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业绩研评系列-5:变革转型:业绩天花板与突破口
- 格式:doc
- 大小:932.00 KB
- 文档页数:3
房地产企业转型成功案例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加剧,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已经逐渐面临着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和升级,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从传统房地产开发到全产业链服务的转型成功经历,分享企业的发展历程、转型策略和成功经验。
一、企业背景该房地产企业成立于2000年,起初专注于房地产开发领域,主要开发住宅项目。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在当地建立了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口碑,拥有一定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开始发现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
二、转型动因1. 市场环境变化: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2. 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行业不仅仅是简单的地产开发,更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3. 公司自身发展需求: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模式,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转型策略1. 产品升级:企业开始推出更加多样化和高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除传统的住宅项目外,还推出了公寓、商业地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品。
2. 研发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定制化产品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服务升级:企业建立了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包括售前咨询、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4. 产业链拓展:企业通过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建立了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包括设计、施工、装修、物业管理等环节,实现了从开发到运营的全程服务。
四、转型成果1. 品牌价值提升:三年内,企业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口碑得到了提升,市场份额得到了增加。
2. 收入增长: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的推出,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不仅提升了销售收入,还实现了多元化收入来源。
姚武:房企战略转型N种模式明源地产研究院院长姚武行业聚集度更高,强者恒强,规模之争、合理布局、坚持去化成为行业共识。
但我们也看到,开发类房企、持有经营类房企,以及走创新的跨界房企,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其战略调整模式也各不相同。
2013年,不管对房地产行业还是房地产企业而言,都同样是高歌猛进的一年。
随着市场成交的持续上行,今年至少有6家企业可以冲进千亿军团;而百亿将成为进入今年销售排行榜的一个门槛。
从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行业聚集度更高,强者恒强,规模之争、合理布局、坚持去化成为行业共识。
但我们也看到,开发类企业、持有经营类企业、以及走创新的跨界企业,每种类型下不同规模的企业又走出了不同的战略突围模式。
一、开发类模式目前,房地产开发模式依然是国内房企利润获取的主流模式,即通过开发物业并销售物业实现效益,我们统称为开发类模式,这类模式下又主要有快周转、区域深耕、成本领先、精品战略等细分模式。
1.高周转模式做大规模已成为行业共识,跨区域、多项目、多业态发展是必由之路。
高周转本质是资金的高速周转,项目开发价值链前段对资金的需求最大,所以都在提升从拿地到开工、开盘的时间,不少企业从拿地到开盘已经有效控制在6~8个月,有些项目甚至还不到3个月。
更多的工作前置、战略采购、产品标准化都是这类企业管理抓手。
选择了高周转,对产品的品质追求会有一定的妥协,但这种妥协一定要有度。
因此,有不少企业不苛求从拿地、开工、开盘到交房整个价值链都“快”,而是以预售为界,前段高周转,后段高品质,在速度与品质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快周转这种运营模式重点考验企业是否有更敏捷高效的产销平衡能力。
如何解决产销匹配度的问题?主要看三种保障系数的平衡关系,即业绩保障系数(业绩保障系数=预收账款/营业收入)、生产保障系数(生产保障系数=期末在建面积/年度销售面积)和土地保障系数(土地保障系数=土地面积/年度销售面积)。
三大系数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之间的差距应该越来越小,代表企业运营管理水平越来越成熟,企业应该动态的审视自己运营管理水平,有效设定吻合自身管理水平的三大系数安全边界。
房地产行业转型在当前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下,房地产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这种转型不仅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市场需求,也是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来探讨房地产行业的转型进程。
一、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技术创新对房地产行业的转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的广泛应用,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决策支持。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和精确预测,房地产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目标客户和优化产品设计。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改变了房地产行业的运营模式。
例如,通过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物能耗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然而,技术创新也带来了转型中的挑战。
对于传统房地产企业而言,采用新技术需要进行系统升级和员工培训,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涉及到一些法律和隐私等风险,需要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
二、市场需求的变革与房地产转型市场需求的变革是房地产行业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对住宅和商业用地的需求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传统的大型住宅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要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
例如,以环境友好型、智能化和社区共享为特点的生态城市已成为市场的热门趋势。
此外,人们对于健康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关注也促使房地产企业转型为提供更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同时,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崛起,他们对于前沿科技和社交互动的需求也对商业用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产品服务。
三、环境可持续性的要求和房地产行业的转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房地产行业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世界各国对于气候变化和资源浪费的忧虑日益加深,对于高碳排放的传统房地产项目的需求逐渐减少。
浅析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与转型发展摘要: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深度调整和转型发展。
本文将详细分析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与转型发展,研究中国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原因、对策等情况,进一步探讨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原因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间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价格过快上涨、投机炒作等,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加大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并推动行业的深度调整与转型发展。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政策方面。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来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中,限购、限贷和限售等政策措施被广泛采用,旨在抑制投资投机行为,避免房价过快上涨。
此外,政府还大力推动棚户区改造、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和城乡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等,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2)经济结构方面。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房地产行业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转向更加注重消费需求和服务功能。
政府鼓励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房地产行业向着提高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
(3)风险防控方面。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潜在风险逐渐显现,如房地产泡沫、债务风险等。
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收紧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强对开发商融资的监管等,以确保市场风险可控。
(4)人口结构变化方面。
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年轻人的购房需求减弱,加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
这也促使房地产行业进行深度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5)土地供应限制方面。
土地是房地产行业的重要生产要素,政府对土地供应进行限制,以防止过度投机和土地浪费。
这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而推动行业的深度调整。
房企转型升级之路——以万通地产商业模式创新为例胡挺袁毓敏2013-04-07 11:15:46 来源:《城市开发》2013年第01期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格局,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
当今房地产企业商业环境的竞争不能停留在产品、资本层面的比拼,更在于商业模式转型与创新。
而商业模式的本质在于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出新价值,而非掠夺式地从既有的商业蛋糕中坐享其成。
房地产公司封闭操作的固有模式也越来越遭受来自市场的严峻考验。
在新的形势与挑战下,开发商如何对既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转型与创新,成为房地产企业在新环境下能否获得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万通地产作为案例,剖析其商业模式转型与创新的过程,以期能为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借鉴。
万通的“导演加制片”模式商业模式从经济学上定义为描述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就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商业逻辑。
商业模式刻画企业盈利的方式,未来获利规划以及持续强于竞争对手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
学者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四个因素被研究者提及最多,即客户价值主张、目标客户、伙伴关系以及收益来源。
目前国内多数地产商的开发模式属于合生、碧桂园的“地主加工头”模式或者万科的“厂长加资本家”(香港模式)的模式;万通地产针对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环境现实,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了精心调校。
万通地产首先引进了所谓的“导演加制片人”模式,即其标榜的最高级的“美国模式”。
万通地产主导“导演加制片”模式实践,该模式在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支持下,以开放与合作为主导思想,在各个环节中由专业的房地产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负责运营地产项目,深化到从住宅地产应用到商业地产,在商业地产领域把以往的拿地、开发、运营分段去做,向地产价值链的上游走,做不动产经营、基金管理、资产管理和物业运营。
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产业链,提高公司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收入的多元化。
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向与挑战《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向与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转型升级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首先,调控政策的持续加码使得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旨在抑制投机性购房,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这一政策导向使得房地产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长期发展,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
其次,绿色、环保、智能化成为了房地产开发的新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购房者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和舒适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房地产企业开始在项目中引入绿色建筑理念,采用环保材料,打造智能化的家居系统,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再者,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日益明显。
比如,“房地产+养老”“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教育”等模式不断涌现。
这种融合不仅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丰富了房地产产品的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然而,房地产行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金压力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
在严格的调控政策下,银行信贷收紧,融资渠道受限,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面临较大压力。
特别是一些中小房企,由于资金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大户型住宅需求逐渐减少,而小户型、养老型、租赁型住房的需求逐渐增加。
房地产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不仅有传统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跨界竞争者的挑战。
这些跨界竞争者凭借其在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的优势,给传统房地产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面对这些新动向和挑战,房地产企业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房地产企业应如何转型升级房地产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经济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性论述的方式,从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以及实践导向结论的角度,探讨房地产企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
首先,房地产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重视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
传统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依靠住宅和商业地产的销售,这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大对产品创新的投入,开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例如,可以开发绿色建筑、智能家居等新型产品,满足人们对生态环保和科技便利的追求。
同时,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加强技术升级,通过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科技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房地产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产品的独特性和优质服务来塑造品牌形象,通过品牌推广和宣传来提高品牌知名度。
同时,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加强市场营销,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房地产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优秀的人才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思路和动力。
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培养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房地产企业还应该注重组织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例如,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对项目进展和绩效的监控和评估。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注重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重视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加强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
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房地产企业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问题楼盘困境的化解与突破》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览 (3)1.1 背景介绍 (4)1.2 研究意义 (4)二、问题楼盘的定义与特点 (5)三、问题楼盘的成因分析 (6)3.1 开发商原因 (7)3.2 政府因素 (8)3.3 市场因素 (9)3.4 其他因素 (10)四、问题楼盘的化解策略 (11)4.1 政府层面的化解策略 (12)4.1.1 加强监管 (14)4.1.2 提供财政支持 (15)4.1.3 推动项目重启 (16)4.2 开发商层面的化解策略 (18)4.2.1 重新规划项目 (19)4.2.2 加强项目营销 (20)4.2.3 提高项目品质 (22)4.3 市场层面的化解策略 (23)4.3.1 调整市场定位 (24)4.3.2 创新产品类型 (26)4.3.3 优化供需结构 (27)五、问题楼盘的突破路径 (28)5.1 从政府角度寻求突破 (29)5.1.1 政策支持 (31)5.1.2 服务提升 (32)5.2 从开发商角度寻求突破 (33)5.2.1 创新商业模式 (34)5.2.2 强化品牌建设 (36)5.3 从市场角度寻求突破 (37)5.3.1 拓展市场渠道 (38)5.3.2 优化营销策略 (39)六、案例分析 (40)6.1 成功化解问题楼盘的案例 (41)6.2 未能成功化解问题楼盘的案例 (42)6.3 案例启示 (44)七、结论与展望 (45)7.1 结论总结 (46)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7)一、内容概览在阅读《问题楼盘困境的化解与突破》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提供了独到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论。
本书深入探讨了问题楼盘的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以及相关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中首先对问题楼盘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市场供需失衡、政策调整、金融风险等多方面因素。
房地产业PEST分析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分析目的与意义 (2)1.2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政策环境分析 (5)2.1 国家房地产政策导向 (6)2.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度 (8)2.3 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 (8)2.4 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0)三、经济环境分析 (11)3.1 宏观经济形势 (13)3.2 通货膨胀与利率水平 (14)3.3 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 (15)3.4 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6)四、社会环境分析 (17)4.1 人口结构变化 (18)4.2 城市化进程 (20)4.3 居民住房需求与偏好 (21)4.4 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与影响 (22)五、技术环境分析 (24)5.1 新型建筑技术与材料应用 (25)5.2 智能化与信息化在房地产中的应用 (27)5.3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27)5.4 技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9)六、结论与建议 (30)6.1 PEST分析总结 (31)6.2 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建议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描述政治因素:政府政策和法规对房地产业有重大影响。
土地供应政策、住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和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等都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
经济因素: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和汇率变动等因素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应。
经济繁荣时期,人们购房需求增加,房价上涨;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购房需求减少,房价下跌。
社会因素: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消费者信心等因素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增长,对住房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技术因素:科技创新、环保理念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对房地产业也有重要影响。
绿色建筑和智能家居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房地产项目的附加值,吸引更多购房者。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房地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投资者、开发商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转型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房地产企业在面临国家政策调控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
开始转型。
这种转型的主要特点是多元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多元化:部分企业开始涉足不同领域的业务,如物流、医疗、旅游等,
以降低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和风险。
2. 地产运营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有物业转型为物业运营平台,提供物
业管理、租赁、销售等一整套房地产服务,增加现金流和业务差异化。
3. 技术驱动:通过智能化管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
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效率,改善管理效果,增加竞争力。
4. 资本化:通过资本运作,通过股权投资、资管等方式,增加企业收入和利润,拓展融资渠道。
总之,中国房地产企业在不断寻求多元化转型的道路上,正在逐渐摆脱过去单
一业务模式的依赖,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突破销售瓶颈提高房地产销售业绩的秘诀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销售业绩的提升成为了每个房地产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如何突破销售瓶颈,提高房地产销售业绩呢?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秘诀。
首先,房地产公司应注重产品的特色与品质。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特色和品质往往是吸引客户的关键。
房地产公司需要挖掘项目的独特之处,通过独特的设计、创新的功能和高品质的建设来吸引潜在购房者的注意。
只有在产品上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打破销售瓶颈。
其次,房地产公司需要积极打造品牌形象。
在市场竞争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往往是拉动销售的重要因素。
房地产公司应该注重提升品牌形象的核心竞争力,塑造专业、可靠、信誉良好的形象。
通过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优质的售后服务,使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提高销售业绩。
第三,房地产公司需要加强市场营销策略。
在房地产销售过程中,市场营销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房地产公司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精确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采取差异化的定位,准确捕捉市场信息,并灵活调整策略。
同时,创新销售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渠道、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分析等,提高销售效率。
最后,房地产公司还要重视与客户的良好沟通与互动。
客户是销售的主体,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提高销售业绩的关键。
房地产公司应积极与客户保持沟通,了解客户的喜好和意见,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
同时,加强与客户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购房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口碑传播,进一步推动销售。
在总结中,突破销售瓶颈并提高房地产销售业绩的秘诀包括注重产品特色与品质、积极打造品牌形象、加强市场营销策略和与客户的良好沟通与互动。
这些都需要房地产公司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应用并不断完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只有不断创新与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未来的房地产销售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在房地产行业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房地产行业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与巨大机遇的领域。
要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智慧。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关键的策略,帮助您在房地产行业中脱颖而出。
一、洞察市场要在房地产行业中取得成功,首先需要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力。
这包括了解当前的市场趋势、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
通过对市场的精确洞察,您可以发现并把握机会,制定相应的战略。
同时,透彻了解竞争对手的策略,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定位和区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二、建立优质的人际关系在房地产行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立稳固的人际网络可以为您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积极参加行业相关的活动,扩大社交圈子,与业内专业人士建立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将有助于您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行业信息和资源支持,从而提高成功的机会。
三、注重品牌塑造在房地产行业中,品牌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通过打造具有独特特色和高度认可度的品牌,您可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包括标识设计、口碑营销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这样,您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用户对您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四、持续学习和创新房地产行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行业,要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必须不断学习和保持创新。
积极参加相关行业培训和研讨会,关注行业最新动态,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趋势。
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您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找到新的机会。
五、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成功的房地产业务离不开团队合作。
建立一个专业、高效和协作的团队是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关键。
通过有效的沟通、角色明确和资源整合,团队可以更好地共同努力,应对挑战并实现目标。
同时,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才华,也是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必要条件。
总结在房地产行业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并非易事,但通过洞察市场、建立优质的人际关系、注重品牌塑造、持续学习和创新,以及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您将提高成功的机会。
房地产评估年度总结技术创新与方法改进在过去的一年里,房地产评估行业经历了诸多变化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不少技术创新和方法改进的机遇。
这些创新和改进不仅提升了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技术创新1、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评估行业也开始充分利用海量的数据资源。
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多个渠道的房地产交易数据、市场趋势数据、经济数据等,评估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市场动态,为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人工智能技术则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房地产价格走势、识别市场中的异常交易等。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整合GIS 技术的应用为房地产评估带来了更直观和精准的分析。
评估师可以将房地产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交通状况等信息整合到评估模型中,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房地产的价值。
例如,靠近优质学校或交通枢纽的房产往往具有更高的价值,GIS 技术能够量化这些因素对房产价值的影响。
3、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引入VR 和 AR 技术为房地产评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师可以通过 VR 技术模拟房产的内部布局和装修效果,让客户更直观地感受房产的实际情况。
AR 技术则可以在实地考察时提供实时的信息叠加,如房产的历史交易数据、周边同类房产的价格等,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方法改进1、市场比较法的优化市场比较法是房地产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过去的一年里,评估师们对市场比较法进行了优化,更加注重可比案例的筛选和调整。
通过引入更严格的筛选标准,确保所选可比案例与评估对象在地理位置、房产特征、市场条件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相似度。
同时,对可比案例的价格调整也更加精细化,考虑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如房产的朝向、楼层、景观等。
2、收益法的改进收益法在商业房地产评估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收益法的准确性,评估师们在预测未来收益时采用了更科学的方法,结合市场调研和经济数据分析,考虑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刮起了一股回归一二线城市的风潮。
问题是,都到一二线市场,蛋糕有那么大吗,而且是不是谁都有能力吃的下?不管什么事,若是都想到一块儿,通常可不能有好结果。
与其随波逐流地调整城市布局,还不如将关注点转向单城市市场占有率和单城市、单项目产能。
近日拿到了一家央企地产公司的一份统计表,是各城市2021年销售额及目标完成率排名。
这家企业也正做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相信有很多企业也一样,已动了调整城市布局的心思,或正在调整中。
这股风潮的起源可追溯到2021年末。
昔时11月,恒大主席许家印说,“以后将慢慢加大二线城市的买地及销售比重”。
随后至今,多数观点及大致说法是,一二线城市预期更好,而三四线城市泡沫严峻。
近两年来的房市走势也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一二线城市地王频现,房价快速上涨;许多三四线城市那么价量萎靡,空置严峻,鬼城连连。
或许是长期在一线工作之故,笔者对离开一线的一概而论式观点老是抱持质疑。
事实是,目前的有限数据并非足以支持这一判定,目前市场所表现出的结构性分化超级复杂,几乎不可能用一两句话说清。
仍是先从恒大地产提及。
在“研评2”中咱们分析了致使房企业绩分化的五个主因,市场布局是主因之一。
大伙儿明白,2020年及以前,保利地产的销售额高于恒大。
但2020和2021年,两家企业的销售额却显现了两次戏剧性逆转:2020年,恒大实现销售额804亿元,历史性地超过了销售额732亿元的保利;但2021年,保利凭借1017亿元的销售额又反超了销售额923亿元的恒大。
2021年,保利地产实现销售额1251亿元(不包括保利置业的267亿元),恒大销售额1004亿元,两家企业的差距再次拉开。
缘故有很多,其中之一是,2020年,受市场调控阻碍,一二线城市销售状况不如三四线城市,而恒大的项目又大多在三四线城市;2021年至今,一二线城市的销售状况好于三四线城市,而保利的项目又大多在一二线城市。
面对市场转变,恒大确信要调整市场结构和城市布局。
业绩评估中常见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业绩评估中,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这些挑战可能来自于评估的过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指标的选择等方面。
然而,在面对这些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寻找解决方案,来提升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业绩评估中常见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在业绩评估中,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数据存在错误、遗漏或不完整,那么评估的结果就会失去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流程和标准:确保数据的收集过程规范、系统化,并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标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2. 进行数据清洗和验证:在评估之前,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排除错误、重复和不完整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增加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尽量选择可靠的数据来源,例如官方统计数据、调查问卷等,避免依赖于个人主观判断或不可靠的数据源。
二、指标的选择和衡量业绩评估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衡量绩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指标的选择和衡量常常会遇到挑战。
以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1. 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指标:在选择指标时,需要充分考虑业务的特点和目标,确保选择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绩效,并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
2. 综合使用多个指标:单一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绩效,因此可以考虑综合使用多个指标,形成综合评估体系,以更准确地衡量业绩。
3. 清晰定义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了避免指标的模糊性和主观性,需要明确定义指标的计算方法,并将其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中,确保评估结果具有客观性。
三、员工参与度和认可度业绩评估是对员工工作的一种评价和激励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员工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常常不高。
以下是提高员工参与度和认可度的建议:1. 透明公正的评估过程:确保评估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向员工解释评估的目的和方法,并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增加员工对评估的认可度。
业绩盘点回顾过去迈向未来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经历了许多值得回顾的时刻和重要的业绩成果。
回顾过去的历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的发展制定合适的战略和目标。
本文将对我们的业绩进行盘点,同时展望未来。
一、市场状况回顾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种因素如政策变化、经济波动和新兴技术的出现都对我们的业务产生了影响。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竞争态势,并成功应对了市场的变化。
我们的销售额稳步增长,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扩大。
二、业绩回顾1.销售业绩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销售业绩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我们积极开拓市场,加大了销售推广力度,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产品结构。
这些努力使得我们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
2.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通过定期的市场调研和客户反馈,我们了解到客户对我们产品的满意程度正在逐渐提高。
我们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客户体验,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
3.创新能力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并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这些新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创新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4.团队协作团队的协作和合作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在过去的一年中,团队成员们紧密合作,相互支持,有效地解决了许多问题。
我们的团队不仅在业绩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文化。
三、未来展望回顾过去只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继续秉持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研发创新,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我们将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内部管理,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挑战自我,不断进取。
房企业绩研评系列—5
变革转型:业绩天花板与突破口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
绿地“上天入地出海”,万科经营滑雪场,恒大涉足农业、奶业、美容业……近年来,房企变革转型之势风起云涌,战略方向可谓五花八门,甚至令人眼花缭乱。
面对变化的市场,房企只有两条路:或者出局,或者破局。
但如何破局,一定要找准方向和突破口,更要稳固地产主业——不立足于做大做强地产主业的破局,有可能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逝去(出局)。
房企转型成效并不乐观
2014年,绿地实现销售额2408亿元,排名行业第一。
其中,海外市场销售额达153亿元,商办物业销售额1296亿元,分别占销售总额的9%和54%。
依次推算,传统的国内住宅业务销售额占比可能已降至45%以下。
而这一数字,万科在90%以上。
同年,万达集团实现收入2424.8亿元。
其中,万达商业(03699.HK)实现合同收入1827.3亿元,同比增长25.7%。
商业的合同收入中,房地产合同销售收入1601.5亿元,同比增长26.8%;租金收入116.8亿元,同比增长30.5%,实现租金营业利润67亿元。
如果按万达披露的全年核心净利润143亿元预测数据推算,其商业租金收入和利润贡献占比分别是6.39%和46.85%。
如果再考虑到万达文化集团2014年收入341.4亿元已占集团总收入的14.08%,那么可以说,万达已是典型的“包租公”,并已成功转型为相关多元化集团公司。
相对而言,两年前从散售转型为持有经营的SOHO中国,至少从财报数据上看,转型难言成功。
据去年中报(年报暂未出来),SOHO中国上半年租金收入仅约1.64亿元,虽然同比上升约84%,但仅占营业收入的3.45%,不仅与恒隆、太古等港资企业相差较大,也与万达6.39%的收入占比有一定距离。
事实上,虽然近年来许多房企都谋求变革转型,但转型成功的其实不多。
据兰德咨询跟踪统计,2013年有6家上市公司退出房地产业务,2014年也有5家之多。
分析发现,“脱房”的企业许多都转入了前几年较热的能源业。
遗憾的是,受产能过剩影响,能源业现已很“冷”,涉足能源的房企大都很受伤。
在《房企转型要想清楚的20个问题》文中我们曾提醒,大凡暴利行业都有既得利益集团,地产江湖水深,其他暴利行业可能更深。
何止是能源业,很多房企热衷的旅游、养老、产业地产,又有多少家成功?以旅游地产为例。
无论是中信、龙湖,还是华侨城、雅居乐,之所以业绩增长不快,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旅游地产周转慢的影响。
或许,向新兴和细分市场的类似转型,其风起云涌之势只是媒体和地产时评家们鼓噪起来的舆论泡沫,致使缺乏战略思维和独立精神的一些企业被裹挟其中。
违背常理和缺乏先例的转型,不是转型,企业也成不了先驱,反而可能成为先烈。
也许,去年以来许多房企热衷的金融、互联网,也只是一轮转型泡沫。
说这些,绝非不赞同房企变革转型,而是希望在大胆行动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论证,一定要找准方向和突破口,更要以稳固并尽快做大做强地产主业为前提。
如果缺乏地产主业这个根基的有力支持,有可能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逝去,也就是出局。
业绩天花板与突破口
那么,房企该如何找到变革转型的方向和突破口呢?因为不同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规模、产业链、区域布局、产品结构等不同,显然没有统一的路线图。
在研评1文中,我们按年度销售额高低,将房企划分了6个梯队。
下面仅就不同规模企业变革转型的方向、突破口和路线图做简要阐述。
第一梯队是千亿级企业,共有7家。
对千亿级企业来说,基本上都面临两大战略问题:一是如何保持规模业绩持续稳健增长,二是如何稳固住持续走低的利润率。
针对这两个问题,研评4文已详细阐述了房企的发展逻辑。
现再做个模拟示例。
假设某企业年销售额是1500亿元,除非增速更快,短期内很难超越绿地、万科(2014年销售额增速分别是48.2%和25.9%)。
即使保住1500亿元的销售额,也远比15亿、150亿要难得多。
但不增长股东们不答应,资本市场也会用脚投票。
假设增长率目标是20%,就是300亿,按60%去化率计算,意味着需新增可售资源500亿元。
在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要实现20%增长率目标,只能拓市场、扩纵深:从传统住宅基础上,增加旅游、养老等产品线;在住宅地产基础上,增加消费体验地产(或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在做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其实都是做增量。
仅做大规模还不行,如果增收不增利,股东和资本市场更不认同。
众所周知,近年来,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左右的降幅在持续走低。
要稳固住持续走低的利润率,甚至拉抬起来,只能千方百计地控制成本和最大可能地提高周转效率。
当然还有些财务处理方法。
比如某标杆房企,未来保住ROE水平以兑现股权激励,方式是:通过合作开发、小股操盘等方式做大“分子”,同时采取轻资产模式做小“分母”。
行文至此,相信很多人理解了近几年几家千亿房企变革转型的目的、方向和做法。
再说300-1000亿元的第二梯队企业。
这类企业的“天花板”往往不是市场空间受限,而是体制机制。
“万保招金”中的后两家企业之所以脱离第一梯队,“两制”是主因之一。
其他第二梯队企业也大都受限于“两制”。
因此相对而言,第二梯队企业的变革更为必要和紧迫。
相比第一、第二梯队,100-300亿元之间的第三梯队企业的业绩波动性和排名变化更大。
表面上,第一、第二梯队梯队企业有的,这类企业也都有,比如产品线、ERP,甚至APP。
但从兰德所咨询的诸多客户来看,又都不扎实。
追根溯源,这类企业的“天花板”有两块:一是老板的格局和思维,二是团队素质和执行力。
销售额百亿以下的第四到第六梯队企业,占到了房企总数的99%以上,在我们累计500多家的客户中占比也逾九成。
因规模相对较小,这些企业业绩波动性更大。
我们长期跟踪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在100亿、30亿、10亿“天花板”下震荡多年也难以晋级。
原因很多,诸如区域布局受限,产品线不丰富,战略策略执行上不坚定,管治不透明、不完善,领导人独断专行、事无巨细,当地人才较少,等等。
不同企业实际情况不同,当然解决方案也不同。
因此建议这类企业,不要效仿行业标杆企业的做法,而应找出适宜自己的战略方向和管理模式,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大量事实证明,不论规模,仅是领导力和团队执行力,效仿或借鉴标杆企业的做法看似省时省力,实则事倍功半,后来者当戒。
限于篇幅,欲了解更多,推荐阅读兰德与中房协联合发布的《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蓝皮书(2014)》。
总之,转型不易,要知道制约自己的“天花板”,更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而且还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战略绝非可有可无
无论是战略转型,开辟新战线也好,还是立足于地产主业,尽快做强做大也罢,企业都需要制定出未来的发展战略。
研评4所说的房企发展逻辑和以上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企业
战略而展开的。
做好企业战略规划,目的是要明确解答几个战略问题:因应市场变化,企业是否要转型或做出战略调整;因应调整之需,企业的优劣势各是什么;做出调整决定,企业新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规划是什么,行动路线图和时间表又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很多企业及其领导人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以及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还是比较清楚的,而且经常在内部会议上宣讲。
但我们也注意到,多数企业未能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这一方面与目标、规划不太切合实际有关,更主要的则是因为过于自信,长期探索、经常试错,不能做到知己知彼、截弯取直。
举个例子,万科内部就做不做、怎么做商业地产争议了很久,可见战略决策之谨慎。
通常来说,房企具体战略涉及产业链布局、资本战略、客户战略、市场战略、产品战略、品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互联网及电商战略等,每项子战略都要有分解目标、具体策略和实施计划,而且还有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形成战略闭合与迭代系统。
我们对房市占有率的专题研究发现,发达国家NO.1房企的市场占有率多在5%左右。
2014年绿地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是3.16%。
至少理论上,绿地、万科等年销售额可做到5000亿元,甚至1000亿美元。
对于年销售额几百、几十亿元的房企来说,其市场占有率非常之低,因此也意味着增长空间非常之大,关键是怎么做。
战略不是构想,更不是理想和口号,而是行动指针。
战略之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产业和区域布局、产品结构,以及具体的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等,可聚焦目标,提高团队凝聚力;可使企业从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从战略模糊期步入到战略清晰期,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或者后来居上,实现赶超。
战略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对处于市场变局中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有战略总比没有好,早制定战略总比晚好。
确定无疑的是,企业不能左右政策,也不能左右市场,但肯定能左右自己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