卷51922年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附:三苗九黎蚩尤考、洪水考)1922年,收入《饮冰室专集》第12册第43卷仲密(周作人)《神话与传说》,《妇女杂志》1922年第8期1923年周作人《神话与传说》,《自己的园地》1923年鲁迅《神话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第2篇(讲义本)1923年郭沫若《神话的世界》,《创造周刊》1923年第27期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读书杂志》1923年第9期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读书杂志》1923年第9期钱穆《鲧的异闻》,《学灯》1923年第5卷第2期1924年鲁迅《从神话到神仙传》,《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1讲,1924年忆秋生《中国的神话》《小说月报》1924年第2卷第13期作人《神话的辩护》,《晨报副刊》1924年1月29日;1924年4月10日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读书杂志》18期,1924年2月;收入《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25年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作于1925年,收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梁启超《神话史、宗教史及其他》,见《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925年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授,1926年整理出版,收入《饮冰室专集》之九十九,上海中华书局沈雁冰《中国神话的研究》《小说月报》第16卷第1号1925年1月10日周作人《神话的典故》,《雨天的书》1925年鲁迅《关于神话的通信――致傅筑夫、梁绳祎》(1925年),《鲁迅书信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胡适《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现代评论》1925年1卷14-15期1926年顾颉刚《古史辨》(一)朴社1926年沈雁冰《各民族的开辟神话》,《民铎》1926年7卷1期刘复《帝与天》,《北京大学国学门月刊》1926年1卷3期李金发《神话与艺术》,《申报副刊·国庆特刊》1926年10月10日1927年黄石《神话研究》(专著),开明书店1927年胡适《关于封神传的通信》,《民间文艺》(中山大学)1927年第1期静闻《中国古代几个鸟的传说》,《民间文艺》1927年第2期静闻《马头娘传说辨》,《民间文艺》1927年第6期杨成志《关于相同神话解释的学说》,《民间文艺》1927年第3期胡怀深《神话》,《小说世界》1927年16卷14期1928年谢六逸《神话学ABC》(专著),世界书局1928年;收入《神话三家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胡适《白话文学史》第6章《故事诗的起来》(专著),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玄珠(沈雁冰、茅盾)《各民族的神话何以多相似》,《文学周报》1928年第5期玄珠《自然界的神话》,《一般》1928年4卷1期玄珠《中国神话的保存》,《文学周报》1928年6卷15、16期沈玄英《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小说月报》1928年19卷8期钟敬文《略谈中国的神话》,《民间文艺丛话》1928、6玄珠《人类学派神话起源的解释》,《文学周报》1928年6卷19期玄珠《神话的意义与类别》,《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玄珠《楚辞与中国神话》,《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茅盾《关于中国的神话》,《大江月刊》1928年12期钟敬文《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大江月刊》1928年12期苏雪林《楚辞九歌与河神祭典的关系》,《现代评论》1928年第8期陆侃如《论山海经的著作年代》,《新月》第1卷第5期,1928年7月赵景深《太阳神话研究》,《文学周报》1928年第5 卷1929年陆侃如《山海经考证》,《中国文学季刊》1929年第1卷第1期胡钦甫《从山海经的神话中所得到的古史观》,《中国文学季刊》1929年第1卷第1期冯承钧《中国古代之神话研究》,《国闻周报》1929年第6卷第9、10、11、12、13、14、15、16、17期玄珠《希腊罗马神话的保存》,《文学周报》1929年第7卷玄珠《埃及印度神话之保存》,《文学周报》1929年第7卷玄珠《北欧神话的保存》,《文学周报》1929年第7卷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专著)世界书局1929年茅盾《神话杂论》(专著),世界书局1929年[日]小川琢治《山海经篇目考》,《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9年第9期顾颉刚《山海经》(1929年),《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11月钟敬文《答茅盾先生关于楚辞神话的讨论》,《民俗》1929年88-89期1930年钟敬文《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专著),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1930年钟敬文《山海经神话研究的讨论及其他》,《民俗周刊》(中山大学),1930年第92期钟敬文《关于〈山海经研究〉》(杭州),《民国日报·民俗周刊》1930年第5期钟敬文《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杭州),《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自治会会刊》1930年,收入《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郑德坤《〈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书后》,《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费瑯《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专著)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0年瞿兑之《释巫》,《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方璧(沈雁冰、茅盾)《北欧神话ABC》,世界书局1930年方璧《神话和传说》,《西洋文学通论》第2章,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顾颉刚《洪水之传说及治水等之传说》,《史学年报》1930年第1 卷第2期黄石《月的神话与传说》,《北新》1930年第4卷第16期西谛(郑振铎)《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英雄传说》,《小说月报》1930-1932年21卷第1期-22卷第6期黄石《七夕考》,《妇女杂志》1930年16卷7期顾颉刚《天问》,《中大语史所周刊》1930年11卷122期1931年郭沫若《关于文艺的不朽性》(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神话观),见《文艺论集续集》1931年吴晗《山海经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统》,《史学年报》1931年第3期黄石《迎紫姑之史之考察》,《开展月刊(民俗学专刊)》1931年10、11期钟敬文《种族起源神话》,《民众教育季刊(杭州)》1931年1卷3期钟敬文《中国的水灾传说及其他》,《民众教育季刊》1931年1卷2期[日]小川琢治《山海经考》,见《先秦经籍考》下册,江侠庵编译,商务印书馆1931年辰伯《西王母与西戎——西王母与昆仑山之一》,《清华周刊》1931年第36卷第6期1932年吴晗《西王母传说》《清华周刊》1932年第37卷第1期钟敬文《我国古代民众关于医药学的知识》,浙江《民众教育季刊》1932年第2期辰伯《西王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文学月刊》1932年第3卷第1期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史学年报》1932年第1卷第4期;收入《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1980年黄石《中国关于植物的神话传说》,《青年界》1932年2卷2期钟敬文《中国的地方传说》,《民俗学集镌》1932年第2期1期1933年钟敬文《中国神话之文化史价值》,《青年界》1933年4卷2期钟敬文《与爱伯哈特谈中国神话》,《民间月刊(杭州)》1933年2卷7期钟敬文《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3卷1期钟敬文《关于中国的植物起源神话》,《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3卷1期吕思勉《昆仑考》,《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2卷4期吕其昌《卜辞中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燕京学报》1933年14期姜亮夫《中国古代小说之"史"和"神话"的邂逅》,《青年界》1933年4卷4期杨宽《盘古传说试探》,《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2卷2期郑振铎《汤祷篇》,《东方杂志》1933年30期,收入《郑振铎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曹松叶《读汤祷篇》,《东方杂志》1933年30期王光宪《西王母故事的试探》,绍兴《民俗周刊》1933年第1期文哉《山海经中的太阳神话》,《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文学旬刊》第4期(1933年5月27日)容肇祖《山海经研究的进展》,《民俗周刊》(中山大学)1933年第116—118期容肇祖《山海经中所说的神》,《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杨宽《禹治水传说之推测》,《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朱希祖《山海经内大荒海内二经古代帝王世系传说》,《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叶德均《山海经中蛇的传说》,《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韩一鹰《山海经中的动植物表》,《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凌纯声《山海经新论》(专著),台北文化书局1933年[法]格拉勒(葛兰言)《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李璜译述,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1934年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专著),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味茗(茅盾)《读中国的水神》,《文学》1934年3卷1期岂明《习俗和神话》,《青年界》1934年5卷1期周作人《金枝上的叶子》,《夜读抄》1934年9月陈伯吹《神话的研究》,《儿童教育》1934年6卷1期古铁《中国民族的神话研究》,《中原文化》1934年14-17、19期林惠祥《神话论》(专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林惠祥《论神话》,见《文化人类学》1934年版,1991年商务印书馆再版钟敬文《老獭稚型传说底发生地》,《艺风》1934年2卷12期闻一多《天问释天》,《清华学报》1934年9卷4期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史学论丛》1934年第1期杨向奎《评郑振铎汤祷篇》,《史学论丛》1934年第1期高去寻《山海经的新评价》,《禹贡》1934年第1卷第1期吴维亚《山海经读后感》,《禹贡》1934年第1卷第1期杨宽《学术研究山海经》,《时事新报》1934年5月6日冯家升《洪水传说之推测》,《禹贡》1934年1卷2期王以中《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禹贡》1934年第1卷第3期贺次君《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的讨论》,《禹贡》1934年第1卷第8期郑慕庸《山海经·古史考》,《厉学》杂志(山东大学)1934年第1卷第1期张公量《略论山海经与穆天子传》,《华北日报·史学周刊》1934年11月22日张公量《跋山海经释义》,《禹贡》1934年第1卷第10期贺次君《〈山海经〉之版本及关于〈山海经〉之著述》,《禹贡》1934年第1卷第10期卫聚贤《山海经的研究——山海经中的十日》,《古史研究》(二、下)商务印书馆1934年卫聚贤《中国神话考》,《古史研究》(二、下)商务印书馆1934年卫聚贤《天地开辟与盘古传说的探源》,《学艺》1934年13卷1期[日]小川琢治《昆仑与西王母》,《古史研究》(二、下)1934年1935年李则刚《始祖的诞生与图腾》(专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史学年报》1935年2卷2期古铁《中国古代的神祇——读山海经笔记》,《中原文化》1935年第22期夏定域《跋万历本〈山海经释义〉》,《禹贡》1935年第4卷第1期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北平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1935年编辑;商务印书馆193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影印陈伯达《中国古史上神话传说源流考》,《太白》1935年2卷1期古铁《中国古代的神祇》,《中原文化》1935年22期杨宽《略论鲧禹之神话传说》,《大美晚报·历史周刊》1935年12月31日钟敬文《文物起源神话》,《艺风》1935年3卷9期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清华学报》1935年10卷4期容庚《汉武梁祠画像考》,《大公报·艺术周刊》1935年10月26日杨宽《略论汤祷传说》,《大公报·艺术周刊》1935年12月2日1936年顾颉刚《三皇考》(专著),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36年顾颉刚《自然民族神话之美和伟人:序太平洋西北岸土人神话传说集》,《民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