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组织学技术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医学中的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界也在不断探寻新的治疗方式,其中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研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生物医学中的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研究。
一、组织工程技术组织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或细胞培养技术来制造、再生或替代受损或丧失的组织和器官的技术。
它是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医学、牙科、制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组织工程技术的实质是在3D环境中将细胞养在人工支架、生物支架或合成材料上,培养出可分化、定向分化和非特定功能细胞(干细胞)。
通过细胞-细胞、细胞-材料、材料-材料等相互作用促进细胞自组装和自分化,最终形成各种人工组织和器官。
目前,组织工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临床试验中,用成年人干细胞制造出的心脏组织和维生素E-持续性薄膜,成功地替代了对常见疾病进行治疗的人体组织。
二、再生医学研究再生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创伤和疾病治疗中可靠的再生医学技术,以改善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
该领域聚焦于人体生物学和疾病的基础,共同探索身体的再生和组织的生长、再生和修复。
再生医学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如生理学、生物学、生化学、神经科学、遗传学、组织学、免疫学、生物材料、纳米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和人才。
3D打印和生物材料技术是再生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它们可以通过打印出可编程的自组织体和可控性支架等方式,模拟身体再生和修复的过程,制造出能够进行扩增、分化和重构的特定组织和器官。
三、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的研究方向当前,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器官再生:通过使用再生医学技术,使已经破坏或丢失的器官得以自愈。
2. 组织修复: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制造出人工组织和材料,为身体的受损或丢失的组织提供补充,以加速修复过程。
3. 干细胞疗法:通过再生医学技术,使用从成年生物体中提取的干细胞,用于治疗许多疾病。
浅谈组织学在医学课程中的重要意义作者:王文奇张国荣李一帆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第22期摘要在探讨组织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所在,指出组织学是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课程,对于后续的基础医学课程乃至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形态学;组织学;医学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28-02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医学基础课程中重要的主干学科,也是基础与临床相联系的桥梁学科。
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类型的基本组织,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作为微观水平的形态学课程,组织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影响深远。
我国的医学院校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受到课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特别是中医院校多以组织学部分作为授课主要内容。
机体的微观结构,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理论讲授相对抽象,记忆难度较大,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差的问题。
同时,组织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相关研究业已较为深入,课程的知识扩展与更新相对缓慢。
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课程性质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随意调整教学计划变更课时甚至取消此课程授课的情况屡见不鲜。
实际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组织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丝毫没有降低,其重要意义与价值日渐突出[1]。
1 组织学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结构的纽带医学基础课程中,正常人体形态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两部分。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这些肉眼可见的宏观结构特点较为直观,也有利于学生理解。
而组织学所涵盖的微观结构则更为抽象,学生理解、掌握的难度明显加大。
没有充分领悟组织学的基本知识要点和思维方式,就不能延续、深化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就不能在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等不同水平认识机体的结构特点与相互关联,更无法将宏观与微观的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
基础医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医学的研究,而基础医学的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基础医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医学研究的基础。
一、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基础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之一。
通过将细胞分离培养在细胞培养皿中,可以研究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以及响应外界刺激的机制。
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细胞类型,如动物细胞、人体细胞和植物细胞等。
其中,常见的细胞培养方法包括主要培养、次级培养和冷冻保存等。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分离、纯化和重组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可以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调控机制。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电泳、基因克隆和基因转染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深入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三、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在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生物样本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的代谢途径。
常见的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准确测定和定量分析生物样本中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
四、组织学技术组织学技术是研究组织和器官形态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生物组织标本的制备和染色,可以观察和描述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组织学技术包括组织切片、石蜡包埋、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为解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五、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技术是基础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验手段。
通过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实验,可以模拟人体疾病的发生过程,验证和评价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疗效。
常见的动物实验技术包括动物饲养、动物手术技术和动物行为评价等。
合理使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课程思政”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医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主要涉及人体的胚胎发育和器官结构、组织形态学等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文化素养、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医学教育中,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技术,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将课程思政与医学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培养医学生立足实践、服务人民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开展《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加强学生对于《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其对于生命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三是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共同打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四是为学校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培养更多具有道德情操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1.3 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
通过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医学是一个分支极多、复杂高深的学科,其中涵盖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领域。
基础医学是其他医学领域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命机理和病理生理学,发掘并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从而为其他领域如临床医学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而临床医学则以人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任务,其发展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为后盾。
一、基础医学基础医学是医学的基础,它的任务是研究正常生理和病理生理学、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基本科学在人体内的应用,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基础医学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和复杂,例如: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病毒学等。
基础医学的发展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医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医学科学进步的源泉与基础。
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针对医学上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疾病管理等目的而进行的研究。
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临床观察、试验性研究、病例对比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疾病评价等。
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临床研究也日益成为重要的支撑。
临床研究的发展使得临床实践得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研究手段。
三、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的联系基础医学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支撑。
基础医学的发展不仅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而且也通过临床的验证使得其得到了诸多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认可和发展。
例如,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与临床治疗的关系密切;基因检测在预测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价值等等。
基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研究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基础医学为电话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而临床研究又不断反馈给基础医学方向和研究内容。
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优势,提高临床研究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四、结语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是医学领域发展的两个基石,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支持。
“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实践探索”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时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如抄袭、造假等,这严重损害了学术诚信和科学的可靠性。
因此,加强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实践探索迫在眉睫。
本文旨在概述与探讨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内容与方法,并结合实践案例分析现有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章的背景、目的以及整体结构。
第二部分将阐述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包括科研伦理定义与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应实践情况;第三部分将详细探讨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包括课程设置与培训模式、技术手段应用和学术道德与规范行为的培养;第四部分通过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具体评价某校研究生违反科研透明度规则事件、某院校科研伦理培训及引导措施以及某研究生院科研伦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最后,第五部分将总结现有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进行论述和探索,通过综合文献资料、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地介绍了相关内容。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并认识到加强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促进高校在这一方面的规范管理与发展,并提出可行性较高的建议以推动改进。
此外,本文还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 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重要性2.1 科研伦理的定义与背景科研伦理是指科学实践中关于研究行为、原则和规范的道德准则,旨在维护科学研究的公正、透明和可信度。
随着科技发展的加快和研究领域的日益复杂化,对科研伦理教育的需求也变得迫切。
2.2 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意义作为未来学术界的中坚力量,研究生在科学实践中担负着重要角色。
因此,他们必须具备遵守伦理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正确使用数据和资源等基本素养。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及创新能力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基础和精湛的临床技术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及创新能力。
一、理论基础的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首先需要打牢理论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开设系统全面的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教学相长的模式,授课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学科的热点和前沿,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临床技能的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是临床技能,包括诊断、治疗、手术等方面的技能。
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参与到真实临床实践中,通过与带教医生合作,观摩和参与临床工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同时,可以利用模拟病例、人工模型等教学手段,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诊治工作。
2. 授课与讨论:在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可以结合临床案例和病例讨论的方式,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制定,提高学生对于病情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3. 实习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和交流,可以选择在国内外知名医院的临床医学中心接受培训,通过观摩国内外顶尖医生的诊治过程,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三、科研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科研项目: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和研究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
学生可以与导师一起参与科研项目,了解项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 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生组织学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管英俊;张圣明;岳炳德;吕娥;李如江;张艳龄;李锋杰
【期刊名称】《解剖学杂志》
【年(卷),期】2003(026)001
【摘要】@@ <组织学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是研究生教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我们从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教学内容及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实践环节、强化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管英俊;张圣明;岳炳德;吕娥;李如江;张艳龄;李锋杰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潍坊,261042;潍坊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潍坊,261042;潍坊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潍坊,261042;潍坊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潍坊,261042;潍坊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潍坊,261042;潍坊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潍坊,261042;潍坊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潍坊,261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研究生组织学技术教学改革尝试 [J], 于丽;管英俊;张圣明;付文玉;岳炳德;高海玲;陈燕春
2.研究生传统神经解剖学技术教学探索与实践 [J], 熊抗辉;李金莲
3.医科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探索与实践 [J], 潘銮凤;王松梅;高红阳;裴鹏;熊思东
4.组织学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吕洋;刘博;任君旭;王海萍
5.预防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亓文宝;贾伟新;罗开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生课程《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摘要:在研究生课程《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中,应用案例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端正和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笔者前期根据大连民族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提出了在大思政视野下研究生导师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情感育人,即‘四位一体’思政育人”的模式构想[1]。
本文探讨了在笔者主讲的研究生课程《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中,如何通过案例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即进行“课程育人”的初步探索。
1大连民族大学研究生导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笔者前期对大连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关于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情况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导师在理论课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是否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题目调查结果显示,39.13%的导师能做到每堂课都进行;59.42%的导师有时能做到;还有 1.45%的导师极少进行思政教育。
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生导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导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开展课程思政,但是,仍然有提升和进步的空间。
图1 问卷调查结果(题目:导师在理论课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是否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2研究生课程《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研究生课程教育是一种师生之间知识、学术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在研究生专业课范围内要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教师在讲授课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建立“大思政”的格局和体系,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笔者为研究生讲授的课程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绪论中,介绍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杰出学者约翰•戈登的故事。
戈登小时候成绩落后,经常被同学和老师讥笑,他的生物老师当年写了一份报告,称“我相信戈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很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及想教导他的人,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组织学研究的论文关于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组织学研究的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和行业发展之间实现了更多的交融和渗透,比如一些医疗机构需要一些非医护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可能更多地从事管理工作以及一些医院内部事情的细化处理。
在此基础上,医药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陆续开设了一些针对非医学人员的医疗知识学习课程。
1组织学的学习特点1.1组织原理的掌握是组织学学习的核心组织学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其学习的核心就是对组织原理的掌握,从而指导有关人员具体的操作步骤,帮助有关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根据的验证,并能够及时处理操作时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结果出现意外时候的手足无措现象。
1.2独立操作是组织学技术掌握的途径实践是医学组织学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获取组织学知识的精髓,而实践就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操作。
学生在组织学的学习中,往往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验证理论结果,但是自己操作就会出现实验结果和理论不符合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不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开设的意义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帮助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完成了计算机、管理、英语等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医学概况,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
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有关医学的十几门课程。
基础医学概论是对医学基础知识、技术的简要性概括,能够帮助专业和非专业的医学人员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结构、疾病发生等问题进行基础性的了解,为医学人员开展不同的医学活动打下基础。
基础医学概论对于非专业的医学人员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对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医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比如日后从事法学专业的医疗有关人员要着重培养其医事法律能力,在其掌握法学知识的基础上向其灌输一定的医学知识;从事信息管理的医疗人员,要加强对其从事医院管理以及医院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医学知识。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研究人体、形态、功能结构以及疾病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初学医学人员必备的医学知识,能够为其深入的医学学习奠定基础。
卫生工作方针一、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1990年,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起草的《中国卫生发展与改革纲要》,提出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经中央同意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之中,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将卫生工作基本方针修改为: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而确定了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框架。
此后,在卫生管理学界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中,对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及与之相关的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以及卫生工作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在进行着讨论。
特别为准备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进行的一系座谈讨论,为制定卫生工作方针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
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1997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工作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至此,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正式形成。
二、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新时期卫生工作指导方针的七句话,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包括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第二部分是卫生工作的基本策略,包括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第三部分是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包括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如下:(一) 以农村为重点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的第一个重点。
农村卫生工作历来受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近年来,我国政府又提出农村卫生是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