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维新派办报的热潮
- 格式:pptx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48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一、名词解释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
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昭文新报》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3.《汇报》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
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4.《述报》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主要知识点:1. 近代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的兴起2. 康有为和强学会的报刊3.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的报刊活动4. 维新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基础内容: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主张林则徐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魏源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林、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洪仁?的新闻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他向洪秀全提出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
洪仁?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三)王韬的办报主张王韬的办报主张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1. 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 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刊可以把君王的恩德送达到老百姓那里去;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可以利用报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了解国外的情况。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鸦片战争后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办报人的办报思想。
●基本要求:1、了解早期国人办报的情况及其办报思想,尤其要掌握王韬的办报思想2、熟悉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较为零散。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王韬的办报思想。
●授课内容: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1、林则徐和魏源的新闻思想和主张林则徐译《四洲志》“了解夷情”、“以夷制夷”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2、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洪仁玕“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的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观点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在《日报》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日报的作用、地位,希望能允许国人办报,并制定报率规范报业。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汇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汉口国人自办报纸《公论报》。
从《汇报》到《益报》,一年时间里的三次改组与更名,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艰难。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试题考核方式大部分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参考资料: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循环日报》的情况,包括它的创办、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190一、维新派的办报思想鸦片战争前后,以传教士为首的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多种报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报刊的知识与模式。
在外国人创办报刊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报纸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林则徐、魏源到王韬等人都曾撰文对报刊加以阐述,希望通过办报启迪民智、富国强民。
到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发现办报比写书宣传变法更为便利,社会影响更大,从而踊跃投身报界,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报刊。
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人士开始认识到,中国社会变革艰难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下层民众受封建文化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改试论维新派的办报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影响□牛卓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050000)【内容摘要】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推进变法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报思想,提出报刊“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开创报刊新文体、新格式。
在其办报思想指导下,戊戌变法时期掀起了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第一次高潮,为中国报刊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 键 词】 维新派;办报思想;近代中国报刊业;影响。
【作者简介】 牛卓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文献学、图书 情报学研究。
革进程的深入,于是把变革的目标逐渐转移到社会下层的“开民智”上来,报刊成为推进变法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汪康年等维新人士在大力宣扬变法思想的同时,启迪人们去认识报刊的多种社会功能。
通过丰富多彩的办报活动,维新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报思想,在对报刊社会作用的认识、独立办报与言论自由、报刊文体的创新上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近代中国报刊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1.对报刊的社会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维新派人士对报刊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多方阐述。
康有为在《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说”:“臣窃考之,报馆之盖,盖有四端:首列论说,指陈时事,常足以匡政府所不逮,备朝廷之采择,其善一也;胪陈各省利弊,民隐得以上达,其善二也;翻译万国近事,借鉴敌情,其善二也;或每日一出,或间日一出,或旬日一出,所载皆新政之事,其善四也。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
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
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
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
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
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
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重视报刊政论。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
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
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①内容方面: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为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国人办报热潮涌动,各种新闻媒体迅速崛起,为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维新运动背景、国人办报的格式与内容、以及对中国新闻史的影响等方面细致探讨。
一、维新运动背景与意义维新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危机。
中国人民对帝制政权的腐败与腐朽感到不满,对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与追求也日益增长。
因此,中国开始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寻求改革与进步的道路,这就是维新运动的起源。
维新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思想的束缚,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相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而国人办报热潮则成为了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象征,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力量与活力。
二、国人办报的格式与内容在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式与内容。
早期的国人报刊多采用官话或方言进行刊载,其中,北方方言报刊以白话字报为主,南方方言报刊则多以文言文为主。
这种格式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环境的复杂性和国人办报的地域性特点。
国人办报的内容也丰富多样,既有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时事新闻的报道,也有社会民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
其中,一些新闻媒体还创办了文艺版或刊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为当时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人办报对中国新闻史的影响国人办报对中国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的新闻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报纸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信息来源,国人通过报纸了解新闻动态,刺激了新闻文化的繁荣。
其次,国人办报推动了新闻业的专业化与商业化发展。
许多办报者具备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专业素养,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新闻理念和技术,提高了报道的质量。
同时,一些办报者还将经营报纸作为商业经营的手段,为中国新闻产业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