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三大战役时机成熟的表现有①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②战略反攻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决战创造了条件③解放区的土改基本完成④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以下事件被称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的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军突进中原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国民政府被推翻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B.全国性反攻时机成熟C.发动人民支援革命战争D.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经济发展4.解放战争第二年把战略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全面内战从此处打响 B.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C.拥护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D.控制中原可威胁南京5.下列重大变化中,不是发生在1947年的是A.国共关系由军事上内战到政治上完全破裂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到没收地主土地D.解放区军民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到夺取大中城市为主要目标6.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将反攻的主要方向选择在大别山,目的是A.为淮海战役作准备 B.为渡江战役作准备C.对南京和武汉造成直接威胁 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7.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
“后方挖蒋根”是指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8.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商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作用 D.解放区实行了土改9.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A.大别山根据地开辟 B.敌军集中兵力重点防守C.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D.蒋介石要求和谈10.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道:“……关陕伐孤张天网,辽吉猎虎布火雷。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本课共设有“土改”“三大战役的胜利”“南京解放”三个子目。
主要介绍了国民党政权由于发动内战和坚持独裁统治,国统区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国共双方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成熟。
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有利战机,于1948 年9 月至1949 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于4 月23 日占领南京,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曙光。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回顾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通过这些史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48年9月提出:继续在长江以北作战,……并特别要求准备打若干次,每次消灭国民党军两三个兵团的带决战性的大会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
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
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略决战,解放战争大局已定;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原因之一是战略战术的失败;国民党战争的失败也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2、技能: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民心向背去理解战争胜负的方法;通过结合历史地图解放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地图研究历史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解放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1947年,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直至重点进攻被粉碎,人民解放军则由积极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这一战略态势的转变是怎样形成的?因为在全面进攻的八个月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71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而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
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重点进攻。
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加上陈、粟兵团和陈、谢兵团,在黄河、长江之间形成品字阵形,把战争引入蒋管区,从而形成了战略反攻的态势。
2、简要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从国民党方面分析——经济上的崩溃;政治上的腐败,丧失民心;军事上战略指挥失败,士气低落;战争的非正义性;从共产党方面分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支持;战略战术的正确;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战争的正义性。
作用:三大战役共计歼灭和整编国民党军154万人,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生存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渡江战役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也加速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的到来。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教材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为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的一部分,是对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和探究。
本章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以及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在抗日战争后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并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和过程;2.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3.掌握与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于解放战争胜利的敬意和赞赏之情;2.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解释解放战争的起因和过程;2.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
难点1.掌握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2.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的多面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解放战争的起因解放战争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共关系恶化,二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直接导致解放战争爆发的事件是国共两党在敌人背后的斗争中,对国共两党的共产主义势力打击和镇压。
2. 解放战争的过程解放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第一阶段的游击战争,二是第二阶段的运动战争。
2.1 第一阶段:游击战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开展。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发展了人民解放军。
2.2 第二阶段:运动战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解放战争由局部的游击战争转为全面的运动战争。
在这一阶段中,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多线作战的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和战斗的胜利。
3. 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3.1 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有多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斗,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等等。
3.2 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在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内战,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解放战争的胜利》。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从转战到反攻(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三大战役的胜利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解放战争的胜利》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2)发展过程: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产生的结果: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影响: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华师大版历史级上册第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V1
华师大版历史级上册第六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
的历史课程,本篇文章将对该课件进行相关介绍和评论。
一、课件内容概述
该课件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首先,课件讲述了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且通过讲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
军队所取得的关键胜利和解放区的建立,阐述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胜利。
其次,课件分别介绍了洛阳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三个重要的战役。
最后课件总结了解放战争的胜
利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二、课件内容优劣分析
1. 优点:
该课件在结构上非常合理,通过先简要阐述解放战争的背景,然后细
致地介绍洛阳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三次重要的战斗,并总结
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具体意义。
有助于学生们全面深入
地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并理解这场伟大的革命战争
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2. 缺点:
课件中缺少一些实例,例如英雄战士的事例,这样也能让学生们更好
的了解这段历史记忆并引发他们的共鸣,理解英雄事迹更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
三、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课件在课程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相关的教育教学者需要创作出高质量的课件,提高教育教学的广泛效应。
在多种载体上推广历史知识的同时,需要注意将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背后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以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的可持续性和深度。
底线是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提高文化素养。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篇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设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设计丰南区大新庄镇大新庄中学王老师一、背景描述:1、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共两课即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意义深远。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努力。
国民党发动内战后,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过程,最后推翻了国民政府,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学生分析:(1)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并且借用图片、音乐、视频资料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学生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初步学会在历史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合作探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②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③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①分析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②掌握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的变化情况,分析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并取得了最终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能力。
华师大版第6册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三大战役1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2.条件:1948年秋国共双方在兵力、装备、士气、战略形势上发生有利于解放军方面的变化。
3 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10月东北• A.敌情:敌军龟守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
• B.我军作战方针:攻克锦州,封闭东北、各个歼灭。
•(关门打狗,的傅作义部队,葫芦岛的海上军队,以及沈阳的廖耀湘兵团难以增援。
)• C.指挥:林彪、罗荣桓•D结果:歼敌47万。
东北全境解放。
•(先占锦州,再解放长春、沈阳)•②.淮海战役:1948年 11月——1949年1月• A.地点:决战中原,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线;主要在碾庄、双堆集、陈官庄歼敌(江苏、河南,看地图)• C.结果: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南京、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 D.特点:以少胜多(60万——80万),规模最大,人民大力支持(“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③平津战役:• A.时间:与淮海战役同时开始(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
• B.解放的主要城市:张家口、天津、北平• C 1949年1月傅作义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D结果:解放了华北全境;歼敌52万余人。
4.三大战役的结果:•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54万),为解放全奠定了基础。
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渡江战役:•(1)背景: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歼敌154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2)开始时间:1949年4月21日东起江阴,西至湖口2.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3. 解放: 1949年5月27日4.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启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5.胜利的意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创造条件;。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1知识与能力1、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2、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2、比较辨异: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理解其战略意图。
3、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彻底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通过本课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2、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的发展。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教学难点:1、辽沈战役:这是战略大决战的第一步,分析战略决战第一步在东北展开的原因。
2、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
3、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内容,提问复习(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是以什么为标志的?(2)以进攻中原为起点,国民党向发动了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3)在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国民党又向什么地区发动了重点进攻?(4)解放军通过什么样的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的进攻?(5)总体说来,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1、通过回答老师的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2)运动战(3)陕甘宁和山东(4)“蘑菇战术”(5)1948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略上,敌人进攻,我军防守。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略决战,解放战争大局已定;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原因之一是战略战术的失败;国民党战争的失败也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2、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民心向背去理解战争胜负的方法;通过结合历史地图解放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地图研究历史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解放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947年,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直至重点进攻被粉碎,人民解放军则由积极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这一战略态势的转变是怎样形成的?
因为在全面进攻的八个月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71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而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
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重点进攻。
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加上陈、粟兵团和陈、谢兵团,在黄河、长江之间形成品字阵形,把战争引入蒋管区,从而形成了战略反攻的态势。
2、简要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从国民党方面分析——经济上的崩溃;政治上的腐败,丧失民心;军事上战略指挥失败,士气低落;战争的非正义性;从共产党方面分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支持;战略战术的正确;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战争的正义性。
作用:三大战役共计歼灭和整编国民党军154万人,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生存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渡江战役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也加速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的到来。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联系史实,说说你的观点。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辨地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完全正确。
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失败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从战争性质角度而言,国民党进行的是一场反人民、反人民的非正义战争,违背历史潮流;二从经济角度而言,从抗战胜利后的“大劫收”到滥发法币和滥发金元券,导致入不敷出,经济崩溃;三从政治角度而言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杀害进步人士,丧失民心,这是国民党失败根本原因;四从军事上而言国民党违背人民和平愿望,发动了内战,战略指挥上失败,军心士气低落;种种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