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宪法:基本人权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99.04 KB
- 文档页数:1
现谈及宪法,我们都会想到它是神圣的而至高无上的,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如果我们把宪法比作一个建筑,那么宪法的基本原则就像这个建筑的顶梁柱,起着支撑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这方面的知识点详细给大家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吸收记忆。
一、人民主权原则《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1.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享有者,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不是直接管理国家,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二、基本人权原则《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保障人权。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基本人权写入宪法,构成了我国人权保障的法律基础。
从本质上讲,宪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来保障和巩固公民权利。
其背后的深层次道理是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来限制公权力,进而达到“控权保民”的目的。
三、法治原则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依法治国正式确定为宪法的基本原则,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和人权的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
四、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是指制约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值得提醒的是,我国的权力制约不是西方国家的分权制衡(权力分立)模式。
五、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
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例可以很好的解释民主集中制。
首先,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将人民的权力通过民主的方式集中到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权力机关;其次,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其他国家机关;最后,其他国家机关要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要受到人民的监督,这就形成了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2014河北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法理学——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在河北政法干警考试法理学中,法律关系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是权利主体的
权利与义务所指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客体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
他们是一般法律
关系的客体,也可以是保护性法律关系的客体,如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的不
同情节,剥夺犯罪的政治自由和人身自由。
第二,物。
它既可以表现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资源,也可以表现为
人的劳动创造物,如建筑物、机器、各种产品。
它既可以是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也可以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还可以是财产的一般表现形式——货币,以及其它
各种有价证券,如支票、汇票、存折、股票、债权。
第三,非物质财富。
它包括创作活动的产品和其他与人身相联系的非财产性财富。
创作活动的产品包括科学著作、文学艺术作品、科学发明、发现、合理化
建议、商标,这些产品都是人们脑力活动的产物,因而又称智力成果。
由于这
些智力成果可以为其他人所享用,因此,它又不同于生产这些复制品的行为,
必须对其加以尊重和保护。
其他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包括公民或组织的
姓名和名称,公民的肖像、名誉、尊严,公民的人身、人格和身份等。
第四,行为结果。
一定的行为结果可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为法
律关系的客体。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权力制约、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意思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在社会主义宪法中,人民主权原则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权力制约、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意思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在社会主义宪法中,人民主权原则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及其所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它已为一切民主或自诩为民主的国家所认同,但是,由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发展极为复杂,各国对其基本内涵理解不一,故而相应的制度表现形式也相差甚远。
人民主权原则即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并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而是存在著作为"抽象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作为"具体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分野。
对原则采取的不同的理论取向自然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但是,进入"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却有必要对以往非常态下的制度选择重新加以思考。
二、基本人权原则:人权,即作为一个人应具有的权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贯致力于维护和保障人权。
从《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人权"一词,但基本人权原则和人权的具体内容,则直接反映在宪法所确认和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之中,而且在实践中始终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
生存权是第一人权,是其它人权的基础。
在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解决了公民的生存权问题,这在人权发展史是个杰出的贡献,其根本原因无疑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确认与保障了人权。
2014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宪法: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法干警考试笔试阶段中,专业综合II是政法干警研究生层次的必考科目,专业综合II内宪法也是重点之一,下面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为广大考生梳理了宪法中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及相关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考生在政法干警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平等权,是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引申而来的。
1.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
2.国家机关对公民平等权利的保护,对公民履行义务平等的约束,平等的要求。
3.任何人不得有特权。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还涉及到民族的平等,男女的平等。
我国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西方国家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强调的内容不一样,西方国家强调的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都要平等,我们国家强调执法,司法、守法的平等。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般了解。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无罢工,通信放在人身权部分)言论自由是公民(主体是公民,非新闻单位)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语言的方式有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方式。
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我国现在施行的是预防制和追惩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预防制是事前干预的办法;追惩制是事后发现违法予以追究的办法。
结社自由是公民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参加具有连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
公民因结社的目的不同而分为营利性结社和非营利性结社,非营利性结社又分为政治性结社和非政治性结社。
我国属于非营利和非政治性的。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就是行使结社自由应遵循的主要法律。
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是公民表达其意愿的重要表现形式,直接反映了公民的宪法地位。
它是公民的权利(如政府搞国庆游行不是集会游行示威法调整的),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场所,表达一定的意向。
3.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权、检举控告申诉权。
2014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考试《专业综合Ⅱ》真题及答案(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答题纸指定位臵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同时在答题卡上涂写考试科目和准考证号的信息点。
2.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纸指定位臵上。
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3.填(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涂写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纸和试题本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本大题共有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1.下列法学派别中,形成于中世纪的是()A.注释法学派B.历史法学派C.分析法学派D.社会法学派2.下列关于法的词源和词义的表述,不能成立的是()A.英语国家也存在“法”和“法律”的区别,“法”不兼有“权利”含义B.汉语“法”字古体写作“灋”,其中的“廌”反映出某种神明裁判的特点C.欧洲大陆国家大都存在“法”和“法律”的区别,“法”同时兼有“权利”含义D.我国古代出现过“法”、“律”连用的情况,但作为专门术语的“法律”却是清末民初由日本输入的3.我国《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从行为模式的角度分析,该规定同时包含()A.应为模式和可为模式B.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C.可为模式和勿为模式D.能为模式和勿为模式4.马克思指出:“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
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根据上述论断,下列表述能够成立的是()B.法律会从经济条件中自动生长出来C.君主意志对于法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D.经济条件或经济关系对法律具有决定性作用5.下列法学家中,提出“法是无限主权者的命令”这一观点的是()A.卢梭B.奥斯丁C.哈特D.庞德6.下列关于法律部门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A.教师法属于社会法部门B.国务院组织法属于行政法部门C.程序法部门不涉及非诉讼关系D.我国法律体系还未形成法律部门7.下列法的分类中,专属英美法系的是()A.公法和私法B.普通法和衡平法C.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8.公务员因失职受到降职处分,其受到的法律制裁种类属于()A.民事制裁B.行政制裁C.刑事制裁D.违宪制裁9.下列关于法律推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辩证推理和类比推理都属于实质推理B.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都采取三段论的推理模式C.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主要适用于判例法系国家D.类比推理在我国的司法活动中是被严格禁止的10.下列关于我国规范性法律文件效力等级的表述,不能成立的是()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C.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D.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省级地方政府规章11.乙是甲的遗嘱指定的房产继承人,甲乙相继去世后,乙的配偶丙通过转继承的方式取得房产的所有权,本案中,引起乙、丙之间继承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是()A.甲立遗嘱B.甲的死亡C.乙的死亡D.乙丙的夫妻关系A.社会法学派否认法律与道德可以相互影响B.自然法学派坚持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C.分析法学派强调道德对法律的决定和评价作用D.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和道德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3.我国《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试题: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答案: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
【相关阅读】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它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率先倡导的“主权在民”学说,认为国家是由人民根据自由意志缔结契约的产物,所以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而不属于君主。
1791年法国宪法将《人权宣言》作为序言记载下来以后,人民主权原则就成了资产阶级宪法的最一般的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相对于君主专制时代的“主权在君”、“君权神授”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按照人民主权原则建立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政权,宪法里的“人民”只是资产阶级的代名词,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绝不可能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主权只能是形式上的东西,而不可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其宪法实际上也采用人民主权原则。
但与资产阶级宪法相比较,其理论基础和实际资料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社会主义的宪法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社会主义宪法确认人民主权原则时,公开地申明自我的阶级立场,鲜明地解释“人民”这一概念的政治资料,明确地规定全体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各项民主权利。
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透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权原则具有充实的资料。
二、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原则最初是作为王权的对立物而产生出来的。
在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日益膨大,但是他们在政治上仍然处于无权的地位,于是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与之相对抗。
2014福建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中的“五五宪草”201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中的“五五宪草”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中,宪法性文件和宪法的内容是其中的重点内容。
这一时期的宪法性文件和宪法主要包括《训政纲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和《中华民国宪法》。
五五宪草1936年4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通过了宪法草案委员会意见,并决议交立法院通过。
5月一日立法院第四届第59次会议提出讨论,经三读修正通过,因公布日期为1936年5月5日,所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亦称之为“五五宪草”。
全文共8章148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人民之权利义务,第三章国民大会,第四章中央政府,第五章地方政府,第六章国民经济,第七章教育,第八章宪法之施行及修正。
宪草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有人身、居住、迁徙、言论、著作、出版、秘密通讯、集会、结社等自由,有请愿、诉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权利。
年满25岁以上的公民有被选举权,20岁以上的公民有选举权。
同时又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兵役、工役、服公务的义务,且规定人民的自由等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在“保障安全,避免紧急,维持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可以限制人民的自由或权利。
更为重要的是国民大会不能决定有关内政、外交的大政方针,也无干预或监督这些方针执行的权力,且没有常设机关处理日常工作,至于国民大会的代表实际上由国民党政府所内定的,而国民大会又由总统召集。
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华民国为三民主义的共和国,按照这一规定,凡积极主张其他主义或消极反对三民主义的政党,均可宣布违宪,而不许其存在,这实际上支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草案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并统帅陆海空军,有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缔结条约。
宣布戒严、解严、任用文武官员等权。
同时总统还有特权:任命行政、司法和考试院正副院长;指导、监督五院政务,调解五院纠纷;国家遇有紧急事变或国际经济上有重大变故时,总统有发布紧急命令之权。
宪法的四个基本原则都有哪些内容宪法的四项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国家权力制约原则、基本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
但是这四个原则却包含了所有与公民和国家机关相联系的权利与权力,同时由宪法而产生的其他法律如果不遵守这些原则也将成为失败的法律。
一、宪法的四个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无一例外地承认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宪法原则,我国宪法也同样接受人民主权的思想,并且体现在制度和组织上.但是这个原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与西方有所不同.社会主义的宪法理论通常不承认"社会契约",不认为主权是全民的"公共意志"的体现,其权力与西方所认为的全体国民公意的"超阶级"的观点有所区别。
2.基本人权原则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专章规定和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对公民的宪法保护。
2004年,我国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它为我国宪法观念从工具主义向宪政主义转变提供了契机。
3.权力的制约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之间实行民主集中制。
”对上述原则有一定的体现。
4.法治原则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再次重申了法治原则这一重要原则。
十五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了: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特别强调”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智力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修改宪法,在《宪法》第5条中增加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在宪法上正式确立了法治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无一例外地承认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宪法原则,我国宪法也同样接受人民主权的思想,并且体现在制度和组织上.但是这个原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与西方有所不同.社会主义的宪法理论通常不承认"社会契约",不认为主权是全民的"公共意志"的体现,其权力与西方所认为的全体国民公意的"超阶级"的观点有所区别。
法律与人权了解人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案例法律与人权人权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为了保障人权的实现和维护,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体系。
了解人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案例,在提升我们对人权的认识和理解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人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几个重要的案例。
一、基本原则1. 平等和非歧视原则平等和非歧视是人权法律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这一原则,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其他身份特征。
人权法律禁止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2. 自由和安全原则自由和安全原则确保了人们的基本自由不受限制,并提供了对个人安全的保护。
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平集会自由等。
然而,在保护自由的同时,也要确保公共安全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 参与和包容原则参与和包容原则鼓励个人和群体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事务,并确保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和尊重。
人权法律提倡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以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发展。
4. 透明和问责原则透明和问责原则确保政府和权力机构在行使职权时对公众负责,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
公众有权获得信息,能够了解和评估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同时也有权追究政府和机构的不当行为。
二、重要案例1. 联合国宣言人权联合国宣言人权是对人权保护的基本国际文件之一,于1948年通过。
它确立了普遍人权的基本原则,包括生命、自由、平等、不受酷刑、歧视和奴役等。
该宣言对国家和个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成为制定和实施国内人权法律的重要参考。
2. 美国布朗诉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布朗诉教育局案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954年作出的判决,它宣布了种族隔离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非法。
这一判决标志着美国种族隔离政策的结束,推动了种族平等和社会进步。
3.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旨在调查和调解南非种族隔离和种族隔离政策下的人权侵犯。
基本人权与宪法解读在当代社会中,基本人权是一项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价值观。
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尊严、自由和平等的保障。
然而,人们对基本人权的理解和解读并不总是一致的,因此需要依靠宪法解释和规范来确保其正确有效的执行。
基本人权是指人类的普遍权利,包括但不限于自由、平等、尊严和公正等方面。
这些权利是所有人自生而来的天赋,无关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等身份特征。
它们是为了保护个人生活和发展的自由而存在的,使人们能够在公平的框架下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宪法中,基本人权被定义为宪法保障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并对政府和其他行为体强调了具体的权责和限制。
它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机会。
然而,宪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宪法解读和修改也随之变化。
宪法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尤其在涉及基本人权的问题上,对宪法的解释和理解尤为重要。
在对宪法进行解读时,应侧重于保护和推进基本人权。
依据社会的价值观和进步的理念,通过宪法解释,可以确保基本人权不断得到修复和发展。
例如,在性别平等的背景下,宪法解读可以确保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宪法解释也可以赋予人们对环境的权利和责任。
然而,宪法解释并非一帆风顺,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困难和争议。
这是因为不同的利益和权力集团对基本人权的解释可能存在分歧。
有些人可能会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基本人权之上,以满足自己的私利。
这种情况需要依靠法律、司法机构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宪法解读还需要关注权力的平衡和限制。
宪法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权力,但也限制了政府的行为范围。
基本人权的保障需要依赖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只有当政府在行使权力时遵守宪法,并受到社会监督和司法审查时,人权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在实际生活中,宪法解释对于基本人权的保障至关重要。
通过宪法的解读,可以确立人权的底线和范围,明确政府和公民的权责义务。
浅析宪法中的人权保障【摘要】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确立了基本人权原则,包括言论、宗教、结社等权利。
宪法规定了人权保护措施,如设立人权委员会、监督宪法实施等。
在实施人权保障方面,宪法规定了人民有权起诉、申诉侵犯人权的行为。
宪法严格禁止任何对人权的侵犯行为,如歧视、剥夺人身自由等。
在人权保障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如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等。
宪法中的人权保障至关重要,需要持续完善和应对挑战,确保人民享有全面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基本人权、人权原则、人权保护措施、人权实施、人权侵犯、限制条件、重要性、完善、挑战、应对。
1. 引言1.1 介绍宪法中的人权保障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件,是保障公民权利和人权的重要法律基础。
在宪法中,人权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旨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保他们在社会中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机会。
宪法中规定了一系列关于人权的原则和规定,包括基本人权原则、人权保护措施、人权保障的实施、对人权侵犯的禁止规定以及人权保障的限制条件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确立和规定,为保障公民的人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为建设法治社会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在宪法中,人权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律,对国家机构和公民都具有约束力,各项人权保障的规定和原则都应得到认真遵守和执行。
宪法中的人权保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民需求的发展。
宪法中的人权保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如人权侵犯问题的持续存在、人权保障的不完善性等。
需要不断加强对宪法中人权保障的监督和改进,以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2. 正文2.1 宪法确立的基本人权原则宪法确立的基本人权原则是宪法中人权保障的基础和核心。
宪法中确立的基本人权原则包括但不限于平等权利原则、自由权利原则、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原则、社会福利权利原则等。
平等权利原则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等因素的歧视。
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宪法解释中的宪法原则与基本权利保障在司法实践中,宪法解释被视为司法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之一。
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宪法解释中应当遵循宪法原则,以保障基本权利的实现和维护。
本文将探讨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宪法解释中如何应用宪法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宪法解释保障基本权利的具体做法。
一、宪法解释中的宪法原则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宪法解释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和宪法原则。
司法部工作人员在进行宪法解释时,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宪法原则:1. 高于一切的人权原则人权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观,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宪法解释中应始终把保障和促进人权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原则。
无论是审理案件、评估法律法规还是进行司法解释,都应坚持人权第一的原则,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2.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宪法解释中应当坚持平等原则,保障公民在司法过程中的平等权利。
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身份特征,每个公民都应享受同等的法律保护和司法待遇。
3. 法治原则法治是宪法的核心理念,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宪法解释中应当始终坚持法治原则。
法律是司法行为的基础,任何行政机关和个人都不能随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司法部门应当积极推动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宪法解释中的基本权利保障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宪法解释中有责任保障和维护这些权利。
以下是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宪法解释中实现基本权利保障的具体做法:1. 法律解释司法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公民提供法律保护。
例如,司法部门可以对宪法中的权利内容进行具体解释,明确规定公民在具体情境下的权利和义务。
2. 司法判决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应当通过判决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司法判决应当合理、公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消除各种不公平现象。
通过司法判决,司法部工作人员可以保障公民的生命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
3. 司法监督司法部门还可以通过监督机制,监督行政机关是否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理解宪法中的基本人权与自由权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法规,确保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理解宪法中的基本人权与自由权时,我们需要了解宪法所赋予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的意义和范围。
本文将从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与自由权的内涵、保障机制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本人权与自由权的内涵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与自由权,包括但不限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平等权利、选举权等。
这些权利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言论自由是宪法中最为重要的基本人权之一。
它保障了人民对于信息的自由获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的权利,为公众参与言论交流、监督政府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保障。
其次,信仰自由是人民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
宪法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保护了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宗教信仰,并且不受任何歧视或侵犯。
此外,人身自由是宪法所保障的一项基本权利。
它确保了人民免受非法拘禁、侵犯人身自由和虐待的权利。
人身自由包括个人的身体自由、居住自由、迁徙自由等。
平等权利是宪法中另一个重要的基本人权。
宪法规定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保护了人民的平等权利,不容许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夺。
最后,选举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确保了公民在国家事务中能够参与决策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它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体现了人民对于国家权力的监督和控制。
二、基本人权与自由权的保障机制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与自由权,并不仅仅是一纸空文,它们得到了法律的明确保障与诉讼机制的建立。
首先,宪法的权威保障了基本人权与自由权的实施。
作为最高法律法规,宪法确立了人权与自由的普遍性和不可侵犯性,对于任何违背宪法规定的行为都给予司法保护。
其次,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基本人权与自由权的具体实施。
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人权与自由权的具体内容和限制条件,并通过法律机关实施、维护与保护。
第三,司法机关的存在与独立性维护了基本人权与自由权的司法保障。
司法部门负责审理和解决侵犯基本人权与自由权的案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一、人民主权原则二、基本人权原则三、权力制约原则四、法治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一)人民主权学说的历史发展1. 主权(sovereignty superanus)“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包括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
2.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与国家●人民与政府●人民与公共事务(二)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通过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形式来保障人民主权通过规定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三)马克思主义对人民主权原则的批判和继承1.“人民”的范围2.论证是唯心主义的3.主权仅涉及政治权利方面,而没有更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领域。
让•博丹让·雅各·卢梭约翰•洛克主权在君议会主权人民主权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1.宪法第1条第1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2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3.宪法规定了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并以选举法具体予以保障。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二、基本人权原则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思考案例:一个孕妇的非正常死亡2007年11月21日下午4时许,孕妇李丽云在其未婚夫肖志军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市朝阳医院西区医院就诊,医生诊断李丽云病情非常危险,必须马上进行剖腹产手术。
但是,肖志军认为其妻子只是感冒,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通知单上签字。
当时有几十名医生和护士反复劝告,医院的许多病人和家属以及随后赶到的110警察都出来相劝,但所有劝说都毫无效果,肖志军始终坚持不签字,甚至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
2014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宪法:基本人权原则
宪法属于政法干警硕士层次考试的必考内容,其考查的重点也比较集中,所以我们在复习政法干警考试的时候,需要学之有道,要做到通晓宪法而不是追求表面的记忆,只有这样,在考试中考生才能摆脱记忆困扰,下面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为大家说一说宪法辅导之基本人权原则这些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备考宪法。
人权,即作为一个人应具有的权利。
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是世界上最早宣布人权内容的宪法性文件,马克思称它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它明确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91年的法国宪法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对人权保障作了更为系统和合理的规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贯致力于维护和保障人权。
从《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人权"一词,但基本人权原则和人权的具体内容,则直接反映在宪法所确认和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之中,而且在实践中始终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
生存权是第一人权,是其它人权的基础。
在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解决了公民的生存权问题,这在人权发展史是个杰出的贡献,其根本原因无疑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确认与保障了人权。
同时,民族的发展权在我国也得以充分实现,这对我国民族的兴旺和繁荣有着深远的意义。
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更多信息请关注: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政法干警考试交流群3193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