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9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点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点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应该重点传授以下内容:
1. 心理健康概念:教育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身体健康、情感健康和社交健康等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它对整个人生的影响。
2. 心理问题预防:教育学生认识到一些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情绪管理、压力释放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技巧。
3. 心理问题的认知:教育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症等,并且教导他们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寻求帮助。
4. 心理健康维护:教育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如良好的睡眠习惯、健康的饮食、定期的运动等。
5. 心理问题的求助:教育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需要及时、适当地寻求帮助,而且要知道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比如家长、老师、心理咨询师等。
通过这些重点内容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提
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挑战。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的中间学科。
2.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皮亚杰心理发展历程:出生--2岁感觉运动阶段;2--7岁前运算;7--12岁具体运算;12岁左右形式运算。
7.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包括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形成及变化的一般原理。
8. 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测试(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是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反应差异。
典型的心理测试要求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研究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某些结论。
9.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他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一直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中,如公元前4世纪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
说他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为止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10.笛卡尔[法] 洛克[英]11.派别①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②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③行为主义,华生。
④格式塔心理学,威特海默、考夫卡、科勒。
⑤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⑦认知心理学第二章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2.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以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人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优点和缺点,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2.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人们需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表达方式,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的情绪。
情绪管理的技巧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思考等。
3.压力管理
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过度的压力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人们需要学会识别自己的压力源,以及如何应对压力。
压力管理的技巧包括时间管理、放松训练、寻求支持等。
4.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人们需要学会沟通技巧、解决冲突、建立信任等,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5.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自我发展和实现潜能,达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
人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潜能和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的技巧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不断学习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内容,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1. 情绪管理:教育个体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适应能力,避免倾向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展。
2. 压力管理:学会面对和处理压力,通过积极应对的态度和适当的应对策略,减轻或缓解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3. 自信心培养:鼓励个体发展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培养自信心,让他们面对挑战时更加乐观和自信,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4. 恢复能力的培养:培养个体恢复力,使其能够从挫折和困难中快速回归积极正常的状态,更好地适应变化和磨难。
5. 社交技巧的提升:帮助个体发展和改善社交技巧,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6. 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鼓励个体深入了解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目标,并通过自我探索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7. 积极的身心健康习惯:提倡形成积极的身心健康习惯,如良好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度的锻炼、养成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等。
8. 家庭教育的支持:强调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
家庭成员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在家庭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9. 倡导心理健康:积极推动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鼓励大众关注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影响。
10. 心理危机干预:培养个体发现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
及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支持,确保个体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防止心理危机的恶化。
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
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
R出现时总能获得某种刺激结果S,则个体可以逐渐学会对行为反应R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
conscious)指人能自觉得到的东西,是与语言(即符号系统)有关的那部分心理活动;潜意识(unconscious)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二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在靠近意识附近的潜意识中,还有一前意识(preconseious)的心理活动,是曾经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因与目前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或无关,被逐出意识的园地,但可以较快、较容易地闯入到意识领域。
4. 生俱来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相当于潜意识内容,它服从于快乐原则。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它代表理性和审慎,服从于现实原则。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类似于人们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多属于意识。
超我服从于至善原则他认为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间介有信念和信念系统B。
他认为神经症症状不是由于情绪困扰,而是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层次理论),罗杰斯等的高级功能,是个体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精神活动。
)感受性。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4)联觉。
)知觉的选择性。
指人只对自己有意义的外来刺激才选择性地对其加工的特性;(2)知觉的整体性。
指知觉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统一的、整体的反映的特性;(3)知觉的理解性。
指在感知当前事物时,能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并用概念的形式进行反映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
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知觉的恒定性。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是对事物感知觉停止后仍然保持一个很短时间的印象,典型的例子就是“视觉后象”,其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2 秒钟。
(2)短时记忆。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理与机制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理学各章的知识要点。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问题解决等。
其中著名理论有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从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过程进行加工。
认知负荷理论则主张人的工作记忆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超过限制则容易出现错误。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其重要的观点包括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等。
例如,根据让-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期、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三个阶段。
4.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
其中的经典实验包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和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权威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遭受权威压力下会服从不道德的指令,监狱实验则展示了环境对行为的重大影响。
5.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和个性发展。
著名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是由潜意识和冲动所决定的,而大五人格理论则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6.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一种用于了解个体心理特点和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问卷等。
其中,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可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人格测验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可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7.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通过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交谈来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解决患者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
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4、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5、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
6、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反映。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7、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思维:对客观思维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9、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10、智力: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1、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2、智力激励法: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共振,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活构思产生连锁反应。
13、前(后)摄抑制:先(后)学习的材料对后(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14、人格: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5、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差异包括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研究目的(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填空、选择题1、《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2、心理特征:①需要和动机一心理活动的动力,②能力、气质、性格--人格特征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两个科学命题是我们认识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论断的证明材料:①人们的生活经验、②临床的事实、③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④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初级发展到高级的。
3、①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只能叫感受性,不能叫心理现象;②蚯蚓是环节动物,有神经系统,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感觉器官;③脊椎动物如:猫、鸽子、草蛇等有了脊髓和脑,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④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心理发展到思维的萌芽状态;⑤只有人类才有了思维,这是人和动物的木质区别,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4、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心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又是和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相联系的,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4、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动物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
3.心理学是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的科学。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个体心理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过程(克服障碍\达成目标)心理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认识过程④: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①情感过程⑤: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⑥: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③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①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②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③情感过程: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各种态度体验如:常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
④认识过程:指个体对客观刺激(信息)接受、编码、存储、提取的心理过程。
⑤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还能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行动,力求加以实现,这一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学通过行为研究人的心理。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conciousness)—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1.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2.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构造心理学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采用内省实验法;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于杜威和安吉尔,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行为主义由华生创立,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7.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叫做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脑: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① 脑干: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部分,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经延脑的椎体交叉要向对侧传导,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② 间脑: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③ 小脑:表层是灰质,深层是白质与脊髓相反,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心理健康教育六大重点内容
1. 自我认知:嘿,你想过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就像照镜子,要清楚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呀!比如说,你发现自己很会画画,那就是你的闪光点呀!自我认知就是要这样慢慢发掘自己呢。
2. 情绪管理:哇哦,情绪这东西可不好控制呢!你有没有那种突然很生气或者很伤心的时候?这就得学会管理好情绪呀。
比如,当你生气时,试试深呼吸,像把情绪的火焰慢慢熄灭一样。
3. 人际交往:与人相处可重要啦!想想看,你和好朋友在一起是不是很开心呀?这就需要掌握交往技巧哦。
就像打球要知道怎么配合,和人交往也要懂得倾听和理解对方呀。
4. 挫折应对:哎呀呀,人生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呀!难道遇到就退缩吗?当然不行啦!要像勇士一样勇敢面对,比如说考试没考好,那就更努力去下次考好呀!
5. 学习心理:学习也有心理技巧的哟!你看那些学霸,不就是掌握了好方法嘛。
就好比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要有好的泳姿才能游得快呀!
6. 生涯规划:以后你想做什么呢?这可不能稀里糊涂的呀!得有个规划,像给自己的未来画一张地图,知道往哪里走呀。
比如你梦想当医生,那现在就要为这个目标努力呀。
7. 心理健康维护:这就好比给你的心理做保养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有问题及时调整。
就像汽车要保养才能跑得好,我们的心理也要好好维护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六大重点内容真的超级重要呀,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让自己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呀!。
⼼理学复习重点⼼理学复习重点⼀、⼼理现象⼼理学⼀般是从两个⽅⾯去研究⼈的⼼理现象:⼀个是个体⼼理,即在个⼈⾝上表现的⼼理现象;⼆是社会⼼理现象,即作为社会⼈共同存在的能反映⼈们⼀般⼼理活动规律的⼼理现象。
个体⼼理现象包括:⼼理状态、⼼理过程、⼼理动⼒、⼼理特征、⼼理⾏为。
⼼理现象:1、⼼理状态:注意、意识、⽆意识2、⼼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理动⼒:需要和动⼒、兴趣和爱好、⼈⽣观值观4、⼼理特征:性格、⽓质、特点⼆、⼼理是⼈脑的机能1.反射活动⼀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条件反射(性格形成):⼈和动物都具有的反射活动,复杂的⽆条件反射我们称之为本能。
如⾷物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是固定的众⽣存在的。
有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种反射,是后天学习“经验”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如司机看到红绿灯会停。
2.⼤脑精神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兴奋过程:引起和加强有机体某些反应的过程。
抑制过程:抑制或者减弱有机体某些反应的过程。
两者在的神经活动中所起的作⽤相反,但⼆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转化是按照⼀定规律进⾏的。
三、⼼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理学:冯特和铁钦钠:主张⼼理学应该采⽤实验内省的⽅法分析意识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理过程的规律。
他把过去所有关于⼼理实验的结果整理成为⼀个系统,使⼼理学从哲学中独⽴出来的⼀门科学。
⾏为主义⼼理学:华⽣主张⼼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为,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使⾏为主义⼼理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
⾏为主义(behaviorism)⼈物:华⽣;斯⾦纳观点:构造主义研究⼈的意识,⽽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理学成为⼀门科学。
主张⼼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为。
所谓⾏为就是有机体⽤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日益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压力。
教育者需要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明白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2. 培养积极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坚韧的心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3. 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还包括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整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4.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还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适当的运动等,以维持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培养积极的心态,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第一章导论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心理的产生方式是脑的反射1、什么是反射•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反馈:效应器的活动会重新成为刺激引起反应。
•反馈的存在说明反射不是单向的一次性的活动。
反射的种类(1)无条件反射•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其反射弧是固定的神经联系。
两种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人的心理反映的特点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的内容是源于客观现实的。
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非物质性•头脑中的映象与客观事物非常相似,但本质不同。
被反映者是以物质的方式客观存在的,映象是以观念的状态存在于头脑中的。
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心理活动是主体的人的精神活动,带有主体个人的特点。
•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观世界为中介折射的。
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1)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
(2)心理产生后对客观现实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人反映客观现实是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
•人反映客观事物时要求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满足于现象,这种对本质、规律的追求反映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调节着人的目的性实践活动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缺乏了人类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对人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将异常。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征是不同的。
•人们的社会分工也制约着不同职业活动的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甚至形成独特的社会心理。
•一定的文化塑造了置身于这种文化中的群体、个体的心理。
每个个体都是这种文化的复制品。
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第一章绪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务地特征与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2、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可以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第二章个性心理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是人的心理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多种心理特征地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差异。
第三章暂时神经联系1、什么叫做“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本来对动物有机体没有意义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引起了兴奋,同时无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的另一区域也引起了兴奋,经过不断反复,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2、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有哪些特征?(1)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做生物学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2)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3)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3、意识的概念是什么?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人们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理解,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以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主要重点:
1. 提升心理认知和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个体增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个体的情绪、思维、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通过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促进自我认同和发展。
2. 培养良好的应对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人们应对压力、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个体需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如积极思考、问题解决、寻求适当的支持和改变不良习惯等,以应对各种情境和挑战。
3. 增强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培养个体的心理弹性能力,即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个体需要学习面对逆境时的调整和复原能力,以应对人生的变化和挑战,保持心理健康状态。
4. 促进积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促进个体的积极心理健康,包括培养正向情绪、提高自尊和自信心、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寻找生活的乐趣等。
通过积极心理健康的培养,可以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5.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个体可以获得心理疏导、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的帮助,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通过提供心理知识、培养心理技能、促进积极心理健康和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人们充分发展自我潜能,增进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动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
〔1〕“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否认意识,主张行为。
〔4〕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
〔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其主张无意识。
马斯洛、罗杰斯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心理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3、个体发展规律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4、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两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第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人类心理机能由低向高发展过程由三方面推动。
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符号等中介使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新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期限”等观念。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6、高等心理学发展史代表人物。
〔1〕赫尔马特“科学教育之父”〔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后又出版了《双生子的测量》、《教育原理》、《智力测量》。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
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点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健康概念: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和情绪体验,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3. 压力管理:教授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生活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和适应性。
4. 积极心态和自尊心培养: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提高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5. 过度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讨论过度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互联网使用观念和防范网络成瘾的意识。
6.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互动,提高人际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增进人际关系的质量。
7. 心理疾病与预防: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并探讨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和途径。
8. 整合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说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
关系,强调身心健康的整体性和相互影响。
9. 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等,以提升身心健康。
10. 应对挫折与建立未来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挫折的正常性和不可避免性,引导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并建立展望未来的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心理学》参考复习题一、概念题(5×2分=10分)1.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
2. 体育参与的诱因:指激起体育参与行为的外部原因。
3. 追求成功的动机:取向某种成就活动、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已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
4. 成就需要的公式:成就需要=追求成功的动机?害怕失败的动机。
5. 害怕失败的动机:害怕挑战、避免或迟疑加入一种成就情境的动机。
6. 习得性无能: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任务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7. 目标定向:指一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
8. 归因:是人们对于已经发生食物结果的原因解释。
9.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
10.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
11. 体育价值:是人们认识到的体育活动对人的意义。
12.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联系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
13. 运动表象:是指在运动感觉、运动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
14. 集中练习:让练习者在学习期间不休息而反复练习的方法。
15. 间时练习:在各次练习之间安排一定的间隔时间的练习方法。
16. 整体练习:是指完整地、集中统一学习某种技能。
17. 局部练习:是把运动技能分解为各个分动作,分别进行练习的方法。
18.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的技能影响后来学习技能的现象。
19. 逆向迁移:后继的运动技能学习对先前运动技能学的发生的某种影响。
20. 正迁移:凡是起到促进作用的迁移。
21. 负迁移:凡是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迁移。
22. 运动技能的迁移: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
23. 两侧性迁移:指身体一侧器官向另一侧器官的迁移。
24. 运动向运动的迁移:就是从一个运动技术学习向另一个运动技术学习的迁移。
25. 心理技能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
26. 具体的目标: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
27. 模糊的目标:模糊的、无法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
28. 现实的目标:是指通过艰苦努力可达到的目标。
29. 不现实的目标:不论通过多少努力也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30.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31. 表象训练: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32. 念动动作:由运动表象时引起的运动反应称作意念运动反应,也叫念动动作。
33. 注意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为其它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
34. 暗示训练: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
35. 模拟训练: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
36. 认知: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以及它们的发展过程。
37. 心理状态:指的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包括动机、认识、情绪、意志以及注意等方面的特征。
38.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
39. 示范法:教师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作为教学的动作范例,用以指导学生学习与练习的方法。
40. 讲解法: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作用、方向、要领、要求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41. 完整法:是把某一教材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地进行练习的方法。
42. 分解法:是把技术动作按结构分成几个环节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部分,逐次进行教学或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43. 集中法:在练习中不休息地进行练习的方法。
44. 分散法:在练习中安排休息的方法。
45. 比赛法:是在比赛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46. 焦虑:是一种主观能够意识到的恐惧不安的情绪状态,常伴有躯体的激活反应。
47. 挫折:指个体动机性行为受阻的情境或个体动机或目标行为受阻而引起的情绪状态。
48.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于挫折和冲突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加以解释和处理,以保持心理安宁。
49. 体育差生:是指体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
50. 观察法:在心理现象自然发生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并不加任何干涉地对心理或行为进行观察,以了解其特点或规律的方法。
51. 自然观察法:在正常的体育活动现场中,以他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方法。
52. 自我观察法:只观察者运用思辨的方法观察自己的意识、思想、情绪和经验等,并用语言文字报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的方法。
53. 反应性观察:指观察者的观察影响被观察者或被观察的物体。
54. 非反应性观察:观察者的观察活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活动或性质。
55. 罗森塔尔效应:观察的期待、暗示会影响观察行为,这种行为又进而影响观察对象的性质或行为的现象。
56. 皮格马利翁效应:观察的期待、暗示会影响观察行为,这种行为又进而影响观察对象的性质或行为的现象。
57. 文献综述:文献的综合叙述,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分析,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58. 纸笔测量法:只用书面调查或试卷的形式呈现问题,由研究对象用笔来回答问题,根据答案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方法。
59. 问卷调查法: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60. 心理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试量表,通过对研究对象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的观察,推论和量化分析心理活动总体规律的科学手段。
61. 非纸笔测量:主要指除纸笔测量之外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测量手段。
62. 主试:对心理活动的测量过程是测验的操作者与研究对象共同参与的过程,测量的操作者称为主试。
63. 被试:对心理活动的测量过程是测验的操作者与研究对象共同参与的过程,研究对象成为被试。
64. 完全随机抽样:在总体中将所有的人编号,然后完全随机地抽取所需要的样本。
65. 分层随机抽样:把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几个层次,然后从每层进行随机抽样。
66. 信度:测量工具的信度是指测量工具的可靠程度。
67. 效度:指测量工具在测量某项指标时所具有的准确程度或有效程度。
68. 实验法:是指在观察、调查以及测量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进而揭示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原因或规律的研究方法。
69. 变量:研究中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测量或操控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征。
70. 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对被试进行的不同处理。
71. 因变量:因变量是指被试心理或行为反应上的差别。
72. 真值:就是在测量工具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纯正值。
73. 随机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不一致的结果。
74. 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它稳定存在于每次测量中,是测量结果一致但不正确。
75.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76. 注意77. 动机78. 运动焦虑79. 体育活动动机80. 运动表象81. 体育习惯82、唤醒水平83、体育态度84、运动技能迁移85、心理技能训练86、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二、简答题(5×10分=50分)1. 体育活动动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 运动参与者的普遍需要可以概括为哪几种?3. 胜任性动机对行为预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 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5. 任务参与与自我参与的区别是什么?6. 成败归因一般可归结为几个方面?7. 目标设置可以从哪些方面影响练习者的心理?8. 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哪些创设情境的方式?9. 为提高反馈的动机功能,应注意什么问题?10. 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是什么?11. 培养体育兴趣有哪些常用方法?12. 教学“引趣”的内容有哪些?13. 体育态度的结构包括什么?14. 体育态度的特点有哪些?15. 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分为哪几个阶段?16. 体育习惯的特点是什么?17. 如何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18.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19. 开放性技能与闭锁性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20. 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表象,教师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什么?21. 强化动觉形成运动表象的练习手段有哪些?22.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主体差异性因素有哪些?23. 尝试回忆的练习优于单纯重复的练习理由是什么?24. 运动技能迁移的种类有哪些?25. 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26. 目标设置训练中的四对重要关系是什么?27. 目标的多极化指的是什么?28. 放松训练的作用是什么?29. 自生放松训练的程序有哪几部?30. 渐进放松训练的程序有哪几部?31. 使用放松训练的最佳时机是什么?32. 表象训练的卧室练习程序是怎样的?33. 表象训练的木块练习程序是怎样的?34. 表象训练的冰袋练习程序是怎样的?35. 表象训练的比率练习程序是怎样的?36. 表象训练的五角星练习程序是怎样的?37. 表象练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8. 集中注意练习的纸板练习怎样做?39. 集中注意练习的五星练习怎样做?40. 集中注意练习的记忆练习怎样做?41. 集中注意练习的实物练习怎样做?42. 集中注意练习的秒表练习怎样做?43. 暗示训练有分为哪几步?44. 模拟训练有哪些方法?45. 制约体育教学的学生心理因素是什么?46. 体育课上教学心理气氛优化的条件是什么?47. 应用示范法的心理学意义是什么?48. 应用讲解法的心理学意义是什么?49. 示范法和讲解法在教学中应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50. 应用分解法的心理学意义是什么?51. 完整法和分解法在教学中应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52. 分解练习法优于集中练习法的原因是什么?53. 动作错误产生的心理原因有哪些?54.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有哪些?55. 应用游戏法的心理学意义是什么?56. 体育教学中应用语言指导的作用是什么?57. 体育教学中应用非语言指导的作用是什么?58. 体育教学中,如何调控学生的注意?59. 调节学生注意的方法有哪些?60. 怎样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61. 体育学习中造成学生产生胆怯、恐惧的因素有哪些?62. 体育差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心理原因有哪些?63. 观察法有什么特点?64.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65. 文献综述的作用是什么?66. 综述研究分为哪几步?67. 问卷调查法的特点是什么?68. 调查问卷的一般结构是什么?69. 心理测验的特点是什么?70. 心理测验的意义及作用是什么?71. 心理测验的编制过程应遵循怎样的程序?72. 如何正确对待心理测量的结果?73. 实验研究的特点是什么?74. 控制误差的方法有哪些?75.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76. 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理论中倒U型假说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