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第1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材第57页例6及“试一试”)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2.使学生学会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难点: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口算。
54-50=42+7=94-60=68-8=4+7=29-8=32+20=40-20=37-7=41+8=56-4=40+8=94-80=82-1=47-30=二、学习新课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主题图。
问题:两辆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1)观察主题图,找出已知信息。
明确:一辆车上坐了45人,另一辆车上坐了31人。
(2)怎样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列出算式?明确:这是已知两数求和的问题,应该用加法。
板书:45+31=()(3)怎样计算45+31?仔细观察这个算式,想想它和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和同桌说一说。
发现:以前我们学的加法算式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而这个算式的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且都不是整十数。
追问:像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方法一)借助小棒计算。
先摆4捆和5根小棒,再摆3捆和1根小棒,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
一共是7捆零6根,所以45+31=76。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计算。
先在个位拨5个珠子,十位拨4个珠子;再在个位加拨1个珠子,十位加拨3个珠子。
观察得出:个位上有6个珠子,十位上有7个珠子,所以45+31=76。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先从个位加起,5+1=6,在和的个位写6。
再加十位,4+3=7,在和的十位写7。
板书:教师提示:在书写竖式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两个加数的个位和十位与和的个位和十位要分别对齐;二是不要忘写“+”。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3.分类和整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按照课本提示对气球分别按照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体会到分类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地运用。
通过思考分类的好处,培养学生的分类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进而认识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7页《分类和整理》1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认识象形统计图。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按单一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完成简单的核计活动。
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个书柜。
(一个乱摆放的,一个摆整齐的。
)问:你喜欢哪一个书柜?为什么?学生口答。
师: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觉得亲切、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新知识的兴趣。
同时老师还可以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及思想教育。
二、新授探究一:初步感知什么叫分类(1)、课件出示两组照片,应到学生观察,思考: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呢?(2)、汇报交流。
(3)、小结。
像图片上的这样把用处相同或者特点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分类。
探究二:感知分类要有标准,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按照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讨论汇报。
按照颜色来分一分,结果和前面的一样吗?讨论汇报。
探究三:认识统计图(课件出示象形统计图)告诉学生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提问:(1)、哪种形状气球最多?哪种现状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2)、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然后再探究具体的分类,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特别喜欢玩的,学生可以用分类的的知识解决所出的问题,探究的难度逐步提高,既让学生学会了分类,又认识了分类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事物的基本属性,学会对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2.感知和理解整理的重要性,初步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3.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1.认识分类与整理的概念;2.能够简单分类不同类型的物品;3.培养学生对物品整理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分类的准确性和整理的规范性;2.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物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类标签、各类物品示例、实物案例;2.学生准备:学习用书、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分类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10分钟)•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解分类和整理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
3. 分类练习(15分钟)•分发各类物品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相关属性进行分类,并简要描述分类的规则。
4. 拓展训练(10分钟)•学生自行整理书包或课桌,分享整理心得,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导入本节课内容。
2. 分类游戏(15分钟)•设计分类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分类的能力。
3. 整理实践(15分钟)•指导学生整理教室或个人物品,培养整理意识。
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请学生总结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并反思今天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深度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
下节课将更注重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整理能力。
七、作业布置1.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及书包;2.家里寻找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写出整理心得。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分类与整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数字0-20的读写,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理解数字0-20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 难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约10分钟)
-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 分别介绍数字0-20的读写,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
- 讲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应用。
3. 实践活动(约20分钟)
- 设计一些小游戏或实践活动,如数字拼图、数物对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约10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反馈。
四、教学评价
-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记录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 结果性评价:通过测试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
-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解有趣的小动物世界,通过对乌龟、兔子的观察,以及对动物的集合概念进行学习。
同时,对数字0-10进行相应的认识和练习,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数字0-10,并能正确书写和快速识别;2.了解乌龟、兔子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3.掌握动物集合的概念及图形表示方法;4.培养学生简单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点1.数字0-10的认识及书写;2.乌龟、兔子的生活习性及特点;3.动物集合的概念及图形表示方法。
4.教学难点动物集合的图形表示方法二、教学过程1.热身(5min)通过唱歌、跳跃等形式,让学生活跃身体和大脑,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新课讲解(20min)(1)数字0-10通过数字卡片、数字拼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数字0-10,并了解其大小和书写方法。
(2)乌龟、兔子的生活习性及特点介绍乌龟、兔子的形态、习性和食性等,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3)动物集合的概念及图形表示方法引入动物的集合概念,并通过实物、贴纸、图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和表现方法。
3.练习(25min)(1)数字认知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或拼图,让学生手写相应数字并回答数值大小,巩固数字的认知和书写能力。
(2)动物集合练习教师出示动物图片,询问学生它们是否属于同一集合,让学生通过贴纸或手写的方式,将相同的动物分到一组。
同时,根据给出的集合图形,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动物集合。
4.归纳总结(10min)让学生结合课堂练习,回顾和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数字和动物集合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5.课后作业(5min)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如完成相应练习题、做一道数学游戏等,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三、教学反思本课主要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丰富的内容和趣味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通用9篇)人教版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根据多种标准分类,体会分类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图片出示3组图片,找出不同类的并圈出来。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2、出示水果类、蔬菜类与文具类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分类。
3、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解释什么是分类。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出示例1情景图。
师: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生1:有很多气球。
生2:有各种形状的气球。
生3:有各种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类理整,汇报、沟通。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还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2、分一分,数一数。
(1)按形状分类。
师:下面我们先分组,按形状分一分,并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
学生分组活动。
沟通、汇报。
师:谁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按形状把这些气球分成了哪几类?每类气球各有几个,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数的?生1: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
我们边数边画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生2: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是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全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分类和整理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类和整理事物的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类和整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整洁、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了解分类和整理的概念。
2.能够运用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分类和整理事物。
教学难点1.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类和整理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教具:彩色图卡、玩具、物品、幻灯片等3.其他:课堂活动安排、教学参考资料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杂乱的物品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并引出“分类”概念。
2.课堂讨论:通过学生讨论不同物品的特征和共同点,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分类标准。
3.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彩色图卡表示不同分类的物品,然后相互交流并互相讨论。
4.总结归纳: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不同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2.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引出“整理”概念。
3.教学示范:老师用具体物品演示如何对物品进行整理,鼓励学生模仿。
4.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整理自己的物品,比较不同组的整理结果。
5.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让学生整理家里的书桌、玩具等物品,写下整理的心得体会。
2.拓展练习:设计一些情境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类和整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观察、归纳、分类和整理的能力。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运用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师备课教案第三单元主题:数1~5教学目标:1.认识数1~5,能准确写出这些数字。
2.能从生活实际中搜集和认知1~5的数码,并运用这些数字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能将1~5的数字按大小排列。
学前活动:1.导入:教师找一个带有数字1~5的盆子,要求学生根据数字大小顺序排列盆子中的数字。
2.增加情境:在一天的生活中,学生一共喝了几杯水?吃了几块糖果?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数字1~5的运用情境。
3.发散思路:教师出示一些数字组合,例如212、444、123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组合有什么特殊含义,是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
4.教师演示数字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1~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看图认数字,熟练读数。
并在黑板上写下数字1~5,单独讲解每个数字的笔画、读音和书写方法,并引导学生跟读和互动。
2.制作数字工具盘,由学生亲手制作相关物品,如五颜六色的圆形调色板上面贴上数字1~5,悬挂数字玲珑等,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数字的意义和数数的意义。
3.常见数字识别练习。
教师分别出示1~5图形和相应的卡片,让学生辨认并说出数字名称和笔画。
4.组成数字的练习。
教师组合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组合数字的名称和阿拉伯数字,如“两个2”应该是“4”。
5.数码应用练习。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场景,如数字钟面、电梯按键、电话号码等,让学生从中找出所需数字。
6.数码排列练习。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调整数字的顺序。
7.数字与数量的关系认知。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对应的数字,让学生通过实物数量的对照,认知数字的大小关系,便于学生对数量的抽象理解。
8.数量与数字相互转换练习。
教师出示物品,让学生数数,了解实物数量和数字的关系,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加法、减法的运算。
9.数字游戏。
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快乐的游戏方式来结合数字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数字,并且能够很好的加深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
学习成果评价:1.教师利用示例物品考查学生对数字的基本认知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收玉米3 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收玉米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3章《收玉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计算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收玉米的数量计算。
3. 能够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计算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玉米模型、计数器、算术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幅收玉米的场景,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一下场景中的数量关系。
2. 讲解概念:接着,我会向学生们讲解加减法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们观察并尝试解答。
例如,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幅图,图中有3个玉米,然后又增加了2个玉米,让学生们计算一共有几个玉米。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的知识。
5.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我会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玉米模型,让学生们计算一共有几个玉米,并将其分成几份。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加法:A + B = C减法:A B = C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2 +3 =4 + 1 =5 + 0 =6 2 =7 3 =8 1 =答案:1. 2 + 3 = 54 + 1 = 55 + 0 = 52. 6 2 = 47 3 = 48 1 = 7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加减法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实践。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案【篇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3、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体会整理与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多样化,会自定校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水果图片、课件、黄花、蓝花和红花各3朵,铅笔若干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分类(总第17节)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多样化,会自定校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录像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
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新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售货员把同类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售货员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2)猜一猜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售货员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探究:多媒体出示例1情景图。
图上的气球可真漂亮,小朋友们,你们能试着将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引导学生按气球的形状分类,分完之后,数一数,看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
将学生的分类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分呢?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能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
第3课时数豆子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材第26页)二、教学目标1.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会用拨数、画图、写数等不同方式表示数。
2.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体会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感受100以内数的组成。
3.结合现实素材,能进行估算,初步建立数感。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体会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黄豆、计数器。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给每两名学生发一盒黄豆)师: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同学们从我们准备好的黄豆中抓一把,估计一下,你抓了多少粒黄豆。
给学生一定的估计时间。
师:谁来说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指名学生回答)师:今天我们就在数豆子的过程中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数豆子)二、学习新课1.教学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算。
(1)认识估计。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一部分的左图)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淘气和笑笑在干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小结:像淘气和笑笑这样凭感觉猜一把豆子有多少粒,就是估计。
估计的数不一定和数出来的数相同。
(2)探究估计的方法。
师:刚刚我们自己也抓了一把黄豆,并估计了数量,但是这一把到底有多少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组织学生数豆子,并汇报黄豆的实际数量。
师: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同学估计得比较准,而有的偏差比较大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估计得更准确呢?①教师组织学生将之前抓的豆子重新放到盒子里,再让学生数出10粒豆子,感知其分量。
②让学生再抓一把豆子,根据10粒豆子的分量,再估一估,并汇报估计结果。
③让学生具体数一数到底有多少粒,看看这次估计的结果与实际数量是否更加接近。
④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估计方法,再指名学生汇报。
⑤学生汇报:在估数时,我们可以先数出10粒豆子,再把这10粒豆子与自己所抓出的豆子相比较,看看手里的豆子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10粒,从而估计出大约有多少粒豆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三课时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第三课时。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不同特征分类的方法,能将物体或图片按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类的意义,初步掌握按特征分类的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类的意义,掌握按特征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类的意义,初步掌握按特征分类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本、铅笔等,用于课堂上的分类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实物或者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讲解分类的意义:教师解释分类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理解事物。
3. 分类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学生一些小物品,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并掌握分类的方法。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例题,如数学题目、生活情境等,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类的意义整理物品理解事物分类的方法观察特征动手操作七、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和家长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题目:请找一些物品,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并和家长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找到的物品,如玩具、书本、衣服等,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并和家长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图片,按照指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和家长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分类与整理(3)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1. 学习按照物体的属性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学习用图示和文字的方式表示分类的结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物品进行分类。
2. 学生能够用图示和文字的方式表示分类的结果。
3. 学生能够参与到分类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分类的过程和结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学生能够对物品进行分类。
2. 学生能够用图示和文字的方式表示分类的结果。
难点:1. 学生能够按照物体的多个属性进行分类。
2. 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PPT课件2. 分类卡片3. 实物物品(如玩具、书本、文具等)学具:1. 分类卡片2. 笔和本子3. 实物物品(如玩具、书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课件,呈现一些混在一起的物品,如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玩具、书本、文具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能将这些物品分类吗?请试着用手将它们分分类。
”2. 分类活动(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实物物品。
引导学生观察物品,并按照教师给出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分享与交流(5分钟)每个小组将分类结果用图示和文字的方式表示,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其他同学在听分享的过程中,可以提出疑问或者给予建议。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分类的例题,如“请将下面的物品按照颜色进行分类”、“请将下面的物品按照形状进行分类”等。
教师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分类的依据和过程。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自学课本第27-28页内容,完成下面的试题。
下面这些水果可以这样分类呢?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表示出来。
(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摆一摆)方法一:方法二:按来分一分的。
按来分一分的。
我知道了:师:笑笑和淘气两个小朋友要参加爱整洁家庭的评选活动,我们一起去看教师导入:看完后你觉得谁能得奖?我们来帮助淘气整理一下他的房间,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些凌乱的物体给它分分类并整理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分类与整理接下来有些水果卡片需要你们去分分类,拿出你的小研究进行小组交流。
(要求:小组长带起头,合理安排好师:哪个小组来和大家交流你们小组不用数数,你能看图就知道谁谁最少吗?是怎么摆的?(一个学生讲分的方法,全班同学针对他的发言或方法进行质疑或补充,把好的方法用卡片摆一摆形成初步的“象形统计图”或写在黑板上形成初学生回答(笑笑)因为笑笑的房间比较整洁,不乱放东西;淘气的房间比较乱,到处乱扔东西,房间乱七八糟。
生:衣服和袜子放进衣柜里玩具放进玩具箱里书、铅笔盒文具盒放到书包里。
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小研究。
从下往上摆的最高的是最多的,最低的是最少的。
一个对一个或横着摆或文字的形式梨子苹果桃子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吗?(及时的对个人及小组给予评价和加分。
)接下来我在图的下面画上一条线,表示我是从这条线开始往上摆的,然后在下面做一些相应的标记,第一列都是梨子就贴一个梨子卡片,第二列贴苹果,第三列贴桃子……这样的话一看图就一目了然,就用图的形式整理出来了。
(板书:图)接下来我给它(梨子有5个,苹果有4个,桃子有6个,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有5个,圆形有6个。
)画上一些线,你觉得像什么?用表的形式也整理出来了。
(板书:表)这节课不仅学习了分类,也学会了用图或表的进行整理。
一个是按照水果的种类分,一个是按照卡片的形状分,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一不一样?你观察的真仔细,一般情况下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一般是不同的,这个题是太巧了,苹果是红色,梨子是黄色,桃子是粉色,梨子没有红色的,只有苹果是红色的。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1-5的数字,并能够正确书写。
2. 培养学生运用1-5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1-5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1-5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认识和理解1-5的数字,并能够正确书写。
2. 1-5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1-5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正确计算。
3. 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5的数字卡片、1-5的加减法运算卡片、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卡片。
2. 学具:1-5的数字卡片、1-5的加减法运算卡片、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1-5的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1-5的数字。
2. 观察、操作、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认识和理解1-5的数字,并能够正确书写。
3. 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1-5的加减法运算卡片,引导学生理解1-5的加减法运算。
4. 观察、操作、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1-5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正确计算。
5. 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卡片,引导学生理解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6. 观察、操作、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1-5的认识和加减法2. 板书内容:- 1-5的数字的认识和书写- 1-5的加减法运算- 1-5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1-5的数字的认识和书写的练习题。
双语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1.学会用口算的方法解决相加问题。
2.了解加法与减法的简单关系。
3.发现加数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会用口算的方法解决相加问题。
2.了解加法与减法的简单关系。
3.发现加数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三、教学材料1.纸张2.笔3.图片4.科技教具四、教学过程1.复习和导入学生们在上一节课上学习了数字的顺序,经过了简单地数数和概念的讲解,现在需要对上节课的知识做一个复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数数,数出一些物品的数量并刻意地安排一些数字的运算,如1加2等。
2.新知讲解a)数字加法:通过实际物品的加法示范,建立加法概念。
例如,如果班里有5个学生,又进来了3个新同学,那么班上有多少个学生呢?通过这个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并可以到矩形紙上演示加法運算。
b)数字减法的介绍:同样是通过实际物品的减法示范,例如10 删去2 ,学生可以减少两个实物来领会减法操作。
通过介绍减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加号和减号的关系。
c)数字加法中的交换与结合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交换加数的规律和结合加数的规律。
3.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新知识,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练习,例如:数字加法和减法配对游戏,相加数列的实际应用,涉及加号和减号的简单口算练习等。
4.评价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看看学生是否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新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口试和书写评估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效果通过双语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英文与数学“两个隔离”,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交互式教学的方式,学生在练习和评估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参与感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因此,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双语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内容。
但要注意,双语教学也需要注意不同学生水平差异,掌握好语言的难度和课程的难度,以达到双赢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数学好玩之“汉诺塔”丨苏教版教学目标•理解汉诺塔的概念及规则;•发现汉诺塔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汉诺塔的概念及规则;•发现汉诺塔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组汉诺塔构成的玩具、黑板、粉笔、手绘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前几次的数学课学习内容及玩具,复习数字的读、写和数的数量关系,为今日新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通过介绍玩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新课讲解(10分钟)1.取出三个不同大小的盘子,将它们按大小顺序从大到小排好,分别放在一起,就是汉诺塔的初始状态。
2.汉诺塔的规则:从初始状态开始,将三个盘子按大小顺序移到目标状态,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则:•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面。
3.引导学生进行两个盘子的汉诺塔游戏,让学生体验游戏的过程。
实践操作(20分钟)1.布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拥有一组汉诺塔玩具,进行汉诺塔游戏任务;2.让学生自行探究“四个盘子”及“五个盘子”的汉诺塔游戏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教师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对玩法不当的进行及时纠正。
总结(10分钟)1.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汉诺塔游戏规律;2.通过讨论,梳理汉诺塔规律,让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
作业布置(5分钟)1.每位同学回家后进行一次三个盘子的汉诺塔游戏,并写下自己的体会;2.根据所玩汉诺塔游戏的经验,自行总结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引导发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来了解汉诺塔游戏的规律。
然而,在学生自行探索的时候,有的学生会走进一个死角,需要及时解决。
因此,在安排此类课程时,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究汉诺塔规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需要及时总结课程,让学生充分吸收课上所学,更好地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数学好玩之“汉诺塔”丨苏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汉诺塔的基本规则,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找到汉诺塔的解决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汉诺塔,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汉诺塔的游戏,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汉诺塔。
汉诺塔是一种古老的数学游戏,通过将圆盘从一根柱子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且始终保持大盘在下,小盘在上的规则,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汉诺塔的基本规则,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找到汉诺塔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眼协调不足、空间想象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指导。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汉诺塔教具一套。
2. 学具:学生自备汉诺塔学具一套。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汉诺塔的起源和基本规则,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示范:教师通过示范操作汉诺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诺塔的操作方法和规则。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汉诺塔的操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汉诺塔的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优解。
5. 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诺塔的规则和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1. 汉诺塔的基本规则2. 汉诺塔的解决方法3. 汉诺塔的操作实践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汉诺塔,巩固课堂所学。
2. 学生记录下自己玩汉诺塔的过程和心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汉诺塔的基本规则,是否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找到汉诺塔的解决方法,是否能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后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配套光盘、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口算
10+5 6+10 15-5 12-2 19-9 18-8 19-10 3+10 4+10 0+10 2.口答
2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个十加5个一是多少?
8个十加8个一是多少?
6个十加5个一是多少?
二、借助直观、学习新知
1.看图列式,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教师板书算式:30+4 = 4 +30 = 34-30= 34-4
2.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呢?你是怎样想的?需要小棒帮助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3.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34-4”你会算吗?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字。
在加法算式里,像这里的30+4=34中,相加的两个数,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小结板书:相加的这两个数都叫做加数。
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同样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第一组的4个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提问:你能根据60+3 =63想到其他三个算式的得数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每列各表示什么?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表中的得数并交流。
5、第5题。
写出相邻的两个数。
理解相邻数的含义。
6.解决实际问题:第6、7题。
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今天的题你有什么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