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校地处井冈山脚下,周边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多年来,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不断变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井冈山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
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党委重视,凝聚共识,确立以井冈山精神办井冈山学院的办学理念
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中央领导及教育部和省、市领导同志来我校视察工作时反复强调,井冈山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多年来,我们牢记各级领导的指示,以井冈山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育人之魂,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00四年五月井冈山学院成立后,在全校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确立先进办学理念”的大讨论,校党委、行政明确提出了“以井冈山精神办井冈山学院”的办学口号。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情况、新特点,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学校党政班子明确提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进一步利用井冈山的优势,更充分地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走出一条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学生的新路子。
具体思路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井冈山的红色教育资源,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开发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努力开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多年来,学校要求以院(系)、班为单位,开展“十个一”活动: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重走一次红军路,学唱一首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歌谣,撰写一篇有关井冈山精神的论文,参观一次革命旧居旧址,参加一次井冈山精神研讨会,观看一部有关红军的影视剧,种一棵井冈山常青树,帮助一位贫困学生,为老区人民至少献一次爱心。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
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挖掘资源,开发课程,促大学生全面思想素质的提高
为了充分挖掘井冈山的红色教育资源,学校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的学术研究团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几年来,该中心成员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国家级11篇),出版专著1部,承担了2项省级教改课题。
值得提出的是,不少在校学生也参与到研究中来,有些学生关于井冈山精神
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省级学术刊物上。
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井冈山,把井冈山学院作为他们的求学之地,我们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传授给他们,并以此作为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重要体现,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此,近年来学校开发了一些富有井冈山地方特色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等选修课。
经过前些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正式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程。
目前,教材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名专任教师已作好充分准备。
据悉,为大学生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此举在全国高校尚属首创。
井冈山学院成立后,一直把学科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经过努力,现在全校教师正在形成一个个学术团队。
为更好地发挥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使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把井冈山精神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予以扶持。
为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体现校党政确立的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理念,以校领导领衔并由一批学术骨干组成的中共党史(井冈山精神方向)学科的建设正在迅速推进。
现有的14名学科成员中,有博士3人、硕士2人,11人具有高级职称。
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政法学院教学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特别在井冈山精神研究领域都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主持或参与了省级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
目前,该学科的发展目标已经明晰,基本框架确定,团队组建初步到位,课程和教材建设基本成形。
根据现有条件,该学科目前已确定“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斗争史”、“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已申报了一项国家级课题;此外,该学科还在策划编写出版资料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系列丛书》,通过集体攻关,陆续推出《人物篇》、《事件篇》、《基础篇》、《精神篇》、《领导关怀篇》等系列
著作。
三、文化熏陶,拓宽载体,促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
为加大井冈山精神宣传教育的力度,学校经常邀请全国劳模、井冈山精神讲解员毛秉华,井冈山斗争史专家黄仲芳等专家学者来举办有关井冈山精神的学术讲座,加深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实质的理解,使大学生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活动,校园网开辟了“红色摇篮”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此外,学报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等研究专栏,校报跟踪报道学校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展活动的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井冈山精神宣传教
育的氛围之中。
从1991年开始,学校利用暑期多次组织采写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校友的典型事迹并结集出版,进行广泛宣传,在大学生中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典型。
到目前,共出版了《红土地上的奉献》(一、二)、《希望从这里诞生》校友事迹报告文学集三册,以大量生动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
以井冈山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1986年至今,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红色歌谣大合唱、井冈山斗争史和庐陵文化为题材的舞蹈表演及摄影、美术作品展等形式,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其中舞蹈《井冈翠竹》选送全省第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并荣获一等奖。
该节目还参
加了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演出。
精心组织“五十助一”活动,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精神。
从1996年开始,学校号召有条件的学生每月节约一元钱,每50人资助一名家庭困难学生。
近10年来,参与捐款的师生超过2万人次,募集资金10多万元,有近千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井冈山师院名誉院长王梓坤教授也积极为“五十助一”捐款。
有的领导、教师还因此与一些特困生长期结成帮扶对子。
这不仅体现师生情、同学情,而且是井冈山精神中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积极辅导大学生开展井冈山精神和庐陵文化课外学术研究活动。
近几年共有10多名学生在学术刊物发表《井冈山通往湘赣的秘密交通线》、《袁文才、王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论井冈山政治文明星火燎原的必然性》等论
文并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四、实践锻炼,亲身体验,促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自从1986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推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来,我校就充分发挥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明确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开展“三下乡”相结合的原则;1997年,学校又提出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弘扬井冈山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相结合的要求。
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十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和农村,亲身体验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老区基层的实际,开展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宣传、先进文化宣传、科技扶贫和企业帮扶系列活动。
在送戏下乡、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等过程中,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深入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
近年来,学校要求各班级利用军训、暑假或节假日,组织大学生步行上井冈山。
他们自备干粮,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一路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地方人文资源,参观三湾枫树坪、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等重要革命旧居旧址,同时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田间地头、敬老院和军营。
晚上则借宿在中小学的教室,睡在课桌上或打地铺,还请老红军或专家讲井冈山的历史与传统,使大学生亲耳聆听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受到直观形象教育,同时还使大学生磨练了意志,强健了体魄。
此项活动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建立基地,组织参观学习。
学校将吉安市的毛泽东、朱德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白鹭洲书院旧址等列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庐陵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
前往参观接受教育。
五、长期坚持,形成特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由于学校党政班子十分重视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认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
学校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2次被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授予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从而产生了广
泛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认同。
多年来,由于我校以井冈山精神统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大师生普遍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上始终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无论各种思潮冲击还是三校合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过程中,广大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经受得了各种考验,思想没有产生任何波动,保持了校园的高度稳定,始终保持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勤奋学习,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学科建设进展顺利,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始终朝着恢复建立井冈山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学校正在争取团中央的支持,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力争使学校早日成为全国高校井冈山精神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