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生物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 格式:doc
- 大小:358.00 KB
- 文档页数:6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繁殖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组成一个种群C.一定区域中的所有成年老鼠组成一个种群D.种群是指同一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解析:选D。
考查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包含三个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
2.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解析:选C。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比、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移率等特征。
其中,年龄组成与性比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另外,作为人类,活动范围较广,迁移率也是直接决定地区人口数量的重要因素,并且城市人口密度关键在迁移率大小的变化。
3.(2012·合肥一中高二检测)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出现在曲线d点之后B.防治蝗虫虫害应该在曲线c点之后C.“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D.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有时超过K值解析:选D。
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是一个相对值,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仍然处于变化中,有可能超过K值。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解析:选D。
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升高,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降低。
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4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解析:选B。
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②在次级卵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减半,DNA分子数不变⑤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⑤D.⑥⑦解析:选C。
只有①和⑤正确,其余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粒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的,不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过程中,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都减少了一半;染色体的复制是在联会之前完成的;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2.(2012·学军中学期末)下列关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都有纺锤丝和纺锤体的出现B.都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和分离C.都具有染色体复制的过程D.都有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解析:选D。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进行染色体复制(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都有纺锤丝和纺锤体的出现;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只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3.(2012·浙大附中期中)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2N)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DN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此时细胞内不.可能发生()A.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B.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为NC.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D.中心体向细胞两极移动时解析:选B。
图示表明此时细胞内的每条染色体都是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结合在一起组成的。
对于染色体数目为2N的高等动物细胞而言,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为N,则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已经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开,不可能存在图示的数量关系。
1.如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
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
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B。
发酵初期。
酵母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pH下降;随着氧气的消耗,到发酵中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和酒精,pH继续下降;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醋酸菌大量繁殖,利用葡萄糖或酒精生成醋酸,pH迅速下降。
2.下列关于果酒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冲洗,这样洗得彻底B.使发酵装置的温度维持在20 ℃左右最好C.在发酵过程中,需从充气口不断通入空气D.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不需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解析:选B。
在选葡萄时应先冲洗1~2次,再去除枝梗以防葡萄破损被杂菌污染;酵母菌的繁殖力虽然很强,但仍要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因为其内含有对葡萄酒品质有害的微生物;酵母菌只有在20 ℃左右的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
3.下列对发酵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防止杂菌污染B.灭菌就是杀死培养基中的一切细菌C.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解析:选B。
灭菌是发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发酵用的菌种大多为单一纯种,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所以A选项正确。
灭菌应该是杀死培养基中的全部生物,而不是只杀死细菌,所以B 选项错。
在接种前必须对所有用具灭菌,因此,C、D选项正确。
4.(2010·高考广东卷)小李尝试制作果酒,他将葡萄汁放入已灭菌的发酵装置中进行试验(如))(多选(,恰当的做法是)图A.加入适量的酵母菌B.一直打开阀b通气C.一直关紧阀a,偶尔打开阀b几秒钟D.把发酵装置放到4 ℃冰箱中进行实验解析:选AC。
本题主要考查果酒制作的相关知识。
A项,果酒制作所需的菌种是酵母菌,因而需要在发酵装置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B项,果酒制作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因而不能一直打开阀b通气;C项,阀a连的通气管深入葡萄汁内,不能打开,以免影响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及避免杂菌污染,阀b连的通气管偶尔打开的原因是排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D项,酒精发酵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 ℃,不能放到4 ℃的冰箱中。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选D。
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
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构成群落;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解析:选D。
南极缺乏分解者,无法将人的尿液、粪便等分解。
3.(2012·北京四中高二期末)把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用图解表示时,往往得到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是因为( )A.许多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B.生产者个体数目总是要超过消费者个体数目C.在所有食物链上都有进行互相捕食的个体D.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解析:选A。
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许多动物的食物不止一种。
4.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解析:选B。
由图知,青蛙和蜘蛛同时以蝗虫为食,即构成竞争关系,而青蛙又捕食蜘蛛,构成捕食关系;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而图中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了分解者;图中一共包含四条食物链;蛇同时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5.(2012·临川一中高二检测)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和分解者间均直接联系,消费者可有可无解析:选A。
1.(原创)2011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这是第五个联糖日,此次联糖日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
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
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A.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了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解析:选B。
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A错;糖尿病患者尿多的原因是血糖浓度高,需要经排尿排出葡萄糖,所以尿液浓度增大,尿多带走了体内过多的水分,所以口渴,B对,C错;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不能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
2.如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解析:选C。
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午餐以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起到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的胰岛素大量分泌,而起升高血糖浓度作用的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则下降。
3.(2012·石家庄二中高二检测)下图是人体内糖代谢等过程的简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甲是肝细胞,则图中A所示的多糖最可能是肝糖元B.过程④的产物中有丙酮酸C.过程③、④都能产生A TPD.若人体内胰岛素浓度过高,则过程④将会加快解析:选C。
①表示葡萄糖进入细胞;②表示氧气进入细胞;③表示合成多糖;④表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进入线粒体。
肝细胞中的多糖为肝糖元,A对;过程③需要消耗A TP,C 错;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对。
4.2012年伦敦奥运会,反兴奋剂工作的难度也许会更大。
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能增强人的肌肉力量,但由于是通过基因工程注射到人体,很难检测。
1.(2012·济南一中高二检测)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刺激时,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解析:选D。
电流计两极间出现电势差,指针就发生偏转。
因兴奋不能逆向经过突触结构传递,故对A点刺激后,兴奋不能向另一神经元细胞传递,即只有甲电流计的左极处发生一次膜电位变化,也就只有甲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在神经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位是( )A.传出神经纤维 B.传入神经纤维C.神经中枢D.感受器答案:C3.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B.轴突C.突触间隙D.树突答案:C4.已知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
取三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按下图连接,图中②、④、⑥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
刺激③可引起右肌肉收缩,中肌肉和左肌肉也随后相继收缩。
现直接刺激⑤,则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A.左肌肉B.左肌肉和中肌肉C.中肌肉和右肌肉D.左肌肉、中肌肉和右肌肉解析:选B。
题干中已知信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现直接刺激⑤,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且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的特点判断,刺激⑤后该神经的兴奋只能引起相邻肌肉即左肌肉和中肌肉的收缩。
5.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像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解析:选C。
2013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苏教版必修31.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解析:选B。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或者说,种群就是某段时间内,某一地区中的某个物种的所有个体。
剖析这个概念,它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②某个物种;③所有个体。
如果缺少或不符合其中任何一点,概念的叙述就不完整或不准确。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多选)(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大体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选CD。
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用抽样调查法。
高等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能大体反映种群数量变化。
3.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总数的比率B.人口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占总人口的比率C.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解析:选C。
A、B两项关于种群出生率与人口出生率的概念都是正确的。
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种群出生率主要是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
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出生率。
4.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解析:选D。
食物有限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A错误。
1.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物质有()A.C6H12O6、NADPH、A TPB.NADPH、CO2、A TPC.NADPH、O2、A TPD.C6H12O6、CO2、H2O解析:选C。
光反应中水的光解可以产生氧气,同时产生NADPH,而且能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 TP中。
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属于暗反应所必需的物质是()A.H2O、CO2、ADPB.CO2、NADPH、A TPC.H2O、CO2、A TPD.NADPH、H2O、ADP解析:选B。
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CO2+C5―→2C3)和C3的还原2C3―→(CH2O)+C5,还原需要NADPH作为还原剂和酶的催化,并消耗能量(A TP分解)。
所以选B。
H2O和ADP都是参与光反应的。
3.(2011·高考海南卷)红枫是一种木本观赏植物,在生长季节叶片呈红色。
下列关于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枫叶片不含叶绿素B.红枫叶片呈红色是因为吸收了红光C.红枫叶片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D.液泡中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解析:选C。
红枫叶片含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叶片红色是花青素的作用。
4.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O2浓度过低B.O2浓度过高C.CO2浓度过低D.CO2浓度过高解析:选C。
在晴天中午,玉米叶片的气孔关闭,CO2不能进入,光合速率下降。
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光反应只能在白天进行,而暗反应在昼夜不停地进行B.光反应需要光,不需要酶,暗反应不需要光,需要多种酶C.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D.光反应分解水生成O2,暗反应消耗O2生成水解析:选C。
光反应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而在无光的条件下,不能产生NADPH和A TP,影响了暗反应中C3的还原;光反应需要光也需要酶,暗反应不需要光但需要酶;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光反应分解水生成O2,暗反应中产生的水的氧来自于CO2,但暗反应不消耗O2。
中图版生物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1.下列哪一种植物激素的作用能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现象()A.细胞分裂素B.乙烯C.生长素D.赤霉素答案:D2.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 A.延缓叶片变黄B.促进叶片衰老C.在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合成D.独立调节叶绿素降解的生理过程解析:选A。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者的比例决定了叶片的颜色,叶绿素若被降解,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比例增大,叶片就会发黄;反之,叶片变黄将可延缓。
3.在根冠和衰老叶片中含量较多的植物激素是()A.脱落酸B.乙烯C.细胞分裂素D.赤霉素答案:A4.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下图。
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何影响”。
他选用了某植物的幼叶鞘作为实验材料,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IAA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编号 1 2 3 4 5 6IAA溶液浓度(mol/L)0(蒸馏水)10-1210-1010-810-610-4幼叶鞘增长长度(mm)2.63.2 3.9 5.1 3.11.8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下方坐标系中绘出幼叶鞘增长变化随IAA溶液浓度变化的曲线。
(3)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化方案】2013年高中生物电子题库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中图版必修3 "1.(2012·济南一中高二检测)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刺激时,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解析:选D。
电流计两极间出现电势差,指针就发生偏转。
因兴奋不能逆向经过突触结构传递,故对A点刺激后,兴奋不能向另一神经元细胞传递,即只有甲电流计的左极处发生一次膜电位变化,也就只有甲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在神经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位是( )A.传出神经纤维B.传入神经纤维C.神经中枢D.感受器答案:C3.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B.轴突C.突触间隙D.树突答案:C4.已知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
取三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按下图连接,图中②、④、⑥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
刺激③可引起右肌肉收缩,中肌肉和左肌肉也随后相继收缩。
现直接刺激⑤,则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A.左肌肉B.左肌肉和中肌肉C.中肌肉和右肌肉D.左肌肉、中肌肉和右肌肉解析:选B。
题干中已知信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现直接刺激⑤,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且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的特点判断,刺激⑤后该神经的兴奋只能引起相邻肌肉即左肌肉和中肌肉的收缩。
5.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像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解析:选C。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随堂检测]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据统计,素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在全球仅存300只左右,且其野生数量极少,为防止其绝灭,在我国陕西洋县建成了朱鹮野化实验基地,以保护这种珍禽。
造成朱鹮绝灭的内在原因是( )A.物种特化B.乱捕滥猎C.功能基因丧失D.栖息地被破坏解析:选C。
物种绝灭的内在原因有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而朱鹮由于长期人工饲养和近亲繁殖,导致某些野外生存的功能基因丧失。
乱捕滥猎是物种濒危和绝灭的直接原因之一,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重要原因。
2.(2018·徐州高二期中)下列有关物种与其濒临绝灭的主要原因一一对应的是( ) A.大熊猫——功能基因丧失B.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C.朱鹮——环境污染D.蟒蛇——外来物种入侵解析:选B。
这几种生物濒临绝灭的主要原因分别为:A项,大熊猫——物种特化,即特化为主要以箭竹为食物;B项,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C项,朱鹮——某些适应野外生存的功能基因逐渐丧失;D项,蟒蛇——人类偷猎捕杀活动。
3.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贫困山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核心区,含近20种珍稀濒危树种,“稀有珍贵树种群落”是全国仅有的、同纬度罕见的植被类型。
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以及药用植物的过度采挖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
该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可行的是( )A.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B.引进技术或培养技术骨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C.扶助居民发展经济,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D.减少保护区面积,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效解析:选D。
科学合理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不仅要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氛围,也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观念淡漠的人晓之以理,对触犯相关法律的人绳之以法,还要依靠生物科学与技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1.(2021·广东北江中学高一检测)Mg2+跨过细胞膜一样不.会发生的跨膜形式是( ) A.单纯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D.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转运解析:选A。
Mg2+跨过细胞膜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单纯扩散方式不需要载体。
2.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要紧取决于()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B.细胞膜上的载体数量C.细胞中ATP(直接能源物质)的数量D.细胞膜上的某种载体数量解析:选A。
甘油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单纯扩散,其吸收量要紧取决于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与能量和载体无关。
3.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水在生物体内的要紧作用是()A.参与新陈代谢B.提供营养物质C.细胞内的良好的溶质D贮存能量解析:选A。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水在生物体内的要紧作用有: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各类代谢反映的介质等。
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主若是脂肪,而不是水。
4.以下哪一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与其他三种不.同()A.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B.红细胞吸收K+,排出Na+C.小肠对Ca2+的吸收D.细菌进入细胞解析:选D。
细菌进入细胞是通过内吞作用,A、B、C三项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5.(2021·无锡高一检测)神经细胞间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来传递信息,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融合以后再打开,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之外,这属于() A.主动运输B.协助扩散C.外排D.内吞解析:选C。
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融合以后再打开,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之外属外排方式。
6.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的模式图(黑点代表物质分子),据图回答:(1)图甲表示________________,图乙表示____________,图丙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进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2从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进出细胞需要载体而不消耗能量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1.(2012·东北师大附中高二检测)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解析:选C。
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在高等动物体内,体液各成分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解析:选B。
体液中,只有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3.内环境的下列变化中,能引起浮肿的是()A.尿素浓度降低B.血糖浓度降低C.钙离子浓度降低D.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解析:选D。
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积存于皮下,引起浮肿。
4.(原创)2012年1月7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国马拉松精英赛暨在厦门市举行,如图为比赛的选手。
运动员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解析:选B。
在长时间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降低了血液pH,在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的缓冲对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NaHCO3/H2CO3等。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选C。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变化中,不是恒定不变的。
6.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________,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2)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________,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此病主要是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第________阶段。
(3)胰脏组织细胞可以分泌胰液、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__________可以进入血液,参与糖类代谢的调节。
1.下列种群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B .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和C .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D .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解析:选C 选项 判断 原因分析A 不是种群 不是某一个区域,而是两个区域B 不是种群 不是同一物种C 是种群 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D 不是种群 不是同种生物2.(2012·A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B .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C .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D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解析:选B 。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A 选项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C 选项不仅包括新增加个体数,而且也应包括原来的所有个体;D 项所描述的并不是水稻的个体数。
3.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数量可用N 表示B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 .N =39×34÷15解析:选C 。
据计算公式得种群数量=39×3415≈88(只),所以C 项不正确。
4.(2012·南师大附中高二检测)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下降型和增长型B .增长型和下降型C .稳定型和下降型D .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B 。
图甲表示的种群,繁殖前期个体多,繁殖后期个体少,所以是增长型。
而图乙表示的种群,繁殖前期个体少,繁殖期、繁殖后期个体多,所以是下降型。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A .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B .成年个体大量死亡使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比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解析:选D。
1.下列种群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B .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和C .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D .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解析:选C 选项 判断 原因分析A 不是种群 不是某一个区域,而是两个区域B 不是种群 不是同一物种C 是种群 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D 不是种群 不是同种生物2.(2012·A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B .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C .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D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解析:选B 。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A 选项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C 选项不仅包括新增加个体数,而且也应包括原来的所有个体;D 项所描述的并不是水稻的个体数。
3.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数量可用N 表示B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 .N =39×34÷15解析:选C 。
据计算公式得种群数量=39×3415≈88(只),所以C 项不正确。
4.(2012·南师大附中高二检测)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下降型和增长型B .增长型和下降型C .稳定型和下降型D .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B 。
图甲表示的种群,繁殖前期个体多,繁殖后期个体少,所以是增长型。
而图乙表示的种群,繁殖前期个体少,繁殖期、繁殖后期个体多,所以是下降型。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A .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B .成年个体大量死亡使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比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解析:选D。
由题意知,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的是雄性个体,这就导致雌雄比例失调,使雌性个体无法完成交配行为,影响后代的出生率,从而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减少。
6.某同学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取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公里、宽1公里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个体数 3 5 4请回答:(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块稻田中所捕获麻雀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甲稻田的麻雀种群属于________型;乙稻田的麻雀种群属于________型。
可以预测,________稻田麻雀所带来的危害将会加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答案:(1)0.16株/m2(2)不可靠选取的样方数目太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3)增长稳定甲1.下列有关个体、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解析:选D。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所以这两者相互联系,同一物种的个体分布在不同区域就形成了不同种群,个体与种群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某一地域中不同种群可以是不同的物种,因此,D选项错误。
2.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稻田中的全部稗草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类C.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类D.一片草原中的全部细菌答案:A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选C。
蔓生或丛生单子叶植物不易计数,而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一般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应随机取样;种群密度只能大致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一定为10个B.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的大小一般为1 m2C.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固定的D.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叶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解析:选B。
在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样方的选取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大小一般为1 m2,而调查乔木时,样方若为1 m2就不行。
另外样方的数目也不是固定的,一般来讲所取的样方数目越多,调查结果越可靠。
5.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志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志的有5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被捕获的概率有较大差异B.迁入和迁出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降低刺猬被捕食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解析:选B。
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之间被捕获的概率应相同,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在给捕获动物做标记时一定不能使标志符号过分醒目,这样有可能导致其被捕食的概率提高;该种群的密度大约为100只/km2。
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别很大C.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D.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解析:选C。
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个体的多少。
7.(2012·连云港高二检测)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解析:选A。
种群密度减小,即为下降型的年龄组成,繁殖后期个体所占比例大而繁殖前期个体数目较少。
8.对于种群性比的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B.种群性比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C.对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决定性作用D.根据性比可以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答案:B9.某科技小组捕获了50只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答案:D10.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下降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下降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下降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解析:选B。
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类型。
甲国家繁殖前期个体所占比例很大,繁殖后期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繁殖前期和繁殖期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选B。
种群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选项B描述的是种群密度,为数量特征,而其余各项均为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12.(2010·高考海南卷)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选C。
该草地的面积为100 hm2,为测定如此大面积草地上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1 m2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然后取其平均值即可。
13.“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1)(N)的计算公式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 hm2,要使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等,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解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因此要想数值准确,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大规模的迁入和迁出。
田鼠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分式中m减小,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
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答案:(1)N=Mn/m(2)144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大规模的迁入和迁出高(3)8/9(或32/36)(4)2.5∶114.下图表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请回答:(1)A属于________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________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