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智慧
- 格式:pdf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2
观。
马克思哲学思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经典文本为主要依托而流传下来,是以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伟大智慧及丰硕成果的经典文本,便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依据。
时代变迁,价值永在,在时空流转中,它们的理论意义及学术价值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常研常新,是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思想矿藏,愈发折射着真理之光。
经典文本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最根本、最可信、最贴近的研究之路,使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成为可能。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解读与重新思考已成为热潮。
新时代,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深人挖掘与重新研读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容易忽视客观文本事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或思想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主观性诠释,导致了对文本内容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充分解读甚至误读,事实的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它不会主动投向研究者的怀抱,相反地,事实往往在层层迷雾的遮蔽下展现出“虚妄的真相”,这也是研究者理论准备不足和哲学视野不够的显现。
其二,为 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研究者刻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中寻找“时代药方”,呈现出过度解读甚至曲解的研究倾向,不是从文本整体思想出发,而是基于现实利益需求从中探求能支撑其观点的只言片语,不加限制地使用文本中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范式,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割裂。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问题或现象都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视野、研究态度及研究方法等密不可分。
首先,研究者的视野、既有观念或思想容易为研究设限,使研究者看不到“隐匿”于视野之外的重要事实。
例如,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时,学者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之后所著的文本上,事实上,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诗歌、剧本和小说等作品因文体形式、探究议题和思想内容等与其他著作有较大差异,而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第23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23No 42022年7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ul.2022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郭子暄,孟庆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㊀[收稿日期]㊀2022⁃05⁃14㊀㊀[作者简介]㊀郭子暄(2000 ),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孟庆宇(1994 ),男,山东济宁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㊂[摘㊀要]㊀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全球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㊂就其哲学意蕴来看,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旨在实现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二是指出了家庭文明㊁党内政治文化㊁社会文化的 育人 作用㊁ 化人 作用㊁灵魂力量,旨在阐释文化外显的作用机理;三是要求在文化基因测序遗传重组进化过程中,实现 文化尺度 和 人的尺度 的统一,旨在驾驭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㊂新时代文化哲学反映了人与文化关系的三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人与文化关系的总体性反思㊂[关键词]㊀新时代;文化哲学;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0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20409106引用格式:郭子暄,孟庆宇.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96.㊀㊀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哲学,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集中反映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㊂一方面,新时代文化哲学具有超出特殊历史时期的普遍性,不仅指出了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具体举措,而且蕴涵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恒久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㊂另一方面,新时代文化哲学具有超出特殊历史环境的普遍性,回答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许多共同问题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这些论述有望为众多东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拓展全新路径,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㊂本文试从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㊁文化外显的作用机理㊁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对新时代文化哲学,作一简要概括㊂一㊁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在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㊂这一思想的核心主张,即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㊂人的文化需要是多方面的㊁多维度的,包括人的 无机身体 的文化需要㊁人作为 社会存在物 的文化需要㊁人作为 有意识的存在物 的文化需要等等㊂围绕怎样认识这些文化需要,以及怎样满足这些文化需要,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㊂①第一,人的 无机身体 的文化需要㊂人的生产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㊂因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将自然比作人的 无机身体 ㊂作为人的 无机身体 ,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具有某种文化需要,即同人的 有机身体 协调发展的需要,亦即对于生态文化的需要㊂为了推进生态文化建9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设,习近平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抽象继承以天人合一㊁道法自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严肃总结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绿色发展理念[1]㊁ 两山论 [2]㊁生态与文明共兴衰[3]㊁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相统一[4]209㊁山水林田湖草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5]23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6]等一系列重要思想㊂据此,中国正在开展生态价值观念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包括森林文化㊁草原文化㊁湿地文化㊁沙漠文化㊁海洋文化建设等等),推进 一园三基 ②建设和森林公园㊁湿地公园㊁沙漠公园㊁美丽乡村㊁民族生态文化原生地建设,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增强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普及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㊁简约适度㊁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㊂第二,人作为 社会存在物 的文化需要㊂人的本质 在其现实性上 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㊂[7]135这意味着,在人的 有机身体 内部,正如在人的 有机身体 和 无机身体 之间一样,同样存在复杂的矛盾关系㊂习近平‘之江新语㊃文化是灵魂“特别强调,文化的 凝聚㊁润滑㊁整合作用 ,有助于 化解 人与人㊁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㊂以习近平相关论述为根本指导,中国正在努力加强道德建设,弘扬符合当代中国需要的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大德 ;建设民主法治文化,培育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民主意识,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强化法治理念㊁法治精神㊁法治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文化安全,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来落实文化安全的基本要求,通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各种教育宣传活动来建设安全文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 平等㊁互鉴㊁对话㊁包容 的文明观,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化解人际矛盾㊁社会矛盾㊁国际矛盾,满足作为 社会存在物 的人的需要㊂第三,人作为 有意识的存在物 的文化需要㊂人之异于禽兽,不仅在于人是 社会存在物 ,而且在于人是 有意识的存在物 ㊂作为 有意识的存在物 ,人有多种多样的 精神文化需求 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文艺工作坚持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这一原则,积极开展 深入生活㊁扎根人民 主题实践活动;要求体育工作将满足人民健身需求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 追求卓越㊁突破自我 的体育精神;要求大力促进文化公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均等化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使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㊂要求文化管理体制㊁文化经济政策㊁文化企业制度㊁文化市场体系㊁文化产业体系㊁文化行业组织建设,均以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为根本依归㊂人的文化需要是历史的㊁具体的㊂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文化需要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需要有所不同;某一时代和另一时代的文化需要也有不同㊂对于中国来说,随着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现在十分迫切的文化需要,可能逐步得到满足,日益丧失其迫切意义,而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㊁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 则将引起新的文化需要㊂[8]531至于用以满足这些文化需要的手段和方法,不消说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迭代更新㊂这意味着,新时代文化哲学所蕴藏的理念㊁思想㊁战略,不免带有某些历史性的痕迹㊂不过,新时代文化哲学对于文化的人本性的强调,对于人的文化需要的多维性的把握,对于人的 无机身体 的文化需要的揭示,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仍将继续闪烁其思想光辉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文化哲学又是超历史的㊂二㊁文化外显的作用机理在‘之江新语㊃文化是灵魂“中,习近平从 文化一般 出发,初步阐明了文化对于协调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人的矛盾关系的重要意义㊂不过,作为人的创造品的文化,不论具有怎样伟大的灵魂力量,终究仍是人的实践能力的某种延伸;而实践的人,作为一种 社会存在物 ,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㊂这意味着,对于文化及其功能的考察研究,可以更进一步,围绕不同的群体主体来进行㊂第一,家庭文化(家庭文明)的作用机理㊂以伦理为本位㊁以差序为格局的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认为家风不好,不仅殃及子孙,而且贻害社会㊂这些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㊂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非生而为人㊂无论对于种系发生还是个体第4期郭子暄等㊀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93㊀发育来说,人成为人都有一个过程 一个人生产自身的过程㊂这里所谓人生产自身,不是指对他人的㊁量的生产,而是指对自己的㊁质的生产,即对人的力量㊁精神㊁关系㊁需要的生产㊂这种生产的起点,是人自身的现实活动;生产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㊁思维和存在㊁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内在精神实现外化和外在现实实现内化的过程;生产的结果,是人的认知 思维结构㊁自我意识和对象性活动,是 有意识的存在物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和 社会存在物 ,也就是人㊂自有家庭以来,人对自身的这种生产,最初总是基于家庭展开㊂习近平指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的缩影和预演,构成人的 第一个课堂 ,进行着 如何做人的教育 ㊂[10]3⁃5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的根本 基点 ㊂[10]2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习近平特别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4]353,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㊁观点㊁方法,发掘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文明在培养时代新人㊁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㊂第二,政党文化(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机理㊂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㊂ [4]181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能否自觉维护中央权威,能否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能否作到清正廉洁,能否密切联系群众,等等,都受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㊂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将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号召全党增强政治意识㊁大局意识㊁核心意识㊁看齐意识,革除个人主义㊁本位主义㊁分散主义㊁自由主义,消灭圈子文化㊁码头文化㊁宗派主义㊁好人主义,倡导 忠诚老实㊁光明坦荡㊁公道正派㊁实事求是㊁艰苦奋斗㊁清正廉洁 的价值观㊂对于执政党而言,政治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不仅限于党内,而且涉及党外㊂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维护集体㊁坚持原则㊁敢于担当㊁勇于革命㊁清正廉洁㊁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行,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一直具有重要影响㊂另一方面, 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 ,例如关系学㊁厚黑学㊁官场术㊁ 潜规则 等等,往往也同社会不良文化相互依存㊁相互渗透㊂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以 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 [11]㊂可以说,高度重视政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㊂第三,社会文化的作用机理㊂不同于家庭文化和政党文化,社会文化是社会心理和意识形式的有机整体㊂习近平‘之江新语㊃文化是灵魂“详细阐述了社会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㊂对于经济而言,文化具有三方面的作用:(1)为经济注入自觉性和人本性,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经济与谋生区别开来㊂(2)通过影响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为经济发展贡献 组织效能 ,亦即马克思所谓 集体力 ㊂(3)先进文化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促使财富成 几何级数 增加㊂同时,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而言,文化具有导向作用㊁引领作用;对于社会和民族而言,文化则有维系作用㊂[12]上述三方面的作用,可以分别称为 助推器 作用㊁ 导航灯 作用㊁ 黏合剂 作用㊂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文化论述的核心主题是 文化与经济互动的规律 [3]290㊂‘文化是灵魂“一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阐述文化的 助推器 作用;对于文化的 导航灯 作用㊁ 黏合剂 作用,尚未展开论述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着力阐述了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同建设法治社会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㊁推进祖国统一㊁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工作统筹起来,充分展现了文化所具有的 导航灯 作用㊁ 黏合剂 作用㊂三㊁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严格来说, 文化的发展 和 文化的维系 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 文化的发展 的问题,源于人的给定性和超越性的深刻矛盾;而 文化的维系 的问题,则源于世界历史㊁世界文学㊁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的不断发展㊂以往研究新时代文化哲学,往往混淆这样两个问题,以致造成诸多含混不清乃至自相矛盾之处㊂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上述两个问题的确密切相关㊂而且,正是在这两个问题的交汇处,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个根本方针: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㊂ [12]因此,我们有必要统筹考虑 文化的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发展 和 文化的维系 这样两个问题,围绕 文化基因测序 文化基因遗传 文化基因重组 文化基因进化 的逻辑线索,全面考察习近平的相关论述㊂第一,文化基因测序㊂文化发展是一个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13]26的过程,是现有文化资源实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41的过程㊂对于现有文化资源,一要 辩证取舍 ,二要 融通生成 ㊂而要 辨证取舍 融通生成 ,必须首先进行文化基因测序,确定现有文化资源的基本因子㊂因此,习近平曾经多次尝试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因子,勾勒出以 崇仁爱㊁重民本㊁守诚信㊁讲辩证㊁尚和合㊁求大同 [13]25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谱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㊂ [4]265这里所说的 民族精神 当然也属于文化范畴㊂文化基因测序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文化发展,而且在于维系文化传统㊂习近平提出 四个讲清楚 ③,这 四个讲清楚 中,暗藏着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增强对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才能坚定对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只有坚定对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才能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㊁理论和制度㊂[4]155⁃156第二,文化基因遗传㊂古老中国具有两方面的文化传统:一是古代文化传统,即中华传统文化;二是近代文化传统(冯契语),即革命文化㊂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子,包括天下为公㊁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㊁道法自然的人生境界,天下兴亡㊁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革故鼎新㊁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以民为本㊁安民富民乐民的为民情怀等等,至今仍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㊂而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也已 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㊂[14]它们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根脉㊂习近平要求大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4]164;要求像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继承革命文化及其红色基因[5]23,使革命文化 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15]㊂根据习近平相关思想,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 2022年)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极大地推动了两种文化传统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㊂同文化基因测序一样,文化基因遗传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文化基因遗传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文化基因遗传也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情感基础㊂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 对祖国悠久历史㊁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㊂ [16]这段论述,极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㊂农业文明条件下的经验主义和非历史非理性观念,早已不是我们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㊂今天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继承传统文化,旨在古为今用,资政育人,建构有利于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㊁价值理念㊁道德观念㊁情感基础㊂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㊂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建设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当代价值㊂第三,文化基因重组㊂在历时态上,人类文化呈现多源合流的发展过程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㊁汤因比的‘历史研究“㊁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曾经细致描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㊂然而,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那样,在 世界文学 时代,地区的㊁民族的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的公共的财产;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正在逐渐消失㊂[7]404习近平认为,文化基因重组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㊂一方面,要消除当代世界的和平赤字㊁发展赤字㊁治理赤字㊁信任赤字,增进国际友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必须加强多样文明 文化的交流互鉴㊂[17]另一方面,人类多样文明 文化,具有某些价值共识,例如和平㊁发展㊁公平㊁正义㊁民主㊁自由等等㊂[18]由于具有这些共同的价值追求,不同国家㊁民族㊁文明㊁文化,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实现共同发展㊂出于这些认识,习近平倡导平等㊁互鉴㊁对话㊁包容的文明观[18]10⁃12,倡导和平合作㊁开放包容㊁互学互鉴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19],主张 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㊁超越国度㊁富第4期郭子暄等㊀新时代文化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95㊀有永恒魅力㊁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㊂[20]习近平曾经引用‘礼记“中的名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继而明确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㊂[21]第四,文化基因进化㊂强调文化基因的历时性遗传和共时性整合,并不意味着反对文化基因的变异和进化㊂习近平明确指出,传统文化由于受到时代条件㊁社会制度㊁认识水平的种种局限,必然存在某些过时的㊁甚至糟粕性的因素㊂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因循,相反应该有所取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达披沙拣金的最终目的㊂习近平同时强调,别国的思想文化㊁价值观念,也不一定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㊂我们同样需要拿出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加以认真鉴别㊂为了推动文化基因进化,习近平提出了 辩证取舍 融通生成 这样两个尚未得到理论界充分关注的重要方针㊂对于传统文化,必须坚持辩证取舍㊁融通生成,自不待言㊂对于域外文化,也要坚持辩证取舍㊁融通生成,这就是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的道理㊂[21]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思考总结起来,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融通生成,实现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㊂毋庸置疑,这是铸就文化新辉煌的唯一正途㊂总而言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新时代文化哲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阐释,其意义在于提出以下四项主张:一是推动文化基因测序,正确把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实现四个讲清楚 ,坚定 四个自信 ;二是推动文化基因遗传,正确把握传统文化④和时代文化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三是推动文化基因重组,正确把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推动基因进化,正确把握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成的关系,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针,铸就文化新辉煌㊂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争斗不休㊂如何一方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革新,已经成为横亘在许多民族国家面前的一大难题㊂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危机的中国方案㊂四㊁结语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全球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㊂就其哲学意蕴来看,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旨在实现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二是指出了家庭文明㊁党内政治文化㊁社会文化的育人 作用㊁ 化人 作用㊁灵魂力量,旨在阐释文化外显的作用机理;三是要求在文化基因测序遗传重组进化过程中,实现 文化尺度 和 人的尺度 的统一,旨在驾驭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㊂新时代文化哲学反映了人与文化关系的三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人与文化关系的总体性反思,彰显了站在文化面前的人的主体性㊁创造性㊁超越性,具有超历史的哲学价值和思想魅力㊂注释:①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新时代文化哲学,不能撇开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㊂中国哲学历来讲求 践行 与理为一 知行合一 ,认为哲学不在实践之外,而在实践之中, 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 ,新时代文化哲学也反映出这些认识㊂②指国家生态文化博览园㊁生态文化创新基地㊁生态文化基础设施㊁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㊂③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5⁃156页㊂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围绕纪念五四运动㊁发扬五四精神,提出了另外 四个讲清楚 的要求㊂④这里所谓传统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也包括近代传统文化(冯契语)㊁新传统文化(张岱年语),即革命文化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2]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3]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86.[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2018年秋季高中政治教材必修4《生活与哲学》修改说明
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
——结合以上论述,谈谈“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在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
习近平说:“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一场深刻变革。
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
习近平说:“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
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11 / 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对我们的哲学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带来了哪些新的哲学思考和观念?我们需要明确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过去,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制度的不适应,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而在新时代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他们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物质需求与社会制度的不适应变成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这种变化对我们的哲学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观。
过去,社会的发展主要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
我们需要通过改革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来适应新时代下人民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国家的管理理念,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
还有,我们需要重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过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强调物质成就和经济利益,而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更加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的社会文明素养,推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体现。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获得平等的机会与尊重。
哲学进展思辨人类智慧的哲学探索与思考人类智慧的哲学探索与思考一直以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哲学不断发展并对人类智慧进行思辨,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洞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哲学对人类智慧的推进,并对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思考。
1. 哲学思辨人类思维模式的演进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致力于探索人类思维模式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哲学的萌芽开始,通过对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研究,哲学家们不断思辨人类智慧的本质与含义。
例如,柏拉图通过他的理念之塔和理念之洞的比喻,提出了思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人们对智慧的新认识。
2. 哲学思维为人类智慧的提升开辟道路哲学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思维模式的研究上,更重要的是为人类智慧的提升开辟了道路。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人类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推理方法,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康德的实证主义则强调通过经验来获得知识,开启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大门。
3. 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哲学提供了人们思考人类智慧的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与思考。
其次,哲学引领人们对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的追求,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例如,庄子的自由思想和辩证法开辟了人们思考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视角,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指导。
4. 哲学思辨对人类的思维深化与拓展哲学思辨推动了人类思维的深化与拓展。
通过哲学的思考,人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和认识事物。
例如,尼采的超验现实哲学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思维中的潜意识和深层意义。
乌尔纳·亨宁斯的现象学哲学探讨了人类对事物的意义建构与解读过程。
这些哲学思辨启示了人类智慧的更高层次,并推动了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5. 哲学思考推动人类智慧的进步哲学思考具有推动人类智慧进步的重要作用。
哲学家们通过对存在、真理等基本问题的反思,使得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
84区域治理THE WHOLE WORLD作者简介:吴园园,生于1994年,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规律。
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布展与时代价值新疆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园园,王伞伞摘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判断世界大势,以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谋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之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劲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开放发展;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2-0084-0002一、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一)开放发展理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之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自然哲学认为世界历史的本质是理性,绝对精神在时间中的发展和在现实世界中的实现是世界历史产生的条件。
因此,黑格尔认为应该通过绝对精神来把握世界历史的本质,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历史的动力。
①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生产力的发展也成为世界历史产生的条件,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开放的状态。
随着国家和民族孤立状态的打破,每一个人也都改变了之前隔绝的状态,并和世界市场紧密相连。
由此,世界市场的历史被开创了,从而也开创了全球发展的历史。
[1](二)开放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对外开放思想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体现着历届领导集体开放思想的精华,蕴含着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核心,面对世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牢牢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以全球战略性眼光思考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
(三)开放发展理念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思想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开放发展理念给予了文化给养。
“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及其意义作者:陈光林来源:《党建》2016年第07期重视理念引导、尊重客观规律,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论述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再次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五中全会还特别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这些重要思想,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而且从哲学思维的视角看,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思想理论意义。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创新发展”理念,抓住了时代精神的内核,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对于指引我国不断繁荣强大、全民族科学创新思维的提高以及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理念从哲学意义上,“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中,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地揭示和阐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
比如,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可见,发展的观点和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创新”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过程,是发展量变到质变的跃进。
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创新,是新旧的更替,是从量变上升到质变,是发展的剧变式、飞跃式、革命式的形式,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马原原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面向未来的新的发展理念,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也将是今年考研的重点之一。
微观角度1、“创新”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涉及马原原理是发展的观点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2、“协调”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蕴含联系的观点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及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3、“绿色”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反映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尊重客观规律性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4、“开放”是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及正确处理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5、“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唯物史观原理。
宏观角度1、突出实践性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尤其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
新发展理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逻辑起点,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推动新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2、把握系统性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把握好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就要树立全面系统的科学思维、掌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的整体协同,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3、体现人民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新发展理念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反映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涉及认识的特性、本质及发展规律。
新发展理念充分反应了我国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
理念意义1、用新的发展理念揭示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发展理念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合乎发展规律和发展目的。
这“五大发展理念”,符合并揭示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以哲学观点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摘要:本文研究了自20世纪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哲学观点。
文中分析了这种变局带来的种种挑战,重点探究了一般人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并呼吁加强国家间合作,为社会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哲学、挑战、经济、政治、社会、合作、可持续发展。
正文:过去的一百年以来,我们所处的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
影响整个社会,深刻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在这种大变局的背景下,人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究其本质,这种变局涉及社会中各个层面的动态变化,例如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资源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社会变局对人类应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要培养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互助。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局,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应对变局的重要方式,共同谋求更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深刻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哲学观点认识这种变局,并采取实际行动,都是应对变局的必要措施。
总之,应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我们这一代,及世世代代的子孙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随着社会变局的加快,每个人都会面临着种种挑战。
因此,有效应对这种变局是至关重要的,而以哲学观点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面对这种变局的有力工具。
首先,以哲学观点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变局的本质,帮助我们把握变局的发展趋势,并准确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
此外,哲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机会,发掘变局中的乐趣。
其次,以哲学观点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例如,人们应该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信念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此外,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重要手段。
最后,以哲学观点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为我们这一代,及世世代代的子孙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扩展:创新发展理念强调从传统的思维和知识框架中突破出来,寻求新的思考方式和知识领域。
这反映了哲学中对于知识的扩展和进步的追求,即通过创新发展理念来推动人类认识和智慧的进步。
2. 价值观转变:创新发展理念追求新的价值规范和人类目标,强调以满足社会和个体需求为导向,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已有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模式来行动。
这体现了哲学中对于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转变,即人们应该根据社会和个体变化来重新审视和重构价值观念。
3. 自由思考:创新发展理念鼓励人们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框架,鼓励自由思考和开拓眼界。
这符合哲学思想中对于自由思考和自由意志的重视,即认为人的自由意志可以超越传统观念和束缚,寻求更广阔的认识和行动领域。
4. 真理探索:创新发展理念推崇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培养人们对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这表明哲学中对于真理和认识的追求,即人类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来探索人生、世界和真理。
综上所述,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义体现在对于知识扩展、价值观转变、自由思考和真理探索的追求,它们与哲学的核心关注点相契合,为人类思维和智慧的进步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富有活力的框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哲学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当今世界背景下,以中国智慧为核心,提出的一个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中,中国哲学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天人合一”到“和谐世界”中国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在这一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具有内在联系和一体性的。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紧密相连,与自然界共生共存。
这种认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一种人际、人自,人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观念。
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强调了“和谐”这一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核心理念。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质也是要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共赢。
“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理论基础。
中国哲学思想重视“仁爱”、“和谐”、“宽容”等价值观念,将这些价值观念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原则。
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使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在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哲学思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它强调的和谐、宽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哲学支撑。
中国哲学思想与当代世界中国哲学思想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在当代世界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思想的普世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传播。
在这样一个以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互鉴为主题的时代,中国哲学思想所持的包容、和谐、平等的理念,更加贴近时代的主题,也更有可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同时,结合西方现代化理念,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进程中,哲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领着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进行探讨,分析其内涵、特点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1.保留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试图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文化和价值观。
2.结合西方理念中国式现代化还强调了对西方现代化理念的吸收和借鉴。
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中国需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管理制度、市场机制等现代化的要素,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也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对这些现代化要素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变通,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
3.多元文化的包容中国式现代化还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拥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尊重各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传统,推动多元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和融合。
4.以人为本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化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中国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关注人的教育、健康、安全、权利等方面的需求,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5.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还注重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拥有着厚重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义与发展趋势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义在于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化道路。
东方智慧探寻东方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启示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东方智慧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东方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探讨其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一、东方智慧的定义和特点东方智慧,是指东方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相比于西方智慧,东方智慧更加注重内涵和修养,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东方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宇宙间的无形能量和秩序。
二、东方智慧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1.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技术的结合东方智慧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以中医药为代表。
中医药注重平衡和整体观念,强调预防与调理,与现代西方医学的治疗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代科技可以借鉴东方智慧的理念,结合传统医学的优势,开发出更加综合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2. 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东方智慧以其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
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元素、符号、色彩等,成为现代设计师创作中的重要素材。
通过将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推动创新设计的发展。
三、东方智慧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东方智慧倡导内心的平衡与宁静,通过冥想和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安宁。
在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借鉴东方智慧的理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减轻压力和焦虑。
2. 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东方智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它提倡以和为贵,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区的互助。
在现代社会,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在东方智慧中深深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智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识,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 探索持久发展和可持续生活方式东方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七课我国的经济发展课标要求 1.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解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评析经济发展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实例。
课时1坚持新发展理念核心考点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含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角度具体要求侧重点发展为了人民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出发点)发展依靠人民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发展的动力(动力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发展的趋向(落脚点)提醒发展为了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展依靠人民,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归纳提升多模块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政治与法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哲学与文化》: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类智慧的进化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人类智慧的进化是长期演变的结果,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不断发展和革新。
本文将探讨人类智慧的进化历程,并阐述古代哲学思想如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一、古代哲学的智慧1. 东方哲学的智慧古代中国哲学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代表,这些哲学体系针对人类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宇宙规律等问题进行思考。
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忠诚和孝顺,关注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墨家思想注重利益最大化和公平正义,奠定了社会公平与道德的基础。
2. 西方哲学的智慧古希腊哲学以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为代表。
柏拉图学派主张超越感知世界,追寻理念的真理,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学派重视经验和实证,强调人类理性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伊壁鸠鲁学派注重快乐和幸福的追求,提出了“快乐至善”的哲学理念。
二、近代科学的智慧1. 科学方法的革新近代科学的发展受到了实证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影响,科学方法也得到了革新。
科学家们追求客观事实、实证验证,并采用观察、实验和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科学方法的革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 科学理论的突破近代科学理论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哲学思考的智慧。
伽利略的地动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理论,都是在哲学的思考基础上发展而成。
这些理论突破了它们所在时期的科学认知,推动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理解。
三、现代科学与哲学的互动1. 科学思维的哲学基础现代科学不仅依赖于实践和技术,更离不开哲学思考的引导。
科学的范式、实证性与可验证性等特征,都是哲学思考的结果。
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哲学的智慧。
2. 哲学对科学伦理的影响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伦理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伦理追求科学发展的公正和伦理责任,保护被试者和动物的权益,并提倡科学的透明和可复制性。
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五大发展理念”是以战略思想思虑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办理目前和长久的关系、国内与外国的关系、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关系而形成的新的发展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 纲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表现了辩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中,创新发展理念集中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集中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联系观。
每一个发展理念都有丰富的内容,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交融、有机一致,共同组成了新阶段对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
[重点词 ]发展理念 ;唯物辩证法 ;哲学 ;思虑辩证唯心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根源理和基本范围组成的理论系统,此中的基根源理是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和认识的能动反应原理。
辩证唯心主义的三个基根源理互相依存、密不行分。
“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辩证唯心主义特别是矛盾运动原理的集中体现,包含着运用矛盾运动原理指导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智慧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文章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出自,转载请保存此链接!。
一、“创新发展理念”集中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以为,世界上全部事物都处在永不暂停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穷变化和永久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行进和上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往事物的消亡。
这一基根源理详细到方法论上,就是要用发展的看法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看法看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从哲学源泉上讲,就是唯物辩证法对于事物永久发展的原理。
改革开放新期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先后提出科技是第一世产力的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式国家战略等理论,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论文。
哲学的改造【摘要】哲学的改造是当代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其意义在于推动传统哲学观念的革新与发展。
哲学的改造背景主要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哲学研究的不足。
在探讨哲学的改造方法时,包括了传统哲学的批判与重新构想。
哲学的改造现状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思想家开始关注这一议题,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哲学的改造影响深远,可以促进哲学思想的更新与创新,对社会和人类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未来,哲学的改造将继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的挑战包括传统观念的固化和学术体系的创新。
在重申了哲学的改造的重要性,指出其发展趋势为多元化和前瞻性,并强调它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进步的启示。
哲学的改造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值得持续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哲学的改造、意义、背景、方法、现状、影响、未来发展、挑战、重要性、发展趋势、启示1. 引言1.1 哲学的改造意义哲学的改造意义在于推动人类思维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重新审视和批判,可以解决现实问题,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哲学的改造意义还体现在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促使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和公正。
哲学的改造意义还在于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改造,可以推动社会向更加开放、包容、进步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1.2 哲学的改造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期待哲学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对哲学的改造成为了当下的一个重要议题。
哲学的改造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和文化融合,使得传统的哲学思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交流思想的方式,也促使哲学需要更加紧密地与科技和社会实践结合。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巨大压力使得人们对哲学更加迫切地需求,希望借助哲学的智慧维系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智慧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每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的回答,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新时期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提出,更是彰显了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思考、新成果。
全面把握“五大发展”,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在哲学的层面思考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的价值属性
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发展的核心问题,弄不明白为什么发展,关于发展其他问题的回答就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任何时候谈发展,都不能离开人。
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理念的不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以现实的人作为发展目的,指向人的“整体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那里,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结果,人的发展是根本,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二者是统一的。
新发展理念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价值,追求一种“美好生活”,即一种“更加充实”而非“更加富裕”的生活,不单纯依靠GDP的增长作为评判发展的指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属性,在发展的目的上,诠释了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指向性问题。
普遍联系的整体视角
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必须以整体的视角,以普遍联系的思路看待发展,推动发展,而不能囿于一隅,单一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从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不然便会引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的出现。
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升级传统的、单一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秉承社会有机体各方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体系,使各方面相互支撑。
在发展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发展是社会的整体运动,而不是某一部分单一的独立运动,不但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统筹,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促进。
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既强调培育发展新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又坚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既强调“绿水青山”,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又秉承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既着眼公平正义,又要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这足已显现,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提出是注重普遍联系整体性发展逻辑的集中表现,它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强调社会各要素的综合。
在事关发展的诸多重大关系
向 征
【摘要】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注重普遍联系整体性发展逻辑的集中表现,它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强调社会各要素的综合。
在事关发展的诸多重大关系中,运用整体性理念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与重要战略机遇期之间的关系,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下坚持普遍联系原理的印证,蕴含着运用哲学思维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 “五大发展”【中图分类号】 B0 【文献标识码】 A
人民论坛 / 2017.03 上
86
Mar,2017 / PEOPLE'S TRIBUNE
87
中,运用整体性理念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与重要战略机遇期之间的关系,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下坚持普遍联系原理的印证,蕴含着运用哲学思维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
各有侧重的矛盾辩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针对各种矛盾、各种复杂关系,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矛盾的辩证统一。
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极个别深层次矛盾,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等。
这些都与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不无关系。
要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辩证理论,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新发展理念认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与人民日益增长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离不开发展,只有依靠发展,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临着我国基本国情的“三个没有变”,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新发展理念强调以“五大发展”为核心,正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需要,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四个全面”建设过程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为当前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的着力点。
合规律性的逻辑理路
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只有合规律性的发展理念,才能符合发展实践并将实践引向深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所谓合规律性,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合乎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
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发展的合规律性。
新发展理念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倡导绿色发展。
自然发展
的内在规律告诉我们,如果违背其限度,必然会引致环境的恶化,人类只会自食其果。
新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与实践,强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通过调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新发展理念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社会规律本质上说,与自然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客观必然的,它蕴含在历史主体的社会活动中,并在历史主体的社会活动中得以体现。
但与自然发展规律不同的是,社会规律是有人参与的,是有意识的,人基于主体能动性的自觉活动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
新发展理念坚持的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注重发展的内外联动。
一方面,找到发展的新支点。
另一方面,激活发展的内源性基础,这正是在秉承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针对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
新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规律,主张创新发展。
从历史上看,每一轮经济的迅猛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农业革命带来农耕文明的繁荣,工业革命带来工业社会的兴盛。
新发展理念在上一轮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动能接近尾声之时,主张创新发展,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期,从创新这一关键点入手,挖掘经济发展潜力,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可以看出,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充分表达了发展的合理性内容,体现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注:本文系北京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社会诚信价值观与首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A3666)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
责编/肖晗题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