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作者针对376名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调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倦怠主要来自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方面,通过分析确定倦怠具有典型的“高职”特色,尝试对倦怠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就对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教育领域。
研究中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体验下产生的负面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一般表现为三种心理反应:其一,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过敏、情绪紧张;其二,非人性化,表现为不愿与学生接触,从行动上、心理上疏远学生;其三,个人成就感降低。
1.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本研究针对苏北地区,选取了五所高职院校(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的
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对教师人群随机抽样,参加问卷研究对象共376人,回收357份,其中有效问卷354份。
研究对象分布见表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表,单位: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表
研究中问卷采用的是基于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的适用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情况的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30道题目,结合研究对象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和来自于学校、社会的压力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影响共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前28题采用六点计分法计分,1表示从未有过,6表示几乎天天如此,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之后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倦怠对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注:*P<0.05,**P<0.01。
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以情绪衰竭举例,情绪衰竭为因变量,最终由9个自变量纳入方程,其联合解释能力为25.85%(即R2)。
F值为13.269,p小于0.01,表明线性方程构建成立。
从自变量结果看,性别、是否双师型教师、年龄、月平均收入、是否兼任党政工作、婚否、子女年纪回归系数(β)为负,表明与
情绪衰竭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女性、非双师型、年龄越大、月收入越高、非党政兼职已婚、子女年纪越大的老师情绪衰竭相对不高;教龄、任教学科(基础课)归系数(β)为正,表明与情绪衰竭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教龄越长、任教课程非专业课老师的情绪衰竭越严重。
可以看出主要影响教师情绪衰竭的因素是教龄和任教学科的差异,影响个人成就感的是教龄,社会压力主要区别在于学历、教龄和任教学科的差异上,职教特色压力亦来源于以上三方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缺失的可持续发展性、相对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匮乏的社会认同感和支持率,淡漠的人际关系,组织公平性差等因素密切相关。
2.缓解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因素,具体而言需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角度入手,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
2.1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存在感。
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于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
育地位的认同不足,造成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心理压力异于一般高等学校教师。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轻职业教育。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时期,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本身要用改革的办法形成良性机
制,更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办好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同时,职业教育应更积极地走出去发展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的讲话中提到:社会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要不断“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整个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2创造良性发展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教师所处的直接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最大,它是从组织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要保证学校领导水平的创新素质: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校领导水平的创新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班子有无创新素质,是否用创新的思维管理和领导学校各项工作。
其次要努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切实加强教育教学
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学校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最后体现以人为本,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中,教师希望获得自我实现与尊重,作为学校管理制度,应更多了解教师需求,如特长发挥、业务进修、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
同时也应建立有效的以激励为主的相关管理机制:改进现有的以检查为基础约束制度,以提高教师教学管理水平为目的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科学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更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针对目前比较突出的生源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等突出问题,根据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质量监控策略。
2.3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免疫力。
外部因素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但是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存在,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主动适应社会:首先要做到了解职业倦怠,正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的身心耗竭的状态,教师首先应检查自身,了解个人的职业倦怠程度。
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思想积极乐观:从心理学角度出
发,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疾病,教师要不要恐慌,只要寻求正确的途径、改变自身价值观和自身的愿望满足方式,学会运用多种合理正确途径改变自身的不良情况。
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法改善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自我反省法,调整自身对所得的期望;通过角色变化法,调整对待学生态度等。
只有适应社会改变自我,才能接受社会给予的挑战,才能拥有成就感,从而治愈“职业倦怠”。
总之,职业倦怠是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们必须正视并积极主动对待这一问题,才能在“教育育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更好。
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
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
[1]苏红艳,郑先彬.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与研究――以苏北五所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
[2]周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量与质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杨素兰,韩效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外因素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8).
[5]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国家不断创造人才红利.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的讲话,2014.
[6]王真.浅谈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0,(17).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S JD840001)研究成果。