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3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总结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原理、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等领域。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教育心理学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科目。
本文将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重难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应的解析和学习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对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解释和应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原理与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法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教育原理包括认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教学法等内容。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法则探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对教育原理和教学法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够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发展心理学习和发展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重要内容。
学习心理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发展心理则关注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掌握学习和发展心理的相关理论,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能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科目,涉及到教育原理、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等内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原理和教学法、学习和发展心理等重要内容,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教育心理学备注(★非常重要的必考的 **老师末重点划记的但可能考的)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
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涉及到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下面将对教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重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重点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主要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具备对学生发展阶段的了解,具备区分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能力。
重点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内容,研究学习的过程、影响因素和学习策略。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著名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重点三: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考试评价、综合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等。
教师应该具备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巧,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重点四: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差异。
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特殊教育则是针对那些有学习障碍或身体残障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发展自身潜能。
重点五: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该具备持续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教师教育则是培养和培训教师的过程,培养具备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点内容梳理。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心理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它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心理发展与学习过程,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学生学习的科学依据。
在本文中,将对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了儿童认知能力的阶段性发展,包括感知、运动、操作、形象、符号阶段等。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渐发展出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之一,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是重点内容。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人类行为的可塑性,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过程;认知学派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供恰当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人的记忆包括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将知识从短时记忆转移到长时记忆,并通过巩固、复习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四、情感与人格发展情感与人格发展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点之一,它涉及到教师在引导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情感与人格发展包括情绪、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需要通过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正面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五、个别差异与特殊教育个别差异与特殊教育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通过个别化教学措施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特殊教育则关注那些在学习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教师需要了解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对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作用教育心理学是关注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探讨学习者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影响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惩,以促进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
2.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脑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启发性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与兴趣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时产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供成功体验和设立明确目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兴趣与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领域或主题的主动投入与追求。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从而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2.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3.个体辅导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个体化的辅导和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填空、单项选择: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4.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开展时期多项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简答、论述: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以及及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治理构造、情感意志、行为修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四、全面的能力 1.教育教学的能力;2.组织管理的能力;3.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
二、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鼓励学生多讲话;②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③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④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术:〔克制群体压力〕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四、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倾述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五、探讨技术:是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及障碍的过程。
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客观观察是理解他人行为的观察;主动观察是认识自己行为的观察,亦称“内省法”6、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7、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8、在教育中要循序渐进,它体现在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9、心理阶段划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青年早期又称学龄晚期10、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11、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1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13、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14、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在皮亚杰理论中称为遗传图式15、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16、在感知运动阶段,一般情况下,儿童行为可称为“客体永久性”。
17、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可称为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儿童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18、具体运算阶段,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1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它研究的是教育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本文将介绍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的考点,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主要探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如何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的是学习的过程、原理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学习理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设计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测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情况。
教育评价与测量包括课堂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人格与发展理论人格与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的是人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人格与发展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各个方面的潜能。
五、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是教育心理学考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教育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校教育的背景和特点,为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即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了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一、教育学1. 教育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的分类以及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思想等。
3. 教育学理论体系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流程,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构思教学设计。
5. 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政规章等,熟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教育教学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关系及其特点。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研究理论、认知发展研究理论、社会研究理论、情感研究理论等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等内容。
4. 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方法,包括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群体教育、教育评价等。
5. 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儿童认知、德育和情感教育、教育行为问题等内容。
这些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科目的重点内容,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提升自己的考试水平。
填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就是要通过对上述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达到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的目的。
3.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则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4.教育学为中小学教师形成(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打造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
5.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他们的教育思想中蕴涵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西方: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6.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尊师重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不陵节而施”等重要教育主张。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他介绍了三个顺序递进的阶段:模仿——理论——练习,据此,有人也称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著作。
7.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8.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9.从独立的规范的教育学建立的角度说,通常以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家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论理学)基础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10.在教育目的上,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既有统一性,也有多样性。
在管理理论上,赫尔巴特认为,管理是教学和教育的首要条件,但它仅仅是建立外部条件和维持外部秩序,而不是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培训和考试中必备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下面将梳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外在的刺激与反应,强调学习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所决定。
2.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二、发展心理学1.儿童认知发展: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描述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2.青少年发展: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如身体发育、性别认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3.成人发展:研究成人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转变和发展特点,如中年危机、退休问题等。
三、个性与智力1.个性理论: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等为主,研究个体的性格、动机和态度等方面。
2.智力理论:主要有分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关注个体的智力类型和智力发展。
四、教学评价与诊断1.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如标准化测验、作业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等。
2.学科评价:关注学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数学能力评价、英语能力评价等。
3.教学诊断:通过观察、测试和分析等手段,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干预。
五、教育管理与辅导1.学校管理与领导:关注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涉及学校组织结构、领导技能和管理策略等方面。
2.教育辅导:研究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关系和沟通技巧,提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六、特殊教育和学习困难1.特殊教育:关注残疾儿童和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问题,如视听障碍、智力障碍等。
2.学习困难: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惑,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七、家庭教育与学业发展1.家庭教育:关注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了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本文将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和总结。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1 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1.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
1.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
二、学习与教学2.1 学习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体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认知机制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等。
2.2 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和情感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3 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进行,包括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和教学材料等方面。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个体与群体心理3.1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和社会上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3.2 组织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过程,包括领导力、组织文化和员工满意度等方面。
3.3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群体决策、群体合作和群体动力等。
四、教育与发展4.1 教育概念与功能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其功能包括知识传授、德育和能力培养等。
4.2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包括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估工具等方面。
4.3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的演变和变化,包括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等。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了解和应用心理学原理来指导教育实践。
复习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复习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比如,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
此外,还要熟悉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考试中也会有所涉及。
二、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教育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学习与记忆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如信息加工模型、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如归纳法、联想法和多次重复等。
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和引导的方面。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周期内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比如,在幼儿发展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的身体、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特点;在青少年发展方面,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和认知的变化,以及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发展难题。
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进行有效和个性化的教学。
四、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教育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测量,以便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评价和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标准化测验、教学评估和成绩评定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一些评价和测量的常见问题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复习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与记忆、发展心理学以及教育评价与测量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选择题(含答案)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答案与解析:选B。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所以,答案选B。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答案与解析:选A。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所以,答案选A。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A.理论性学科B.应用性学科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D.边缘性学科答案与解析:选C。
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它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
因此,答案选C。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答案与解析:选A。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因此,答案选A。
5.乌申斯基的代表作(),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答案与解析:选B。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因此,答案为B。
6.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
A.1903B.1908C.1913D.1924答案与解析:选D。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以下特征:单向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以下特征:多项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埃里克森儿童人格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特殊儿童的教育: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设置特殊班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学习的分类:知识地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学习的联结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巴甫洛夫。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程序教学所遵循的主要原则:1.教材分为小步子2.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3.反应后有即刻反馈4.尽量低的错误率5.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布鲁纳主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主观条件: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早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
第四章学习的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待。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囚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2)替代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迁移与教学★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试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心向与定势:它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知识直观的类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应用各种直观形式2)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应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应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种类。
技能作用。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操作技能的形成。
●操作技能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心智动作形成的五阶段1)动作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典型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第二节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原则。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问题的成分:问题的定义。
解决问题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两种类型:常规的问题解决、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措施:1.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创造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在因素。
2)智力:智力和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高智商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个性:高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有独立性。
★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实质。
对态度的理解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