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新课标通用)2015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规范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5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驗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劍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訧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第二单元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常见双音节词容易写错的字归类便览(共列举294个)(注意加点字是易误写的字)第一类音近(音同)相混(列举150个)A.安.装按.动黯.然暗.示B.跋.涉拔.草凋敝.蔽.日部.署恐怖.C.词.谱察.看(≠查.看) 清澈.撤.销称.心趁.早神采.光彩.才.华材.料D.担.心倒.好到.来商定.订.正重叠.更迭.F.奋.发愤.恨师傅.副.官复.活覆.盖肤.浅(≠浮.浅)G.正轨.(≠正规.) 圆规.诡.计灌.输H.和.诗宽宏.哄.笑轰.响诙.谐J.瘠.田关键.健.康伟绩.事迹.书籍.艰.难规矩.间距.竣.工峻.岭K.火炕.水坑.刻.苦克.服L.潦草了.断年龄.时令.零.钱零.件炼.钢练.习兰.花蓝.色篮.球例.子列.举浏.览流.水M.漫.野谩.骂勉.励免.费模.糊淡漠.观摩.临摹.N.哪.怕那.么烦恼.头脑.P.磐.石盘.子炮.制泡.豆朴.素扑.倒Q.倾.倒顷.刻商榷.的确.欠.账歉.收R.尔.后而.今S.歌颂.启示.寻人启事.W.港湾.弯.月惋.惜婉.转妄.想忘.记推诿.委.任午.饭舞.会会晤.X.形.状型.号泄.漏绣.花秀.丽向.往想.望邪.气斜.阳印象.画像.相.面Y.渔场鱼.汛宽裕.多余.元.气原.来预.告予.以圆.形田园.化学反应.反映.意见Z.札.记作.祟做.主妆.饰装.束自.始至.终压榨.狡诈.震.惊振.动尊.敬皱.纹第二类形近相混(列举82个)眼睛.晴.天草菅.管.理瞻.望赡.养羸.弱嬴.政辛.苦幸.福肆.意肄.业眨.眼贬.斥享.受亨.通末.日未.来抢.夺抡.锤拨.弄拔.高拆.墙折.中崇.高作祟.殴.打欧.洲迂.腐遇.见辣.椒荆棘.笨.重苯.酚荼.毒茶.叶暑.假署.名投箸.著作.己.任已.经巳.时盲.人膏肓.尝.试赏.识卖.货买.车瞋.目填.空驰骋.聘.书鞭笞.舌苔.拼凑.挨揍.堕.胎坠.毁狙.击阻.挡参茸.修葺.戍.守戌.时戎.马骁.勇饶.恕赝.品膺.惩谒.见竭.力作揖.舟楫.缜.密慎.重诅.骂咀.嚼编纂.篡.改迁徙.徒.弟第三类义形相混(列举14个)隐蔽.躲避.玷.污沾.染板.块搬.家拌.料绊.脚偏.重片.面浪费.废.纸题.材体.裁第四类音形均近相混(列举48个) B.辩.论辨.别班.级斑.竹C.摧.毁催.促奔驰.松弛.D.渡.江度.假耽.误眈.眈F.幅.度辐.条G.杆.子秸秆.H.侯.爵候.车宴.会晏.驾仇恨.凶狠.J.记.录纪.元既.然即.使L.历.代严厉.Q.融洽.恰.当R.儒.家孺.子S.稍.微树梢.T.提.纲试题.X.安详.吉祥.购销.勾销.胁.持协.作殉.职徇.私Y.颍.河新颖.演绎.翻译.常见三字词语容易写错的字举隅(列举77个)(注意加点字是易误写的字)莫须.有破天荒.黄粱.梦掉.书袋白炽.灯孵.化器入场券.度.假村压轴.戏喝倒彩.杀手锏.坐.标系编辑.室协.奏曲势.利眼圆.舞曲满堂彩.舶.来品混合.物三部.曲井冈.山纪.录片性子躁.暴.发户练习簿.哈密.瓜沙家浜.必需.品骨.碌碌明.信片文绉.绉照相.机一炷.香座.右铭白内障.孤零.零鱼.水情笑眯.眯林阴.道一番.话水蒸气.亲和.力脾气躁.订.计划黄澄.澄绿茵.场抠.字眼殊.不知冠.名权放空炮.唱双簧.跑龙.套碰钉.子辩.证法金刚.钻烟幕.弹洽.谈会水龙.头挖墙脚.雄赳.赳荧.光屏骈俪.文烂摊.子锦.标赛保鲜膜.博.士后喜盈.门口头禅.倒计.时冷不防.概.念化珊瑚礁.兜.圈子走一趟.破天荒.侃.大山互联.网从意义角度辨析常用常错字(列举70组156个)1.暗黯暗,指光线昏暗、暗地隐蔽或糊涂不明;黯,阴暗,多用于形容忧郁伤感的样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②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③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④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第四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下思归范梈(pēng)黄落蓟①门秋,飘飘在远游。
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
乡逢徐孺子②,万口③薄南州。
【注】①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时燕国国都。
②徐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尊为“南州布衣”和“布衣学者”。
③万口:很多人。
(1)请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情景交融(或“烘托”)的表达技巧。
黄叶落满深秋的蓟门,写景;主人公酷似落叶,飘飘远游,抒情。
戍鼓声声,写景;夜不成眠,百年多病,归心似箭,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情随景生。
(2)用典故,“乡逢徐孺子”指希望自己回乡后能像徐孺子那样淡泊明志,为人高洁,美名远扬,成为一名“高士”。
可见,徐孺子的典故透露了诗人追求高洁的情怀,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主旨。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
②晞:晒干。
此二句化用古乐诗《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
“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萋萋景象,又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
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2)比喻。
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来看,第二句中的“意”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你认为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漂泊异乡而眼下暂得欢愉的慰藉和吃惊。
(2)用虚写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独居欧阳修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昧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1)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首诗描述了在一个春日晴朗、时日变长、花开烂漫的时节,诗人春睡梦美,过着悠闲的居官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清闲、轻松又快乐的外任生活的喜爱。
(2)对比。
首联“众喧”与“独静”对比,颈联“忧”与“乐”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独特追求。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李商隐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①是此花身。
【注】①元:原来。
(1)请赏析“洞庭波冷晓侵云”中“侵”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之感,这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侵,原指侵入、渐进。
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粼粼寒意直逼云霄。
一个“侵”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洞庭波以强健的生命,生动形象地渲染出洞庭湖送别的萧瑟、冷清的氛围。
(2)诗人几度在木兰舟中望人远行,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也像是木兰花树斫成的一叶孤舟,已成天涯漂泊之客。
诗人以船为喻,借物抒情,抒发了身如孤舟漂泊天涯的惆怅感伤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帐夜①吴兆骞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就着山势。
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
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2)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
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