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94
临床检验小常识:抽血时的常见误区抽血,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在接受体验、献血时都需要进行抽血,抽血的目的即是对血液进行检验,以分析当下受检者的健康状况。
而血液检验的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抽血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接下来,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下抽血时的几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抽血会导致人出现贫血血液检验,是判断受检者健康状态的重要环节。
抽血这一环节引发的众多误会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就是抽血会导致人出现贫血。
很多人都认为抽血会造成机体内的血液大量流失,这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义务献血会抽出大量的血液,这更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但是事实是,不论是正常的进行血液检验,还是义务献血,抽出的血液量都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也不会导致人出现贫血。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在5升到6升左右,而一次血液检验抽取的血液量仅为几毫升或十几毫升,即便是义务献血者,每次最多的献血量是400毫升,这个量还不到人体血液总量的1/5。
因此,只要不是在短时间内反复的献血,正常的抽血行为是不会造成人出现贫血的状况的。
误区二:抽血完毕之后需要先将穿刺位置按住再拔针很多人都认为,在抽血完毕以后需要自己将穿刺孔位置按住,然后再由护理人员将穿刺针拔出来,如果不按住就拔针的话肯定会造成血流不止,给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的。
但事实是,此种拔针的方式是不正确的。
如果先将穿刺部位按住,再将穿刺针拔出来,虽然能够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将穿刺针孔用棉签或是敷料盖住,但是在按迫这一行为发生的同时,血管也会被压扁,这就增加了血管壁与穿刺针之间的摩擦力加大,甚至导致拔针过程中受检者有疼痛感。
而先拔针再进行压迫止血的方式能够让穿刺针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快速抽出,这样受检者的疼痛程度方能降至最低,而且拔针后穿刺部位瘀血的情况也会显著下降。
误区三:抽血前大面积消毒没必要在抽血前,护理人员必须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但是这个过程却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明明穿刺的地方那么小,只是一个针头的面积,有必要对那么大块儿皮肤进行消毒吗?这不是浪费吗?”还有人认为:“我天天洗澡,很干净的,不用这么大面积的消毒。
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献血是一种无偿的公益行为,通过献血可以帮助许多需要输血的患者。
然而,在进行献血之前,需要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以确保献血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本文将介绍献血者血液检验的标准内容和流程。
1. 检验项目献血者血液检验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1 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确定献血者血型类型的检验项目。
常见的血型有A型、B型、O型和AB型。
血液匹配时需要考虑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的匹配性,以避免产生输血不良反应。
1.2 传染性疾病筛查传染性疾病筛查是检测献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某些传染性疾病的检验项目,以确保献血的安全性。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筛查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来确定献血者是否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丙型肝炎也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检测抗-HCV抗体来确定献血者是否携带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检测抗-HIV抗体来确定献血者是否感染HIV。
•梅毒检测: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来确定献血者是否患有梅毒。
•疟原虫检测: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引起的传染病,检测献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疟原虫进行疟原虫感染筛查。
1.3 其他血液指标检验除了上述检验项目外,献血者的血液还可能进行其他指标的检验,如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献血者的血液状态和健康状况,对献血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2. 检验标准献血者血液检验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检验标准作为参考:•血型鉴定标准:确定献血者的ABO血型和Rh血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献血者应具备正常血型或者与受血者血型匹配的血型。
•传染性疾病筛查标准:确保献血者的血液不携带传染性疾病,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什么是血液检验从基本的概念学理内涵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所谓临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ic laboratory test)就是选择运用种类多样的实验室检查技术手段,分析并且揭示血液检验样本发生的病理变化,继而揭示人体血液系统内部的疾病发生机制,协助临床医生完成针对各类疾病患者的诊断工作、治疗观察工作,并且判断患者的预后结果。
血液检验是临床常用检验技术类型,也是临床医生在针对各类疾病患者展开诊断确诊过程中需要运用的辅助性手段。
明确认识血液检验的意义,并且在血液检验开始前做好各类细节控制工作,能支持血液检验活动开展过程中顺利获取到优质且准确的结果。
血液是经由多种成分共同组成的红色浓稠状液体,主要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等组成部分。
对于健康状态良好的成年人个体而言,血液通常占据其体重的7.00%-9.00%,也就是60.00-80.00ml/kg体重,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5.00L,其中血浆成分占血液的55.00%,血细胞成分占血液的45.00%。
血液在不添加抗凝剂条件下而自行分离出来的黄色透明液体组成部分为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物质),在添加抗凝剂后分离获取的黄色透明液体组成部分为血浆(含纤维蛋白原物质)。
在血浆中,水分物质成分通常占总数的91.00%-92.00%,固体物质成分通常占总数的8.00%-9.00%,具体包含蛋白质物质,如白蛋白物质、纤维蛋白原物质、球蛋白物质、凝血酶原物质等,约占总数的7.00%:无机盐类物质:涉及含钠元素无机盐物质、含钾元素无机盐物质、含氯元素无机盐物质、含钙元素无机盐物质、含镁元素无机盐物质,以及含磷元素无机盐物质等,约占总数的0.90%;其他物质,如非蛋白氮物质(尿素物质、肌酸物质、尿酸物质、肌酐物质等)、脂肪物质、磷酸类物质、胆固醇物质、葡萄糖物质、激素物质、维生素物质、抗体物质、酶物质等,约占总数的0.80%。
血液的pH介于7.35-7.45之间,比重介于1.050-1.060之间,相对黏度介于4.00-5.00,血浆渗透压介于290.00-310.00mOsm/(kg·HO)之间,血液在离开人体之后,通常会在数分2钟时间之内发生凝固。
检验科血液室检验项目
血液室是临床检验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负责进行各种血液
检验项目,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治疗进展和评估患者的健康
状况。
血液检验项目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血液成分、血
液细胞、凝血功能、血液生化指标等。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
些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
1. 血液成分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
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白细胞数量以及血小板数量,从而评估患者
的贫血、感染和出血风险。
2.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包括骨髓涂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等,通过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评估患者的
造血功能和疾病状态,如贫血、白血病等。
3. 凝血功能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用于评
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患者的出血和凝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 血液生化指标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血红蛋白A1c、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等,用于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代谢、铁代谢和贫血类型。
总的来说,血液室的检验项目涵盖了血液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检验项目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液室在医疗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数据,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血液检验及血常规检验的意义血液,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健康状况的线索。
血液检验,尤其是血常规检验,是一项常用且非常有价值的医学检查手段,能够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的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及其数量,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身体的内部情况,从而发现疾病的迹象、评估器官功能,并监测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验涵盖了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多项指标。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反映了氧气在体内的运输情况,白细胞数量则提示免疫系统的活跃程度,而血小板数量则与凝血功能紧密相关。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能暗示着贫血、感染、炎症、出血等问题,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血液检验及血常规检验的意义,以及它们在医学诊断和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早期疾病诊断早期疾病诊断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血液检验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成分及其数量的详尽分析,医生可以及早捕捉异常情况,为患者提供更早的治疗机会,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在这一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成为关键的标志。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它们在体内主要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感染,因此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可能暗示着潜在的免疫系统问题。
通过血液检验,医生可以观察白细胞数量是否异常增多,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免疫失调、感染等状况。
另一方面,C-反应蛋白是一种与炎症紧密相关的蛋白质,它在炎症过程中会迅速增加。
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的水平,医生可以迅速了解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而炎症往往是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包括但不限于感染、风湿性疾病和炎症性肠病等。
血液检验的优势在于其非侵入性和高效性。
通过一次血液检验,医生可以获得大量关于患者体内状况的信息,为早期疾病诊断提供坚实的依据。
此外,早期诊断通常意味着疾病尚未进展到不可逆的阶段,治疗的成功率较高。
因此,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疾病,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避免了疾病的严重后果。
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一、总则1.为确保医疗用血的质量,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检验,献血者每次献血前须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献出的血液必须按规定项目检验。
2.献血者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及血液检验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两周。
3.献血者在献血前要填写"献血登记表"、"健康情况征询表"(见附表)。
4.非固定点献血者只进行体格检查和填写"健康情况征询表"(见附表)。
5.献血者血液化验初复检不得用同一试剂厂生产的试剂,同一标本的初复检化验不得由同一人进行。
二、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1.年龄:18-55周岁。
2.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3.血压:12-20/8-12Kpa,脉压差:≥4Kpa(千帕)。
或:90-140/60-90mmHg,脉压差:≥30mmHg。
4.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体温正常。
6.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9.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三、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1.血型:ABO血型(正反定型法)。
Rho(D)血型,在有条件的地区以及Rh 阴性率高的地区作测定。
2.血比重筛选:硫酸酮法男≥1.052 女≥1.050,或者比色法。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酮体粉法:阴性,或者赖式法:小于等于25。
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酶标法:阴性(快速诊断法仅限于非固定采血点的初检使用)。
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酶标法:阴性。
6.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酶标法:阴性。
7.梅毒试验RPR法或TRUST法:阴性。
8.复检上述1、3、4、5、6、7项。
9.甲型肝炎临床治愈一年后连续三次每间隔一个月化验正常可参加献血(以临床报告为准)。
检验科中抽血的注意事项,你了解吗抽血化验指的是从患者的外周血中提取样本,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各种成分、生化指标以及血清学指标判断身体是否正常。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实验室中的各种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其准确的检测结果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及时,是检验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么,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应做什么准备工作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检验科抽血检验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抽血有哪些注意事项?是否需要做血液检查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的,通过血液检查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疾病,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空腹、服药、穿衣、按压止血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根据抽血时间对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抽血前注意事项(1)在进行血液检查之前,要避免喝酒,因为喝酒会对肝功能的检测产生影响。
另外,在检测前还需要忌食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和烧烤等,以免影响血糖和血脂的检测。
检查前摄入过多油腻食物、高蛋白食物或者饮酒,均会影响检验结果,需引起注意。
(2)在做生化检查的前一天晚上,为了避免影响到第二天的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的检测,8点之后就要不再饮食。
因为很多检验都需要在空腹时进行血液检验,比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所以在进行血液检验前,必须要禁食8小时,最好保持禁食在12-14个小时内。
第二天空腹时,最多可以喝150毫升的清水,不要喝太多。
(3)检测血液中的锂离子含量,应该在给药后12小时内完成。
在这段时间内,样本中可以很好地反应血液中的锂含量。
(4)在血液采集之前的24小时之内,不能进行激烈的活动。
如果有紧张的情绪,最好休息5分钟之后再开始进行血液采集。
(5)为了避免采血时发生出血或血肿现象,尽量不要穿着袖口太紧的衣服。
在进行血液检测的时候,尽量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样本采集。
(6)有晕针、晕血性病史的病人,需事先说明。
2、抽血后(1)采集血样后,应及时按压针孔止血,为有效止血需要按压3-5分钟。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