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word单元教案[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25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出圆柱和圆锥,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计算等。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四则运算、比例、方程等数学知识,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加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圆柱和圆锥模型、直尺、圆规、练习本等。
3.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易拉罐、铅笔、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和体积。
●教学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转化和极限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认识圆柱、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
掌握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和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动手制作展开图,切割剪拼等活动,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会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重难点:动手操作,知识转化,合作探究。
单元课时安排: 9课时1.圆柱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材17~19页,例1、例2,练习三)●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让学生体会圆柱与圆锥的几何特征。
-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圆柱体积问题转化为已知的体积问题解决。
- 通过数学实验,探究并验证圆锥体积公式的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柱- 圆柱的定义及其特性。
-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圆锥- 圆锥的定义及其特性。
-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 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与验证。
四、教学方法1.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与圆锥的实物图片和模型。
- 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 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体积公式的理解。
2.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它们的定义和特征。
- 提问学生关于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分组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圆柱的定义,并能计算相关问题。
–了解圆锥的特点,并能求解圆锥的相关问题。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圆柱与圆锥的概念与性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细致性和耐心。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促进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与圆锥的三维空间结构,掌握相关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圆柱与圆锥模型等•教辅资料:习题册、教案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柱与圆锥,让学生对这两个几何概念有基本认识。
2.提出问题:你能举出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圆柱的?圆锥的?二、讲解1.圆柱的定义与性质介绍。
–圆柱的定义:两个底面相等的平面图形,被一个侧面围成,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圆柱的性质:底面为圆、侧面是长方形。
计算公式:$V = \\pi r^2 h$。
2.圆锥的定义与性质介绍。
–圆锥的定义:一个底面为圆的锥体。
–圆锥的性质:底面为圆,侧面是一个斜面。
计算公式:$V = \\frac{1}{3} \\pi r^2 h$。
3.通过计算实例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1.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若干道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带领学生讨论解题思路,鼓励他们展示解题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1.回顾圆柱与圆锥的定义与性质。
2.提问: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二、拓展1.将圆柱、圆锥与其他几何体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圆柱、圆锥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实践1.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有关圆柱与圆锥的实际问题,并在小组中解决。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圆柱和圆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圆柱和圆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2.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过程。
3.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圆柱和圆锥的模型或图片。
3.实际问题案例。
4.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区别?2. 呈现(10分钟)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
通过展示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状。
同时,解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1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圆柱的展开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二、新课:1.圆柱的侧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侧面积练习:22页第5题(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①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圆柱》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圆柱和圆锥作为比较抽象的立体图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体积公式的理解。
2.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圆柱和圆锥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和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它们的特点。
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
2.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3.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1.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
2.熟练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具。
2.黑板、彩色粉笔。
3.计算器。
4.PPT。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对孩子们的提问:“你们知道圆柱和圆锥吗?”“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课程内容教师通过PPT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给学生呈现相关知识的内容和详细的图示,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讲解时,教师应用教具模拟圆柱和圆锥,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3.讲解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在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后,教师将重点放在如何计算这两种形状的表面积和体积上。
通过语言和PPT说明环绕在圆柱和圆锥上的每个小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面积和相似的形状,然后教师会逐步引导学生来推导公式。
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使用方法。
4.练习在学习了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后,让学生通过实例应用这些公式,练习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能力。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更加有趣和互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游戏或竞赛等。
5.总结教师在本节课的末尾,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回顾,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和相关公式,并再次练习这些公式,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
6.作业布置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来练习应用公式。
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更有趣的作业方式,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圆柱或圆锥的立体模型、测量它们的长宽高和直径等等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侧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等。
本单元是对立体图形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柱和圆锥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模型,笔记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易拉罐、圆锥形的雪糕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是圆柱或圆锥形状?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圆柱和圆锥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相对较弱,特别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2.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操作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圆柱和圆锥的制作过程,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动画演示。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物品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包括底面、侧面、高等。
同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计算方法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实物、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性、计算方法还不太清楚,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
2.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
3.将圆柱和圆锥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圆柱和圆锥。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认识。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如饮料瓶、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圆柱和圆锥。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其特性。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圆锥的定义,底面、高、体积的概念,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它们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存在以下问题: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不深刻,容易混淆;对体积公式的记忆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各种圆柱和圆锥。
2.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理解。
2.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体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让学生直观观察。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图片,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底面、高、体积的概念。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3.进一步理解几何体的相关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
2.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圆锥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如何应用圆柱和圆锥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
2.黑板、彩色粉笔。
3.教学PPT或教学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比如香水瓶、冰淇淋筒等。
2. 讲解•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图形并给予简要说明。
•讲解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3. 练习•给学生几个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题目进行练习,确保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归纳总结圆柱的相关知识点。
2. 讲解•讲解圆锥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圆锥的图形并给予简要说明。
•讲解如何计算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3. 练习•给学生几个计算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题目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第三课时1.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建筑中的柱子、喷水池等。
2. 综合练习•给学生几个综合性的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也能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注:文字内容因输出限制可能未达到1500字,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上为《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性质、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的计算以及综合应用。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形、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初步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六下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由于本单元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识别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高的概念及计算。
2.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模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圆柱与圆锥的概念和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圆柱与圆锥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模型、图片和多媒体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2.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学习的立体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
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
4. 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 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单元教学重点:
探索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课时安排:9课时
1.圆柱的认识..........................2 课时
2. 圆柱的表面积........................2 课时
3.圆柱的体积..........................2 课时4.圆锥的认识..........................1 课时
5. 圆锥的体积..........................1 课时
6. 整理和复习..........................1 课时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第二课时圆柱的认识(二)
第三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第四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练习四)
第五课时圆柱的体积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第七课时圆锥的认识
第八课时圆锥的体积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前面的学习内容既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
学习了新知,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又拓宽了学习空间,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今后学习其它的立体图形打好了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经历“类比猜想一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及简单的实际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3.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的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教学课时:12课时第一课时圆拄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投影出示圆柱.使学生明确:圆柱.3.导入、揭示课题.(板书:圆柱的认识)二、新授教学(一)圆柱的认识1.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2.教师出示实物.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二)圆柱的面.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3)用双手摸侧面.3.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三)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四)操作实验1.做书∏面的游戏,得出圆拄与长方体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2.操作,将圆柱侧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