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家庭幼儿语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4
家教研究2019年1月下半月
隔代抚养家庭幼儿语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郭瑞王雯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隔代抚养是目前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阶段最为普遍。
幼儿期是孩 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隔代抚养对孩子的语音、语言运用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
文章分析了隔代抚养的家庭中幼儿语言教育的现状、问题,并从呼吁父母参与幼儿教育、祖辈更
新教育观念、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优化社区资源创造良好氛围几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隔代抚养;幼儿;语言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3476 (2019) 01 -Y076 -04
隔代抚养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一种,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抚养和非完全隔代抚养/10。
完全隔代抚养是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多存在于农村留守家庭;而非完全隔代抚养则是父母与祖辈共同教养孩子,这种情况多见于城市。
“据估计,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2]孩子的童年多半由祖辈陪伴,而幼儿时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祖辈作为隔代抚养的主要承担者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覷。
笔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就隔代抚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隔代抚养对幼儿语言发展有利有弊,但消极影响偏多。
以往的研究中,隔代抚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少有专门的论述,多用于佐证隔代抚养对幼儿身心发展不利的影响。
因此,笔者分析隔代抚养语言教育的现状、探究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及隔代抚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反思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
—、隔代抚养家庭语言教育的现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基石。
但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四二一”结构家庭数量不少,一些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孩子,孩子的家庭抚养与教育任务就落在了祖辈肩上。
幼儿时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生当中语言学习最迅速和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在此时期进行语言启蒙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习得本民族的语言,这似乎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起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顺理成章”,在同一年龄阶段有的孩子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有的孩子却只会说简单的单词如“爸爸”“妈妈”。
不同的幼儿为何在语言方面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和生理遗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通常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祖辈较少关注幼儿的早期语言教育,抱着“长大了总是会说话的”心
作者简介:郭瑞(1994 -)女,河南许昌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王雯(1967 -)女,湖北咸宁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管理和语言教育。
态,将精力更多地投人在孩子的基本生活起居上,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穿得暖。
幼儿的语言发展不仅仅是张口说话,还包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语音、准确的词汇和语句规范地表达、依据一定的语境恰当地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等,关系到幼儿智力、个性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既然无法回避隔代教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那么隔代教育家庭抓好幼儿语言发展迫在眉睫。
二、隔代抚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一般问题
(―)“倾听”环境不佳,语音发展受限
隔代抚养的家庭中,幼儿主要与(外)祖父母接触,祖辈的一字一句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祖辈一代受地域文化或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与孩子交流多使用方言,家庭的语言环境以方言交流为主。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但对一些中老年人收效却不大。
然而,方言在语音上和普通话差异很大,语音的不准确则会影响孩子对语义的理解,更不利于曰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人类的语言首先是以语音的形式形成,语音在语言中起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语音感知是言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形成对母语语音的特异性感知是婴儿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3]在不一致的“听”的 环境中,幼儿很难辨别口语中的音节韵脚,无形之中给孩子的听说发展设置了一道障碍。
幼儿的辨音能力很早就发展起来了,几个月的婴儿就能辨别出母亲的声音,但他们的发音能力却发展得相对迟缓,这就说明了如果孩子处在不一样的语言环境中,他的发音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隔代抚养的家庭对幼儿“听”的能力发展重视不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4],因为幼儿对语音、词汇以及语法规则的学习都是通过听来感知的。
幼儿语言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倾听,只有给幼儿足够的听的刺激,才会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
幼儿只有学会倾听、乐于倾听才会打开语言的大门,尝试表达和运用。
(二)教养观念滞后,语言输出贫乏
祖辈们大多是中等教育的文化水平,抚养孩子多尊崇经验,对于育儿科学常常“不屑一顾”。
他们认为科学育儿未普及的年代,他们的孩子照样健康长大成人。
可是随着社会进步与观念更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已成为教育抚养幼儿所应遵循的必然法则,忽视或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时代与祖辈父辈所处的时代必然会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祖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隔代抚养的家庭中,祖辈们不重视幼儿的阅读,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只是个“吃奶娃娃”,并不懂得读书、看画;与幼儿交流时多用重复的简单句,较少使用复杂句;交流所用词汇也相对贫乏,多为叠词、实词等。
年轻一代的父母侧重教导孩子关注事物发展的过程,会跟孩子讲事情的原因、结果,和孩子交流时所用词汇涉及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更贴近孩子的世界也更接近当下社会的生活样貌。
然而不少祖辈在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取、教育观念的更新上都显得力不从心,对促进幼儿学习词汇、掌握句子以及表达技巧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够大。
(三)抚养意愿消极,忽视语言表达
抚养意愿反映了抚养人对被抚养人的态度、接纳程度和真实情感,决定了后续抚养行为的投人和质量/50。
祖辈们顾幼儿可以分酿:一类是自发主动想要照顾养育幼儿,生活亲密感情深厚;另 一类是不得不暂且放弃老年自在的生活,为子女照看幼儿,不排斥却力不从心如果抚养者积极主动地抚养幼儿,那么在养育过程中会主动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孩子的性格会更加活泼,更爱同他人交流;若抚养者是不得不抚养孩子,那么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主动的表达诉求则可能会敷衍了事,更别提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了,孩子则容易内敛,“闭 口不言”。
客观来讲,祖辈们部分为条件所迫不得不帮助年轻父母照顾孩子,他们年龄偏大,更喜欢安静,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年
轻人。
他们对孩子的心理诉求和表达欲望关注较少,平日对孩子的问题也只是简单地“嗯嗯”回 应,很少与孩子进行互动,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也相对少于由父職养的孩子。
“与父母相比,祖辈更少关注和回应幼儿的心理情感需求,并将幼儿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视为无礼,也不会鼓励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6]
(四)忽视语言运用训练,社会交往不利
美国儿童语言发展学家布伦姆和莱希将儿童语言学习的内容区分为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三类[7]。
其中语言运用既包括语言的功能和目的,还包括语言情境。
幼儿在语言运用中学会语言的形式和规则,掌握语言的变化,增强社会适应性[8]。
由父母抚养的幼儿,经常有机会到社会的各种场所,在不同场合与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选择说话的内容和方式能够影响到说话人和当时情境的关系,习得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应当使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话题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但是,由祖辈抚养的幼儿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少,他们经常待在麵或是小区内,每天几乎都重复同样的生活场景。
幼儿是在环境中通过练习学习的,幼儿语言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练习中完善的。
隔代抚养的幼儿缺乏语言形式变化的训练,语言模仿的对象单一会导致幼儿失去语言表达的兴趣,渐渐变得“不愿说”;同时,隔代抚养的幼儿与祖辈接触多,与社会其他成员接触少,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怕生”心理会令孩子“不敢说”。
(五)规范意识薄弱,语言习惯不良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
比如我们将普通话的发音作为规范的汉语发音,语法结构一般遵从主谓宾顺序,书写汉字时有笔画顺序等。
幼儿时期语言发展尚未定型,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规范,对今后孩子上小学理解学业语言和进行书写大有裨益。
隔代抚养的家庭由于祖辈的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和交流对象的客观制约,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规范重视不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带有随意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比如,方言表达不利于幼儿普通话语音的准确性;生活中常见的“宝宝喝水水”“坐凳凳”等,这些看似更贴近幼儿的“儿化表达”也不利于幼儿词汇表达的准确性。
祖辈们很少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准确、规范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有时即便孩子词不达意,爷爷奶奶也立刻领悟即时满足,孩子本应该完整表达的一句话变成了只言片语表达,一方面,幼儿失去了一些表达机会,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养成。
长此以往,对幼儿语言表达的规范化培养十分不利。
三、隔代抚养家庭语言教育的优化策略
(―)呼吁父母多参与孩子的教育
当前年轻一代的父母工作、生活的压力大,社会上出现了部分“生养分离”的现象,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尽管年轻父母因为工作和生活无暇照顾孩子,但是不能因此缺席孩子的成长。
父母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父母是孩子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幼儿对世界的第一感知往往是通过父母获得的。
父母参与不仅会使幼儿在语言表达与交流上增强自信心与表现欲,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技巧与表达规范。
因此,父母应当尽可能创造机会陪伴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抽出时间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让孩子学会倾听,享受倾听;带孩子到其他社会场所体验不同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体验表达的乐趣;关注孩子的诉求,鼓励孩子多说多表达;强化幼儿语言行为规范,教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多与孩子用普通话交流,规范孩子的语音;有条件的家庭也可尝试给孩子提供普通话和当地方言两种语言环境,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二)祖辈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隔代抚养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唯有将隔代教育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隔代抚养只有注重保育与教育的同步开展,才能保障良好的教养水平,如此不仅可以缓解年轻父母的
压力,更多的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
祖辈应当关注育儿科学,尝试接纳新观念、新做法。
幼 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干预会不断扩大幼儿“最近发展区”,使其成长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作为幼儿的抚养者,祖辈和年轻父母应当互相配合,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育儿知识,在家中可以给孩子读绘本,读儿歌,丰富幼儿的语言输人;多带孩子到家以外的环境,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社会情境;帮助孩子学习讲普通话,尽量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及早培养孩子的语言规范,教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对待孩子的表达需求要提供满足机会,耐心倾听并积极给予回应。
(三)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幼儿园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有机会说,鼓励孩子大胆说;在晨间接待与离园时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询问孩子在家中的语言表达情况,并对家长的家庭语言教育给出适当建;重视隔代抚养的幼儿,鼓励祖辈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学习,充实家长的保教知识;利用好家园联系手册,做好与不便来园的年轻父母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利用家长会的平台,开展隔代家庭教育专题活动等。
具体可以在爷爷奶奶送孩子人园时,可以就近几日孩子是否经常复述儿歌、是否拉着爷爷奶奶讲故事等进行询问,并就询问结果给抚养者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对隔代抚养家庭的幼儿语言教育进行指导。
同时鼓励幼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观摩幼儿园平时的语言教学活动,在体验活动中逐渐更新自己的教养观念,提高教养水平。
比如家长可以旁听幼儿园的阅读教学活动,了解幼儿教师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绘本,如何在阅读绘本中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和回答问题等。
总之,家庭和幼儿园要通力合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共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良好发展。
(四)优化社区资源创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在环境和运用中逐步发展完善的,但祖辈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客观现实无法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情境”,幼儿接触的环境有限,所获得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亦有限。
同一社区当中隔代抚养的幼儿不在少数,社区方面若能为幼儿创设各种各样的与真实社会相似的环境,对于幼儿的角色变换和语用发展意义深远。
幼儿家长可以向
社区提出意见和建;社区管理部门可以与幼儿园
相互配合,在社区的广场、花园以及其他地方创建符合幼儿社会交往需要的模拟场景;社区广大居民参与活动,给幼儿创造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的环境,从而弥补幼儿社会活动经验缺乏的不足。
让幼儿在参与生活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促进幼儿语言与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阙攀.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⑴.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 (2): 122-124.
〔2〕马媛.隔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及规避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 (5): 58 -60.
〔3〕官群.儿童早期语言天赋:来自国际研究前沿的证据⑴.学前教育研究,2016 (8): 32 -40.
〔4〕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 (2012 -10 -09)〔2018-11 -19〕./ 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 html.
〔5〕戚海燕.祖辈抚养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因素分析⑴.巢湖学院学报,2011,13 (5): 116-120.
〔6〕郭筱琳.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⑴.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 (6): 1072 -1081.
〔7〕邹敏.幼儿园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4.
〔8〕贺利中.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3): 31 -33.
(责任编辑: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