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三角形的内角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1)
- 格式:doc
- 大小:97.10 KB
- 文档页数:2
11.2.1 三角形的内角(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数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而在《数学》的课程中,三角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是十分关键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内角,是数学八年级上册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内角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如何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三角形内角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1.三角形内角的概念和性质;2.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掌握三角形内角的计算方法;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引入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
2. 学习新知•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与学生共同探讨三角形内角的性质并进行总结。
三角形的内角性质: -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 任意一个内角都小于180度。
•老师给出示例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测量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3. 计算三角形的内角•老师向学生讲解如何计算三角形中的内角大小,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 - 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大小,则可以通过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计算出第三个内角的大小。
- 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和两个边的长度,则可以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性质计算出其他内角的大小。
•老师通过几个典型的计算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
4. 解决问题应用•老师给出一些与三角形内角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示例: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50度和70度,求第三个内角的大小; 2. 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度,如果另外两边的长度分别为5cm和8cm,求另外两个内角的大小。
5. 归纳总结•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提醒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一、说教材(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揭示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学生今后研究学习三角形的其他性质、研究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有关性质、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对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证明推理的基本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提供了帮助,把抽象的证明与直观的探索联系起来,对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证明的思路、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材的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结论,实际上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但是那时候他们是运用撕纸拼图、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的,应该给学生强调说明数学命题证明的必要性,在我们今后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要对数学命题、定理的正确性进行严格推理证明。
添加辅助线是数学证明过程中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根据该课题的地位和作用而定);难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作法(根据当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而定)。
二、说教法与学法采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四步导学”教学法,确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每一个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导学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解析,拓展延伸。
”。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体现我参与我快乐。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探究新知,形成技能---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学以致用,反馈信息---互动交流,谈谈收获---布置作业,反思提炼。
五、说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活动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第一课时的说课。
我认为课堂不仅是学生研究知识的主要渠道,更是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边、角等相关知识和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三角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的预备知识。
同时,它也是今后研究特殊三角形和其他平面图形的重要依据。
因此,三角形内角的研究在初中平面几何的研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结论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多和同伴交流看法。
2)在动手拼图的过程中体会“做中学”的乐趣,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交流的意识和惯。
3.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和应用,教学难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和验证过程。
4.教学准备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三角形的内角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让学生准备了三角形的纸,以便亲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但对于命题的证明和辅助线的添加,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探究性研究并不陌生,但探究研究的过程往往比较盲目。
因此,组织研究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三、教学策略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为主要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11.2.1 三角形的内角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内角是指在三角形内部两条边形成的角。
2.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
3.运用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角形内角的概念。
2.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三角形内角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2.班级黑板。
3.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向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以及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回忆和探讨三角形内角的性质。
2. 三角形内角的定义三角形内角是指在三角形内部两条边之间形成的角。
根据三角形内角的定义,可以发现以下性质:•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总和为180度。
•任意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都可以作为三角形的内角。
3. 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
•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用180度减去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得到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已知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一边的长度,求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的性质,已知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一边的长度,可以求出第二个内角的度数,再用180度减去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得到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4. 应用于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三角形内角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内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了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技巧,并且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三角形内角相关的练习题。
2.思考并列举三角形内角的性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部分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为学生引入三角形内角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在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方法上,通过具体的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技巧。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1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分析教材内容,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及度量的知识。
在本课之前,学生又研究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
积累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探索新知。
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大小的三角形进行度量,再运用拼、折、剪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图形内角和的基础,同时为初中进一步论证做好准备。
课前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1、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掌握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度数,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由于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是很可能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以及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通过量、拼、折、剪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2、通过研究直角三角形进而研究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初步认识、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辨方法。
二、评价设计针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我设计了一下评价方式:1、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3、操作反应评价:通过学生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过程中的测量、简拼、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题目1、通过3个练习题(1、做一做。
2、说一说3、拼一拼、想一想)检测学习目标1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同桌合作、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所蕴含的学习方法,检测学习目标2的掌握情况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课件、3个直角三角形,2个锐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一张表格学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四、教学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我通过一下四个环节完成。
三角形的内角教学目标1 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2 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课前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二个由硬纸片剪出的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做一做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2 让学生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可得到3 剪下,按图(2)拼在一起,从而还可得到图24 把和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量的度数,会得到什么结果。
二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用剪、拼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上面的结论的正确性呢?已知,说明,你有几种方法?结合图(1)、图(2)、图(3)能不能用图(4)也可以说明这个结论成立二、例题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方向, B岛在A岛的北偏东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是多少度?练习:课本练习1,2作业:1,2,3,4,5补充练习1 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那么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 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3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4 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一个角不大于()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和意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是学生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拼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图形的重要基础,更是研究多边形问题转化的关键点;此外,在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2、学情分析(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会用工具量角、画角,具备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与基础技能。
(2)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简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节课再一次来熟悉证明的过程。
而本节课要证明这个结论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因而本节课也要渗透这样的思想:添辅助线是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的主要目标是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教学重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情制定以下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为了突破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确定: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数学、探索数学,以培养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角形的内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化归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我们常常是把将要解决的陌生问题通过化归,变为一个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因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应用于问题的解决。
本节课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为今后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角定义,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起了铺垫的作用。
而定理的证明过程为学生建立数学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提供了一个发展提高的平台,其论证过程总体体现为化归思想。
本课的基本定位于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实践,感受几何证明的思想,体会辅助线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桥梁作用。
同时,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多样性,渗透“最优化”思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13页。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及辅助线的使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对比,感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必要性;2、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初步体会几何定理学习的方法;3、能独立思考,体会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最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经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不同方法的推理证明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弘扬个性发展,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体会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和推理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逻辑推理的数学价值。
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问题1、如图,小明在做作业的时候,不小心打翻墨水将一个三角形的一角遮盖住了,你能知道这个角的度数吗?为什么呢?问题2、在小学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还记得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组织学生小组动手拼图,然后展示结果,再动画展示。
《三角形的内角》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我将从如下方面作出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
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重要基础,更是研究多边形问题转化的关键点;此外,在它的证明中第一次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这一结论,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几何证明,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难度又较大,因此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将实物图形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得出所需辅助线。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能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行角度计算和简单推理,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拼图试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的过程,体现在“做中学”,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严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只是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它,学生现在已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证明做好了准备。
11.2.1 三角形的内角 -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内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已知条件判断三角形类型,计算三角形内角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及性质,通过角的等于与补角求解内角。
2.教学难点:通过已知条件判断三角形类型,计算三角形内角大小。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1.1 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边)组成的平面图形,其中的三个顶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1.2 三角形的命名可以根据三角形的顶点的位置来命名三角形,如ABC表示以点A、B、C为顶点的三角形。
1.3 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条边的长度,可将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内角2.1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A + ∠B + ∠C = 180°。
2.2 三角形的内角性质•两个角的和小于第三个角,即∠A + ∠B > ∠C、∠A + ∠C > ∠B、∠B + ∠C > ∠A。
•两个角的和等于第三个角时,三角形是一条直线,即∠A + ∠B = ∠C、∠A + ∠C = ∠B、∠B + ∠C = ∠A。
2.3 三角形的特殊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60°。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 三角形内角的计算方法3.1 已知两个内角求第三个内角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性质,已知两个内角,可通过计算得到第三个内角。
3.2 通过补角求内角如果已知一个内角的补角,可通过计算得到该内角的度数。
4. 例题讲解与练习通过多个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巩固学生对三角形内角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课堂练习与讨论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练习题和讨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1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说课稿【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
【环节二】猜想发现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范图(1)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时,如果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内角,学生很可能会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块,虽然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但从这种拼法中寻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难度。
于是,我采取了先示范图(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拼在第三个内角的两旁),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一旁。
在本环节中,我还有一点困惑:如果在图(1)把∠B拼在∠A 的右边,把∠C拼在∠A的左边;或者在图(2)中把∠B拼在中间,能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吗?【环节三】逻辑证明从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小组活动流程:1.先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你的证明思路;3.选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第一,通过作平行线“搬两个角”,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
启发学生过△AB C的顶点A作直线∥BC,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规范证明格式;第二,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搬两个角”来说理。
如果只“搬一个角”行吗。
11.2.1 三角形的内角(2)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2.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以及相关概念;2.教学难点:如何将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通过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1) 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相邻内角互补性质:三角形的两个相邻内角的和等于180°;•对角内角互补性质:三角形的一对对角内角的和等于180°;(2) 示例分析通过示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的性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步骤。
3. 学生练习(15分钟)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计算单个内角的度数、计算多个内角的度数的题目,以及应用内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思考,并与同学们互相讨论和交流。
4. 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角形内角的性质以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三角形内角的性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通过示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学生对这些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够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内角互补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进行复习和巩固。
另外,需要设计更多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内角性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我将从如下方面作出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
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重要基础,更是研究多边形问题转化的关键点;此外,在它的证明中第一次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这一结论,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几何证明,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难度又较大,因此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将实物图形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得出所需辅助线。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能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行角度计算和简单推理,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拼图试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的过程,体现在“做中学”,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严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只是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它,学生现在已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证明做好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活动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因此,我采用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并教给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活动程序:(设计为六个环节:)
我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1.情景激趣引出课题”的环节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让学生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此我设计了“2.自主探索动手实验”“3.讨论交流尝试证明”以下两个环节。
定理的掌握必须要有训练作为依托,因此我设计了“4.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设计了“5. ‘渔技’大比拼”这4道习题既含盖了方程的思想又包括了整体的思想,还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反证法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回顾使人记忆深刻,反思促人进步。
在“6.畅谈体会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我选择从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回顾反思和作业补充。
我认为学生要从一堂课中得到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数学方法,数学能力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设计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物拼图与说理论证有机结合,在动手操作,合情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以问题为载体,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感悟方法、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练习的设计起点低、范围广、有梯度,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树立大数学观,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在课与课之间,新旧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基。
本节课的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大部分学生能参与活动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练习除注重基础外并进行了延伸。
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美中不足的是,还有少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没有在参与活动中去思考,收获不大。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如下方面作出了多元化的关注:1、关注学生探索结论、分析思路和方法的过程。
2、关注学生说理的能力和水平。
3、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以期待人人都能学有所得,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浅认识,希望得能到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